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冠中与周韶华”展览说起——当下水墨创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2018-09-26 11:50:18 作者: | 来源: | 阅读: 次
吴冠中先生的画是一种雅致的江南韵味,含蓄淡雅,而周韶华先生笔下实则是比较沉郁雄浑,从这个展览对比中也能感觉到吴先生的作品实则比较美,而周先生的则是深远、博大。
对话人物
贾廷峰: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北京几家知名拍卖行当代艺术顾问。《艺术收藏》杂志主编、艺术经纪人、自由撰稿人、艺术策展人。
郭正英:著名书画家,西北画院院长,号苏珂,笔名牵轼,斋号千石楼。
李海浪:ArtTouch 主编 艺术评论人
拍摄:杨巧玲
地点:太和艺术空间
时间:2018年8月23日下午三点
贾廷峰:说来话长,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黄诚忠先生,他提及要写一本关于周韶华和吴冠中先生艺术作品比较鉴赏的书,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黄诚忠本就供职于周韶华艺术中心,所以他首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他性格务实,耐得住寂寞,通过大量的搜集、梳理、比照、赏析,耗时两年半,终于成书。黄诚忠认为,虽二者的出身背景、学术观点都不一样,吴冠中曾留学法国,作品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颇重;周韶华是军旅出身,作品更倾向于乡土表达。但大量的作品显示,二位先生在绘画题材上出现极为相似的选择,如花卉、江河、山川、故园等等,虽题材雷同而形式表达手法差异悬殊,各有一派风范。这个特别有意思,缘起也是在这里,于是才有了“吴冠中与周韶华艺术作品比较鉴赏”展,我将二位先生的作品并置在同一展厅内,希望能以更直观的方式,为黄诚忠的编撰成果加以佐证和延伸,并从现场作品比照中进一步深入二者的艺术世界,迸发出新的认知。
我在展览前言《优雅与雄阔》一文中也对吴周二位先生的绘画风格略作浅析,关于其各自的艺术成果,在此就不过多赘述了。我着重要提的是,二位先生带给整个中国美术界的不单是其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度,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那样的动荡岁月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峥嵘铁骨,一种独立不羁力排他议的自由意志,这种精神是当下艺术创作群体最为匮乏的能量,中国的艺术现状,大多都呈现出被消费牵引的颓靡迎合之态,形成了市场指导创作的审美倒置。而吴冠中与周韶华这两位老人穷尽一生的独立、反叛、自省、创新,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之所以要举办这个展览,初衷也在于此,尽一己之力,唤艺坛醒觉。
马文秀:郭老师谈谈您对这个展览以及他们二位的看法。
郭正英:我觉得在798艺术区举办这个展览,本身意义非同寻常,因为798是北京比较早的自然形成的一个当代艺术区,聚集了很多有时代感、创新意识的一些艺术家,也是展示交流多元艺术的聚居区, 那么在这样的区域举办这个展览,很显然贾先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两个艺术家,我认为是21世纪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传统艺术,也不是完全的西方绘画,他是找到了一个东西方之间较好的契合点,他曾说自己抓着一个风筝线,这个风筝线始终没有断,他讲的这个风筝线一是指没有完全放弃中国传统绘画,二是没有完全放弃客观物象绘画中的表现和表达,同时他是又把客观物象和他内心的美都做了很好的提炼、归纳和抽象,他的作品是自然的抽象,是确立在客观物象的共性上,但客观物象跟他的表达又相去甚远,他反映的是客观物象最本真最有内质的东西,他又把客观物象通过艺术语言很巧妙地展示给大家。他把中国的意象美和西方的形式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他的画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尤其是南方的小桥流水等徽派建筑文化,他反映的东西很生活、很生动,你能深切地感受到他里面想表达的是什么。同时,他的画面又有西方油画的形式感,有自己独特的线条、色彩和意境,这是我眼里的吴冠中。
