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没有终点的奔跑

一一评游若昕诗集《冠军》

2024-02-01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发表诗歌1500多首,文学评论100多篇。诗歌入选100多部选本以及高三语文试题。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游若昕简介

游若昕,2006年8月出生。福建宁德人。《中国口语诗年鉴》编委。第七届李白诗歌奖金诗奖得主。诗作发表于《诗歌月刊》《作品》《诗潮》《江南诗》《特区文学•诗》《青春》《读诗》《雨露风》《鹿鸣》《边缘艺术》等。被译成英语、德语、韩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丹麦语、荷兰语、维吾尔语等。2021年获评《新世纪诗典》新世纪中国十大女诗人。2022年8月,诗集《冠军》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作者2013—2021年九年诗选两百余首。2023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授予全国“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骆宾王七岁写出《咏鹅》,被誉为神童。无独有偶,游若昕七岁写出《我要生50个宝宝》,著名诗人伊沙赞美她“才华是明晃晃的”。难能可贵的是,在一片赞美声中,小诗人始终怀有一颗平常心,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唱着自己心灵的歌。
  受父母影响,游若昕七岁开始写诗,十年坚持不懈,写出很多出类拔萃的诗歌。她的诗,从质地上看,仍然属于童诗,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感悟世界,用孩子的语言抒写世界,一点也没有成人的世故油滑,但又不乏成人的老练机智,自然而多变,清澈而深邃,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一般孩子处于背诵唐诗宋词的学习阶段,她却已经在现代诗写作的道路上跋涉了很久。在诗歌被边缘化的时代,游若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化奇迹。

  骆宾王的《咏鹅》和游若昕的《我要生50个宝宝》伯仲难分,各有特色。《咏鹅》具有不动神色的客观冷静,色彩、动作、声音和谐统一,有白与红的对比,动与静的映衬,画面感特别强,其喜爱之情藏于文字的背后,用一个时髦的诗学概念来说就是冷抒情。《我要生50个宝宝》从头至尾伴随着情感的冲动,而且潮起潮落。在小诗人眼中,女性的厉害表现在子女成群,而且拿外婆、奶奶的妈妈、妈妈三代女性进行比较,用数字说话,得出外婆最厉害、奶奶的妈妈更厉害、妈妈不厉害这个孩子式的结论。众所周知,妈妈不厉害是因为受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小诗人不管这些。现在有了三孩政策,她竟然用50这个谁也不敢想的理想数字,去超越三代人。小诗人想入非非,是基于独生子女没有玩伴的现实。当妈妈说“那可要生到70多岁”时,她才醒悟到自己的想法脱离实际,在犹豫不决之际,最后决定生4个宝宝,“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家里/玩‘老鹰捉小鸡’了”,回到孩子最感兴趣的游戏上。这首诗如果出自成人之手,会觉得滑稽好笑。出自孩子之手,就感到天真可爱。与《咏鹅》相比,《我要生50个宝宝》主观色彩浓厚,意识活动丰富,见证了现代人的孤独从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

