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风动碧波唱 《岭南歌》起大潮惊
《信息时报》专访居粤鄂藉诗人柳忠秧
2011-11-23 作者:陈川 | 来源: | 阅读: 次
2010年10月28日,诗人柳忠秧为世博创作的长篇岭南文化史诗《岭南歌》在上海世博广东馆首发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首长篇史诗为辞赋体,内容涵盖风土人情、志士英雄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再现了广东和岭南文化千年传
2010年10月28日,诗人柳忠秧为世博创作的长篇岭南文化史诗《岭南歌》在上海世博广东馆首发后,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首长篇史诗为辞赋体,内容涵盖风土人情、志士英雄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再现了广东和岭南文化千年传承的历史。随着2011年4月初世博会广东馆永久落户广东科学中心,《岭南歌》的原始手稿也随之“栖息”在广东省科学中心的世博广东馆。日前柳忠秧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讲述了创作这首长诗的历程。
信息时报:能否谈谈创作《岭南歌》的缘起?
柳忠秧:中国人的乡情恐怕是全世界最浓的。我在广东生活了近二十年,当然对岭南大地产生了浓厚的桑梓情意。岭南的春风惠雨沐浴着我的身心,令作为诗人的我时刻想起为瑰丽壮美的岭南文化歌且咏之。以上是我创作的最主要的原动力。还有,我这半辈子的两大嗜好,一是文学,一是历史。文学是美的精粹,诗是心灵的牧歌。这么多年我自觉不自觉地常怀“史诗综合症”。本人多年以来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史诗作品,耳濡目染,心灵深处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和洗礼,这令我无时无刻涌动着史诗的情潮。加之,学界众口一词说,汉语言缺乏一次性原创的史诗。你遍查文学史,还真是这么回事。因此,本人楚狂了一回,“挽弓一怒射天狼(引自本人《楚歌》)”,分别创作了《楚歌》、《岭南歌》、《国骚》、《天下洞庭天下楼》等长篇。
当然,另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今天首次向您披露。广东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大省,必须要有拿得出的史诗力作。中国历代统治者绝大部分都知道搞真正的上层建筑,汉武尊儒,盛唐崇诗,宋兴理学……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文化强国、强省主要是将国(省)建成思想圣地、学术高地、文教重地……而不是娱嬉杂耍、淫歌乱舞之地。我在广东少数市县之所见所闻,令人震惊而羞耻。个别地方,一提文化强市,就花重金满世界买乐团、歌舞团漫天汇演:他(她)们以为礼花满天,城市就有文化了;一提文化建设,他(她)们就找些写字的、画画的弄个漫天飞扬:殊不知琴棋书画自古以来只不过是“六艺”而已,跟真正的文化核心力量相去甚远;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将杂技、小品、动漫、“猴乐”这些文化的末端产品作为文化强市(强县)的主流。他们根本不懂文化该强在哪里!唱歌唱不出文化强国,跳舞也跳不出来,画画同样画不出文化强国。文化强国的核心力量是思想先进博大,灵魂纯洁美好,学术自由繁荣,文教兴旺鼎盛,艺术创新复兴等等。灵魂的强大壮美、思想的自由宽阔比什么都重要。文化强国要强的是全民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等,而不是庆典无限、超女无边、小品泛滥、杂技横行、焰火沸扬、敲锣打鼓的喧闹“文化工程”,也不是千娇百媚、眼花缭乱、活色生香、淫花曼舞、动漫无际的浮浅颂唱。我们天天迷唱“好日子”,掐算“好运来”,拿腔作调,弹琴吹箫,如此这般欢娱嬉乐,这哪是搞文化强国,我倒觉得像群猴乱舞、沐猴而冠、猴耍大世界、猴乐大联欢!我实在看不去了,帮他们一把,舍下半条命,写出《岭南歌》。岭南先贤们在思想、宗教、学术、文化、教育等领域创造了千年辉煌、百年盛景,可一些个岭南的后世不肖子孙们(主要责任在文化工作的领导者、管理者)根本不继承,发扬,却长年累月搞些吹拉弹唱、杂耍猴戏的文化浮艳工程(我并不反对广泛而健康的群众文化、民风民俗文化)。
信息时报:为什么采用辞赋体这种文体来创作?
柳忠秧:辞赋体揉合了楚辞、汉赋、古典诗词等中国传统文体的精华,她适合铺陈、抒写大历史、大文化。新辞赋体的最大特点是外散内律,比如郭小川的名作《青纱帐——甘蔗林》、《团泊洼的秋天》就是扛鼎杰作,是自由体与格律体、长句与短句、散句与偶句相结合的典范,在诗体上显示了现代与传统的一种融合趋向。
我曾尝试用“新诗”的语言抒发历史长卷,但最终发现那是苍白无力的。这一幕幕厚重的史实、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果用自由诗的方式表达,就好比几千年的辈辈圣哲先贤穿着不合体的西装(中国人的身板和气度本来就不适合西装)丢人现眼;如果是正版西装那还留点最后的体面,最要命的是,多年来海量的万紫千红的“新诗”实践(百年新诗的成就不可否认,但精品、力作不多)就如同千百万的中国人穿着千百种盗版的冒牌西装招摇过市:西方人看来,我们是东施效颦,自取其辱;在中国人看来,这些所谓的“新诗”不过是鸡零狗碎、男盗女娼、梨花飞扬、口水汤汤!曾经有文宣口相当级别的个别“领导”说《岭南歌》堆砌、繁杂、冗长,我认为他(她)根本不懂什么叫史诗!写历史可不能光凭“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更不能用“汉武帝隆重的屁股、武则天风骚的裙子”的浅薄的“先锋”派手法。按照上述个别“领导”的说法,为了简约,就可以将岭南历史割裂和肢解,将必须写的历史人物从一百多人减为三、五十个具有“现代性”的“达人”、“萌人”、“雷人”。宣传干部不懂宣传,文化干部不懂文化!一天到晚、长年累月只知道开会。似乎他们除了开会,其它基本不会!历史上是刘项原本不读书,当下却是“文人”、“干部”原本不读书、不懂书!我为这些“文人”、“干部”们感到百耻莫赎!