周先生是我的导师,我觉得他的贡献在于其一,对传统继承的同时,以一种大无畏的颠覆与反叛精神,建立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语言和绘画风格,他的画跟中国的传统绘画仍然有联系,但是距离已经拉开了。吴先生的线条是唯美、含蓄的,而周先生的线条和画面是大感觉,大气势,这是他绘画的主要特点,他试图发现和开辟一条中国画创新的路径,特立独行,画出自己的面貌。其二,他的画面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法和技艺,比如制作、印染,大量地使用泼墨,包括肌理制作,他把这些功效用得出神入化,这样的一些技法表达使他的画面更有层次感,更有深度和空间感,能够激起人内心的激情。其三,是他的一些艺术观点,比如说“全方位关照”,实际上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绘画当中,“隔代遗传”,脱离依赖文人画的表达方式,把楚汉时期的东西拿回来,在他的画面中做了一些表达。他的画面中,长江、黄河、大海等系列,都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以历史的眼光,通过历史的空间,把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融合进现代,并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实践。同时,他在艺术实践上敢想敢做敢为,成为一代楷模。
所以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这样的对比展值得现在的中青年艺术家思考,思考艺术的本质问题,中国的绘画究竟怎么传承,怎么走下去,通过这个展览也是想传达一种信息,我们要向这两位老人学习,激活这沉睡的一代,创造性地走向艺术发展和进步的未来。
李海浪:我看过宋雨桂的水墨画,您看过吗?我觉得他和周先生有一些相似之处。
贾廷峰:很熟悉,他们都属于气势派的,宋雨桂的作品多为东北山水,其山水结构布局,大气中见精微,其画面笔力运转,水墨交融干湿互施,雅色中透庄重;而周韶华又是另一番景象,其笔下气象要更加硬朗强劲,纵横捭阖,浑厚雄阔,他的风景往往已脱离了具体物象的描绘,直指鸿蒙宇宙和大道本源,他的绘画更像是一种胸襟的彰显,有一股凌驾于“大写意”之上的极致张力和浓烈到无法化开的汹涌情绪。
李海浪:我有看到贾老师所说的吴老属于“形式派美学”,周先生属于“移情派美学”,贾老师,这是怎么界定的?
贾廷峰:吴冠中所主张的“形式美”是认为构成画面的点、线、面、色彩、空间等要素,是可以脱离于内容而独立存在的,这些形式本身就可以被作为对象给观者以感知。他所要做的就是把构成形式的诸要素进行核对、比较、观察,从而发现最能引发观看对象心理愉悦的组合结构,这种审美愉悦的发生仅仅是依靠作品内部的结构和整体呈现出的状态而生成。由线条、颜色、体积之间的某种关系构成的没有利害感的形式,其本身可以获得集体意识的共鸣。而周韶华的“移情”则是将浓烈的个人情绪注入到作品之中,这种情绪不是文人画的无病呻吟,而是其个人明悟后对整个民族以至世界的回馈,体现为一种普世价值的关照。他以极具气势的绘画语言歌颂大美河山、远古神话、劳作群众以及浩瀚宇宙,为之倾注积极的主观情感,实是其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使然,希望借由作品与观者产生交感,来打开斑斓色相背后的众妙之门,从而将文化复兴的人文期许传递给大众。
李海浪:周老更多的是内在的表达的东西,刚才郭老师说到符号、文化的元素等,可以这样理解吗?
