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李辉

李辉诗歌研讨会专家发言汇总

2011-06-23 作者: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阅读:
李辉诗歌:穿越缝隙的光芒(吉狄马加)李辉是一位青年诗人,这次举行作品研讨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诗人来说,我认为关键是执著的精神,能不断地进行写作,因为最终还是要凭自己的作品来说话。当前是商业文学盛行的时代,也
李辉诗歌:穿越缝隙的光芒(吉狄马加)
李辉是一位青年诗人,这次举行作品研讨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诗人来说,我认为关键是执著的精神,能不断地进行写作,因为最终还是要凭自己的作品来说话。当前是商业文学盛行的时代,也是一个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时代,诗歌从某种意义上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奢侈品。
我们人类今天面对着很多、很复杂的问题,缺乏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纪,不管哪一个国家、民族,都在思考今后发展的方向。很多民族都处于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应该朝哪一个方向走?某种意义上来说,诗人是民族和文化的代言人。所以,在需要我们共建一种精神家园、领地的时候,诗人应该有必要加强学习,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外,当前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很多,从政治家来说涉及到地缘政治、国家利益,从哲学、社会学、民族学来说社会冲突、民族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已经突破 70 亿,同时宗教矛盾、文化冲突、区域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有必要检讨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需要总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认识到诗歌的作用和力量并没有消失,诗歌也成为不同民族之间精神对话、沟通的很重要的一种方式。
诗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诗歌可以消除很多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成为我们最广为接受的一种交流方式。不管是阅读但丁还是普希金的诗歌,我们都会受到一种感动,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人类情感和美好心灵的心愿可以被不同国家、民族所接受。尤其在今天,工业化的速度非常快,环境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防干旱和荒漠化,对资源的过度利用,日本的核污染等等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对我们的生存造成一种危害。这都是全人类面临的世界性的问题。
世界面临任何一个问题真正要解决,根本上还是我们最初的东西——精神生活的建设。通过诗歌或者其它艺术形式,比如社会科学或者哲学的建设,为人类提供更好的对话平台。在不同的艺术形态之间,在软实力建设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文化达到和平共处,创造一种真正共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条件。不是说简单地把李辉的诗歌在大背景下来谈,而是本身我们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李辉的诗歌。作为诗友,以及多年的好朋友,每当阅读李辉的诗歌,总给人带来一种喜悦。
李辉的诗歌证明,他是一个实践者。中国新诗有90年的历史了,在发展中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传统上来自西方的影响,外国的借鉴。中国诗歌在不同的阶段都充斥着艺术探索,有一种创新的力量。新诗的发展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中,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重新思考古典汉语和诗歌是什么关系,在新诗的发展中如何从精神上对接、在语言上创新?最近几年,很多诗人显示了一种智慧,在技术层面上做了很多探索。很多优秀的诗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一种文学的经典。李辉的诗给了我一种这样的启示。凡是一流的、真正有世界影响的诗人,在形式和技巧上,语言上都不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比如绘画界的毕加索,雕塑界的亨利摩尔,诗歌界的托马斯·艾略特。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转折时期,都会出现这样一二个人,真正代表诗歌变革的人。很多诗人都由此受到积极的影响。但是一个历史时段变革时期的诗人,一个是历史机遇选择他,一个是诗人的文化准备和历史文学任务。近二十年来影响世界的诗人,以色列的叶胡达·阿米亥,代表阿拉伯国家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不但显示了高超的语言技巧,更重要地是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巴勒斯坦的达尔维什,则对人类的命运苦难、生存状态、精神走向深刻把握,对人类思想的那种真实反应感动了我们。
李辉的诗在追求方向和创造的时候进行了艺术的探索。很多作品,植根民族的土壤和生活现实,都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今天看来这些尤为重要。李辉的诗包含着一种很深刻的来自心灵的体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死亡、生命、客观现实状态的一种把握。
最可贵的是,作品很真实。作为一名公务员,固守自己心灵的芳草地,心灵的美好向往和精神上的追求,是很不容易的。在现代生活状态下,信息化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促使人类走向一种差异性改变,面对物质对人的异化,李辉始终有自己执着的追求和精神向往。每一首都很真实,既记录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又有亲人朋友、自然的认识和感悟。
李辉还善于学习,很多作品在形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受到了很多重要诗人的影响。在艺术上有一些创新,特别是语言上,很干净透明。很多诗人的作品比如叶胡达,在语言实践上都是民族语言使用的大师。李辉用一些最简洁、最朴实的语言说服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我曾经向诗人艾青讨教过,为什么四十年代他的诗就可以写得那么纯净?他说,口语绝对不是口水话,用简洁的语言把很深刻的思想阐述出来,对诗人的要求很高。诗人要把很复杂、很多意象的东西表达得很深刻,只有修炼和禀赋才能做到。比如沈从文、艾芜,他们的都是大师级语言大师。读李辉的诗歌可以感受到他对语言的追求,仿佛是文字的素描,是一种享受、独特的诗歌美学。
我相信李辉还会写出更深刻、更多见证现实、对现实有所思有所想的更好的作品。“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和时间抗衡,所有的肉体都会在时间中灰飞烟灭,但是留下来的却是精神”。作为一个公务员,李辉在本书的创作中以诗人劳动者的姿态付出了很多艰辛努力。
再次向《李辉诗选》的出版表示祝贺。
李辉:丈夫型诗人(李敬泽)
 
