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2013-05-20 作者:朱林国 | 来源:本站 | 阅读: 次
摘要:自“五四”新文学革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反叛和颠覆以来,中国文学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学术界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和研究也表现出新的特色。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如何恰当地界定和认识“五四”以来的
摘要:自“五四”新文学革命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反叛和颠覆以来,中国文学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学术界对中国新文学的认识和研究也表现出新的特色。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如何恰当地界定和认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有学者认为以时期为线索,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从分期上界定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也有学者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从分期上界定为现代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还有学者提出了“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或是“近百年中国文学”等的概念。但是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对一直以来流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的认识上有新的突破,提出了一个较为崭新的观点就是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文学史观念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观念,从宏观上统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本文选取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文学史观为切入点,作相关的综述研究和局限分析。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分期,方法论,局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文学史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反思的态势,并且比较活跃,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很明显也很突出。比较具有代表性观点一个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先生提出的以“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为基本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文学史;另一个是北京大学钱理群、黄子平和陈平原等人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从宏观上打破以往的文学史的研究格局,形成一种新的将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合并在一起的打通研究的新思维、新视域和新方法。这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在对文学史研究的总体把握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前瞻性和创新性,对推动文学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开拓和引领作用。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也不断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突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任何事物、任何理论和概念都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的,文学史的研究也不例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自提出到逐渐被理论界和学术界所认同,是一个不断认知——发现——再认知以至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近些年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这一文学史研究的概念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探究,提出过一些合理的思考和质疑,对它的局限也做了相关的阐释和分析。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宏观视域和微观探寻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作阐释性的综述研究,并对研究中所存在的局限给予科学合理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得我们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的研究和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新视野下的适应性。推动文学史的研究向更加纵深的领域和层面不断丰富完善,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
在文学史的研究中,对于一种新的文学观念的解读和认识,往往需要以一种更加冷静、更加客观和更加全面的态度来进行关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文学史的研究,学术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观念——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试图打破以往传统的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界定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格局,旨在从宏观上、从整体上将目前通行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研究格局加以打通,作为对已有的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反思和新突破,以推动文学史研究向前发展。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是由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黄子平和陈平原在对各自研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