贾廷峰:周韶华先生画的是内心的东西,是心灵的再创造,他的很多作品已经将物象的表层形式剥离了,不被外物所累,不受形骸所拘,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意象化的心灵图像。周老先生是在以朴素的力量沟通和领悟“大美不言”的精神本质,去进入到微妙玄通的深层境界,使自我的生命不再困于生理官能的局限,获得一种超越感觉世界的心性自由。
马文秀:郭老师,周老师带给您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郭正英:我去过他的工作室多次,他是我遇到的少有的艺术大家,他的创作,他的艺术实践是一般的画家不能达到的,他对艺术的一生追求,他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与创新,他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和建树,他所取得的所有艺术成果都源自他对艺术的挚爱和对美的信念;源自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了他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超群的审美智慧。
他曾在我们教学期间多次带着我们去写生,大概在2006、2007年,他已经接近80岁了,有一次带我们去西北的敦煌,大家劝直飞机敦煌写生,他坚持坐火车,坐大巴车,长途跋涉令所有学员都感到精疲力尽,整个采风活动中,周老所表现出的坚忍和自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艰难险阻的执着精神,和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崇敬,为学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马文秀:我觉得中国的画家都特别喜欢亲近自然,就像吴老和周老,他们都是跟自然相处很多的独特的相处方式,您自己也经常出去,大自然带给您什么样的感受?
郭正英:不管人类创造美的能力有多强,但是真正的艺术家是大自然,大自然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美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没法去超越的,作为绘画艺术家在自然当中寻找灵感,寻找美,把自然的东西变成内心的东西再分享给社会,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没有大自然的滋养,画家的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李海浪:我们知道太和艺术空间对水墨的推动做了很多贡献,贾老师您对当代水墨怎么看?
贾廷峰:我应该算是最早开始关注当代水墨的人了,我所创办的太和艺术空间也是当年798艺术区第一家主推当代水墨的画廊。因为长久的浸淫在传统书画圈,我太了解中国水墨的现状了——面子光鲜里子腐朽,中国水墨要想继续前进,必须要破除传统遗留的陋习,向当代转换。所以我离开书画圈来到了798,决心推广当代水墨,当时有很多同行老友或奚落或劝告,说我是不是疯了,非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但我还是决定“以身试法”,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艺术必须要有前瞻性。在当年的798这个国际当代艺术区,其实仰仗的都是勾兑西方形式语言的伪当代,纵观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实际上是缺席和失语的,想要获得话语权,必须从自身的文化立场出发,而当代水墨是最优选择。
李海浪:咱们空间是一直做水墨这块吗?
贾廷峰:也不完全是,我讲的是水墨观念,不限于材质。往往限于材质的,很容易划地为牢,我也做抽象,摄影、油画、雕塑、装置,但是必须具备一种水墨的精神,艺术门类没有局限,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没有障碍了。
李海浪:刚才我们一直说中国画在外面很弱,那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真正的走出去,在世界中有一席之地?
贾廷峰:我挑选作品一直秉承着四个标准:一是必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要正确扬弃;二是要有世界的眼光,对世界各地的文明、艺术成果要有所了解;三是要注重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当下的人文关怀;四是要具备自己原创独有的艺术风格;四者缺一不可。既要植根传统,又要激活传统,要深谙西方现代语言,不是舶来照搬,是理解融汇,要与时代发生关系,有当代的情感,最后形成自己的原创面貌,这就是中国艺术的良性走向——生发传统,直指当下,面向未来。
郭正英:中国需要多一些像贾先生这样对艺术有一定历史观,有严肃的态度和立场的美术馆人,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不能随波逐流,中国的艺术需要走出去,艺术最本质的就是个性,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不仅需要有独特的超前意识,也需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语言。中国画的文化背景、表现方式、以及材料工具都与西方绘画有着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国画的优势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延续。在这样一个厚重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沃田里,是中国绘画经久不衰的最重要原因,一切艺术都离不开文化长河的滋养。另外,中国的宣纸、水墨,这是西方国家很难体验的东西。周老在这些问题上是有实践的开拓者,他以自己特有的技法和意境营造传递出别样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从而是使他的艺术与众不同。
贾廷峰:直到今日,我们大部分的水墨创作依然局限在封建状态的农耕文化背景中,还是在追溯文人画的脉络,寄情山水,聊以自娱。这种寓情于景,借物抒怀的美学体系,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后学者。但当下的社会现实实际上早已脱离了农耕文明的时代语境,将这种臆想的脱节的艺术形态放置于世界格局里,显得过于落伍和脆弱。传统给予我们的优势不是那种陈陈相因的技法格式,而是贯穿于华夏数千年发展中的内在文化,比如老庄之无为,孔孟之仁爱,周易之自强等等,中国水墨艺术家得在这里找,然后融入当代的思考和当代的表现手法,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水墨精神,而不仅是限于材质,西方人表现视觉冲击力,中国人表现的是内涵,由内而外的生发的绵绵之力,二者各有优劣。作为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艺术家,最好不问东西,破除障碍,就画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
李海浪:您选择艺术家时最看重什么?
