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篱笆》作品点评(十一)
2023-03-29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诗歌评论家,《名作欣赏》学术顾问。作品入选100多部选本。
黑衣人
杨牧
飘去,飘去。在我眼睫之间
小立门外,忆忆涛声
黑衣人是云啊!暴雨之前
我把挂在窗前的雨景取下
把苍老的梧桐树取下
把你取下
此杨牧,非大陆边塞诗人杨牧。这首《黑衣人》给人神秘感,开始觉得像武侠小说里的蒙面人,读完后才知不是。第一句眼睁睁地看着黑衣人“飘去,飘去”,却无法挽留。“飘去,飘去”像羁旅天涯的流浪汉,难归故土,伤心不必多言,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第二句,黑衣人曾经在门外站了一会儿,为什么不敲门不进家?不得而知,留下了悬念。“黑衣人是云啊!”,一下从门前飘到天上,而且是乌云啊,要不怎么是黑衣人呢?云的变幻莫测与人的行踪不定何其相似。乌云的背后就是暴雨,诗人害怕这暴雨来临,在暴雨之前,“我把挂在窗前的雨景取下/把苍老的梧桐树取下/把你取下”。化用了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反其意而用之,一连三个“取下”,天空一下变得晴朗,黑衣人仿佛从遥远的天际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诗人懂得曲径通幽的技巧,写得精心精巧精美。直到读完全诗,我们也不知道黑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感觉离我们很近。诗人写得扑朔迷离,而又情真意切,让人怀想不已。
杨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献,笔名叶珊、杨牧,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县,中国当代诗人、散文家。 出版诗集《水之湄》《非渡集》《瓶中稿》《北斗行》《禁忌的游戏》《海岸七叠》《时光命题》《涉事》等及散文集多部。
长久以来的担忧
杨键
长久以来,
我就想,
我的苍白,
不能被你们知道了,
一旦我的苍白,
和孱弱,
被你们知道了,
我就完了。
长久以来,
我就活在这样的担忧里。
杨键这首诗没有意象,但不失为一首好诗,因为他说了真话,真话的冲击力有时胜过意象。说真话就能写出好诗吗?显然还不行,还得说到点子上,说到要害处,说得让人心动。杨键把脆弱的心理防线一下撤走,把自己的苍白和虚弱完完全全裸露出来,他有一种豁出来的勇气。苍白和虚弱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遮遮掩掩,害怕别人知道,这样下去只能是更苍白更虚弱。杨键以自身为靶子,把人性的弱点昭示于天下,可歌可泣,他写得是自己,但又不仅仅是自己,这样的人并不少,剖析原因,一是虚荣性作怪,二是社会对弱者缺乏关爱。不管何种原因,这种担忧是负能量的。抛弃这种担忧,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苍白和虚弱,但没有第一步,后面也就无从谈起。
杨键,生于1967年,曾当工人,亦研佛教,自1986年起专心习诗,现居安徽马鞍山。曾获刘丽安诗歌奖、柔刚诗歌奖。2003年出版诗集《暮晚》,同年被南方都市报评为全国十大好书。长年守于乡村山林,世人皆匆匆求进步,他独向往“无”的文明源头。
我所认为的贵族
管党生
和是否成功无关
和是否有钱无关
我所认为的贵族
是刘亚楼每次从战场上回来
都把皮鞋擦的非常亮
是杜聿明在解放军看守
点名“1号战犯出列”时
说
“我不是1号
我是军人杜聿明”
是我在北京火车站
无意吐了口唾沫
旁边的一个乞丐
以为我是针对他
对我非常响亮的
“呸”了一声
