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立世

《诗篱笆》作品点评(五)

2022-12-04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青年文学》《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名作欣赏》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入选《诗日历》《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集。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西川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
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听凭那神秘的力量
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
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尔盖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荒凉的
地方,在这青藏高原上的
一个蚕豆般大小的火车站旁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
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
马群忘记了飞翔
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着我
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
我成为某个人,某间
点着油灯的陋室
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
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
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
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大于、等于、小于。大于表现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等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小于是人对自然的膜拜和崇敬。西川这首诗属于第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宗教的境界和哲学的高度。诗人选择哈尔盖这个荒凉的地方仰望璀璨星空,这种反差本身构成诗意的想象空间。仰望和眺望说明星空高远,衬托出人的渺小和粗俗。这“河汉无声,鸟翼稀薄”的星空发出神秘之光,借“青草疯狂地生长”和“马群忘记了飞翔”来回应这种神秘。在风中诗人感到“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那些狂妄之徒一定会错过陋室这样的隐喻,低调的西川尽管满腹经纶还是放下身段接通地气地脉。“而这陋室冰凉的屋顶/被群星的亿万只脚踩成祭坛”。这想象让读者悟到这是在青藏高原上生长的坚不可摧的信仰。“我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屏住呼吸”。又一次以孩子般的纯洁虔诚表达对自然的敬仰。人小于自然,读到这里,并没有感到人的弱小和无助,反而生出一种精神的庄严和信仰的笃定给予的幸福。这首诗有天启的成份,也有超验的感知,填充了未知和现实之间的精神空白。它是中国新诗从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人开创的英雄主义启蒙话语向由第三代诗人构建的个人化审美话语过渡的标志性作品。
 
  西川,原名刘军,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知识分子写作诗群代表诗人之一,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诗歌和批评文章发表于二十多个国家的报刊杂志,被收入多种选本并被广泛译介。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上海文学》奖(1992)、《人民文学》奖(1994)、现代汉诗奖(199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奇伯格奖修金(1997)、鲁迅文学奖(2001)、美国弗里曼基金会奖修金(2002)等。多次参加国际诗歌活动,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著有诗集《中国的玫瑰》《隐秘的汇合》《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以及散文集、随笔集、评著、译著多部。

  
给女朋友的一封信
李亚伟

 
若干年后你要找到全世界最破的
一家酒馆才能找到我
有史以来最黑的一个夜晚你要用脚踢
才能发现
不要用手摸,因为我不能伸出手来
我的手在知识界已经弄断了
我会向你递出细微的呻吟
 
现在我正走在诺贝尔领奖台的半路上
或者我根本不去任何领奖台
我到底去哪儿你管不着
我自己也管不着
我现在只是很累,越累就越想你
可我不知你在哪儿,你叫什么名字
你最好没名字
别人才不会把你叫去
我也不会叫你,叫人的名字没意思
在心中想想倒还可以
 
我倒下当然不可能倒在你身边
我不想让你瞧不起我
我要在很远的地方倒下才做出生了大病的样子
我漫无目的的流浪其实有一个目的
我想用几条路来拥抱你
这比读一首情诗自然
比结婚轻松得多
 
