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人世所有的伤痛都熔铸在她的诗行里了
——读余秀华诗歌《玲儿》
余秀华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诗人了,她已经成功出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现象,一种符号。
余秀华身上有着众多标签:残疾人、脑瘫女诗人、泼妇、不怕天不怕地,直言敢说,等等。她写诗不仅为自己喊痛,也替同类底层草根代言。因此,有人赞赏她,支持她,也有人诋毁她,抨击她。但无论怎样,余秀华都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该骂的就骂,骂一切她看不顺眼的。当然,她也有悲伤和柔软的时候,譬如她的这首诗作《玲儿》。
诗一开头,诗人很残忍,劈头盖脑就把一个令人悲伤的现实砸在读者眼前:玲儿是个残疾人(瘫子),也就罢了,20岁就自杀了,一朵刚刚绽放的花朵过早凋零,这如同两记重拳,让人猝不及防,悲从中来!接着诗人采用倒叙和两相对照的手法,层层剥笋,揭示玲儿的不幸身世及诗人自己的情感历程和情绪体验。
整首诗质朴无华,真挚动人,语言的跳跃性和陌生化处理,悬念的成功设置,使得诗歌张力十足,给读者以较大的想象空间。
风这一意象在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风的反复出现,增强了诗歌的隐喻性,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给人以深切的伤逝之感。结尾的反诘语气,进一步强化和升华了全诗的痛点。
这首伤痛之作,或许诗一首纪实诗,或许纯属虚构。但由于诗人诗艺高超,善于调动各种诗歌技术技巧,让读者感觉到就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悲剧故事,是“我”与玲儿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一曲爱情悲歌,仿佛将人世所有的伤痛都浓缩于诗行里了,读来真切动人,令人久久难忘。
诗歌与其他文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多义性,不同的读者,因受社会阅历,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对同一首诗有不同的解读和理解。譬如这首《玲儿》,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一场爱情悲剧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还可以理解为某种美好事物的消陨,美好理想的失落等等。
好诗的意指常常是多向度的,因为它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审美需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直抵人心,给人以心灵震撼!
附:
《玲儿》
余秀华
玲儿是一个瘫子
20岁时喝农药自杀
玲儿爱着一个男人:她的明哥
现在是我的明哥
我们的明哥在城里
我和玲儿在乡下
玲儿死的时候喊明哥的名字
现在我和她一起喊
她在坟里,我在阳世
风吹过坐在她坟头的我
风再吹不到她
风吹着清白如玉的她
吹不动浑浊如泥的我
风把玲儿坟头的草吹青了又吹黄
风把我的眼泪吹干了又吹来
阴阳两隔的两个女人
在夕阳里都有漫长的影子
玲儿啊,你如果不用死亡
骗取明哥一篇悼词
我怎么会用一生的悲伤
爱上他一时的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