管党生以一个平民的勇气撼动了贵族的根基,刷新了贵族的内涵,在他看来,贵族与血统、成功、金钱这些世俗的标签都无关,主要在一个人的尊严和信仰。标准变了,结果就不一样了。在别人眼中的贵族,在诗人眼中什么也不是。在别人眼中的乞丐,在他眼中却成了贵族。这种颠覆是革命性的,具有人民性,对挣扎在底层的人群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归根到底,管党生心中的贵族不是物质上的贵族,而是精神上的贵族。刘亚楼每次从战场上回来,把皮鞋擦得非常亮,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对生命的珍惜。如果对生活牢骚满腹,悲观丧气,那能叫贵族吗?最多也是一个没落贵族。杜聿明在看守所,被点明1号战犯时,他拒绝这个代号,自信地喊出自己的名字。即使沦为罪犯,也不忘维护作为人的基本尊严,这才是贵族的气质。这首诗最感人的不是刘亚楼,也不是杜聿明,而是一个乞丐的非凡之举。虽然诗人无意吐了口唾沫,乞丐敏感地认为是针对他的,意识到尊严受到侵犯,用响亮的“呸”来还击。人在最落魄的时候,无所畏惧,用有限的力量在捍卫自己卑微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精神贵族。管党生用简洁的诗意的叙事纠正了对“贵族”的偏见。他心目中的贵族虽然与成功无关,但也不排斥成功者。虽然与金钱无关,但也不排斥富翁。但他把传统概念中的部分贵族剥离了出来,也把传统概念中排斥在外的部分平民吸纳进来,其核心是对待生命的态度,维护尊严的努力程度,不是那些物化的东西,而是内在的精神标尺。
管党生,1963年生于合肥,1986年开始写诗。浪迹全国,出有诗集《我所认为的贵族》《末日未至》。有诗作被选入多种选本。
作品二号
陆 健
头顶上的夜
白发像蜡烛的丛林
怀抱着哀告
我是常常祈祷的
可前面的人
不回头继续往前走
而后面的人怎么能解救我呢
《作品二号》是陆健先生八十年代的作品。那是一个属于诗歌的黄金时代,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横行天下的时代。这首诗就是那个时代的结晶。
第一节,“头顶上的夜”,夜本无方位,只强调头顶上的夜,容易产生压抑感。如果写脚底下的夜,心情马上就不一样。诗人呕心沥血,早生华发。白发曾经也是黑发,黑白相间且分明。“怀抱着哀告”就不难理解了,诗人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不同于一般诗人之处在于把白发比作“蜡烛的丛林“,意在生命像蜡烛一样燃烧,照亮黑夜也照亮内心,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第二节只一句“我是常常祈祷的”。为谁祈祷?怎样祈祷?祈祷些什么?祈祷的结果?全部被省略了,任读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知识分子是国家的栋梁,民族复兴的希望,“常常祈祷”,可见其虔诚,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孔浮现在眼前。
第三节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味,但意境不同。“可前面的人/不回头继续往前走”,与“前不见古人”不同,但看到的只是背影,因为前面的人没有时间回头,渲染出时代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诗人有落伍的感觉,跟不上时代的感觉,当然这是自我反思,也是自我鞭策,更有渴求得到先行者的提携。与“后不见来者”也不同,“而后面的人怎么能解救我呢”,不是看不见,而是无力帮助自己走出困惑。陆健不是写孤独,也是在写孤独,诗人期望引领者引领自己,同行者一起同行,现实处境是一个人在探索前行,但不坠青云之志。
这首诗题目不确定,内容很朦胧,类似于李商隐的《无题》。与诗人的大部分诗相比,写得比较含蓄。诗虽短小,意象饱满。节与节之间、行与行之间,既有隐秘的联系,又有自如的张力,深得现代诗的要领。结构上打破了头尾短、中间长的传统,而是头尾长、中间短,但并不感到囊中无物,而是很丰富,只是没有显摆出来,这就是以少胜多的战略性艺术。
陆健,著名诗人、书法家。秦人之后,1956年出生于河北沧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诗集、文学评论《名城与门》等20部、书法集3部。在《中国艺术报》《书法报》《羲之书画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等报刊发表甲骨文、小篆、行书书法作品、书学文章或接受专访,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知名人士收藏。与程维、雁西、张况并称中国诗坛四公子,现居北京。
给一禾
李杜
我把你种在山坡上
想你会长成棵树
你自长成一枚叶子
有人说是小麦的叶子,有人
说是杂草的叶子
叶子叶子呵叶子
是一枚叶子还不够吗
小麦和杂草
有什么区别
叶子和树又有什么区别
生命如此脆弱
小麦的杂草的树的生命
都是限定了长度的物质
那天午后
你就在限定的长度里成熟
你金黄的笑容