贾廷峰:原创。因为原创太难了,作品一看就知道是抄袭的别人,或是有谁谁的影子,这很麻烦,有模仿的痕迹,都是我不能接受的。原创需要有内在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修养,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笔墨本身就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
贾廷峰: 太和艺术空间董事长,北京几家知名拍卖行当代艺术顾问。《艺术收藏》杂志主编、艺术经纪人、自由撰稿人、艺术策展人。
郭正英:著名书画家,西北画院院长,号苏珂,笔名牵轼,斋号千石楼。
李海浪:ArtTouch 主编 艺术评论人
地点:太和艺术空间
时间:2018年8月23日下午三点
从“吴冠中与周韶华”展览谈起
李海浪:今天很高兴能跟两位老师对话,大家都不知道贾老师是艺术圈里的老炮了,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兴起、发展这一过程,而郭老师是从事绘画几十年,想必二位对过往、当下的艺术现状都有很多的感触,那么今天我们还是从太和空间所做的“吴冠中与周韶华”这个展览谈起,吴冠中先生的画是一种雅致的江南韵味,含蓄淡雅,而周韶华先生笔下实则是比较沉郁雄浑,从这个展览对比中也能感觉到吴先生的作品实则比较美,而周先生的则是深远、博大,风格并不是太相像,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呢?我在展览前言《优雅与雄阔》一文中也对吴周二位先生的绘画风格略作浅析,关于其各自的艺术成果,在此就不过多赘述了。我着重要提的是,二位先生带给整个中国美术界的不单是其不可逾越的艺术高度,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在那样的动荡岁月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峥嵘铁骨,一种独立不羁力排他议的自由意志,这种精神是当下艺术创作群体最为匮乏的能量,中国的艺术现状,大多都呈现出被消费牵引的颓靡迎合之态,形成了市场指导创作的审美倒置。而吴冠中与周韶华这两位老人穷尽一生的独立、反叛、自省、创新,给我们作出了表率。我之所以要举办这个展览,初衷也在于此,尽一己之力,唤艺坛醒觉。
马文秀:郭老师谈谈您对这个展览以及他们二位的看法。
郭正英:我觉得在798艺术区举办这个展览,本身意义非同寻常,因为798是北京比较早的自然形成的一个当代艺术区,聚集了很多有时代感、创新意识的一些艺术家,也是展示交流多元艺术的聚居区, 那么在这样的区域举办这个展览,很显然贾先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这两个艺术家,我认为是21世纪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大师级人物。
周先生是我的导师,我觉得他的贡献在于其一,对传统继承的同时,以一种大无畏的颠覆与反叛精神,建立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语言和绘画风格,他的画跟中国的传统绘画仍然有联系,但是距离已经拉开了。吴先生的线条是唯美、含蓄的,而周先生的线条和画面是大感觉,大气势,这是他绘画的主要特点,他试图发现和开辟一条中国画创新的路径,特立独行,画出自己的面貌。其二,他的画面通过一些特殊的技法和技艺,比如制作、印染,大量地使用泼墨,包括肌理制作,他把这些功效用得出神入化,这样的一些技法表达使他的画面更有层次感,更有深度和空间感,能够激起人内心的激情。其三,是他的一些艺术观点,比如说“全方位关照”,实际上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绘画当中,“隔代遗传”,脱离依赖文人画的表达方式,把楚汉时期的东西拿回来,在他的画面中做了一些表达。他的画面中,长江、黄河、大海等系列,都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以历史的眼光,通过历史的空间,把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融合进现代,并做了深刻的思考和实践。同时,他在艺术实践上敢想敢做敢为,成为一代楷模。