  亲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游若昕写父亲的诗就有二十多首。她写得是身边的人,熟悉的事,用家常语写家常事,语言从心底流出,情感真诚自然,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游若昕表达亲情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情侣》写父亲的慈爱:“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叫爸爸抱我/仿佛一对情侣”。用词大胆,改写了情侣的内涵,凸出父女的亲密无间;《爸爸》写女儿为父亲担忧:“爸爸又多了几根白发/黑白相间/是要变成斑马吗/还是被人踩成了斑马线”。由黑白相间的头发想到斑马,由斑马想到斑马线。斑马线被别人践踏,又临近危险,意在提醒爸爸珍惜生命,注意安全。想象中的想象,美妙得令人折服。和盘托出是诗歌写作的大忌,很多成年诗人口无遮拦,小诗人却懂得迂回曲折。这些在我看来属于技巧的东西,小诗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不自觉的自觉远远高于刻意的自觉;《爸爸9岁》这样写到:“爸爸今年9岁/因为他是从我出生时/才开始当爸爸的”。小诗人奇思妙想,故意混淆概念,凸出父女生命相依的情感。开头突兀,结尾破题,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这种感悟是灵光的闪现,与知识多少关系不大;《女儿的名义》读前半部分,我被吓出一身冷汗:“游连斌/我以你女儿的/名义/逮捕你”。父亲犯了什么罪?让女儿如此大动肝火。读完后半部分,悬着的心才放下:“并命令你/不准去上班/更不准去加班/三个月”。原来是女儿害怕父亲加班过度身体出问题,以超严厉的方式强制他在家休息,爱的表达独一无二。诗歌写作忌平淡,小诗人的险绝打破了一般美学规范,又能自然地回归到初心,像惊雷落到了平地,使平地有了情感的起伏;《感觉》写父亲的严厉:“爸爸发脾气时/我感觉整个人/缩在一起/变得很矮很小//爸爸对我笑时/我感觉整个人/舒展开来/变得很高很大”。没有故意拔高,对父亲既有不满,又有赞美,真实可信。她的感觉,是孩子的感觉,是诗的感觉,是艺术的感觉。感觉与知识无关,与技巧无关,是心灵美妙的波动。很多应景之作,读者为什么不喜欢?原因就在于没有感觉,或感觉生硬;《“哼”》让我想起西娃的《唉呀》,都是写父亲的诗,一个出自成年人,写出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一个出自孩子,写出对父亲的不服气,同样的精彩。游若昕的《“哼”》这样写到:“爸爸批评麦笛时/它“哼”了一声/爸爸批评我时/我也“哼”了一声/只是/麦笛的被爸爸听见了/我的/在心里/爸爸听不见”。我曾经说过,庄凌是汉语诗人中最擅长运用对比的诗人之一,读过《冠军》,还得加上游若昕,我甚至觉得在对比的使用上游若昕比庄凌更胜一筹。爸爸批评的对象不同,一个是爱犬,一个是爱女。回应的都是“哼”,但“哼”得不一样。 爱犬的“哼”大大方方,爸爸听见了。女儿心里的“哼”羞羞答答,爸爸当然不会听见。小诗人不服气,但心里又有点畏惧,这就是童真;《等级》写父亲的攀比:“我弹琴得了/铜奖/爸爸问我/金奖是谁/我考试/考了90分/爸爸问我/100分是谁”。家长普遍存在的这种心态,对孩子无疑是一种压力;《范进中举新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父亲精神的扭曲:“昨晚/我梦见了/2021年7月13日/我来到/学校的榜单前/看见/第九名/游若昕/640分/录取学校/宁德一中/我高兴地/奔回家里/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一听/乐坏了/蛙跳着/来到厨房/举起一把菜刀/冲他一直偏爱的/年老的/小狗麦笛/砍了过去”。好成绩是梦中得到的,也是全天下中国父母的渴盼。爸爸比范进还范进,为女儿梦中的成绩失去理智。父亲在小诗人心中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但优点大于缺点。小诗人对父亲既有赞美,也有批评,但赞美多于批评。小诗人对父亲既有理解,也有不理解,但理解多于不理解。父亲不是平面的、单一的、骨瘦如柴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血肉丰满的。
  亲情诗中写母亲的两首也不同凡响,《愿望》这样写到:“妈妈说/只要你认真学习/想要什么/都给你买/只要在她的/能力范围内/想了想/又说/当然/月亮是不可能的/我说/有呀/就在奶奶房间/那个天文学/望远镜里”。妈妈为了实现望女成凤的愿望,心甘情愿付出一切,这就是无私的母爱,当妈妈意识到月亮是不可能买到的时候,小诗人睿智的回答,让沉重的话题一下变得轻松;《怀抱》写半夜三更被母亲赶出房间。母亲为什么惩罚女儿?始终是一个悬念。小诗人没有抱怨母亲,而是突出冷冷清清的氛围。把冷冷清清分成四行,一字一行,视觉效果就是冷冷清清,既有环境的冷冷清清,又有心理的冷冷清清。结尾由冷转暖,“等走到客厅中央/看见窗外的路灯/探进头来/抱我”,特定环境下的错觉使日常生活升华为爱的渴望。小诗人多次写到惩罚的主题,在《大海的孩子》中写到:“我和妈妈/去黄金海岸玩/我听见/海浪的声音/哗--哗/海浪是大海的孩子/海浪不乖了/被大海妈妈/赶到沙滩上/哗哗大哭”,海浪隐喻被惩罚的孩子。