关于诗,我是一个秘密的读者——自己偷着读一点,不敢谈诗。一方面因为自己不懂诗,另一方面也怕谈诗谈不好惹来许多麻烦。诗,尽管在我们很多诗人的笔下变得越来越崇高,越来越深奥,但是我想,诗也是还有它“家常日用”的一面。所以有的时候,不管是谁,我想都可以大起胆子来发表一下对诗的看法。从我个人来讲,坦率地说,我真是觉得我们现代的诗歌还是有些问题。就是说,很多诗放在那里,我也算是一个很专业的读者,如果你让我拿出批评家的功夫来说它好,我能说这么好,那么好,但是你要让我放下批评家的身份,以我的身体,以我的心,以我的直觉来看,说这个诗好不好,能不能打动我,我觉得这样的诗非常少。我想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对诗有什么样的观点,有一点应该是没什么好争的,就是我们希望诗——一个时代的诗——有它打动人心的地方,有能够让我“疼”的地方,有能够让我心里一紧的时候,有能够说把我心中无以言喻的东西有力地说出来的那样的一刻。但我们现在的诗——当然我不是说都没做到,有很多诗人做到了。我有的时候和我的编辑探讨,我说,这一堆诗,这也不错那也不错,文字也很好,但是总就那么一套意象系统,我觉得这有问题。我想也许我们真的需要一点粗鄙的东西,需要一点不那么精致,但是能够很有力地贴到我们这个时代、紧贴人心的东西。今年我在第五期发了一组周云鹏——一个盲人歌手的歌词,我以一个普通文学读者的直觉,认为它是好诗,是感动我的诗。周云鹏发了以后大家反应很好,第八期我专门找了一批现在的民间歌手写的歌词,弄了一组。也许对他们来说,他们有一个一般的诗人完全不同的写作情境,他是对着人在倾诉的,同时也期待着被倾诉的对象要给他回应。在这种情况下言说、吟唱的力量,可能和那些“今天天气很好,我要坐在电脑前写一首诗”的情境下写的诗有重大的不同。诗歌在创作、传播过程中,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一个公共的空间的回应和回荡,我觉得恐怕未必,可能这也恰恰是现在很多诗所缺失的东西。
李辉这本诗集是比较厚重的,他是一个多产的诗人。我觉得他的诗非常好的一点就是,还保持着一种平常心,一种“家常日用”层面上的精神氛围。他的这些诗,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对我们现在广阔复杂的日常经验有非常广阔的涉及。这样一种对日常经验的关切和关注,我觉得对于一个时代的诗来说,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不是很喜欢太过漂亮的诗,比如用一些古典元素,那诗写的确实华美漂亮。但这样的诗对比起我们经验的复杂性,我们可能就觉得前者华美漂亮然而空洞。李辉的诗,让我们看出对这个时代复杂的生活经验的作为一个诗人的包容,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李辉这卷诗,可能我们说270页精选成70页会更好,但正是从这270页我们能看出对这个时代复杂的生活经验的作为一个诗人的包容,我觉得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谈起李辉兄,如果让他去演电影的话,他一看就是个正面人物,在生活中也是个正面人物,那么作为一个诗人他是个什么人物呢?我觉得很有意思。有的作家是情人型的,像个情人,灵动、有趣;有的是丈夫型,宽厚、可靠,加缪就是这样的小说家。情人型、丈夫型,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气质,也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里高下之分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李辉也是个丈夫型诗人,他表现我们这个时代如此复杂的经验,他是在如此困难的表达中作出如此稳定的有力的表达的这么一个诗人。这样的诗人是很难得的,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很多诗人从秉性上都成了情人型诗人,能够作为一个丈夫型诗人,正如马加会长所说的,诗人要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李辉的精神家园里坐着一个大丈夫——这样的诗人,或者说我们能有这样一个诗人,对于现在的诗歌创作来说是非常值得庆幸的,李辉的努力是让人倾佩的。
 
