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无声而有光
——评灯灯诗集《清澈》

灯灯,现居浙江嘉兴。曾获《诗选刊》2006年度中国先锋诗歌奖、第四届叶红女性诗歌奖、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21届柔刚诗歌奖新人奖、第九届扬子江诗学奖、2022年诗刊社陈子昂年度青年诗人奖;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出版个人诗集《我说嗯》《余音》《清澈》。诗集《余音》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中国好诗 第五季”。
一
诗人灯灯最初走进我视野的,是一首叫做《我的男人》的短诗:
黄昏了,我的男人带着桉树的气息回来。
黄昏,雨水在窗前透亮
我的男人,一片桉树叶一样找到家门。
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的时光
我的男人,在家中度过
他回来只做三件事——
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
在情感世界里,有时妻子扮演母亲角色,丈夫像儿子一样享受着妻子母亲般的呵护。有时丈夫扮演父亲角色,妻子像女儿一样享受着丈夫父亲般的深爱。这种身份的转换使夫妻情感生出爱的波澜,这种波澜是清澈的、动人的。
二
读过灯灯诗集《清澈》,我发现她大部分诗中都写到与水有关的意象,比如流水、湖水、雨水、溪水、潭水、洪水、海水、江水、泉水、春水等。她的诗是湿润的,灵动的,这不仅仅是江南地域特色,更折射出诗人心灵的柔软、波动、上善、至美。
流水在这本诗集中频频出现。用流水命名的诗就有三首。《流水》一落笔语调就充满责备:“流水是这样不顾及我的感受,带来/上游的消息,不可更改的消息/坏消息多于好消息”。这正是流水不遮掩真相的可贵品质。面对未来,流水展现了“我永不可能抵达的勇气/和无畏无惧”,并“带着那个真正像我一样的我/世事中,微笑前行……”,结尾“并把我,成功地留在了原地”突然降低八度,与“前行”表面上自相矛盾,实则不然。理想像流水一样勇往直前,现实却凝滞不动,对比中有感慨,清澈中有迷茫;《弹流水》,流水处于被动地位,人也弹,风也弹。既有倾听的耳朵,也有争执的耳朵。“我不弹流水”,“我赠流水无声”。不弹胜弹,无声胜有声。“流水不说话/流水带走人们说的话”。再动听的声音也会消逝,万物终究要归于寂静。诗人借流水表达对生命的顿悟;《只有流水》,从“秋天形态”的不可否认,到“我不可能知道,蒲苇草和兰花草/一个往天空运送棉被/一个在风中赠送丝绸/是为什么”的不解,到“我更不可能知道/老樟树下/一把椅子,清晨坐到天黑/不说话,越来越/不想说话的老人们/来年还能见到几个 甚至我不确定/我们,还能见到我们吗/那些谈笑风生的我们,那些/仰望星空的我们”的悲切和无常,和穿越时空、“从不眷顾,也从不回头”的流水相比,人类有点瞻前顾后、忧虑重重。从“只有”读出诗人对流水的刮目相看。流水既是自然景观,又蕴含着诗人的精神追求。
分散在多首诗中的流水,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姿态,在《飞是要自己飞》中写道:“悲之中,不知悲从何来。/流水奋起,不为知音/为的是,粉碎后,和天地见证/认领,摧毁,再重生”。奋起是为了粉碎,粉碎是为了重生,赋予流水崭新的生命内涵;在《和解,或者广陵散》中写道:“我还不能和流水和解/流水何其远/何其近/不能和解的是,它把逝去的又带回——”。与“从不眷顾、从不回头”相悖,不能和解是因为流水触动了诗人内心的伤痛;在《以我之力》中写道:“以我之力,根本不可能让落日留下来/但流水做到了”。自然之力胜过人力。流水本来与落日无关,在诗人奇妙的想象中撞击出思想的火花。至于流水怎样让落日留下来?留下来干什么?留给读者去想象;在《过响水》中写道:“我多次出入河流,和河流讨论生的章法/我也曾多次,和河流交换过身体/说到某个章节,和结局”。河流被人性化,成为和诗人一样的人生探讨者。