信息时报:您是在广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楚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岭南文化有所认识并产生兴趣?为什么?
柳忠秧:我对历史的爱好为创作起了不少推动作用。在认真研究了岭南(广东)历史后,我觉得岭南文化太伟大了。如果徐光春(原河南省委书记)说,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那我则认为,一部近、现代中国史,则是半部广东史、岭南史!这么多引领风云的杰出人物和大美无限的岭南江山,怎能不令我心血澎湃、雄挥壮歌!
真正的诗人对历史一定是充满敬畏的。稍有学识的人你敢说近、现代岭南历史(文化史)不伟大吗?康、梁、丘、黄、孙、廖、胡、邓……,哪一个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龙骨栋梁?从启蒙到普世,从共和到民主,中华民族思想光辉的深处同样闪耀着岭南先驱的根慧哲思、大勇大智!
其实作为一位真正的诗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你面对几千年的岭南历史和璀璨文化,怎能不诗情澎湃?史诗创作根植于厚重的历史,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真正的诗人是有道义担当的,为情而奉,为爱而歌,穿越生死,自由而高贵……
信息时报:您对岭南文化的解读是?如何在《岭南歌》中体现出来?
柳忠秧:其实我在长诗《岭南歌》用了十四句话高度浓缩了岭南文化的历史演进和主旨要义。比如“维新改良”、“辛亥革命”、“讨袁反帝”、“护国护法”、“英勇北伐”、“铁血抗战”、“改革开放”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革新首创精神铸就了岭南文化的煌煌风骨和昭昭荣光。
“岭南大派、南天雄脉”这两句我反复推敲了好几个月。为什么?你研究了岭南历史就明白了。岭南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化外之境、蛮荒之地!近、现代以来,岭南人和岭南文化成为启蒙反帝、维新改良、护国护法、改革开放等重大关乎国家民族大运的重大历史进程的主力军。
我在《岭南歌》中写得最沉重的一笔是“饶宗颐香江独秀,汉家绝学犹可继”。我以最饱满的笔墨颂赞了饶宗颐;但在讴歌之后又感到巨大的悲哀,因为“犹可继”的同时是不可继,是绝响之后的沉沦!文化的沦落和毁灭,是最大的悲耻!饶老饶老,如何是好??
信息时报:能表现岭南文化的历史和人物、事件很多,您选择入诗的标准是什么?
柳忠秧:你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坦率地讲,《岭南歌》三千余字,抒写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历史、文化人物,平均十几个字写一位名人、伟人,这别无选择地要求作者具备史诗气度和运用春秋笔法。我把创作《岭南歌》叫做文化千年大战(启发于德、法百年战争),她必须正面强攻,大纵深地钩沉历史、洗炼人物,秉承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判断。据媒体和其他研究人员的统计,《岭南歌》创造了多项文学记录:是有史以来字数最多的汉语言古体诗,达3200余字;是上海世博会现场唯一的诗歌发布;全诗抒写了一百多位历史人物,其中民国人物约六十人;该作品也是典故最多的汉诗。
为写好《岭南歌》,我查阅、研究了近千万字的史料和大量的专著、典籍。从创作到修改历时有年,日夜呕心以赴,沥血而抒直至白发满头生!可以说,《岭南歌》这样的文化史诗只有“楚狂”我可以写得出来,因为此种鸿篇巨制的大创作是极劳力而又超劳心的苦活!换了别人恐怕是望尘莫及。这正如《人民日报》撰文所说的:柳忠秧作《岭南歌》,其意在诗亦在史,他用凝炼的诗的形态为岭南文化史作一部浓缩型的“史诗”或曰“史诗” ……《岭南歌》结构宏阔,气魄沉雄,把诗人对岭南文化的眷念书写得荡气回肠,如滔滔珠江,浩渺无边。起句曰:“岭南大派,南天雄脉”,由此揭橥了全诗“大”而“雄”的诗魂。诗人追求的大气,是一种雄直刚健之气。“雄”是质,是神,而“大”是形,是貌;形神兼备,有雄乃大,故全诗骨气端翔,诵之有金石声。这种雄大之气流贯于全诗的字里行间,气势逼人。《岭南歌》及其作者堪称“气盛者”,故能驾驭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风流人物于笔端,举重若轻……总之,柳忠秧的《岭南歌》是一首关于岭南文化的新辞赋体诗史性作品。郭小川那代人的新辞赋体已经在当代诗坛久违了多年,柳忠秧在新世纪中复活了这种诗体,而且别开了生面。采写信息时报记者陈川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