李辉诗歌:成熟的理性的思考(梁鸿鹰)
 
看了李辉的诗,感到有点儿惊喜。他年龄并不大,但我觉得他的诗还是比较成熟的。这种成熟首先是丰富的,他的选题是比较广的,他对生活的认知和捕捉能力是很强的,读他的诗,会让你觉得他本身就是很丰富的一个存在,这让我觉得很惊奇。第二个,我觉得他的诗比较追求哲理性,不是那种就事论事的,就一个现象谈一个现象,抒发一种感情。他有比较深的思考。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这个明珠是精心提炼出来的,李辉显然掌握了这个技术。他挖掘出了这方面的东西,哲理性的东西,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显要特点。他的这些哲理的挖掘,是从具体的感性的东西来入手的,而不是那种直抒胸臆。文学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感性的东西,是以小见大的东西,以具体见抽象的东西。李辉能从一个题目深入下去,高度地概括出来,同时他的表达也是很具体的。李辉对生活的思考、对真理的追求,这是贯穿在他的诗里的线索。比如他的《自画像》:沿着黄河这条无法剪断的脐带一路走来……走啊走走到中年也没能走出漩涡的命题,水草的宿命他的意识始终在探索。再如《大漠黄昏》,让人感到一种很形象的东西,化在自己的诗里面。第三点,他的诗歌里面有一种冷峻背后的热情,能看得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我感觉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思考大的问题,他的诗对我的启发还是非常大的。从他的诗里面能看得出来他的年轻才俊。公务员写诗的很多,但我觉得像李辉这种踏踏实实,真正掌握诗歌和人生的规律,这是很值得赞赏的。对《李辉诗选》的出版表示祝贺,李辉的诗确实是很值得读,很耐读的诗。
 
 
李辉:刚性的、柔婉的诗歌(张同吾)
 
大家都作了精彩发言。我的感悟是,文学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相通的,我们所谈的是非常带有本质性的。诗歌恐怕跟书法一样,有一个从平朴到不平朴的过程,就是说从平朴走向绚丽,又从绚丽再走向平朴,是一种升华。可当我们读作品的时候,怎样能鉴别出最初的平朴还是经过升华后的平朴,这是非常困惑的一个事情。我刚刚从外地回来,还没来得及读《李辉诗选》的全部,只读了读前面和后面。刚才各位谈到的李辉的几个作品,我是有同感的,有的是很刚性的,更多的作品则是很柔婉、很朴素、很生活化、很口语化的。关于诗歌的形式问题,比如古典诗词,当你接触诗歌、接触汉语的时候,他那种形神合一的东西,那种直觉感觉已经进入眼帘,进入心灵了。
 
 
李辉诗歌:高尚的、纯洁的人性之光(包明德)
 
