喻物之象中的情理相惬
——读王立世的诗
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氏佛诗的考索》等十余部(三部中英对译),主编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希腊、俄罗斯、韩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文评论集《抒情者的迷途》一部。
由著名佛教诗人包容冰发给我的“王立世的诗”,有几十首,我一一品读了,还做了些简短的笔记。最后,我的目光与心光似乎相邀着一齐停留在诗人(中国作协会员、评论家)王立世那有代表性的《感叹号》《夹缝》《这倒霉的梯子》《我这盏灯》与《水》等名作上。
你说这五首是哲思禅味的诗吧,一定说得过去:因诗中的一些喻物之象,所喻或所寓之“理”,“如同相声中的抖包袱般呈现不同的‘理趣’”(执仗《“理趣”的智慧开发——读方政现代哲理诗选》,载南京《青春》2008年11期);你说它们是哲思禅味诗中的一个“新派”,也说得上:诗中的一些喻物之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事意相愜,复而用之者是”(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六、映带体》)与以“露花疑濯锦,泉月似沉珠”(孔德绍《登白马山护明寺》)为例所述“此意花似锦,月似珠,自昔通规也”,而是“通规”里不可多得的情理相惬。我觉得王诗的这种情寓于理、理不离情,多是情理的默契与融合时所发出一些警策之语的情理相惬,即喻物之象中的情理相惬,可视为开拓了哲思禅味诗中的故疆与殊域。
——还是以王诗为例吧!
一个感叹号(“!”)的“倒立”之形状,可因“形状”之殊异而生情理。
感叹号
倒立了一生
每天都在感叹
那些容易弯曲的事物
短短的三句诗奇了,竟然在王立世诗之小说化的艺术视野里,自如地拥有一篇小说的主要要素:人物(“感叹号”)、情节(“倒立”与“弯曲”)、环境(虚设了一个特定的空间——“倒立”之地)、时间(从“每天”到“一生”)等,给我们的是不同层次的艺术感受:
一个感叹号(!)的一竖与竖下面的一点的外在形状,与人的头颅与上下身、甚至是人的“一生”搭上了,产生了“倒立了一生”中的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的美感与厚重感;人是直立的,感叹号是“倒立”的,都是“立”之不同的姿态。然而,“倒立了一生”之“倒立”,却悄悄地暗寓着“一生”的艰难处境;表面上写感叹号,内里是写处在困境或逆境中的人——不论是遭遇逆境的“倒立”(明写)、还是顺风顺雨的“直立”(暗写),都“立”着自己的硬身板,坚持“立”起自己永远不服输的一身正气与勇气——这一点,恰好与诗人的名字“立世”相暗惬;在此前提之下,用“立”之姿态、“立”之语感,去“感叹”那些“容易弯曲的事物”的“弯曲”之状,就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倒立”者的胸怀,可说是获取了情理和惬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之精神境界。当然,也暗寓着对“事物”的“容易弯曲”而不思“直立”或“倒立”的追问与鲁迅“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之“感叹”……
一条地面上常见到的夹缝,可因“夹缝”所阵列着的隐喻意义而生情理。
夹 缝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夹缝,作为一个存在物或存在的狭窄空间,供弯腰的草、低头的花艰难度日。王立世为了渲染这种艰难的,甚至是被挤逼的处境,还从不同的方式强调了夹缝中生存的花草之难上加难:夹缝里空气稀薄、阳光是被折射进来的、鸟鸣已变调。不仅如此,风像箭一样穿过,雨像子弹一样下落(这里,有来自生活的实感:我曾在武夷山穿越一个夹缝(名曰“一线天”)时就遇到过“风如箭”、“雨像子弹”,走出了夹缝,头发零乱,发湿、衣湿)……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夹缝,“我”还要大声地向世界郑重地宣告“夹缝,夹缝/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其天情与思理之互融共惬,让人心动——“我”如夹缝里的草、花的这种随遇而安、与恶劣环境奋力抗争的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境界,一下子擦亮了一首诗。
在夹缝里的草与花,不只是在一个不可能生存的地方生存下来,且在夹缝中求得生命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而更重要的是要爱护这夹缝,维护这夹缝的尊严,甚至是在最艰难最困苦的夹缝里,觅得机遇发展自己。因为发展了,才能更好地生存。这样,夹缝就不会是永远让生命们喟叹苦难的处所,而是一个给人带来无限期待的地方。是啊,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难处、苦处、痛处以及撕心裂肺处,可说是应有尽有,而有心人可以为之寻找到易处、甜处、美处与让人眼前一亮处。不论是谁——草、花或其他的生命体,既然已处于夹缝、别无他求,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就是活出一个真实而有坚强意志的自己。
一把供人上下的梯子之挪移,可因“挪移”在一种虚设的境地而生情理。