别现在就出来找我
你会迷路走到其它男人家中
世界上的男人有些地方很像我
他们可以冒充我甚至可以做出比我更像我的样子
这很容易使心地善良的女孩上当
 
你完全可以等几年再来找我
等我和钢笔一起倒下的时候
你别着急,尽量别摔坏身子
别把脚碰流血了,这东西对活着的人很有用处
我会等你
地球也会停下来等你
 
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诗了
 
  在《环球人物》举办的诗会上,我与李亚伟近距离见过一面。他看上去很朴实,但他的诗一直给我很神秘的感觉。二十岁是写诗的年龄,多数人处于模仿阶段,甚至“为赋新诗强说愁”,他出手不凡,就写出了成名作《中文系》,赢得诗坛一片喝彩,这在一般诗人中少见,展现出他粗粝、尖锐、冒险、叛逆、异质的风格端倪。1984年,他与万夏等诗人创立了“莽汉”诗派,这是中国新诗史上风格最为鲜明的流派之一。这首《给女朋友的一封信》,与《中文系》比较而言,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明显增强,书生意气和文人腔调有所减弱,但他的基本风格没有变,而且得到强化。他有自由不羁的野,又荡漾着现代文明的光影,他尖锐而又柔情,叛逆而又真诚,冒险而又稳健,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用情感的混凝土筑起巍然的诗歌大厦。李亚伟像所有第三代诗人一样,诗歌明确地指向日常生活,如写落魄,“若干年后你要找到全世界最破的/一家酒馆才能找到我/有史以来最黑的一个夜晚你要用脚踢/才能发现”,这是对自我处境决绝的描绘,但又充满浪漫的遐思,如,“你最好没名字/别人才不会把你叫去/我也不会叫你,叫人的名字没意思/在心中想想倒还可以”。李亚伟有玩世不恭的一面,他的玩世不恭与别人的玩世不恭不同,是生活的迷茫造成的,有命运无法把控的意味,如“我到底去哪儿你管不着/我自己也管不着”,但他真诚得让人无语,如“我不想让你瞧不起我”。他尖锐,甚至不留情面,如“我的手在知识界已经弄断了”,这种批判让人反省,但他用情很深,如,“你完全可以等几年再来找我/等我和钢笔一起倒下的时候/你别着急,尽量别摔坏身子/别把脚碰流血了,这东西对活着的人很有用处/我会等你/地球也会停下来等你”。李亚伟用口语写诗,他的口语比韩东、伊沙凝重,与于坚相近,但比于坚神秘,他在中国新诗的存在是独一无二的。

 
常见的夜晚
韩东

 
这个夜晚很常见
你来敲我的门
我把门打开一条缝
灯光首先出去
在不远的地方停住
你的脸朝着它
看见了房间里的一切
可我对你还不大了解
因此没有把房门全部打开
你进来带进一阵冷风
屋里的热浪也使你的眼镜模糊
看来我们还需要彼此熟悉
在这个过程中
小心不要损伤了对方
 
    韩东是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诗人,代表作《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成为百年新诗重要的收获。韩东的意义在于诗歌语言上的革命,他果敢地卸下语言的历史、文化、使命负重,使繁复、沉重、压抑、变形的诗歌语言变得简朴、轻松、明快、自然、接地气、人性化,还俗又不失高雅,口语又强化意味,呈现平民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他跟谁都不像,他说过“诗歌写得越像你自己,就越有意义”。韩东写得就像韩东。
   这首诗写到的夜晚很普通,与历史没有瓜葛,与崇高沾不上边,如果非要强加这些,对诗歌就是一种伤害。夜晚有人来访,“我把门打开一条缝/灯光首先出去”。为什么没有把房门全部打开呢?为什么没有出门迎接呢?后面有交待:“我对你还不大了解”。先“打开一条缝”看看来者是谁?“你进来带进一阵冷风”,来者被允许进屋。这“冷风”是自然的,也是心理感觉。“看来我们还需要彼此熟悉/在这个过程中/小心不要损伤了对方”。韩东认为“诗奔结束而去,似乎那里有值得一提的东西”。这个结尾确实有值得一提的东西,我们看到了诗人人性之善,人性之美,在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他既怕损伤了别人,也怕别人损伤了自己,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尊。我们平时言说尊严,只强调自己的尊严,忽略了别人的尊严,有失偏颇,韩东兼而顾之,这是闪光的人性,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融合。既不是儒家文化的温柔敦厚,也不是自我的无限膨胀,是新旧文化碰撞的产物。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韩东的叙述洗练、冷静、节制,不是情绪激昂、一泻千里的那类,但也不是板起面孔、冷若冰霜的那类,他从容、温和、理智。口语与口水的区别在于口语有意味,口水无意味。韩东是学哲学的,他最懂辩证法,如果像学院派诗人那样玩语言,会玩死的。如果口语降到口水,也会被淹死的。他的口语既是大众的口语,又是文人的口语,既符合大众的口味,又具有审美的特征。他的口语与知识分子写作不同,与早期的白话诗也不同,既符合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又符合西方文学家说的“精致的语言”,是韩东独创的有生命意味和哲学意味的语言,他成功地开拓出用口语写高端诗歌的阳光大道。
 