李辉的诗很优美,充满激情,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有一种高尚的、纯洁的人性之光,再加上一点淡淡的哀伤、忧抑,这是对他诗的总体感觉。李辉的诗从总的基调上来说是现实主义,但是有浓厚的现代主义元素,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诗歌,很美,很鲜活,很有时代味道。
首先,他后记的题目《在物质的大地上行走,在精神的高地上小憩》,让我想起了一个传统文论和传统诗论中的一句经典:“形象大于思想”。李辉的诗作迸发着激情和力量,充溢着一种对现实物质的拼争、超越和救赎,他的想象力的活跃和飞腾,他的诗情的充沛和涌动,是形象大于思想的。他的诗作里浸透着很有震撼力、穿透力的激情和力量,尽管作者总是很谦逊。一方面李辉的一双脚留在地上,一方面用翅膀遨游在苍穹,用诗情在记忆、在奋斗、在追索。李辉的诗作内容是很丰富的,题材是很宽泛的,有春夏秋冬、风云雷电、花鸟虫鱼,有平原、高原和草原,有乡情、友情、亲情和爱情,直至衣食住行等等,一人一事总关情吧!现实主义方法是李辉诗作的基调,但是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元素,这个现代主义元素又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其艺术表现力。他有些诗写得很美,像《石榴熟了》,非常优美,非常形象。这些非常美好的情愫,这种形象的飞腾,想象的飞腾,真得非常好。他的形象思维特别发达,诗作很生动,很活脱。我特别欣赏李辉一些怀旧和有童趣的诗,这些诗里面渗透的是一种记忆,是感恩、是敬畏、是报答、是永恒等高尚的精神元素,闪烁着人性的纯洁之光,比如《怀念镰刀》、《老家》、《风箱》等等。马克思说过:一个人要想成为大丈夫,必须要尊重童年的梦想。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须呵护他童年时期的感受。现在社会生活多元了,复杂了,物质和精神的冲突相当的激烈,光凭形象化的迹象是难以容纳和表达的,需要借助于形而上的抽象。这样一些现代化的艺术表现力,像意识流和很多诗人、小说家那样,有些现代元素的确是扩大了现实主义艺术张力,扩大了表现力。李辉的诗每一首都渗透着现代元素,比如《剑客》、《活着》、《自画像》、《云的记忆》等等这些诗更是现代元素更鲜明、更浓厚。大象无形、大美无言。现代主义的这种手法,包括古代的文论,都主张由此及彼、由显而隐的提升以及深入的过程,显露一种由内心意绪向生命情怀与精神境界的转换,而在虚拟抽象却又具体刻板艺术形态中,让读者领略一种陌生化的玄妙意味,带来一种奇异美妙的感觉,李辉的诗显然达到了这种效果,读起来后特别灵动,特别具有更宽泛的意境和深深的追索,这种感觉是非常明显的。诗人是社会良知的法官,是国家民族精神的哨兵和火光,是心怀天下的斗士,是先进文化的棋手。我相信也希望、期待李辉,向生活、向生命、向心灵深处开掘,向世界和时代精神文化的高峰攀援。我们永远要有一种美好的、乐观的、和谐的、兼容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来对待自己的感受。如果我们每天发现一点美,那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将永远是美好的。
 
 
加油,精神家园的坚守者(蔡玉贺)
 
作为李辉的故交,我曾在济南教过书,李辉从当年的文学青年,成长为现在不惑的诗人,我来见证一下他的成就,我为他骄傲,为他加油。我们是经济口的,在编制社会规划的时候,对于全国的、世界的一些大的形势背景做了很多的研究,一般都认为进入到21世纪以来,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变化,既不是美国的“9.11”,也不是伊拉克战争和中东、北非的民族革命等等,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这是影响世界进程的最重大的事件。去年我们国家的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有很多预测,再过十来年,最多二十年,可能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虽然我们的人均GDP排位很低,国家的发展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但是我们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像我们不能否认,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李辉是公路部门的,我是交通部门的,这段时间媒体、网上都在热炒收费公路的问题,我想如果去过印度,从孟买坐车到泰姬陵,跑过那条路回来之后就不会对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的问题叫得那么响了,所以很多问题公平和效益是存在一些矛盾的,关键是以一种更加包容、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属于60年代初期,属于后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经历了太多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刚才马加部长已经说到精神家园的构建问题,我自己虽然离开了文学圈,但是对这些问题一直也在关注,感觉经过了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下,我们这些文学的守望者,特别像李辉这样在公务之余能够坚守自己的精神空间,让我为师者感到非常敬佩,发自内心的感叹。最后谈一点点感激。我作为李辉曾经的师者,只是尽我的职责而已,在诗歌方面我的同事可能对他的影响更多一些,但他一直心存感恩,让我非常感动。另外,谢谢我大学同学格非,感谢中国诗歌学会,为李辉主办这样一个研讨会,也让我有机会见识到这么多的大家,以前也断断续续见过大家的文章,今天有幸在现场见到各位,听到各位对诗歌、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对整个文明走向的高见,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李辉:根性的诗歌(朱先树)
 