  写爷爷的《立春》、写奶奶的《梦中见面》也不同寻常。
  游若昕的亲情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趣味,写出了思想,写出了特色,在当代亲情诗的版图中十分耀眼。

  作为学生,游若昕与其他学生一样埋头苦读,为成绩而流汗,为考试而备战,但她与其他学生不同之处在于,能从日常生活中敏锐地感悟到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大胆地说出来,属于真正的童言无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分数成了教与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孩子们被沉重的学业压弯了腰,全面发展几乎变成一句空话。《美术课》,不是没有,就是被挤占:“初三的新课表/没有美术课/初二的时候/虽然有排美术课/但一直被数学老师/占用/我们告诉他/我们想画画/于是/数学老师/让我们拿出尺子/画三角形/画平行四边形”。老师把孩子们正当的诉求当作耳旁风,把学生当成学习的工具,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当成孩子们喜欢的画,字里行间流露出内心的不满和抗议。《光辉岁月》剥夺了非中考学生的权利:“升国旗的时候/教导主任/对大家说/从今天开始/大课间/初一初二的同学/都不准下操场/要把操场/留给初三的同学/他们马上要/体育中考了”。“光辉岁月”有不光辉的一面,明显是在反讽这种不合理的做法;老师与老师的竞争,学生与学生的竞争,导致题海战挤占了孩子们自由的空间。《生活》抱怨没有游泳时间:“上初中后/我每天/都被淹没在/作业堆里/学过的游泳/一点用也没有”。《雪上加霜》抱怨没有洗头时间:“今天的作业/很多很多/可是头痒/抓一下/头皮屑/和雪花一样落下/要洗头/浪费我/宝贵的/20分钟/真是雪上加霜”。减负减了多少年,结果是越减越重;《监控》写孩子们思想的麻木:“我们班/装了监控/一开始/很多人/都很不自在/现在/我们一进班级/就会对着/监控敬礼/嘴里说/胡老师好/或/郑老师好”。不能否认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非人性化的管理,难以培养出具有现代精神的现代人;《偷渡者》写检查:“检查团的人/来检查/老师让我们/在公交车上/不要乱说话/我想/检查团的人/会不会/藏在车上/和偷渡者一样”。把检查团的人比喻为“偷渡者”,表达内心的反感;《会站立的鱼》与小朋友同病相怜,渴望逃离束缚:“写作业的时候/看见鱼缸里/有一只金鱼/在站立/就像小朋友一样/难道是想/逃出鱼缸吗”,借鱼表达对自由的向往;《T台秀》批评学校平凡更换老师的不正常现象:“我的老师/总是变来变去的/现在/已经有十几个/老师了/就像模特走台/记也记不清”。老师就像模特表演,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疑惑》毫不客气地质问老师和校长:“每次/校长来我们班/视察/老师都会让我们/赶紧坐好/不要讲话/不要东张西望/到现在/我还没搞懂/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能和校长/打招呼或者拥抱”。老师认为学生听话就是管理得好,为博得校长的好感,让学生做表面文章,属于典型的形式主义。小诗人的反问,既不理解老师的做法,又不理解校长为什么高高在上;《离题》并不离心:“老师让我们/写身边的名人/我写了梵高/我的后桌/写了我”。我写得是名人,但不是身边的。同学写得是身边的我,但又不是名人。虽然都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各有各的道理,在被淹没的共性中彰显出个性的魅力。
