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二十九)

2024-09-27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名作欣赏》学术顾问。在《诗刊》《创世纪》《中国作家》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5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国内外多家报刊发表文学评论2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诗日子》《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本。部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等国。
 
坐大巴回乡
扎西才让
 
像一群屈辱的士兵回到故里,
带着内战时悲哀的神情,
更像一群精力过剩的野兽,
在异域受伤后,精疲力竭地回来了。
 
前方桥头,是我的桑多镇!
 
三个小时的路程:
前一个小时,和多数人一样,
我度过了
叽叽喳喳奋勇表现的青年时代。
 
中间一个小时,和多数人一样,
我沉思,昏睡,是个秃顶的中年男子。
最后一个小时,我惊醒过来,
开始无限珍惜那剩下的岁月。
 
哎呀——,前方桥头,是我的桑多镇,
我在这里出生,也必然……死在这里。
 
  坐大巴的三个小时与人生的三个阶段巧妙地对应。人生经历了太多的屈辱和伤害后,暮年回归故土之心更加强烈。回归不仅仅是落叶归根的乡愿,更多的是灵魂的抚慰和安放。
 
  扎西才让,藏族,70后,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诗歌八骏”之一,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著有诗集《七扇门》《大夏河畔》《当爱情化为星辰》《桑多镇》《甘南一带的青稞熟了》、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山神永在》、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

 
给活路
张绍民

 
晒谷坪上
麻雀吃谷
爸爸在屋里
等它们吃饱后
恰到好处再出来,它们
开心飞上天
爸爸说它们也不能多吃
多吃就会撑死
 
  既不让麻雀饿坏,又不让麻雀撑死,让它们吃饱后开心地飞走。爸爸的善体现在这细致入微的关爱之中。人与动物都能这样相处,生态就会更加和谐。
 
  张绍民,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儿童文学、评论、学术全文体作家。1997年参加《诗刊》青春诗会。2022年参加《诗刊》青春回眸诗会。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潮》《绿风诗刊》《散文诗》等发过头条。在《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读书》等发过作品。多次获得全国诗歌大赛第一名。入选多种选本。出版长篇小说《村庄疾病史》《刀王的盛宴》等多种。著有长诗、长篇小说、长篇儿童文学、学术等诸多作品。长期做出版策划、修改、审稿等工作。
 

磷火
朱剑

 
路经坟场
看见磷火闪烁
朋友说,这是
骨头在发光

是不是
每个人的骨头里
都有一盏
高贵的灯

许多人屈辱地
活了一辈子
死后,才把灯
点亮
 
  一般诗人是从生写到死,朱剑却从死追问生。这一问,让多少人慌了神,让多少人留下辛酸的泪。这是一首写尊严的诗,有深入骨髓的表达。 

  朱剑,1975年生于湖南沅江,现居西安。诗人,历史与酒文化研究者。作品发表、入选国内外多种刊物和选本。著有诗集《陀螺》《弹弓和原子弹》《诗运》等多部。
 


影子
李文武

 
午后的两棵槐树
影子与影子叠在了一起
并且暗暗地变换着位置
像两个交谈太久的人
悄悄挪动着身子
 
  诗人从两棵槐树的影子发现了万物貌离神合,并联想到两个交谈的人。是人道法自然,还是自然模仿人,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心灵的交流。这首诗由树及人,自然地重现了人间的美好。
 
  李文武,1975年生,四川遂宁人,现居重庆。入选多个诗歌选本,有诗集《诗人与他的妻子》。《每日一诗》主编,《广场诗刊》发起人之一。
 

他说
起子

 
每个人都知道
这样做不对
但每个人
都在这样做
他又说
每个人这样做
不等于这样
就是对的
他接着说
每个人都这样做
你不这样
那你就不对了
 
  这首诗表面上像绕口令,但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奈。理论上的对与错与实际中的对与错有时不是一回事,如果执意坚持对的,会变成别人眼中的异类。如果屈服于错的,又于心不甘。在对与错的十字路口,有时真不知迈向哪里?有时坚持真理会付出代价,苟且偷安又没有意义。对与错混淆的时候,就是需要英雄站出的时侯。
 
   起子,1974年生于浙江。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新世纪诗典》《当代诗经》等刊物与选本。曾获磨铁读诗会2016年度10佳诗人。
 
 
妈妈没骗我
徐庆春


四岁那年我问躺在病床上的妈妈
“妈妈,我长一岁,你也长一岁,我什么时候能追上你呀?”
妈妈说,“宝贝,别着急,妈妈会等你的”
妈妈没骗我
一年后
我长了一岁
妈妈,没长
 
