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绿野

己亥评诗之—黄也的新边塞诗美学

2019-03-24 作者:绿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近日,捧读《2017年中国新诗排行榜》(谭五昌编,201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发现了位新疆诗人的作品。且在整部诗集中排序靠前。诗录其下,作者是新疆实力派诗人黄也的作品。

 
  中国的诗歌艺术(含古体诗词)美在何处?中国人的心理传承或特征又是什么?两者间有什么密切联系?
  诚然,端庄而论上述课题三天也扯不完。有没有简洁的办法来认知或理解呢?答案,有!
  古老的东方智慧是什么?含而不发,含而待发,含发兼叙,或者不鸣者矣,一鸣惊人。总之,东方人的含蓄取胜与较之西方的直白表述来看,两者间的文化差异作用在心理传承上,这莫不是分水岭,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亦有胜殊。
  近日,捧读《2017年中国新诗排行榜》(谭五昌编,201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发现了位新疆诗人的作品。且在整部诗集中排序靠前。诗录其下,作者是新疆实力派诗人黄也的作品。
 
  我和他,只隔着一杯茶的距离
    文/黄也
 

  茶香氤氲,檀香缭绕
  茶香、檀香,清雅了整个
  茶庄
 
  茶庄的主人,在侃侃谈茶
  谈茶道,不懂茶的我
  如云里雾里,一会看他很近
  一会看他很远
 
  其实,我和他
  只隔着一杯茶的距离


  这首诗,初入目并品不出什么味道,就像一碗淡荼,索然无味。然而,功夫在诗外,当你略加咀嚼就会发现它隐含的妙义。
  全诗以茶作为主线,诗的第一节,以简洁的文字描述了客体环境;诗的第二节,展示茶与茶主的逻辑关系,及旁观者我的感观;诗的第三节,可谓是全诗的诗眼,它揭示了什么,看透不说透,给人以启发,反醒、净化。说到这,自然契合了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含蓄为美!
  所以,中国的新诗百年历程,湍急之流,泥沙俱下,泱泱大观,必然要流经中国人心理传承的这块‘暗滩’。诗人黄也的这首诗,表征上看归属了这一判断。
  这首诗,诗人就像逛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带着一种把玩的心态,或第三者旁观的心态,观察之,体味之,内在审视之。当然,这种体察需要日久弥坚的生活历练。甚至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困顿与内心苦苦的挣扎。绞痛之,阵痛之,绝望之,希望之,总之,它渗透于文学艺术作品中自然成景,且景象万千。
  诗人黄也的前半生可谓命运坎坷,他种过地,当过农民;扛过工,当过工人;贩过衣服,当过街市的小贩;最终,成为一家媒体的文化版专栏记者兼诗人、作家,这莫不是诗歌给他带来的精神力量!
  这首短诗,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它富含了被生活浸泡后,沉痛后的理性透视。这种透视又以极为克制的理性思维跳跃于诗行间。于是:“不懂茶的我/如云里雾里/一会看他很近/一会看他很远/其实/我和他/只隔着一杯茶的距离”的经典诗句应运而生。
  在诗中,对人性的真善美,诗人并没有赤裸裸的给予批判。但这种引而未发,或愈发又止的处理手法,也许是诗人不经意的,却以艺术的美学呈现之。
  这首朴素无华的诗,如同春天的一杯清茶,初品无味,细咋余香绕舌,酣畅回肠。它只是诗人诸多作品中的一首,它的诞生与被发现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记得,2016年初春,我组织几位诗友开展了一次小的采风活动。地点是一家深居闹市的茶行。当然,这家茶行的老板是位精通茶史的行家。采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体味禅茶一道的精髓,以及拓展诗人的创作视野。当时,还应邀了几位资深媒体人作为文化观察员,以检验批次活动的效果。
  遗憾的是,后来因为生计各自奔忙,这样具有创意与有趣的活动还是搁浅了。但诗人的作品留了下来,诗作《我和他,只隔着一杯茶的距离》留了下来。现在看来,它是见证我们初心的最有力佐证了。
  在天山南麓,这首诗只是新边塞诗潮中的平凡一首,却闪耀着光芒。
  诗歌艺术需要沉淀,沉淀为一个地域的灵魂深处的东西。这种东西似乎抓不着,看不到,可又时时影响和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其实,每座城市都有她相应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张名片有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愈发夺目闪光;有的历经沧桑,在历史的洪流中,愈发深沉而富有生命力;有的可能是新生事物,立地短暂,却也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与芬芳。
  这种净化心灵、浸润生命、洗涤灵魂的力量,就是诗意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无声的,无形的,可它的渗透力、穿透力,感染力、影响力可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拿破仑曾说,文化与长矛相比,长远看,文化是无疆的。想必就是这个理儿吧。
  辟如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南疆创作基地的成立,作为国际汉语诗歌协会的地方分支创作组织,杭州有之,西藏有之,这就从战略布局上撑起了骨架。一种超视矩的诗歌文化光芒的透射,它映照在大地上。
  由我本人发起的天山南麓新边塞诗主义,诗人方阵中黄也是代表性诗人之一。在诗人、散文作家吕献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当地地委从有益于文旅事业发展的战略考量出发,国际汉语诗歌协会南疆创作基地终于有了一块落脚的根据地。诗歌基地位于天山脚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多浪河二期景观带。而像黄也的茶诗等,正是诗人们自产的精神食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定在汇聚成当地人文景观的过程中散发余香。
  在天山南麓阿克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新边塞诗群星闪耀,如诗人侯永清、黄也、老点、苏德新、吉力利·海力利、图拉罕·托乎提、肉孜苏皮、绿野、吉尔、肖梅、默风、马燕、展啸等等,他们中有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多民族大家庭的诗歌成员,铸就了诗歌阵线,构成了天山南麓独特的诗意风景。
  这些,对当下天山南麓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莫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诗歌艺术作品内在的高贵品格真正得以充分展现和尊重,可能尚需时日。也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