感动了无花的土地
那一天大家含泪匍匐
而我则仰天长辞
对于你,一禾
朝阳夕日有什么区别
于天于地
有什么区别
读李杜的诗是一种享受,翻开他的诗集,我真想一口气读完,但总要留几首,怕读完后再读不到这样的好诗。《给一禾》是李杜写给北大同学、著名诗人骆一禾的悼诗,没有一丝生离死别的忧伤缠绕你,文字里藏着一种扑朔迷离的惺惺相惜,让你身陷其中不能自拨,让你澎湃的心灵渐渐平静下来,让你对生死有了通透的认识,让你想起了从久远年代一直活到现代的老子。这首诗的核心词组是“有什么区别”,在修辞学上属于反问,强化了一些事物没有什么区别这一抒情效果,而且重复了四次,回环往复,余音不绝。叶子与树、小麦与杂草、朝阳与夕日、天与地在一般人看来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很大,但在洞悟生命的诗人眼中只是形式上的差别,其本质都是物质的。如果用老子的辩证法审视,会有本末倒置的突兀之感,这种路宕起伏最容易产生情感的冲击和思想的张力。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生与死这个宏大的主题。正如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禾就是这样的人,他留给世界的精神遗产使他获得了永恒,死与生对他已经不重要了,精神的他远远胜过肉体的他。反观一下尘世,其实最可怜的是那些徒有躯壳没有灵魂的人,李杜迷恋的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光芒。李杜的抒情诗是当代诗歌中最具精神特质的一类,语言处于知识分子写作与口语诗之间,自成一格,既朴素,又高雅,散淡中涌动着深情,轻而易举就触摸到人性的敏感地带,抵达一般人无法抵达的思想高峰。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当代诗坛,更多的时候李杜是一个缺席者,但他的诗早已到位,我坚信他深藏的光芒会照亮更多的灵魂,这是谁也无法遮蔽的。
李杜简介:名字显狂,人倒平实。上过若干年学,读过若干本书,写过若干诗文并结集出版过若干个小册子。推崇“五柳”先生,有口头禅一句,曰:无所谓。
木匠
张况
普天之下,我只崇拜木匠这个职业
只对木匠佩服得五体投地
木匠是最懂得森林的人,他们最理解绿色
很显然,他们有别于伐木工
他们的斧凿只用来修补森林的创伤
看见了吗?他们甚至可以将我这样的朽木
雕刻成诗人的形状
让我像一棵树一样
绿绿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首诗虽短但意味深长。开头用两个“只”字句奠定了情感基调。中间三句,具体写为什么崇拜和佩服木匠,并且和伐木工对比着写。最精彩的是结尾,由物到人,由实到虚,诗意突然升华,但与前面衔接自然,并不感到突兀。咫尺之内,风生水起,写出不同寻常的境界,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张况,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71年生,广东五华人。当代新古典主义历史文化诗歌写作的重要代表,中国长诗写作倡导者,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史诗三部曲《大秦帝国史诗》《大汉帝国史诗》《大隋帝国史诗》等31部,主编诗文选30部,获2018年度“十佳华语诗人”奖、2019年郭小川诗歌奖、2020年“全国十佳辞赋家”称号,代表作有100000行21卷《中华史诗》。与陆健、程维、雁西被誉为“中国诗坛四公子”。第九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代表。
站在父亲墓前
唐诗
父亲睡在自己站过的地方
父亲最终空了
像满过的粮仓。父亲最后走了,葬在酒碗妆的山岗
墓地四周种满高粱
它们还要
为父亲酿酒。墓上长满红色的草
因为酒的火焰,还在
父亲体内燃烧
我在父亲的碑前站得端端正正
因为我是碑的儿子
我对着群山
喊了一声:“父——亲——”立即,父亲在不同方向
回应。我对着天空
喊了一声:“父——亲——”
父亲刹那变得像天空那么蔚蓝、辽阔……