《李辉诗选》我从头到尾都认真读了一遍,包括马加的序和李辉自己的后记。中间的诗歌分了那么多辑,内容相当广泛。李辉是一个有根的诗人。他中间的内容很多,特别是写他的家乡,写得很不错。李辉是喝黄河水长大的,黄河就是他,他就是黄河。我们知道长江黄河最后都要向大海,这一点在他的诗里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李辉这两点我是很欣赏的。作为诗人,要有根要有幻想,这是基本的素质。我觉得就是要有精神的这种东西,这个东西也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的支撑。一个是有根,一个是有精神的向往,这是作为一个诗人不可缺少的。
李辉的诗给我比较突出的另一个感觉就是他的眼光一直是向下的。他的生活,他的记忆,这些东西,既真实又富有诗意来表现。他并不是只向往高处或者看着高处的东西。他的《野猫》,我觉得很好玩,很巧妙。这是他的一种观察,也是一种生活的思考。我们对生活或者生存,不只看到少数上层的东西,而是注意到下层的东西,这一点对于诗人来说是很可贵的。李辉的题材也很宽泛,带给我们很多创作的启示。他在表达的方式上,和传统的东西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很有自己的角度,同时他又写得比较自由,没有过多的约束。李辉刚四十出头,能有这样的创作成就,在主要的报刊都发表了东西,也参加了我们《诗刊》的青春诗会,《诗刊》第六期《每月诗星》又集中发了他的作品,还是比较有影响的,比较突出的。但是他的诗是不是每一首都是精品?一个人一辈子写出几首好诗就不错了,这是我的想法,有几首诗能记得住就很好,那就该成大诗人。张若虚就只留下了两首诗,除了《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七律,也没有人记得住。李辉这个年龄取得这样的成就,还是很不错的。
 
 
李辉诗歌:闪光之笔和金属之声(寇宗鄂)
 
李辉的诗既源于生活又超越想象,饱含忧患,勇于担当,引人深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而浅出,思想深藏于文字的背后,含蓄而温润,且不乏闪光之笔和金属之声,我真诚地向他祝贺。
 
 
李辉:充满诗意地活着(胡殷红)
 
李辉的诗不是那种大的政治抒情诗,它没有那种建构,但他从日常生活中,确实让你感觉到轻松,让你感觉语言也挺美的。现在倡导好诗只能看不能读,但李辉的诗我觉得读起来却能朗朗上口。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我也确实从来没评论过诗集,我不喜欢诗,因为诗是被动的,被动地去读。我有一大堆诗人朋友,凡是介绍我读的,我都会去看。李辉首先是诗意地活着,对生活很有热情,所以他才能写。我希望你以后首先诗意地活着,想写点什么就写点什么,一定会对自己的精神空间有所提升,也会给我们美好的阅读。
 
 
李辉诗歌:于平和当中显示沉稳和力量(王山)
 
商泽军善于从一个政治的概念、口号或者说红色的历史当中提炼出诗意来,是一种比较宏大的气势。李辉恰恰是另外一种风格,他往往能够把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场景、甚至是碎片化作诗歌。比如说他的《删掉了十个手机号码》、《落座以后》、《自助早餐》等。他写得很多生活场景其实都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他所用的语言,乍一看是非常平和的、简洁的,没有那种很故弄玄虚、很华丽呀、很繁复啊,或者一种大声疾呼似的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者抒情,我觉得他没有这样做,但这恰恰就是李辉的风格,是他在平和当中的一种沉稳和力量。他的很多诗实际上是有很美的意象,也有很深的感情在里面。比如《老家》,他用一种白描的叙述的方式,把对故乡、对父母的感情,这种永远的记忆表达了出来。再比如写初恋,我感觉他抓住了一种很独特的感觉和意象,他是非常独到的,非常敏锐的,而且也是非常深刻的。你乍一看觉得,好像只是叙述很平常的东西,什么白菜呀、什么一些生活的场景呀,但是你稍稍再一想,再一琢磨,你就觉得,他实际上是有很特殊的一种情感上的处理,有一种很多思考、积淀以后的升华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我是非常喜欢的。李辉的诗是有他自己独特价值的,应该引起诗歌界包括文学界的重视。
 
 
李辉:在生活之上抒写诗意(商泽军)
 