  班上的女孩,为了学校、老师和家长期望的一纸成绩,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小诗人用事实表达了心灵深处的困惑和郁闷,对现实的批判富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诗人留给世人的印象,大多离经叛道,不按常规出牌。读游若昕的诗,感到她是一个正常的女孩,她的愿望符合天性,想象合乎常理。《秋雨》写同学之情:“今晚/外面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我想起了/我的同学/陈/秋雨”。想得自然,写得自然,友情如秋雨一样绵绵不绝;孩子们谈理想,不是想当科学家,就是想当艺术家,小诗人的《远大理想》并不宏伟:“一年级时/我一个同学的/家长/去澳大利亚旅行/带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刺猬橡皮擦/我看了很喜欢/于是/我立下了/长大以后/去澳大利亚留学/也买一个/小刺猬橡皮擦/的远大理想”。这样的理想符合孩子的心理实际,还释放出满满的正能量;在《牛顿与我》中写到:“假如我被苹果砸到了/我可能会大哭/然后把苹果吃掉/再把这件事/写成一首诗”。牛顿是牛顿,游若昕是游若昕,一个小女孩不可能像物理学家那样去思考高深的科学问题;宠物是游若昕生活中的玩伴,写得有情有意。《眼睛》这样写到:“一只哈巴狗/躺在我和爸爸/的中间/爸爸是它的/左眼/我是它的/右眼”。开始写人与狗的亲近,后面写人变成狗的一部分,情感螺旋式上升,人与自然化为一体,比道法自然更胜一筹。麦笛多次出现在小诗人的诗中,《福》这样写到:“我在麦笛的/窝前/贴了一个/福字/妈妈没注意到/爸爸没注意到/就连麦笛/也没有注意到”。细节成就了这首诗,小诗人的细心和爱心别出心裁。《比喻》这样写到:“去宠物店/买了两件/一大一小/的衣服/麦笛穿上去/像极了/一位小姑娘/达菲穿上去/站不起来/更别说/像什么了”。在小诗人眼中,麦笛成了美的化身,穿什么都好看,达菲就另当别论。《护主》这样写到:“每次/爸爸做出要打我的/样子/麦笛都会/冲过去/冲着爸爸/大吼大叫/现在/只要在家/方圆30厘米内/爸爸都不敢/靠近我”。麦笛像卫士一样,时刻在保护着小诗人;游若昕具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日常生活在她笔下熠熠生辉。《疫中》的寥落让人不堪回首:“昨天下午/我第一次出门/小区旁边的篮球场/空无一人/几个口罩/对着/已经没有/球框的篮板/投篮”;放风筝放出了精神 ,“南岸公园里/一个很像风筝的人/在放一只/很像人的风筝”(《风筝》)。人像风筝,风筝像人,彼此映衬,一样的积极向上。《阳台》写得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上午/我去阳台看/我的衣服干了没/突然觉得头很重/透过窗玻璃/看见一只鸟/停在我的头上/我低下头/那只鸟飞走了”。没有人这样写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成年诗人用深奥的语言写出的诗苍白无力,小诗人却用浅显的口语写出高深的东西,这才是游若昕的价值所在;《让座》实属误会:“在公交车上/我抢到了位子坐/以前一直都站着/站习惯了/坐着反而不习惯/想站起来/再坐下去/谁知道/有个老奶奶坐了我位子/人家以为我让座/一直冲着我笑”。小诗人没有掩饰“抢”座位的真实心理动机,当老奶奶误认为让座时,小诗人默认了这种误会,这个时候就真变成了让座,人性之善在一波三折中得到表达;孩子们的生活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域,游若昕与其他孩子相比,兴趣比较广泛。女孩子看球赛的不多,游若昕是一个,她还能看出道道,从球员的影子看到球员的精神,《影子》这样写到:“法国队进攻时/影子拖着球员跑//德国队进攻时/球员拖着影子跑。这时,我们不能不惊叹她的观察能力和心灵的敏锐;诗仙李白,对别的孩子而言是纸上的、遥远的,对游若昕而言,是身边的,灵魂上的。《朗诵诗》虚构李白再世,与当代诗人争先恐后地朗诵诗歌,共同构建诗歌的美好。小诗人与大诗人互不相让,既展现出小诗人争强好胜的个性,又委婉地表达对诗仙由衷的崇敬;游若昕与其他孩子相比又多出一个诗歌圈,共同的爱好超越了年龄的代沟,充满和睦相处的友谊,在这个场域中她如鱼得水,感到精神无比的愉悦。写诗人侯马的诗最多,《障碍物》这样写到:“重回呼市的/第一天晚上/大家一起/吃晚饭/我坐在/侯马伯伯的/正对面/桌子的中央/有一个/大花瓶/侯马伯伯/对服务员说/请把这个花瓶/拿走一下/不然/我看不到/若昕了”,从中可以看到长辈对晚辈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鼓励。