唐诗以成功举办”中国当代诗歌奖“和主编《双年诗经》《中国年度优秀诗歌》而蜚声诗坛。他干的是纯公益文化事业,可偏偏有人对他的资格提出质疑,这年头办好事也不容易。读读他的《站在父亲墓前》,那些质疑或许就会烟消云散。写父亲的诗我读过不少,自己也写过不少,但都没有唐诗这首撼动灵魂。我读诗有个毛病,开头两句没感觉,就直接跳过。唐诗站在父亲墓前,没有过度地渲染内心的悲哀,想到的是“父亲睡在自己站过的地方”,“睡”好像父亲并没有离开尘世,只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休息。“自己站过的地方”,说明诗人经常来朝拜父亲。精神上的联系并不能否定父亲离去的残酷现实。父亲走了,就像粮仓空了,让人怅然若失。诗人却倒过来说,父亲空了,就像满过的粮仓,凸出父亲人生的充实。粮仓空了,其粮食喂养了生命。父亲空了,其心血哪里去了?一部分肯定是滋养了儿女,诗人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中间通过墓地周围的高粱和墓上的红草写父亲爱喝酒,这是用来烘托父亲为人豪爽的性格。“我在父亲的碑前站得端端正正/因为我是碑的儿子”。那碑不就是父亲做人的象征吗?自己的端端正正不是父亲教诲的结果吗?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思父的情感,对着群山大声呼唤,父亲在不同的方向回应。诗人又对着天空喊,“父亲刹那变得像天空那么蔚蓝、辽阔……”,父亲好像融入天空,变得澄明辽阔,在看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唐诗写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写出了对父亲的崇敬,更写出父亲与自己精神上的无法割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事实一再地证明,唐诗的所作所为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在诗歌事业上的付出和成就以及光明磊落的品质完全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王立世)
唐诗,本名唐德荣,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诗歌奖发起人,《中国当代诗歌导读》和《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主编。参加过青春诗会。出版诗文集十余部。主编诗文集十余部。作品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首届诗歌奖、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奖、黎巴嫩纳吉.阿曼国际文学艺术奖等奖项,入选多种词典和选本。
不要打扰一只麻雀的春天
霍竹山
不要打扰一只麻雀的春天
落在屋檐上的麻雀
其实是农历里几个快乐的音符
不见异思迁的麻雀
不嫌贫爱富的麻雀
忽高忽低从院落里飞起来
我多想叮嘱它们
能否带上我城市疲惫的身心
不要打扰一只麻雀的春天
柳眼儿里那一星儿嫩黄
我想最早一定由几只麻雀啄来
山坡那一丁点儿的绿
我想最早一定是几只麻雀吵醒
看着它们自由疾速地飞走
我突然感到一阵孤独
蓝格英英的天空
该有一座属于麻雀的白色宫殿吧
让一切美好
有一个安顿灵魂的地方
陕西是民歌之乡,陕西诗人霍竹山的诗有民歌的朴实、明快、温暖,其优美的旋律让人魂牵梦绕。但他的诗又不完全等同于民歌,朴实而复杂,明快而凝重,温暖而孤独,拓展了传统民歌的内涵,是改良了的民歌。诗人出生于乡村,工作于城市,是乡村里的城市人,是城市里的乡村人,这种角色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相对于城市人,少了些世故和刻薄。相对于乡村人而言,多了些见识,生存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另一方面,也处于尴尬地位,在城市里处于边缘地位,甚至很长时间都无法改变乡村形成的习惯,比如饮食、语言、接人待物、思想观念等。回到乡村,已经不完全是乡村人,受到城市的一些影响,处于是与非之间,既互补,又互斥。一方面把城市作为安身立命之地,另一方面把乡村作为灵魂的归宿,正时这种矛盾和撕扯成就了霍竹山的诗。在诗人眼中,麻雀是美好的,自由的,令人向往的,看到它,想到“我城市疲惫的身心”,“突然感到一阵孤独”。这些城市病在乡村很少有,城市的大夫治不了,只有乡村的麻雀能治愈。麻雀的灵魂有蓝格英英的天空安顿,城市人虽然在享受现代文明,但迷惘的灵魂无所依托,精神的痛苦、焦虑在折磨着白胖的肉体,这是本诗的思想所在,也是对比产生的深刻之处。说这首诗改良,首先是内容上的,其次也是技术上的,比如,把麻雀比作音符,在传统的民歌中不会这么写,是现代诗的写法。