李辉的诗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一往情深!这情是对土地对世间的的深情,这情纯粹,有纯度无杂质,这保证了他诗歌的精神内涵;在李辉的诗歌中,无论自然无论世俗,皆有着自己的体温和独特的色彩,可以说每一行文字,都有一个深情的我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说的十分显豁明白, 这“真景物”和“真感情”,并非现实自然中的东西,而是诗人以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从现实自然中感悟创造出来的,是以现实自然为基础的飞升,是诗人“自有之境界”的客观化。即使王国维的无我之境,也是有个我在,是分不出何处是我,何处是物,是物我合一。
看李辉的一首写<风箱>的诗,也许我有着同李辉一样乡村生活的经历,感到了他的那份来自心底的情感的暖流,我很珍视那曾给我乡间音乐节奏般的风箱声,风箱是和母亲联系在一起的,是和温饱联系在一起的,是和乡间的困苦连在一起的,但是,风箱最终免不了从历史中退出:
 
冬天来了
在一个风雪之夜
父亲把风箱劈成小块 扔进炉火
 
在母亲的泪光中
风箱的肢体有节奏地敲打着炉壁
这最后一曲
足以温暖我的余生
 
李辉从风箱里埋藏了自己对历史和生活的理解,风箱不得不走,但父母也不得不老,这就是生活的苦境,也是生活给我们的启示,但风箱的温暖和母亲给予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在母亲的泪光中,母亲和风箱是和二为一的:足以温暖我的余生。
李辉通过事物来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其实如果没有风箱,你说也可找到别的,但李辉的潜台词是别的也一样,只有安顿母爱的物体才是可信赖的,但那物体也不是永恒的,所以珍视目前的一切,在怀念中,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试图接近永恒罢了。李辉的《鞋垫》、《岳母抽烟》等作品也可作同类题材。
李辉的诗的一往情深是以自由的心灵做根基的,李辉在基层工作多年,依常例,心思是应该用在前程上,然而他却追求起“天下文章,苍生功业。”他的诗歌是在生活之上,为自己的精神和灵魂筑居一处安妥的地带,是一种儒者淑世为怀的古典追求,也是现代人对心灵质量的追求。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一种根深蒂固的偏好,他关注的是现实中精神的故事和人物,确实,通过扣问独特的精神事件,我们去探问当下生活的意义,比如他写地震中背着妻子尸体的人,他写现实,是在现实中感到了生活的质感,而满怀深情,他不是从个体生命里超逸而出,对人的痛苦转身相向做形而上的滑翔,如蝴蝶滑翔与花朵。他诗歌的文字是感性的,也是精神的,是思索的,但因为有了感情和精神而显得生气勃郁,写这样的诗歌、阅读这样的诗歌,是和自由的精神和心态关联的事情。
李辉的诗歌,是一种行走在大地上,满怀深情的诗行;李辉的人,也是站立在大地上的充满深情的诗行。
 
 
李辉诗歌:良好的写作心态与叙述性文本(格非)
 
李辉对于诗歌是怎么理解的,我个人对这个问题很关心。因为这对于写作者来说很重要。李辉在诗论中谈到,他之所以觉得诗歌重要,是因为,需要用诗歌的钥匙去开启生命中的困惑,医疗精神的创伤等等。我读了他的诗以后,发现他诗歌里所呈现的内涵跟他的观点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李辉并不希望通过这些诗来达到一些额外的目的,而直接希望通过这样的写作行为来跟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对话,所以,我觉得这些诗歌里包含着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品质,就是说比较谦虚,并没有指教大家去进入社会,批判社会,他也没有去劝世,他劝得是自己,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写作心态。和李辉一样,我个人也赞同这种业余写作,因为我们的生存经验是不是足以支撑大量的专业创作,我个人是有疑问的。所以,我认为他作为一个公务员,一个从事公路部门工作的这样一个业余状态来从事诗歌创作,反而可能会获得一种不同于专业创作的一种心态,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这也是文学原本的功能。再就是,李辉的诗歌文本,刚才李敬泽也谈到了,确实出现了非常多的包罗万象,就是说生活中所有的东西,他都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的诗歌里面充满了叙事性。我喜欢他其中的一些小诗,或者有所寄托的那些诗,有一些深意隐藏期间,比如《无骨的人》这样的诗,你会觉得他的精神生活和我们现代生活的奥妙,包括他在《诗刊》上发表的那些诗,大部分我都很喜欢,这是一个当代生活中的总在认真思考生活真谛的一个诗人的创作,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李辉诗歌:打动你、感染你、吸引你的真善美(朱晖)
 