《别草原》再现了依依不舍的人间真情:“侯马伯伯/给每个人送别/我积蓄了/好几分钟的泪水/终于爆发出来/窝在侯马伯伯的怀里/大声哭泣”;游若昕有两首写成长的诗,一首写到:“看着别人长大/感觉真好/以前/从来都是/别人看着我/长大”,她已经不再把自己当作孩子了。另一首写到:“上了初中/我对小说中的主角/没有多少感觉/反而特别喜欢/那些/和主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却又似乎没有关系/显眼/似乎又不/那么显眼的/配角”。重心向普通角色倾斜,这一点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游若昕是一个普通的女孩,诗中写得都是自己经历过的生活。有父母,也有同学,有李白,也有伊沙,有宠物,也有植物,有足球,也有风筝,她像邻家的女孩一样真实可信。

  在诗歌写作上,游若昕展现出超常的智慧。她的目光是犀利的,心灵是敏锐的,思维是独特的,想象是大胆的,她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孩子。尽管学习任务很重,但游若昕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拓展和思考。从《冒险》可以看到小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我看书/都是爸爸推荐的/现在/我在看一本/不是爸爸推荐的书/此时此刻/我想/自己冒一次险”;孩子们的阅读,大都围绕着教辅资料,小诗人在《书》中这样写到:“我捐的书/班上没有一个人看/我发现班上/的同学/没有一个是捐外国/都是中国的/只有我是/捐外国的”。从中可以看到小诗人精神触角的延伸;《追星》这样写到:“电脑课上/班上同学/都在搜/自己喜欢的偶像/我在搜/我自己/周围的同学/都凑过来/看着我/这时/坐我旁边的/黄丽璇说/她在追/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偶像,满满的自信;《吹牛》带点自我调侃:“我把下唇/伸得再长/再卷/也/吹不了/牛/只能吹起/自己/额头上的/头发”。吹牛被一些人误认为本事,小诗人表面的自嘲透出骨子里的不以为然;《身份》写小诗人既享受到领稿费的快乐,也遇到没有身份证的烦恼,“我回来自己做了一张身份证/对爸爸妈妈来说,我的身份是孩子/对爷爷奶奶来说,我的身份是孙女/对老师来说,我的身份是学生/对叶文迪来说,我的身份是同学/对滑板车来说,我的身份是乘客/对床铺来说,我的身份是客人/对天空来说,我的身份是小鸟/还是风筝呢/对我来说,我的身份是什么呢/是我吗”。令小诗人不解的是,自己有这么多身份,自己却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意义超越了身份本身;诗人都写故乡,游若昕的《故乡》与所有诗人都不同:“我的故乡在/妈妈的肚子里/医生把妈妈的肚子/切开/打开一扇门/我出来后/门关上了/我回不去/到现在/故乡的门/还关着”。她的故乡,不仅仅是精神的家园,更是血浓于水的生命纽带。她无法返回故乡,只能一路向前;《百合花开》写得是植物,但又感到不单单是植物:“妈妈昨天买的/四朵百合花/一夜之间/就开了三朵/那么茂盛/那么香气袭人/还有一朵/就那样躲着/不给别人看/自己的秘密”。四朵百合花浓墨重彩写其中的三朵,开得快,开得茂盛,开得香气袭人。按正常逻辑,那没开的一朵,要不有气度,赞美那三朵盛开的花。要不小心眼,妒火燃烧。要不自叹不如,自惭形秽。小诗人高明就高明在都不是,而是“躲着”,不与别的花争高低。不是开不了,而是故意不开。这样的转折,有了诗意,有了个性,有了情怀,有了思想,有了让读者想象的空间。开是铺垫,不开才是主旨,才是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以《冠军》命名这本诗集,可见这首诗在小诗人心中的份量。这首诗既具生物学意义,又具社会学意义。“我是精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和别的精子们赛跑/我奋力奔跑/第一个/到达终点/成了冠军/如果我不跑/快点/如果我不是/冠军/这世上/就没有我了。”竞争在生命诞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在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冠军。