    韩东,当代汉语文学重要的诗人、作家、导演。“第三代诗歌”标志性人物,“新状态小说”代表之一。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7年,执导电影《在码头》,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镜中》的解读有很多版本,我认为都是多余的,因为每一种解读都是片面的,都无法穷尽其意蕴,这首诗的魅力正在于无法给出准确的解读,而读时又感觉到与你的生活有很多交汇点,能触碰到你内心隐藏很深的某种东西,但又没有具体描述出来。这首诗跳跃性很大,像意识流,又很空灵,但始终有意象支撑。放得开,又收得住,首尾呼应,意蕴深邃,具有一般诗少有的暗示和辐射。
 
  张枣,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曾获得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在国内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张枣的诗》,代表作包括《镜中》《何人斯》等。诗人柏桦说,他20出头写出的《灯芯绒幸福的舞蹈》,就足以让他的同行胆寒。他精确而感性的诗艺,融合和发明中西诗意的妙手,一直风靡无数诗歌爱好者。2010年3月8日凌晨4时39分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享年48岁。2012年4月,《张枣随笔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大雪
祁国

 
一个走路的人摔了一个跟头
一个骑车的人摔了一个跟头
 
他们一边摔着跟头
一边哈哈大笑
 
我一边看着
也一边哈哈大笑
 
为了降低自已摔跟头的概率
我一出门就先主动摔了两个跟头
 
  祁国,奇人也,诗人中的奇人。奇,首先表现在思维上的奇,思维不是理性思维(逻辑),而是情感思维,虽不具有科学性,从科学的角度看甚至是荒谬的,不可理解的,但具有艺术的爆发力,因打破情感常规而获得思想无限的可能性,不重语言的重塑,而是突出生命的诗意重构。这首《大雪》就是这样的诗。面对大雪,走路的人和骑车的人都摔了一个跟头,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们边摔边哈哈大笑,让我想起庄子母亲去世后他旷达的笑,不为世俗理解的笑。这大笑,是尴尬的自嘲,还是对大雪的藐视?有点捉摸不透。“我一边看着/也一边哈哈大笑”。笑得有点暧昧,有点不知所以然,别人以为神经出了问题。“为了降低自已摔跟头的概率/我一出门就先主动摔了两个跟头”。摔跟头的人哈哈大笑奇,“我”哈哈大笑奇,更奇的是“我”主动摔了两个跟头。是向大雪认输吗?显然不是。是逞能吗?这算什么能。是练功吗?有可能。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吗?不好说。主动摔了两个跟头,大雪就同情你吗?就不会再让你摔跟头吗?就能降低自已摔跟头的概率吗?一切皆不可能,这荒诞够幽默的,但不是为了博得廉价的一笑,有它的深意。生活中有很多不情愿的事逼你就范,诗人高明在没逼就主动范,反而可能改变被动的局面。“我”与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主动与被动,一样地摔,一个无准备,一个有准备,摔得程度也有别。我主动地摔,让大雪无言,让大雪减少刁难“我”的几率,这才是智慧,是这首诗的真谛所在,也是“我”哈哈大笑的原因。都是哈哈大笑,但笑得精神内涵迥然不同。
 
