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漂木洛夫塑像
2025-05-10 23:52:37 作者:何华(深圳)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在一个静谧的清晨,我手捧泥土,静心体会,将洛夫先生的形象从最初的一团和气,雕琢得凝重肃穆、情绪内敛。将他的身躯由伟岸变得刚劲,如纤夫般充满力量,仿佛整个身体都化作一截漂木,奏响了生命的激昂进行曲。

洛夫,本名莫运端,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一日(1928年6月28日)出生于衡阳东乡相公堡,即今衡南县相市乡。21 岁那年,他随国民党青年军去台湾,自此开启了漂泊之旅。1988年两岸结束隔绝之后,他先后8次踏上归乡之路,深情倾诉道:“衡阳是我的出生地,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白马般的少年。对一个海外游子来说,衡阳是我永远的梦土,是联系着我和祖国的一根脐带,也是一块永远不能磨灭的胎记。”
洛夫曾说“诗人是漂泊异乡的云”,他将自己毕生创作的文学手稿捐给故乡衡南,让流浪已久的诗歌叶落归根。命运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安排,衡南县城名为 “云集”,家乡人民为他在湘江河畔的莫家河码头处,修建了洛夫文学艺术馆和洛夫文化广场,为这片漂泊的 “云”寻得永久的栖息之所。
三年前,应洛夫文学艺术馆首任馆长罗诗斌之邀,我来到诗城云集。他向我细心讲述了洛夫先生的生平,倾情解读洛夫先生的诗作,言谈中充满着对洛夫先生的无限敬仰。此次邀约,他是希望我为洛夫先生创作一尊塑像,陈列于新建的洛夫文学艺术馆,供世人瞻仰。
我仔细端详洛夫先生的晚年照片,见其身材魁梧,笑容慈祥,是一位颇有福相、和蔼可亲的长者。回到深圳后,我全身心投入对洛夫先生的研究。从收集资料、反复研读其作品,到仔细琢磨其形象特征,不断寻找独特之处,力求展现他那独一无二的风采。其间,我陆陆续续制作了多个泥塑稿,尽管别人都说很像,但我总觉得有所欠缺,未能将诗人的高贵气质与浓烈乡愁完美呈现出来。
直到观看台湾地区目宿媒体拍摄的电影纪录片《无岸之河》,洛夫生前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皆被生动记录。他谈论创作时激情澎湃、眼含热泪,那种对诗歌的赤诚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仿佛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那一天,我反复观看十几遍,对洛夫先生的形象、气质、情绪与内心世界,这才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洛夫先生是中国新诗百年以来最杰出且极具震撼力的诗人,作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其魔幻般的表现手法,让他获封“诗魔”之雅号。他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亲历日寇侵华的苦难,甚至一度参加过抗日游击队。青年时期辗转至台湾,又历经金门炮战和越南战争,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然而,即便在炮弹裹挟的死亡威逼挤压下,他依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祖国,眷恋家乡,钟情文学艺术,创作出《石室之死亡》《血的再版》《金龙禅寺》《湖南大雪》《因为风的缘故》等诸多经典诗作。尤其是晚年隐居温哥华雪楼,创作长诗《漂木》,洋洋三千余行,气势恢宏,结构严谨,不仅展现了他对生命、美学、宗教的深刻思考,更诠释了其独特的漂泊美学,道尽生命的无常与宿命的无奈。也正因这部作品,他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遗憾的是未能获奖。
我虽然不写诗,对诗歌的理解也不算深刻,但艺术对人生的探索总是相通的。每当诵读洛夫先生的作品,即便不能完全领悟其中深意,也能感受到一种崇高而悲壮的精神境界,每次读完,内心都久久难以平静。我尤其喜爱他的《边界望乡》,诗人以文字为舟,承载着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真挚而深切,直击人心。我虽然没有洛夫先生那般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但同样离乡追梦。我亦来自衡阳,为追寻艺术之梦,曾北漂圆明园。20世纪 90 年代,又随下海大潮奔赴深圳,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艺术的迷茫、生活的重担交织,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愁绪萦绕心头,凝结成一种浓浓的乡愁。
纵观洛夫先生及其作品,延续了“目击成诗,随成千年之泪”的中国诗歌“万古愁”传统,苦涩、凝重、悲壮、坚韧、善良与大爱交织,这些元素构筑了他形象的深厚底蕴。这恰似他在长诗《漂木》中描绘的那根 “漂木”,历经沧桑却顽强坚韧。
于是,我决定以《漂木》为题,为诗魔洛夫塑像。我仿佛看到那根漂木在岁月的长河中,起起伏伏,经历生死,曾在海浪中翻腾,又在沙滩上静卧,与天涯的鱼群、海鸥、水藻同频心跳。
在一个静谧的清晨,我手捧泥土,静心体会,将洛夫先生的形象从最初的一团和气,雕琢得凝重肃穆、情绪内敛。将他的身躯由伟岸变得刚劲,如纤夫般充满力量,仿佛整个身体都化作一截漂木,奏响了生命的激昂进行曲。当小稿完成,顿觉痛快淋漓,诗人的形象跃然眼前,作品似乎得到了升华,我的内心也随之归于平静。
“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为严肃。”这是洛夫《漂木》的首句,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严肃、深沉的基调,让读者迅速进入到一种凝重的氛围中,准备好去思考生命、存在、死亡等重大而严肃的主题,从而展现出他对诗歌创作的敬畏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关注。而我则在跳动的字节间,感受到诗人悲天悯人的“天涯美学”,进而抵达哲学和时间的深处,领悟塑像的主题:
而这块木头
已非今日之是
亦非昨日之非
极其简单的一根
行将腐朽的木头,曾夜夜
揽镜自照
做着栋梁之梦的
追逐年轮而终于迷失于时间之外
的木头
没有时钟、日历、年谱
因他一直掌握着永恒

何华,曾用名杨卫华,生于1965年9月29日,湖南衡阳人。15岁开始学习绘画,1982年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学习舞台美术设计,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十几年。1992年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班学习,2003年在深圳成立雕塑工作室。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衡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作品多次亮相国内外重要展览,三次参加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艺术节,在当代公共艺术领域赢得广泛关注。2023年创作以诗人洛夫为题材的雕塑《漂木》(96×50×67cm),并在衡阳市美术馆展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