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也符合市场规则。落后就要被淘汰,这是小诗人对生活清醒的认知;《梵高(二)》这样写到:“我看见/梵高的画时/就喜欢上了/梵高/可我在书上/看见梵高/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时/我就一点儿/也不喜欢/梵高了/现在我也不知道/到底/喜不喜欢梵高”。不管梵高有多充足的理由,小诗人都无法理解他的自残行为,不理解表达的正是对生命的珍爱;《水是有骨头的》,颠覆了对水的传统认知,它的坚韧不就是无形之骨吗?题目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小诗人进而写到:“不能让它摔到地上/要不然/水就会骨折”,悲悯之心蠢蠢欲动;《命运一种》这样写到:“星期六下午/篮球训练时/一不小心/我将球/拍到了足球队的/地盘上/我刚一回去/他们中的/一人/又将足球/踢到了我的/脚下”。 篮球与足球,一个被抢,一个被踢,命运本身就不同。同样的球,有的进栏,有的出局,命运也不同。小诗人的联想和隐喻能力让我拍案称奇;《出塞曲》通过与昭君出塞对比慨叹:“我真不知应当欣喜/还是惭愧”。情感矛盾中充满浓浓的家国情怀,展现出思想上的成长;《电影》是一首生态诗:“柘荣的天空/有时晴天/有时下雨/还有时下雪/就像一部部/有趣的动画片/一天天播放/给人们看//宁德的天空/灰蒙蒙的/放映机/坏了/没有人修/播出的电影/总是/恐怖片”。同样的天空,一个像放动画片,一个像放恐怖片,对比鲜明。放映机坏了还没人修,生态落后无人治理,小诗人开始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杜甫草堂》凸显杜甫生命的辛酸:“每一个杜甫都是那么瘦/每一个住着杜甫的房子都是那么大/每一个杜甫都是那么愁眉苦脸/每一个去参观的人的脸上都是那么灿烂的笑容”,现代人的浮躁也露出端倪;《提议》是向科学家致敬:“今天/袁隆平爷爷/去世了/我提议/每一个中国人/都来做一碗/米饭/对着它/默哀三分钟/再把它/吃光”;《完美》在小诗人看来并不完美,甚至有点不正常:“你的工作考核/获得全票通过/你的单位/那么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或弃权/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单位/最有个性的人”;《在街上》通过所乘交通工具的不同触及生存境况的差异:“有的人穿着衣服在走//有的人穿着小车在走//有些人穿着公交车/挤来挤去地走//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穿着人在走”。如果用一般的叙述,可以说味同嚼蜡。小诗人用对比和逆向思维审视日常生活,意趣顿生。小车就像穿在人身上的衣服,为人遮风挡雨。公交车就像多个人穿着一件衣服,拥挤不堪。到了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发生了逆转,人变成它们的衣服,其辛劳不言而喻。想象出奇,又合情合理。一个普通的穿字放在不同的场景收到风生水起的效果,就像古诗人炼字一样精彩;用一首诗写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其难度可想而知,小诗人用八行诗完成的《中国历史》其概括能力令人吃惊:“古代史/打仗打仗打仗/近代史/条约条约条约/现代史/运动运动运动/当代史/改革改革改革”。用一个词概括一段漫长的历史,每个都重复了三次,突出古代的征战、近代的屈辱、现代的乱象、当代的巨变,不仅抓住了每一段历史的特征,而且蕴含着对不同历史的情感认知;《下棋》有点怪诞:“我和我的影子/在下棋/玩了快半个小时/终于/我的影子赢了/我却输了”。这首超现实的诗,意象明晰,哲理深邃,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
  用深奥的语言表达浅显的内容,是艺术的低能儿。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是艺术的高手。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能写到游若昕这种程度和境界,很多诗人努力一辈子都难以达到。从这个角度看,说她的诗是成人诗也不无道理。