所以这个展览非常有意义,这样的对比展值得现在的中青年艺术家思考,思考艺术的本质问题,中国的绘画究竟怎么传承,怎么走下去,通过这个展览也是想传达一种信息,我们要向这两位老人学习,激活这沉睡的一代,创造性地走向艺术发展和进步的未来。
中国水墨精神及其出路
李海浪:我看过宋雨桂的水墨画,您看过吗?我觉得他和周先生有一些相似之处。
贾廷峰:很熟悉,他们都属于气势派的,宋雨桂的作品多为东北山水,其山水结构布局,大气中见精微,其画面笔力运转,水墨交融干湿互施,雅色中透庄重;而周韶华又是另一番景象,其笔下气象要更加硬朗强劲,纵横捭阖,浑厚雄阔,他的风景往往已脱离了具体物象的描绘,直指鸿蒙宇宙和大道本源,他的绘画更像是一种胸襟的彰显,有一股凌驾于“大写意”之上的极致张力和浓烈到无法化开的汹涌情绪。
李海浪:我有看到贾老师所说的吴老属于“形式派美学”,周先生属于“移情派美学”,贾老师,这是怎么界定的?
贾廷峰:吴冠中所主张的“形式美”是认为构成画面的点、线、面、色彩、空间等要素,是可以脱离于内容而独立存在的,这些形式本身就可以被作为对象给观者以感知。他所要做的就是把构成形式的诸要素进行核对、比较、观察,从而发现最能引发观看对象心理愉悦的组合结构,这种审美愉悦的发生仅仅是依靠作品内部的结构和整体呈现出的状态而生成。由线条、颜色、体积之间的某种关系构成的没有利害感的形式,其本身可以获得集体意识的共鸣。而周韶华的“移情”则是将浓烈的个人情绪注入到作品之中,这种情绪不是文人画的无病呻吟,而是其个人明悟后对整个民族以至世界的回馈,体现为一种普世价值的关照。他以极具气势的绘画语言歌颂大美河山、远古神话、劳作群众以及浩瀚宇宙,为之倾注积极的主观情感,实是其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使然,希望借由作品与观者产生交感,来打开斑斓色相背后的众妙之门,从而将文化复兴的人文期许传递给大众。
李海浪:周老更多的是内在的表达的东西,刚才郭老师说到符号、文化的元素等,可以这样理解吗?
贾廷峰:周韶华先生画的是内心的东西,是心灵的再创造,他的很多作品已经将物象的表层形式剥离了,不被外物所累,不受形骸所拘,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意象化的心灵图像。周老先生是在以朴素的力量沟通和领悟“大美不言”的精神本质,去进入到微妙玄通的深层境界,使自我的生命不再困于生理官能的局限,获得一种超越感觉世界的心性自由。
马文秀:郭老师,周老师带给您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郭正英:我去过他的工作室多次,他是我遇到的少有的艺术大家,他的创作,他的艺术实践是一般的画家不能达到的,他对艺术的一生追求,他对艺术的深度思考与创新,他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和建树,他所取得的所有艺术成果都源自他对艺术的挚爱和对美的信念;源自他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反映了他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超群的审美智慧。
他曾在我们教学期间多次带着我们去写生,大概在2006、2007年,他已经接近80岁了,有一次带我们去西北的敦煌,大家劝直飞机敦煌写生,他坚持坐火车,坐大巴车,长途跋涉令所有学员都感到精疲力尽,整个采风活动中,周老所表现出的坚忍和自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艰难险阻的执着精神,和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崇敬,为学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马文秀:我觉得中国的画家都特别喜欢亲近自然,就像吴老和周老,他们都是跟自然相处很多的独特的相处方式,您自己也经常出去,大自然带给您什么样的感受?