诗本身是感性的。当一首诗长长短短的句子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它究竟能不能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觉得它是诗,这个问题恐怕作为一个用学术的理论的词汇去概括它的时候真的是很难。我看李辉的诗的时候我是觉得他是诗,而且我特别读他诗的前三辑的时候,记叙它的乡情、记叙它的亲情和捕捉它日常生活中一些很细微的和微妙的感受的那些诗的时候,我觉得这些诗都是很有味道的。而且我很惊讶李辉能够在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可能见到的生活场景、都可能享有的亲情之中,发现那么多可以提升为诗的这样一个意向。我觉得从这一点来讲,李辉的诗就给我一种很好的印象。其次,李辉的诗的语言是很讲究的,他不是把一个句子和一个词汇摆在那,他并不雕琢,他在修辞方面的度就是忠实二字,他选择的词汇和句子就是要忠实的表达它所想要传输的那份情思,多一点他也不凑合。同样从形式到内容上都给我一种很好的印象。今天一落座大家就谈到一个民族精神的重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想说到李辉的诗,他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中亲情中本身就有的那种美,那种打动你、感染你、吸引你,让你没法忘记的真善美。一个小小的水露珠,但它能反映出太阳光,你能说它不美吗?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建民族精神不妨从这儿开始,让我们首先去重温和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和热忱,使我们逐渐地又回到一个人生的起点,就是我们的双眼能够像李辉在诗中的双眼一样,看到日常生活中凡间的七情六欲之中的美,我们就从这儿开始确立我们的真善美。
 
 
李辉诗歌:从很小的角度彰显时代精神(陈东捷)
 
李辉的诗都是具体可感的、真实的,我们能感到诗人在诗里面活着。有些诗我们感觉不到诗人的存在。李辉有些诗里面可能扩大为记录一个时代的精神,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去记录这种精神。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诗人非常可贵的地方。我一直觉得好的诗歌应该是可感的,就是我们哪怕作为一个业余的读者,也是能感觉到这个诗对人内心带来的触动。从这方面讲,我觉得李辉的诗非常注意他自己的各种情感,包括他对现实的,有很多场景,甚至可能场景中有故事,他先把你带入情境之中,自己再去思索情感,有一个引导作用。当然了,有一些可能是这种经验的投入,可能有一些过度的,包括他的经历里面说踢了26年足球。他是一个很入世的诗人,他的诗包罗万象,很多语言、场景他都有涉猎,涉猎的过程我觉得将来再能拉开一些距离,做到文学和现实之间建立那种比较暧昧的一种关系吧,并不是希望那种很直接很明确的关系。
 
 
李辉:低调柔情良善内美的诗人(张清华)
 
