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一种诗学观的可能性
——简述蓝紫《疼痛诗学》
自有了诗歌,疼痛诗学就产生了。只是疼痛诗学或者疼痛写作,不像是医学这种专业学科,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定义,它更多的是思维和精神层面上的传递。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疼痛”,那就是“身体发出的声音”。作为写作者,我们要有一个自己的“发声”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我们自己的诗学观。蓝紫的《疼痛诗学》,就是寻求并论证以现象学为基础,重建一种诗学观的可能性。而所有的还原和建构,都必须以“疼痛感”的存在作为前提条件——艺术带给创作者共通的东西,是一种疼痛感,可能是生物学意义的痛觉,然而更多则是来自精神层面那些不明缘由的痛感。这种随时随地都可以感受到的气息,是无法逃避的人生主题。
换言之,“疼痛”既是实际的身体感受,也可以是想象的空间;既是一种飘荡与充斥生命个体里的精神浮标,也是向生命原点的回溯与思考。当“自我面临危机的症候”时,“疼痛感”就成为了内在精神指归,一种盈盈不止的精神动力。
蓝紫在其著作《疼痛诗学》里,采用了随笔式说理的构成策略,暗示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和解读的开放性,同时有一种严整的肃穆感。在一个泛娱乐化时代,这种精神的肃穆感是难得一见的。
与众多女性诗人一样,蓝紫具有某种复杂的多重人格。对她个人而言,生活的内在记忆略显灰色,而其关于山川植物气象的外部记忆则是明晰多彩的。桅灯般闪烁的诗性光芒与暗流般急湍的情感欲望,似乎注定了她自我的漂泊命运。在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定居多年,她身心的漂泊状态非但没有因此终结,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变成了始料不及的疼痛感。她唯一要做的是贴近大地,倾听灵魂震颤的跫音,变压抑为飞升。
或许是心性素质的异常敏感的缘故,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蓝紫进行自我宣泄的方式——它既是灵思状态下的心迹,也是自缚状态下的精神净化与价值求证。疼痛只是底色和背景,更重要的,是她从未放弃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她的诗学观提供了另一可能,即精神疆域的守望与守护。
我们可以从蓝紫的著作中发现,无论反映现代社会语境与“诗意还乡”理想的冲撞,还是表达现代人企图打破常规、逃离生存藩篱的欲望,抑或表现在命运的播弄和历史的夹缝中,人性的卑微和屈辱。《疼痛诗学》的主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试图在呈现生存的真实样态与揭示欲望的虚妄本质中,传递一种困境状态的疼痛。
疼痛只是一个体验性的话题。它通常只对那些能够体悟到“欲望与人生间的痛苦”的人,才释放出自己最深层的涵义。蓝紫剥掉了后工业时代都市人的犹疑、复杂和伪饰,做一个彻底的内观。她一头扎进诗学探索里去,直面与审视那些最本真、最直接、最朴素的文本旨趣,再以自己的心灵和情绪,唤醒我们微弱的记忆与幽怨之情,甚或暂驻我们躯体里那个矜贵的灵魂。
一切文学文本实际上都是境遇性的。蓝紫在《疼痛诗学》一书中分析人生在世的生存样态时,揭示出人生历程的任何一个时空结构,都和个体的境遇密切相关。就时间而言,破碎的物象是过去时间的残痕。每一个瞬间即逝的“人生境遇”以无限量、无止境、无时无刻地集结中,获得了无限延伸的自我,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渐变成为抵御当下浮躁环境的欲心屏障。
蓝紫的这部《疼痛诗学》,是一部自成体系的随笔集。看似不着边际地洋洋洒洒,却又自成章法,涉及知识甚广。她试图以此探索人类身心日渐麻木疲惫的诸般感觉,引经据典且兼以个体感悟,文笔散淡而灵性十足,是一种很难归类的文体实验。一种诗学观的倡立,必须基于文本创作的精神脉络来呈现,而不可流于那种机械性、程式化的圈套。也就是说,对这一诗学观的论断,应该在追寻诗性文脉中彰显人性化的厚暖。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向着光明和美好挣扎的诗歌”。可以说,这种样态的诗歌作品都是潜隐的,是隐时间刻度的空间想象,它需要在现实经验中才能被激活和唤醒。
在诗歌文本构成的“时间词典”里,我们时常能够读到表述“疼痛感”的语汇。这是生命对变化的敏感所致,除非被称之为生命的个体对世间冷暖全无感知,对肉体疼痛全无知觉,对生死离别全无意识。这些“感知”、“知觉”和“意识”的累积,可以将人的注意力引向“救赎和终极诉求”,这通常以文字和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承认这样的呈现方式,就承认文本的力量。单个的生命,大都依附于此,并在其中绵延。
蓝紫一直思考着当代汉诗如何与物象链接、与空间链接、与时间链接、与人链接,进而与心象链接。万物明从暗出、皆承记忆。人去而物存,唯有“物”能见证无数人声鼎沸与时代更迭。链接“意识心灵”与“物理大脑”之间的“词序”,实际就是心与物的叠合。当文字有了灵魂,原本无关的物体之间,便有了宿命式的聚结,“物体”本就存活于意识中,诗人只是顺势而行聚拢这些磁场,重新表达某种文本意趣而已。
所有文化形态的根本指向,即艺术精神。然而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泛滥,人情世态堪忧,现实利害影响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区别于本能动物的当代诗人,跋涉于艰难的诗探索之途,无论是高翔于疼痛之上,还是深藏于疼痛之下,终将心萦风鸣,神驰雨声,九曲衷肠荡涤苍茫,万千物象凌空跳跃。
《疼痛诗学》的诗学主张,可以说是生命体验的诗意解蔽。因为汉诗创作不仅是对生活的“提纯”及对环境的“淬炼”,而且是对生命新感受的敬畏与敬献。通过“解蔽”的方式,不断体验把个体生命的“痛感”从芸芸众生中“孤立”出来,用自然的诗意和神性,照见尘俗中人的精神。就《疼痛诗学》的文本意义而言,蓝紫坚持着一个始终不渝的理念,这就是:在沦陷了的身体场、生活场、美学场、精神场里,搜罗人们丢掉的疼痛感、仪式感、审美感、孤独感、归属感、灵性感。这一切像是修行的感悟过程,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她预先设定的目标。当物质的气脉与精神的文脉断裂开来,现代人由此陷入难以名状的心灵空寞与精神焦灼,只有“无处不在的疼痛”来弥合这些碎块,这是具有诗学意义的缝补术。蓝紫以自己超常的生命体验,代言了我们所遭受的伤害。她一路跋山涉水、开疆拓土,笔下的文字漫溢出她心里的堤坝和围墙,进而完成了她自身痛苦的感受过渡到普遍性群体感知的转向。
《疼痛诗学》能显现蓝紫创作时的生命状态,沉静抑或淡雅,温婉抑或壅塞,悲悯抑或伧俗……这些状态携带着彼时彼地的情绪、境界、情感以及心灵的质感。虚拟现实进入现实生活,让我们无法割舍,这矛盾的空间和时间,都被疼痛所隐秘地捏合起来。而其对这些细节和主题的发现、选择与呈现,蓝紫怀揣的同样是一份对生命尊严和心灵世界的尊重。
疼痛诗学,这是一个深重的艺术命题,受难与担当,拯救与逍遥,疼痛和愈合,至此已浑然一体,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