  祁国,1968年出生于江苏盐城,诗人, 书画家, 剧作家 。荒诞诗派创始人之一。苏州诗院主持。中国桂冠诗歌奖组委会主席。著有个人诗集《天空是个秃子》。主编或合作主编《同志诗报》《中国新诗选》《新流向当代经典诗库》《中国当代风景诗选》《当代传世诗歌300首》《苏州诗院学刊》等。作品入选《中间代诗全集》《荒诞派诗选》等多种权威选本。

 
自我鉴定
周所同

 
一生食素,喜欢粗茶淡饭
不杀生也不想混入什么天堂
有米充饥有水止渴就挺好的
活得散淡,喜欢三尺清水
养一片闲云。至于卑微和清贫
就不说了,相似的人太多
而我属虎,还藏着低吼长啸的花纹
 
像两色笔,黑的犯错红的改正
我喜欢这样写诗这样抹掉身后脚印
留下一片白,正好隐去我的姓名
 
  从周所同的《自我鉴定》,我读到一个诗人的善良(一生食素、不杀生),朴实(喜欢粗茶淡饭),知足(有米充饥有水止渴就挺好的),无欲(不想混入什么天堂),闲云野鹤的精神境界(喜欢三尺清水/养一片闲云),感同身受的悲悯(至于卑微和清贫/就不说了,相似的人太多),和内心的锋芒(而我属虎,还藏着低吼长啸的花纹)。这鉴定,不同于表格上的鉴定,比那些大而无当、空洞无物、高蹈无边的鉴定要湿润、丰满,更有力,更感人。是一份个性化鲜明的艺术鉴定,在柔中藏着刚,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高洁。
  “像两色笔,黑的犯错红的改正”。对于一个人而言,平凡也好,伟大也罢,谁能不犯错呢?知错就改,就是好同志,总比那些一意孤行的人好。诗人往往是激情有余,周所同属于理智性的诗人。“我喜欢这样写诗这样抹掉身后脚印”。“这样写诗”的诗人,如果用一个高调的词概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试问“这样写诗”的诗人有多少呢?周所同与那些一心想出风头的诗人正好相反,他想抹掉身后的脚印,“留下一片白/正好隐去我的姓名”。这一片白,不是空白,不是苍白,而是干净的白,让人遐想的白,是一位诗人精神的白。
  从几本诗集,都读不出一位诗人的世界观,这样的诗人值得怀疑。从周所同一首诗就读出他的襟怀和情操,这样的诗人我喜欢。写诗真不在词语多华丽多勇猛,朴实而又贴近内心、平淡而又悠远、浅显而又深刻才是真正的诗歌高手,那些乌烟瘴气的诗永远进不了诗的殿堂。
 
  周所同,祖籍山西原平市。历任山西省忻州地区文化局专业作家,《五台山》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中国作协诗刊社编辑,编审;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诗集《北方的河流》《拾穗人》《人在旅途》《我的民谣》等;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文评论、散文随笔百万余字;参与编选各种诗歌选本三十多部。曾获诗刊社“中国首届诗歌大奖赛”金杯奖、诗刊社年度优秀奖、赵树理文学奖等。曾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于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百年之后
大解

  
百年之后 当我们退出生活
躲在匣子里 并排着 依偎着
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
是多么安宁
  