流水在诗人的笔下,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现实的回想,也折射出理想的光芒。既是象征,也是隐喻。它流动着诗人的生命意识,承载着诗人的人生信念,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哲理。
诗人写了四个情感和思想各不相同的湖。《墨水湖》突出它的悲悯:“研磨的人,最终变成了洗墨的人。/只有湖水是悲悯的/它接受了他荒凉的手指,风里的命运……待我调好琴弦,把月亮泼下的清辉/全部还给天上/待我收拾高山流水,在猛禽的眼中/点上孤傲,不屈/湖水变成镜子/里面,马蹄飞扬,牡丹开了芍药开/那是我和他的故国”;《鄱阳湖》用山脉和夕阳反衬它的善:“我为湖水的善意而激动,我为我从望远镜里/看见山脉温存/夕阳慈悲/我为它们同时/置身于一种温暖的情境中而激动……”;《抚仙湖》通过湖面上倒影的“山脉、飞鸟、苍穹、光、树影、云彩……”,一方面万物把波浪弹奏成美妙的音符,另一方面,“隐藏着我所熟悉的艰辛”,理想与现实融入一湖;《马影湖》写琵鹭、豆燕、小天鹅和白鹭在湖边觅食的身影,“都是我放牧的马”,赋予现实以浪漫,化沉重为轻松。湖既是自然的湖,也是人文的湖。
《但雨不是》开头“雨伞是一种道德观。但雨不是”,对伞的赞美和对雨的批判直截了当。接下来重点写雨中“我抬起白鹭的脸/灰鹭的脸/喜鹊的脸/麻雀的脸……我抬起众生的脸”。“抬起”是对雨的抗击,不同的脸是不同的抗击,由一个人的抗击发展到众生的抗击,是对生命和道义的英勇捍卫;《一部分》写蚂蚁为了遗落的肉屑,雨天越过刀锋爬到砧板上。一方面是赞美蚂蚁的力量,“有时我确实遗忘了一只蚂蚁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担忧蚂蚁的安全,“雨落下来/这让我安心,放心”。雨的背景起到烘托作用,反面表达更能触动灵魂。诗人与雨水的对峙既是对蚂蚁的同情,也是对生命的敬重,既是中年的觉醒,也是人性的闪光;《草木今安在》通过雨写弱小生命的苍茫命运:“天地间一架钢琴/公元2022年6月5日13点26分/从雨中练习雨,熟悉雨/所有的雨,不问来处/不问归途//所有的雨,像雨一样,接受雨的命运……芭蕉在雨中更似芭蕉/更低更小的虫鸣,忽略更低更小的命运”;雨也有美好的一面,《我的男人》中 “雨水在窗前透亮”,雨给人以希望,渲染了情感的缠绵,有了人间烟火味;《雨弹奏树叶》,按正常逻辑发出的是声音,诗人感觉发出的是光,多年没有见过的光,微弱执着的光,“仿佛是父亲,从颤动的树叶走出”,这束光不正是父亲在雨中发出的光吗?虽然现在与父亲阴阳两隔,但这束光依然照耀着诗人的慢慢前路。在不同的诗中,雨的象征意义不尽相同。
《花溪遇蝴蝶先生》,称蝴蝶为先生是对自然的敬畏,在诗歌中也不多见。沿着蝴蝶的思想引领来认识花溪:“溪水中有戒尺,有教诲/先生说,要学会聆听:听心,听善,听美”。诗人因此卸下负重之躯,“我不急:山花开放,明月照丘壑/我且慢:山路崎岖,灵魂和溪流正在拐弯”。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自然应当成为人类学习的榜样,人类躁动的心灵应该像溪流一样缓缓流淌,随着地形的变化调整行进的方向。
《鹧鸪叫着》写到海水和流水,《暮晚》写到洪水和雨,《区别是》写到泉水和溪流,《瓶子的质问》《接受不接受》写到江水,《壬寅年仲夏,在欢潭村》写到潭水,都各具特色,《4月4日,一封信》,春水、溪水、流水汇聚在一首诗里。无论哪种水,都流动着诗人的生命意识,都是生命的隐喻和象征。
三
诗人写动物的诗一方面表达内心的坚守和积极的进取,《湖边》写小䴙鹈根本不理会“发炎的天气”,拟人与通感的交织使用,凸出了小䴙鹈“它已先于我一步,找到了雪山”的高洁志趣;《一张白纸在飞》,写白鹭带着水中的自己在飞,远远望去整片水域都跟着飞,一张白纸领着尘世在飞,营造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鲜活意境。另一方面诗人流露出内心深刻的悲悯。《所见》运用顶针、重复、拟人抒写鱼和蚂蚁命运的苍凉:“杀鱼,鱼不叫喊/踩蚂蚁,蚂蚁认命……//还有那么多鱼/有那么多鱼/游向刀子,和刀子相依为命/有那么多蚂蚁,一直排队/来到鞋底”;《非洲鼓》是对羚羊生命的追思:“我确信鼓面每拍打一下,就有一个/困苦的生灵,想要回到困苦的深渊之上/我确信鼓面静止,就有一只羚羊/躺在天真的山坡,山坡后面/是发光的向日葵”。灯灯笔下的动物是生命的隐喻和象征。