  问得天真,回答得残酷,写人生无常找到一个独一无二的角度。平静中藏着不平静,天真最后被伤感击败。 
 
  徐庆春,50后,居深圳。退休后写点分行文字。出身农民,不喜欢养花,喜欢栽刺。喜欢每天有一点点小刺痛地活着。

 
在墙拐角看到影子一闪
包尘

 
没错
世间万物皆为虚像
我们都是影子人
像是来偷东西的
 
  人像世界万物一样,既有实的一面,也有虚的一面。用“影子人”来定义,增加了神秘感。这首诗最精彩的,称得上诗眼的是 “像是来偷东西的”。偷什么呢?你去想象吧。一个“偷”字把人的欲望本能写尽了,但“像”字又有缓冲余地。究竟像不像,最好自己照照镜子。
 
  包尘,本名陈义静,土家族,1959年生于湖南湘潭。诗观:写诗做无用功。
 
 
雁字
蒋德明

 
小时候,只要是这个季节,举头向天  
天上是有雁的,会排成 “人”字  
让我细细地读出声来。我认识的第一个字  
是雁告诉我的,当然是父亲翻译给我认识的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天上没有雁了
两年前父亲也离开了我们。父亲教我认识
雁字的时候,说了一句让我今生受用的话  
做人要实在,说能做得到的话,不虚言  
不在人前说话声音过大,遇着难忍的事  
像雁那样,鸣一声就够了  
地听不见,天会听见
 
  父亲从天上的雁阵教诗人怎样做人,现在雁没了,父亲不在了,不知道怎么做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本诗值得深味的地方。这首诗以直白示人,但处处有意味,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直白,无技巧才是技巧。
 
  蒋德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星星》《绿风》《诗歌月刊》《山花》等近百家报刊发过作品。有诗歌作品入选《中国新诗排行榜》《中国诗歌年选》《中国散文诗年选》等32个重要选本。已出版文集六部。获第三届贵州乌江文学奖,连续两届贵州诗歌节尹珍杯优秀创作奖,《关雎爱情诗》2015年度十大实力诗人奖,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奖,2018年《中华文学》年度奖(诗歌)一等奖,第八届墨西哥国际诗歌节优秀诗歌奖 。诗歌作品有英、日等语种推介国外。
 

奖状
何壮远

 
同室病友老黄走了
我想写首诗悼念他
 
结果
我却在纸上画了张奖状
老黄是个石匠
一辈子凿平了一座山
从没获过奖
 
  悼诗写成了奖状,看似荒诞,实则表达了诗人的历史观。老黄是一个普通的石匠,一生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历史的车轮不正是这些普通的劳动者推向前进的吗?诗人的这张奖状既是对产业工人生活的反思,也是对普通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充满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何壮远,诗人,词作家。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成都作家协会会员,中诗网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报告文学》巜星星》《青海湖》《青年文学家》《鸭绿江》《世界日报》《国防时报》《山西妇女报》《劳动时报》《四川经济日报》等书刊杂志。
 

和稀泥
空也静

 
庄稼地里爬出的孩子
都会这个
好像天生的
那时缺水
就用尿和着
而现在只能用泪水
一个人和着泥巴
一个人玩
这辈子
就这点本事
 
  同样是写尿,空也静一开始就呈现出童年的无邪,干净而美。和稀泥从用尿到用泪,生活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更多的是辛酸和无奈。“一个人和着泥巴/一个人玩/这辈子/就这点本事”,有超然,也有自嘲。童年时的“和稀泥”与成年后的“和稀泥”内涵有天壤之别,既有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也有对自我的反思和批判。
 
  空也静:原名魏彦烈,军旅诗人,大校军衔,陕西省作协会员,诗发《诗刊》《解放军文艺》《青海湖》巜诗林》《草原》《诗江南》等500多种纸刊,出版《草原情歌》《风舞经蟠》《格桑花开》《仰望昆仑》及英汉双语诗集《轮回》等多部。获昆仑文艺奖,唐蕃古道文学奖,诗歌春晚“全国十佳诗人"。
 
 
往左,往右,都不是问题
高作苦

 
我走过那么多的路,其中一条
顺着惊叫,认出了我
这是哪一省哪一县的路,当然
其它的脚印也曾反复辗压它
 
其它的夕阳,其它的情侣
都有可能,从它身上经过
然后夕阳变成月亮,通红趋向洁白
然后情侣分手了,她嫁给另外一个
 
那个人,没来过这儿
因此,小路认不出他
夕阳认不出大海,不是所有的
潮湿都叫眼泪,不是所有的惊叫
都能认出我,小路还小
往左往右,都一样
 
  诗人不单刀直入写小路上的故事,而是写小路“顺着惊叫”认出了自己,这一声“惊叫”让人放飞想象。诗人没有顺着“惊叫”往下写,而是写小路上其他惊叫早已被遗忘。“小路还小”,这正是产生爱情或爱情破灭的根本所在。从侧面含蓄地写,对比着感动地写,是这首爱情诗的魅力所在。
 
  高作苦,曾用笔名高作余,广西玉林市作协副主席,《南方诗人》主编。2300多首诗散见于《十月》《作品》《滇池》《飞天》《延河》《解放军文艺》《诗刊》等,获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上榜2013中国好诗榜,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等200多种选本,第四届鲁院西南班学员,受邀参加第16届国际诗人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