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夏文成

言近旨远,回味无穷

——读王夫刚《劈柴》有感

2024-08-27 作者:夏文成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夏文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看到某博客四次贴出同一首诗——《劈柴》求解,且反复强调要重点针对结尾两句进行解读,据我所知,这在《网络诗选》史上尚属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该诗的结尾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值得反复推敲和品咂。

  劈柴,应该是山里(乡下)贫寒人家的一个日常劳动。我的少年时代就劈过柴。那时十一二岁的我,每逢周末就独自担上撮箕,别上镰刀往附近的山上跑。来到松树林里,就专找臂膀粗的松树砍,放倒一棵,然后三下五除二砍成一二尺长的数段,码进撮箕里挑回家。闲暇时便用一把钝斧头劈柴,供家里生火做饭。由于斧头钝,只能靠蛮力拼命砸,直到把柴砸开,砸烂。这种活儿很是费劲,常常弄得我满头大汗,筋疲力尽,手上也起了不少血泡。后来,附件山头的松树基本被村里人砍光,林地也变成了土地种粮。

  相对于农村的贫寒人家,劈柴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活儿,但一旦进入诗人的诗句中,便不再寻常,便附着上了许多文化的、情感的,甚至伦理的色彩,便具有了某种隐喻性或象征意义。譬如王夫刚先生的这首《劈柴》。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并不复杂,主要情节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要在大冬天回家来了,作为父亲的“他”要赶在儿子回家之前劈出一些柴火给儿子取暖,体现出了浓郁的父爱和亲情。但若细加分析,却又不是这么简单。在朴实、平易的文字背后,似乎还潜藏着丰富的信息等待读者去发掘。

  诗作的前面四行半,都是写劈柴,写他和村里人个个都是劈柴好手,这里传递出一个信息,即这个村子闭塞、贫穷,村里的人家基本靠伐木取暖,因此练就了一副劈柴的好身手。“儿子要回家了”,这突如其来的一句,仿佛一根火柴,一下子点燃了诗意的木材,使得该诗的走向出现了一个拐点。“他”整整一个下午都在劈柴,全是为了儿子。接下来一句“儿子回家,木材牺牲”,我觉得这是该诗的诗眼,是打开该诗诗意之门的钥匙。为了不让回家来的儿子不受冻,获得温暖,作为一个贫寒人家,唯一的选择,就是让毫无抵抗力的木柴作出牺牲。牺牲,词典里面有多种解释,这里应该是“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之意,带有很强的悲壮意味。接着,诗人又写道,“每年都如此”,说明劈柴给远道而来的儿子取暖,早已成为这家人的惯例,已经持续了多年。儿子回家,在父母心里就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须得认真对待。儿子回家,也给父母带来的由衷的暖意,因此,他感觉“他温暖在身,觉得/这个冬天并不寒冷。”

  其中,括号中的两句“长的变短,粗的变细”,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其实暗含深意,一是指他的劈柴行为,导致了木柴性状的改变,原本在深林中好端端的一棵有生命的树,因为他和儿子的需要,被动改变了命运,变成了毫无生命特征的柴火,暗喻着一种无意识的戕害,为结尾埋下伏笔。“村里人个个都是劈柴好手”,则隐喻许多戕害是无意识的群体性的伤害,更为可怕,更令人担忧!

  “他”手脚不停地劈柴,心里也没闲着,“他心中的/长途汽车,在奔跑。”,无论怎么忙碌,心里却始终惦记、牵挂着路途中的儿子,且心中也始终有一种隐忧——如果“雪大一些,再大一些”,儿子的行程就会因此受到影响,就会因此回不了家。“儿行千里父(母)担忧“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尽管儿子有可能会因越下越大的雪而回不了家,但“这劈柴的人,也不会住手”。为何?他只能用劈柴,来缓解和释放内心的担忧和压抑。

  这首诗最关键的地方,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结尾两句:“这劈好的木柴也不会/回到更粗和更长,回到树木。”这两行诗与前面括号中的两行(长的变短,粗的变细)遥相呼应,暗示由于人们某些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对另一对象造成的伤害已经既成事实,无法弥补,无可挽回。

  《劈柴》看似简单,甚至有些随意,实则颇具匠心,暗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该诗明里暗里三条线交叉推进,交相辉映。明线是父亲盼儿归家的迫切心情,暗线是父亲对儿子能否平安回家的担忧,再一条线就是通过劈柴一事生发出来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也是诗人有意为之的,留给读者思考的留白或诗意空间。

  无论是普通百姓之间,集团之间,还是民族和国家之间,经常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或矛盾,亦即在争取或维护一己利益的同时,却在有意无意中损害他人,或他国的利益。正如这位父亲,为了给儿子取暖而不惜毁坏森林,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破坏。譬如,占道经营的摊贩,为了一己之私,损害了大众的通行权,譬如美国,为了一国之利,不惜到处挑起动乱和发动战争。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直至现在的乌克兰,因为美国的粗暴干涉,从而战乱不断,这些国家的人民饱受战火摧残,生不如死,试问,他们何时才能回到过去和平安宁的生活?即使重回和平,那些因为战火而死去的人们,还能起死回生吗?等等。

  当然,以上所言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拓展解读,不一定符合作者的本意。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就应该具备多种诗意指向,留给读者阔大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余地,引发读者多向度的人生或哲学思考。

  云山雾罩,故弄玄虚,不知所云的诗,不是好诗;让人一眼望到底,淡如白水,形同口水,不能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诗,也不是好诗。

附:《劈柴》
诗/王夫刚
 
整整一个下午,他在劈柴
(长的变短,粗的变细)
他是村里的劈柴好手
村里的人,个个都是
劈柴的好手。儿子就要回家了
儿子回家,木柴牺牲
每年都是如此。想到儿子
他温暖在身,觉得
这个冬天并不寒冷。
整整一个下午,他在劈柴
整整一个下午,他心中的
长途汽车,在奔跑。
哦,如果雪下得大一些
再大一些,这个下午
这劈柴的人,也不会住手
这劈好的木柴也不会
回到更粗和更长,回到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