四
《霜降》中的草 “在践踏中/活了下来”,“我不认命” 的倔强与诗人精神产生了共振;《歉疚》借助植物写生死:“苍穹之下,一棵松树/松果每落一次/就有一种歉疚涌上心头/仿佛每一次,没有死得其所,仿佛/重生,又是悲剧重来”,松树秉承天意,“仿佛每一次的每一次/把希望再来一次/把绝望再来一次”。生和死转化为希望和绝望,死亡无法避免,但生命生生不息,有禅的意味。灯灯笔下的植物是生命的隐喻和象征。
五
对自我的打量和反思是诗人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确认和矫正。在《后山记》中写道:“我在这里吗,我是在这里吗我不是在这里/又在哪里?/我就是你吗,我就是你就是你就是每一个你?/我看见我在无限地接近你,认出你/我看见我一次一次离开又回来,我看见/我在这里,就在这里……”。反复的修辞强化了抒情效果,诗人从地理位置和与他人的关系中叩问、确认、把握、探寻自我的存在;在《过响水》中写道:“和无边的麦田相比,我还绿提得不够/生机得不够,我还孤独得不够沉默得/不够”,这是想道法自然又难以企及的别样表达;在《等……》中写道:“我等我前来。我等着我来清算/来问责。来鼓舞……”,《清算》中“明月一直照看良知”使读者对清算有了方向感。《在威海》中转化为行动:“在威海的蓝中,我无数次清洗自身/无数次清洗自身/在水中/在云中”。读这些诗,让我想到鲁迅的《一件小事》,虽然时代环境不同,但知识分子敢于直面自身的精神一样震撼灵魂;在《在威海》中,诗人把现实中的自己比作一枚规范、温存的宋体,“我不喜欢我是一枚宋体,还反对宋体的样子”,这是诗人对循规蹈矩、保守落后的否定和批判。诗人喜欢“像草书一样伸开双臂的我们/不问明天的我们/潦草,不规则,顽疾顽强/不可知不可救药/不知道为什么的我们……”自由自在、放浪形骸、不拘小节。诗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重新审视自我;在《和解,或者广陵散》看见诗人自我和自我的搏斗:“我还不能和自己和解,我还会被/雨的光芒击中,光芒中/我还会站在众多的我中间,看见一个个我/互为仇敌,惺惺相惜”。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我;《静安寺》里“我和我狭路相逢”,一个是“尚不能脱下蝴蝶的色身”的我,一个是在“打听静安寺”的我,红尘的喧嚣与佛教清心寡欲的矛盾既在考验着诗人,也在折磨着诗人;在《失去》中看到诗人与世界的冲突和较量:“我站在暮色的对面,白鹭的对面/站在我越来/越看不懂的世界对面”;《黄昏》:“如同没有,如同无/才配得上/这孤独,这世上,辽阔的孤独”。诗人把道家的虚无和现代的孤独、永恒的人生哲学与时代的情感完美地融为一体。
六
灯灯的诗以自然为底色,以精神为底蕴,正如阿米尔所言:“任何风景都是一种心境”。她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题材,但自然中交织着人性、道德、世风,内中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学意义。她的情感总体上呈现冷色调,有时也表现出热血沸腾。更多的时候是冷中有热,热中有冷,冷热交织,情感与思想熔于一炉。她的诗有水的灵动、水的柔软、水的至善,也有水的风骨。灯灯是当代最好的抒情诗人之一,她诗歌舒缓优雅的节奏与心灵的自由散漫合拍,她为新诗找回了众多丢失的音符。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人情淡泊的时代,她以温情、温暖和温度稀释着炎凉的世态,以悲悯、爱捧出真情的太阳,照亮了尘世的灰暗,抚慰着人性的伤痛,拯救着衰弱的道德。她的清澈不等于单纯,在矛盾中保持心灵的皎洁和精神的独立。她既享受着简体字抒写的方便,也解读繁体字复杂的内涵。她既追忆传统的风清气正,也憧憬现代的雷光电闪。她既像鹤一样独立于天地,也渴望美美与共的集体存在。她既反对宋体字的循规蹈矩,也憧憬草书的龙飞凤舞。在天地中立命,在矛盾中立身,在不自由中求自由,在复杂的环境中追求生命的尊严,叩问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诗人的宿命和信仰。
七