郭正英:不管人类创造美的能力有多强,但是真正的艺术家是大自然,大自然呈现在人类面前的美是所有的艺术家都没法去超越的,作为绘画艺术家在自然当中寻找灵感,寻找美,把自然的东西变成内心的东西再分享给社会,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没有大自然的滋养,画家的东西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李海浪:我们知道太和艺术空间对水墨的推动做了很多贡献,贾老师您对当代水墨怎么看?
贾廷峰:我应该算是最早开始关注当代水墨的人了,我所创办的太和艺术空间也是当年798艺术区第一家主推当代水墨的画廊。因为长久的浸淫在传统书画圈,我太了解中国水墨的现状了——面子光鲜里子腐朽,中国水墨要想继续前进,必须要破除传统遗留的陋习,向当代转换。所以我离开书画圈来到了798,决心推广当代水墨,当时有很多同行老友或奚落或劝告,说我是不是疯了,非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但我还是决定“以身试法”,因为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艺术必须要有前瞻性。在当年的798这个国际当代艺术区,其实仰仗的都是勾兑西方形式语言的伪当代,纵观世界当代艺术史,中国实际上是缺席和失语的,想要获得话语权,必须从自身的文化立场出发,而当代水墨是最优选择。
李海浪:咱们空间是一直做水墨这块吗?
贾廷峰:也不完全是,我讲的是水墨观念,不限于材质。往往限于材质的,很容易划地为牢,我也做抽象,摄影、油画、雕塑、装置,但是必须具备一种水墨的精神,艺术门类没有局限,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没有障碍了。
李海浪:刚才我们一直说中国画在外面很弱,那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真正的走出去,在世界中有一席之地?
贾廷峰:我挑选作品一直秉承着四个标准:一是必须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要正确扬弃;二是要有世界的眼光,对世界各地的文明、艺术成果要有所了解;三是要注重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当下的人文关怀;四是要具备自己原创独有的艺术风格;四者缺一不可。既要植根传统,又要激活传统,要深谙西方现代语言,不是舶来照搬,是理解融汇,要与时代发生关系,有当代的情感,最后形成自己的原创面貌,这就是中国艺术的良性走向——生发传统,直指当下,面向未来。
郭正英:中国需要多一些像贾先生这样对艺术有一定历史观,有严肃的态度和立场的美术馆人,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不能随波逐流,中国的艺术需要走出去,艺术最本质的就是个性,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不仅需要有独特的超前意识,也需要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语言。中国画的文化背景、表现方式、以及材料工具都与西方绘画有着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国画的优势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延续。在这样一个厚重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沃田里,是中国绘画经久不衰的最重要原因,一切艺术都离不开文化长河的滋养。另外,中国的宣纸、水墨,这是西方国家很难体验的东西。周老在这些问题上是有实践的开拓者,他以自己特有的技法和意境营造传递出别样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从而是使他的艺术与众不同。
贾廷峰:直到今日,我们大部分的水墨创作依然局限在封建状态的农耕文化背景中,还是在追溯文人画的脉络,寄情山水,聊以自娱。这种寓情于景,借物抒怀的美学体系,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后学者。但当下的社会现实实际上早已脱离了农耕文明的时代语境,将这种臆想的脱节的艺术形态放置于世界格局里,显得过于落伍和脆弱。传统给予我们的优势不是那种陈陈相因的技法格式,而是贯穿于华夏数千年发展中的内在文化,比如老庄之无为,孔孟之仁爱,周易之自强等等,中国水墨艺术家得在这里找,然后融入当代的思考和当代的表现手法,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水墨精神,而不仅是限于材质,西方人表现视觉冲击力,中国人表现的是内涵,由内而外的生发的绵绵之力,二者各有优劣。作为现代人,尤其是现代艺术家,最好不问东西,破除障碍,就画自己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
李海浪:您选择艺术家时最看重什么?
贾廷峰:原创。因为原创太难了,作品一看就知道是抄袭的别人,或是有谁谁的影子,这很麻烦,有模仿的痕迹,都是我不能接受的。原创需要有内在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修养,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笔墨本身就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