百年之后 我们的儿子和女儿
也都死了 我们的朋友和仇人
也平息了恩怨
干净的云彩下面走动着新人
  
一想到这些 我的心
就像春风一样温暖 轻松
一切都有了结果 我们不再担心
生活中的变故和伤害
  
聚散都已过去 缘分已定
百年之后我们就是灰尘
时间宽恕了我们 让我们安息
又一再地催促万物重复我们的命运
 
  一般人不敢想象“百年之后”的景象,总在回避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忌讳死亡这个可怕的字眼,其实对所有人都一样,时间最终总会让每个人消失。诗人大解坦然地瞭望死亡,对死亡顿悟后表现出少有的豁达,一派气定神闲的风度。与妻子“躲在匣子里 并排着 依偎着/像新婚一样躺在一起”。像在世外桃源获得再生一般,享受着彼此的爱,折射出现实婚姻的和谐美好。大解还想到“百年之后 我们的儿子和女儿/也都死了”。这是必然的,大解谈到未来的残酷时有老庄的超然,没有一丝的悲哀,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对生命的醒悟。没有不散的宴席,它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到处寻找灵丹妙药,结果还是徒劳,是自寻烦恼。人就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没有多神秘。诗人从自己和妻子开始,到儿女,再到朋友和仇人,百年之后一切都化为云烟,“平息了恩怨”,但那时“干净的云彩下面走动着新人”。人类生生不息,旧貌换新颜。面对这些,一代枭雄曹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大解却感到“像春风一样温暖 轻松”。两种精神境界,两种人生观念。诗人为什么如此轻松呢?因为“我们不再担心/生活中的变故和伤害”。由此可以推断,诗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磨难,虽然没有具体写,但已经暗示出曾经的沧桑,百年之后就彻底解脱了。“时间宽恕了我们 让我们安息”。诗人既怀有感恩,又在反思自己。时间“又一再地催促万物重复我们的命运”。这种重复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点。大解想到别人不敢想的事,而且如谈笑一样写出生命的必然,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生命,心态格外平和,他的飘逸不是浪漫,而是现实,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大解,原名解文阁,男,1957年生,河北青龙县人,197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诗《悲歌》、小说《长歌》、寓言集《傻子寓言》。作品曾获首届苏曼殊诗歌奖,首届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鲁迅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高原上的野花
张执浩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把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诗人没有把笔墨聚焦于野花的外形上,而是专注于自我的感觉和感悟,写得美不可言,妙不可言,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花比喻女人是庸才,张执浩却别出心裁地倒过来用小美女比喻高原上的野花,这就是创新,诗人对野花的喜爱之情难以掩饰。而且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这种自然之美应该让更多的人欣赏,谁也不应该垄断,诗人的胸襟可见一斑。“我愿意把我的祖国搬迁到/这里……”,第一句的“任何人”就是人民,诗人希望人民生活在这种美的环境里。第二句,诗人要把祖国搬迁到这里,爱国绝不是喊喊口号,诗人希望祖国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这正呼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在这里,我愿意/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诗人在更多的时候更多的场合表现出愤世嫉俗的一面,永不愤世嫉俗”恐怕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做到。诗人又把自己比作“来历不明的小溪”,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为什么“终日涕泪横流”?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诗人就是这样的人,像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时刻想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诗人反复诉说“我愿意”,形成一种心灵的节奏,强化了内心想要表达的主旨。
 

不放走悲痛
孟浪

 
常常要来到身体外面,远远地在那里
呼吸,周围还全是我自己的心跳
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漫不经心地
让自己升起。
 
一件或两件异己的衣裳
灌满了风,我被吹得透不过气来
更多的人从各个方向上伸手摸我
互相问了问:这是什么奇迹?
 
无形之中我已失去了形体
仿佛仅有灵魂在众人面前,那么近
几乎也失去了距离
每个人都护住胸口,不放走悲痛!
 