诗所以是诗,取决于语言和意境。只有独特的语言才可能营造出深邃的意境。灯灯炼金石般的语言与她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想分不开。灯灯在语言上的自觉体现在情感适度表达的独特性上,自然而又新颖,亲切而又陌生,朦胧而有清澈。比如《戏中人》的“孤独收获了月亮”,借月亮反衬孤独的司空见惯。诗人一反其传统表现手法,创造出惊人的意境。这种逆向表达在《骑手》中运用得炉火纯青;《归去来兮》开头写道:“燕子身上,有雨的重量”。意象的嫁接使归去来兮的主题变得凝重;写诗一般忌用成语,诗人在《白露》中写道:“白鹭前脚遗世,后脚独立”巧妙地拆解和组合,重构出独一无二的意境;《见我》中“寂静穿过树林来见我”,寂静拟人化,由抽象变得可感可触,这就是艺术的神奇之处;《汨罗江之女人》写了众多女诗人,其中写到胡茗茗:“亲爱的茗茗啊,汨罗江之夜/你的锁骨/是这个夜晚最高的海拔”。既是夸张又不像夸张,是对诗人最高的赞美。知识分子如果苟且偷安,对的起屈原的舍生取义吗?;《出路》中飞蛾扑火既是出路,也是自取灭亡,那种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如日月照亮了天地。“落日浑圆,是一种罪过”,隐喻人生不可能完美,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体现诗人辩证的理性思考;在《脸谱》中写道:“琴声中,颠沛流离的山色,一次又一次/把脸谱按在我脸上”,“颠沛流离的山色”在汉诗中第一次出现,用波德莱尔感觉的应和写出命运的沧桑,展现出诗人语言上非凡的创造力。灯灯在语言上偏向现代,但传统文化承载的情感和道德价值在她笔下同样熠熠生辉,她在两首诗中通过繁体字向传统致敬,《大雨中回神》认出从书本上来到空中的一个字的真身:“……是‘爱’/繁体的‘愛’字”。《壬寅年仲夏,在欢潭村》写道:“我们写。写‘义’字。繁体的‘義’字”。传统价值观受到市场经济的碾压和挑战,诗人在重拾那些逝去的美好,从这点上看,灯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坚守令人动容,对待传统她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上有自己的特色。阅读灯灯的诗歌,我们被她语言的魔幻引领到一个源自日常又超越凡俗的人生境界,这种魔幻不同于异想天开,而是置身一间小屋子,突然打开几扇窗户,阳光、春风、鸟鸣同时涌进来,让我们感悟尘世的摇晃和美不胜收。
象征派诗人梅特林认为“最纯粹的象征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产生的”。灯灯的诗歌没有刻意去象征什么,她笔下的自然本身就是象征,无意识却有意义,自然而有力量,明媚又有境界。灯灯诗歌的结尾独一无二。一首诗开头成功,但不一定成功。一首诗结尾失败,但必然失败。灯灯分节的诗最后一节一句居多,最长不超过四句。从形式上看,有点头重脚轻,但感觉稳如泰山,因为结尾实为画龙点睛之笔,托得起全诗,压地住全诗。 “把我变成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这样的结尾,使《我的男人》成为当代汉诗的经典之作。“雨落了,是一种问罪”这样的结尾,使《对一滴雨滴的凝视》这首诗回味无穷。这种结尾在汉诗中少见,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平稳结构,另一方面在意义上也是拓展和重建。
八
在结束这篇评论的时候,我想把这本诗集的第一首诗《湖边》,像推介《我的男人》那样隆重地推介给读者:
水的栅栏,光线的老虎在走动
我再次感觉到群山
和更高远,未知的事物。
我把我,推了出去
水是自由的,但也冲不破岸的禁锢。光线像一只老虎,满世界奔跑。湖水中倒映的群山,让诗人果敢地把自己推向“更高远,未知的事物”。这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姿态和广阔的精神向度。我也期待从灯灯清澈的诗里读到她灵魂的波澜壮阔,从她化蝶的梦中读到现实的风云变幻。
原载《山西政协报》文艺副刊202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