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塘村”与精神生态: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伦理意识
2013-05-20 作者:朱林国 | 来源:本站 | 阅读: 次
摘要:文学艺术的向前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对艺术的思考,也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值得关注的作家、作品。在中国当代的诗歌界,诗人徐俊国的“鹅塘村”写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研究者持续关注的焦点。他以&ld
摘要:文学艺术的向前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对艺术的思考,也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值得关注的作家、作品。在中国当代的诗歌界,诗人徐俊国的“鹅塘村”写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研究者持续关注的焦点。他以“鹅塘村”这一地理符号为创作标识,深入现实社会里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世界,表达着诗人对人们精神生态的理性思考和深刻的伦理关怀,在“鹅塘村”与精神生态之间突显出诗人诗歌创作伦理意识的一面,这不仅是新时代下诗人诗歌创作上的一种思想突破,还是新时代下诗歌生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需要。因此,本文试图以精神生态为指向,对徐俊国诗歌创作的伦理意识进行研究,突显诗人精神生态诗学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鹅塘村”,精神生态,伦理意识,“平视化”
(一)“鹅塘村”:伦理意识下的精神生态缩影
近年来,随着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当代诗坛内部涌现出一位以悲悯情怀催人热泪的诗歌创作者——徐俊国,他作为带给当下浮躁社会的人们深深感动的诗人,已经成为了一个诗歌现象引起广泛的关注。在诗人徐俊国笔下,“鹅塘村”世界便是诗人整个诗歌创作的核心所在。可以说,“鹅塘村”便是诗人在满含道德情怀的伦理意识下,眼眶里人们精神生态的一个缩影。那么,将精神生态和诗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伦理意识建构起一种合理的联系,当然也是很值得洞悉的。
就精神生态而言,这一批评术语是文艺评论家鲁枢元教授在发展了以往学者将人类在活动中的行为关系概括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的基础上提出的。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层面相对应,鲁枢元教授提出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这三个层面。就这三个层面中的精神生态而言,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当代的精神处境》里面说:“人就是精神,而人之为人的处境,就是一种精神的处境。” 这就使人的本体特征在精神层面得到理解和阐释,突出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性存在,这为深入理解精神生态在人类社会中的位置提供了便利,并为精神生态向独立的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将精神生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符合生态学在当下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精神生态学的出现也就有了其存在的需要和合理性。为了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精神生态学”,鲁枢元教授在《生态批评的空间》一书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这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关涉到精神主体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还关涉到一个生态系统在精神变量协调下的平衡、稳定和演进。”
精神生态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出现与人们对“精神”的关注分不开。追根“精神”一语的学术源头可以在《庄子》一书中得到最早的鉴证。“精神”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那里是“宇宙间一种形而上的真实存在,一种流动着、绵延着、富有活力的生命基质,又是人性中至尊弥贵的构成因素。”②它与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纯粹观念、先验的理念不同,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看来,精神往往是纯粹理性思辨的抽象性存在。当然,其后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舍勒在存在主义哲学向度内对人类精神问题的关注以及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天、地、神、人”大系统内对精神的阐释,这些都加深了人们对“精神”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精神”的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