现在的好多新诗,自以为是,但不知所言。我多次呼吁新诗创作传统不能丢,我所说的传统一是指文人创作的古体诗,二是指人民群众创作的民歌体,这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果盲目地斩断几千年形成的文化血脉,新诗也许表面上焕然一新,但结果只能是奄奄一息,死路一条。我惊喜地看到来自民歌之乡的诗人霍竹山,他对民歌的热爱和继承使他的诗与养育他的人民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但随着时空的变化,他在民歌中注入了时代的内容,并不断地丰富传统民歌的表达手法,与时俱进地推动民歌的改革与发展,使民歌这一来自民间的诗歌体裁具有现代性,获得了艺术的新生。
霍竹山,当代著名诗人,在《诗刊》《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作品二百二十余万字,出版诗集《农历里的白于山》《走西口》《兰花花》等9部,作品入选几十种选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签约作家,榆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延河诗歌特刊》主编。曾参加中国作家第八次全国作代会,诗刊社第二十二届“青春诗会”。 获陕西省优秀文学奖、第五届柳青文学奖、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首届博鳌国际诗歌奖“年度诗集奖”等。
写意
高亚斌
需要写下一头牛
头角愚钝、脊背宽阔
在安放下整个夏天之后
再安放一个小小牧童
村庄花瓣般空旷,树木繁茂
把世上所有荒凉遮掩
鸡鸣犬吠护卫着午眠
还有不肯向梦乡归隐的
顽童的嘈杂声
青杏的颜色一点点转黄
昨天的桐叶
今天又大了一圈
麦田在退潮时,被时光
淘出了黄金
事物如此喧嚣,而上帝有条不紊
他在夏日的枝条背后
随意安排了
几声蝉鸣
这首诗可以画成一幅画,我给它命名为《乡村夏日》,是一幅写意画,在“意”的开掘上比一般乡土诗更胜一筹。第一节,写“头角愚钝、脊背宽阔”的牛可以安放“整个夏天”和“一个小小牧童”,一开始就稳住了神。这样的背,还可以安放我们漂泊的灵魂,让我们的精神安定下来。笔法看似平实,立意实则高远。第二节写“把世上所有荒凉遮掩”的花瓣和树木,凸显乡村的温馨。守护着午眠的是“鸡鸣犬吠”和“顽童的嘈杂声”,以动衬静,互不影响,一幅和谐的生活图画,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第三节,时间已经到了深夏,体现在青杏转黄、桐叶大了一圈、麦田在退潮这些自然变化。时光静静地流逝,可喜的是麦田“淘出了黄金”,能想象到乡亲们脸上溢出的喜悦,那种知足的颜色与黄金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富有。第四节写“事物如此喧嚣”,其实谈不上喧嚣,不同于都市的喧嚣。出其不意地写到有条不紊的上帝安排了几声蝉鸣,成为画外音。蝉鸣仿佛是为了对付喧嚣,却反衬出乡村的宁静。诗中的上帝不是救世主,而是自然。诗人的写意一点也不空洞,有牛、牧童、花瓣、树木、鸡犬、顽童、上帝、蝉等众多意象的支撑。他写的是乡村,但又不完全是乡村,是一种生活理想,是一种人生境界,虽然没有触及到现实矛盾,但对物欲泛滥的现实是一种无声的反驳和批判。
高亚斌,生于70年代,甘肃静宁人,文学博士,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散文、诗歌近千首(篇)见于《中国诗人》《中国诗歌》《星星》《诗潮》《诗林》《诗选刊》《常青藤》《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等国内外报刊。
在水之湄
唐成茂
在南方 在水之湄 临水而居
你一生一世跟随了浮萍
总有被命运打湿的人 怎么也晒不干身世
在南方 在水之湄
水洗干净了谁的污点
城市水一样嫩白 历史的脸面水红水红
好像人人都没有棱角 谁做事情又都风生水响
窝棚里的日子湿漉漉稀拉拉
阳光明媚的上午想不到城市说话做事的水深
口杯里的月光照耀着打工仔的幸福或悲伤
一条一条鱼一样的文字南腔北调虚构着迁徙人生
眉宇之上一撇一捺的方言扯动城市滴着活水的脉络
荔枝公园的少女在海风中松了纽扣将世界打开
谁在城市的夜晚把她们水嫩的人生翻阅
地王大厦变得水性杨花 杜鹃花水一样娇艳和深情
大小梅沙水做的女人站在水上挽救水
巴灯街发廊门前涂脂抹粉的转灯
转动水一样的骨肉和似水流年
历史要记住你时你一定不在现场 改写历史的人