这倒霉的梯子
上天堂时
有人把它撤走
下地狱时
有人又把它搬回
梯子,是一个供人使用的工具,随意被人搬动都是一些正常的现象。然而,王立世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正常——人想借梯子往上(即“天堂”)去,有人把这给人带来希望之梯挪移(即“搬走”)了,让你失去一次次向上的机遇;人在落难或是痛苦不堪(即“下地狱”)之时,有人落井下石,甚至还要把曾搬走的梯子放在脚下(即“搬回”),让人痛上加痛。而更有趣的是,有人把梯子被人任意“撤走”与“搬回”的极不正常现象,怪罪于那实实在在、甘为人梯的梯子,甚至还戏称之为“倒霉的梯子”,这就让人忍俊不禁了。
倒霉,本叫做倒楣。“倒楣”,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不好。想想看,梯子,是帮助人的热心快肠者,明眼人一下子就能看出真正“倒霉”的不是这会帮助人的梯子,而是被人暗害之人。在此,我们可以透过“倒霉”一词,发掘到那些习惯于暗地里使坏,想让人“倒霉”者,其实是更加“倒霉”之小人、恶人、卑鄙之人;坚持自己的人生走向者,无论是受阻、受害,都是阳光之人,富有进取心之人,或是有梯子精神的实实在在之人……诗之背后,情与理在悄悄地惬意飘飞。
一盏灯之灯非灯、灯是灯的假设,可因“假设”处在如梦如幻之中而生情理。
我这盏灯
如果我这盏灯突然灭了
我怕灯口生锈
美丽的玻璃碎裂一地
钨丝永远黑下去
灵魂再不能发光发热
王立世的“如果我这盏灯突然灭了”,使我想到了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古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塞涅卡“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的名言。他们的这种假定性的“存在”,可视为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其思考力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
在王立世的模糊诗学里,诗中的“我”如同一盏灯,或者说是这盏灯与“我”息息相关、相依为命。假如这盏灯真的被外力给弄灭了,最值得“我”放心不下的有这么几个点:灯口锈蚀了,再也无法点着(局部一);灯的玻璃罩碎裂,灯就是再次点上了,随时可被风吹熄(局部二);灯丝,不能点亮就意味着会发黑(局部三);灯的肉体变形或破损了,灯的灵魂会失去了“发光发热”的功能(整体)……虽说,王立世诗中之因果是虚设,仿佛属于无因之果,但亦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只因每一个无果之因(即“局部:—至三”),积累到最后便是无因之果(即“整体”),也就是在从量变到达质变的过程里,任何一个无果之因都能让《我这盏灯》失去了已有的一切。诗中的潜在意义,在于:既然是一盏灯,要保护好自己;既然是像一盏灯一样“发光发热”者,除了保护好自己的肉体,还要清静自己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魂灵。故而,王立世的这种假定性因果之中的情理欢惬,是真实性因果的另一种艺术性再现。
一滴水、一片水之水的软与硬,可因“软与硬”处于特殊环境而生情理。
水
柔软得
无法站起来
清澈得
一眼能看到底
只有特别冷时
才会收缩自己
表现出一点坚硬
来对付生活
王立世没有让诗句去争抢着表明生命们离不开水的一些较为浅显的道理,只让一两个关键词在能展示水的性格特征上进行一番有个性化的表白。我以为,这就是诗人的为诗之道。也是啊,诗人一经拿捏住了“柔软”与“坚硬”两个关键词,也就顺理成章地由这两个“在高柔软,入地坚强”(陆贾《新语·资质》)的关键词,完成“水”之人格化的喻象塑型。水之“柔软”,看上去似乎无法站立,但就在这种“柔软”里,能让人看到水之清澈透明,直至看到水的内心深处。这样的“水”,不就是一个内心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且绵里藏针的君子么?水之“坚硬”,可看出是君子的另一面的性格特征——能随遇而安,也就是善于审时度势,不断地改变自己。譬如,在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等不同的幻变之中,使自己强大起来,并以之面对着需要面对着的一切。
《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艺术的减法”(二十年前,我谈诗文的省略时曾用过,因寡闻,不知他人是否先我之前而用之)。诗首,减去了所有铺垫、渲染、烘托的文字,比在文前曾删除若干文字,只保留“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的散文家、诗人欧阳修还要爽。王立世的这种直入诗之姿态、诗之情绪的裁剪法(包括前面已品析过的几首与其他的一些短诗,尤其是具有小说主要要素的三行诗《感叹号》),均如北岛的一字诗——“网”(《生活》)、芒克的两行诗——“整体的光明/整体的黑暗”(《路灯》)一样,省简得不能再简,全是艺术的提纯,可取;诗中,以“水”之喻物之象完成人格的塑型,并以小见大、以一端见全部的方式(即以“一点坚硬”(局部),“对付生活”(整体)),扩充了诗性的空间、情理暗惬的空间,可赞!
2023年10月16—17日
原载《山西工人报》2023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