  世人都想远离悲痛,把悲痛赶走,诗人孟浪却不想放走悲痛,看到诗题恐怕一时难以理解。悲痛对诗人有多大意义?陆游说“悲愤出诗人”,这首诗却是悲而不愤,诗人不是故作平静,而是有一种接纳现实的胸怀。李杜认为一个诗人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悲剧美,用这个诗学观点来解读这首诗,就不难理解孟浪。诗人开头就写悲痛带着心跳离开身体,说明这种悲痛不是形而上的。“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漫不经心地/让自己升起”。诗人不但没有被悲痛打倒,而且还让自己升起,悲痛变成了一种力量。读到第二节“风”把诗人“吹得透不过气来”,大家才明白悲痛因何而来,这风是隐喻。诗人没有屈服于风,这是被更多的人认为的奇迹。“这是什么奇迹?”,到了第三节恍然大悟,受伤的形体仿佛不存在,只有灵魂近距离呈现在众人面前,这灵魂好像要冲出身体,诗人这时情不自禁地喊出“每个人都护住胸口,不放走悲痛!”。悲痛就是灵魂,放走悲痛,就相当于放走灵魂。诗人由己及人,感到人生没有不悲痛的,悲痛使人生获得了灵魂的意义。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孟浪认为悲痛是灵魂的导师,他才如此珍爱世界带给他的悲痛。

  孟浪, 孟浪,本名孟俊良,1961年生于上海吴淞。20世纪80年代“海上诗派”代表人物。1992年获首届现代汉诗奖。1995年应布朗大学之邀赴美国,任驻校作家。出版诗集《本世纪的一个生者》(1988)、《连朝霞也是陈腐的》(1999〕。他的诗创造性地展现了语言本身的精美,拓展了现代诗歌创作的意境空间,其饱满的、富于激情的天才与广袤、深沉的故土融为一体,为解读现代诗歌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又灿烂的范本。现居波士顿及香港。
 

家信
张默

 
读一句,咳一声
我已不知咳过多少次血了
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
捧在我的手上
站在我的心里
就像一根根苍白而又柔软的乱发丝
一波一波地
向我的血脉涌入
唉!读它啃它有什么用呢
一张皱皱的劣等纸
能让时光倒退四十年
我年轻的娘啊
 
  张默的诗相对于大多数台湾诗人而言,属于好懂的诗,其诗味有增无减,像这首《家信》,诗人是用生命去读的,用血泪去写的。读得时候,能咳出血来。“我已不知咳过多少次血了”,说明诗人不知已经读过多少次了。对于一个背井离乡的游子,没有什么比家信更能触动灵魂,缓减思乡的痛苦。诗人捧着家信,家信就有站在心里的感觉,乡愁有了立体感,似乎还没有人这么写过。把密密麻麻的字迹读成亲人零乱的发丝,亦真亦幻,如在梦中。“唉!读它啃它有什么用呢”,在情感快要达到高峰时突然跌入低谷。诗人为什么这么低落呢?我们能理解诗人把家信读得有了皱褶、浸透血泪仍无法回归故土的迷惘。虽是“皱皱的劣等纸”,但“家书抵万金”啊,“能让时光倒退四十年”,看到“我年轻的娘啊”。最重要的人物放在最后出场,而且是四十年没能见上一面。曾经年轻的娘现在怎样呢?时空阻隔,音容渺茫。一封家信点燃了乡愁,触动埋藏了四十年之久的乡思。诗人还有很多话压在心上,如鲠在喉,但又说不出来,让读者慢慢去体味。
 
  张默,本名张德中,1931生于安徽无为县。1949 年 3 月辗转去台湾。1954 年与洛夫、痖弦筹组创世纪诗社,出版社刊《创世纪》,将台湾现代诗的发展推向巅峰。以少校军衔自军中退役后,应华欣文化事业中心之聘,主编《中华文艺》。为台湾军中第十一届、十二届新文艺金像奖诗歌创作评审委员。著有诗集《紫的边陲》《上升的风景》《无调之歌》《张默自选集》《陋室赋》《爱诗》,诗论集《现代诗的投影》《飞腾的象征》《无尘的镜子》,散文集《雪泥与河灯》《回首故园情》。其诗“意象单纯明朗,但诗意却浓郁深沉,耐人寻味”,诗人“利用和改造古文、古诗中的回文、顶针的表现手法,为自己的作品造成连绵不绝、令人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善于采色,采声,然后通过中继线将它们融合,构成情景交融动感极强的画面”(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主编诗文集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