所有的价值都被水淋湿
在南方 在水一样灵动的深圳
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 每一个人都有水的媚俗水的尊严
在别人的城市逆水行舟
一片汪洋都不见
都抓不住救命的稻草 都是给人送稻草的人
我的履历和过去都有水份 所有的错误所有的怀想都被水洗白
因为有期待 我们的日子才如此尊荣并哗哗流淌
过去我一直认为,一首短诗无法与一部宏大的小说相抗衡,唐成茂的这首诗以他不可抗拒的魅力颠覆了我这个偏执的观念。这首诗以打工者卑微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透视了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写出了飘零的身世、异化的人性、复杂的环境,写出了繁华背后的阴暗、热闹背后的冷漠、笑声中的眼泪、挣扎中的期待,思想和情感的容量之大,让我瞠目结舌。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唐成茂这首诗我们读到了文明与污浊,理想与失落,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人性,生存与尊严、和谐与碰撞既对立又统一的现代大都市,每一句诗背后都有庞大的人群站着,可以构想出各等人物和各种故事,体现出大容量、大情怀、大视角。诗人表达的角度着眼于水,这样就避免了零乱芜杂,显得凝练集中。水在诗人笔下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有时像小桥流水,有时像汪洋大海,有时一尘不染,有时被重度污染,有时冷酷,有时柔和,有时俗不可耐,有时高雅,有时深不可测,有时清浅可爱,有时喧哗,有时沉默,有时无奈,有时充满期待,有时是一种力量,有时是一种宿命,无一不在诉说着深圳,表达着深圳,折射着深圳。这首诗比一个长篇故事更能触动我们的神经,引发我们对现代都市生态和文明的深入思考。
唐成茂的诗与那些照猫画虎的自然主义诗歌有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在简单地描摹生活的原生态,复制生活的原始面貌,而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多面性、复合性、对抗性,进而逼近心灵的真实,与那些和生活不着边际的诗歌有本质的区别。他又没有局限于生活的场面场景,总是用自己的眼光过滤生活,审视生活,灌注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抒写了时代鲜明的特征和复杂的心态,进而升华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读他的诗能够联想到生活,表现历史和人文的生活,展现个性和情怀的生活。他是大地的歌者,站得高,望得远。他是人民的诗人,视点总是落在社会的底层,投以人道主义的同情与关注,像暗夜里的一束光,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温暖人们寒冷的灵魂(王立世)。
唐成茂,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四届全国诗歌报刊网络联盟轮值主席。先后担任《诗歌月刊》执行主编、《中国诗人》主编、《澳门月刊》文学版执行总编辑、《华夏诗歌》月刊主编、《鸭绿江》文学杂志特邀主编,现为大河诗刊杂志社执行社长。四川省传媒大学客座教授,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导师,西安外事学院客座教授。在《十月》《中华文学选刊》《诗刊》《中国作家》《人民文学》等数百家海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出版11部文学专著。获俄罗斯作家协会“普希金诗歌奖”、西班牙“国际桂冠诗人奖”、西班牙“伊比利亚国际诗歌奖”、中国当代诗歌奖、新诗百年百名最具实力诗人奖、华西都市报社“名人堂”2018年“中国十大诗人”、2019年华语诗歌春晚“全国十大诗人”、2020年“鲁迅诗歌奖”、2021年意大利阿列市政府“梅莱托国际诗歌奖”等众多国内外文学奖项。参与摄制影视作品登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获中国电视家协会等的荣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