  孩子们的诗,大多属于儿歌,语言浅显,内容单一,稚气未脱,朗朗上口,富有情趣。游若昕的诗,用口语写成,一点不失天真,但不是停留在生活的表象上,做浮光掠影的摹写,而是能触及本质,敏锐地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再辅以独特的感悟和奇异的想象,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思想意味和精神境界。她的口语比成人的口语纯净,成人的口语大多是经过加工的口语,是经过文化熏陶的口语,游若昕不事雕琢,更像出口成章,如天上行云地上流水那般自然,语调亲切,节奏舒缓,富有张力。游若昕的口语与成人相比,具有孩子的清澈、单纯,某些时候她比孩子还孩子。与一般儿歌相比,又具有成人的睿智、练达,某些时候她比成人还成人。她的想象力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很多成人都望尘莫及。孩子的想象与成人相比,像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但在想象的意义和价值上往往大打折扣。游若昕在这点上既具有孩子的天真烂漫,又具有成人的意味深长,有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细想又合情合理。成人缺乏孩子的率真,孩子缺乏成人的深度,可以说游若昕兼具各自的优势,克服了各自的弱点,几乎达到完美,这就是读者喜欢她的原因。张德明写过《口语写作十宗罪》,不可否认,口语诗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读过《冠军》这部诗集,大家对口语诗应当刮目相看。我建议评论家再写一篇《口语写作十大优点》,让真正的口语写作发扬光大。其实,诗歌好坏,与口语不口语没有关系。口语诗有垃圾,也有黄金。知识分子写作,有垃圾,也有黄金。问题的关键在,写出的是垃圾,还是黄金。毋庸置疑,游若昕的诗是公认的黄金。《诗潮》主编刘川认为:“早慧的游若昕以娴熟的语言自觉和洒脱的诗性表达,开启了个体对美学潮流的干预模式——她让读者看到了诗并不在远方,而就在切肤之近、日常之中,她也给当代提供了一份以简洁实现繁杂的语言样本”。2014年8月11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公布后,诗歌奖争议最大。伊沙第二天在个人微博义正辞严地发声:“《新世纪诗典》派8岁女诗人游若昕去灭鲁奖获得者”,舆论一片哗然。自古文人多狂士,好在伊沙不是为自己狂,而是为自己发现的人才狂。我的代表作《夹缝》,是伊沙第一个从自然投稿中发现并推出的,我对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我那时仅仅读过游若昕几首诗,对伊沙的观点不以为然,甚至误认为水分很大。读了《冠军》,才感到伊沙眼光的厉害。从一个读者和评者的视角看,游若昕的诗接地气,有温度,属于纯粹的诗,质朴而又险绝,想象奇特又合乎情理,境界高远又自然天成。我为游若昕由衷地高兴,从她超常的创作中看到了汉语新诗的希望和未来,真心为跋涉中的汉语新诗而击掌叫好。

  爱上诗,是人生的幸运,可以给人生带来无穷的快乐,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更加完美。但如果把诗歌作为一种职业,在当今社会未必是一件好事。孩子们的人生之路,都越不过高考这个坎,一旦拥有高学历,就业就有了希望。有了稳定的工作,写诗才能有保障。在市场经济时代,靠写诗生存几乎不可能。对于未来,我还是希望小诗人以生活为重,不要寄希望于诗歌改变生活,而要让生活去改变诗歌。小诗人首要的任务是在天地之间寻找一块立足之地,再慢慢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强大起来。

  不得不承认,游若昕在诗歌创作上起点高,可以说一出手就不凡,博得掌声一片,但终点在哪里,会不会拿到最终的冠军,谁也不好预知。诗歌是一个人精神的马拉松,是没有终点的漫长奔跑。我诚挚地祝愿小诗人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奋勇前进,用灿烂的笑容迎接明天冉冉升起的朝阳。
 
  原载《山西政协报》2024年1月31日(发表时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