与李辉至少有十五六年的交情了。李辉的三次主要研讨会我都参加了,这荣誉可能是我独享的。 他的第一本诗集叫《忧郁的剑客》,那时李辉因他的才气、风格吸引了大家的眼光。第二本诗集应该是在2004年之前,我还写了专门的评论,已经看出当时李辉训练有素的诗人风貌,作品已经相当的成熟和老练。最新的这个集子是非常厚重的,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作为他的同乡,作为他多年的一个朋友,我感到很大的光荣。关于李辉的诗,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认为很准确。我眼中的李辉,正如刚才敬泽用的一个很诙谐的一个说法,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好人。我其实也是非常同意他这个概括的。李辉是一个有内美的人,一个非常内秀的,非常有想法的,非常自律的,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的人,一直很低调的生活,却非常严肃地思考。用屈原的诗来说,就是“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李辉既是一个质地很好的人,又是一个后天修养非常好的人,所以在他的诗歌里面首先我们会看到很多特别良善的东西。他的诗既有比较硬度的一面,也有很温柔的一面,这个温柔的一面在他的诗歌里面经常是表现为一种柔情,这种柔情我认为是李辉诗歌里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比如《野草》,体现了李辉内心世界的一种温婉、良善和美好。作为一个诗人,我觉得这个品质非常的重要。李辉是一个让我个人非常赞赏、非常肯定、非常喜欢的一个诗人。一般来说,我把现在的诗人分为三类。一种是观念化的诗人,一种是比较自恋的,还有一种就是结合得比较好的,我把这个叫做经验,就是表现为对于日常生活,对于生命体验的一种,这样的一种关注、一种提炼、一种处理。李辉是一个在场性或者说经验性很强的一种写法。他获得的诗意,是有思索、有哲学思索的。比如《活着》,他借用一件空荡荡的挂在墙上的衣服,带来一种哲学的启示。这是提炼的比较高的一个层面。还有,他对这个经验的处理掌握的火候比较好,这种敏感性,这种临场感,特别的强烈。比如《一阵雨》,是我个人我发现最给我一种精妙感觉的一首诗。李辉的诗是很尖锐的,又是温和、温婉、宽厚、包容的,这样的一种平衡,使得他的诗歌的内部空间张大了,也使得他的语言有了弹性。李辉的《拯救》则显现了他的精神状况,一个诗歌的状态,一个诗人的状态。跟《海子》的“我必将失败,但在诗歌中我必将胜利”我觉得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我个人也比较喜欢李辉的一些细节性的处理,体现出他非常的敏感,能够在细节处打动人。李辉诗歌总体上的状态是非常好的,他的诗歌显示出了活力,现场性、鲜活性、随机性。最后如果说我个人想要表达一点期望的话,我就希望李辉在风格方面,今后更能够展现一种自己比较成型的、比较稳定的一种状态。
 
 
李辉: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普珉)
 
李辉是我的学生里比较典型的代表,他这个人我是比较了解的,我觉得也可以用两个词来描述,就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因为他能在公务比较繁忙的情况下安静地读诗写诗,他把这两者处理得特别好,而行为上他更像一个富有诗意的人。我先是读了《李辉诗选》的电子版,后来又读了这本诗集,浏览完电子版以后和同事散步,同事就突然说起现在的书比较贵,然后我就想起同事讲的一个故事“书店和饭店”:讲一帮人出来吃饭,从书店出来说书太贵了,去请吃饭去。讲完这个段子后我回去又读李辉的诗,发现这是李辉的诗,不是网上看来的。这也是前边大家谈到的说他的诗注意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而且我觉得还很容易让人记住,我觉得让人记住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李辉是注意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他的诗是比较让人容易记住的。我感觉李辉的诗有慧根,比如《黑》,提出了一种关照自我、关照人生的方法,这个和日本的禅宗、佛教都有一些东西非常接近,应该说非常有哲理,这两类诗是我比较喜欢的。还一个就是读李辉诗集的时候,他谈早逝的诗人比较多,我觉得这是李辉更成熟的见解渗透在诗歌创作里的体现。事实上,成熟的诗人基本在30-50岁之间才写出成熟的作品,李辉已届不惑之年,希望写出更好的诗来。
 
 
李辉诗歌:李辉牌的森林公园(周占林)
 
《李辉诗选》是李辉牌的森林公园,既有参天大树般的伟岸,又有野花般的娇小芬芳;既有小溪般的轻盈浅唱,又有千丈瀑布般的振聋发聩。无论高尚或卑微,都来自于一种纯粹和朴素,正是这种贴近自然的书写,才能打动所有阅读者,感谢李辉,祝福李辉。
 
 
李辉诗歌:大海底部的火焰(李犁)
 
李辉的诗歌有点像少女的眼睛,闪着灵光的后面是清澈和宁静,还有一丝惊惧和不易觉察的感伤。这让我们在读他诗歌的时候,既有一种陶醉又有点紧张。这是因为李辉的诗歌是在纯净又唯美的语境下展开,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又感到诗歌在凝聚,仿佛乌云在堆积,一场风暴随时把平静掀翻,把心搅乱。就像他有首诗歌的名字叫《午夜来电》——于无声处听惊雷!关键是你还沉醉在诗歌的美梦中。这让人警醒又觉悟的午夜闪电就是李辉诗歌的内核,也是他对待世界的态度:即爱着又警惕着,即清醒又执着。他仿佛是一个古老的纺线者,纺着诗歌的绸丝,一点点耐心而均匀地把它捻细捻尖,最后让它从心上划过,让你有点疼,更多的是激动和享受。这就像大海底下的火焰,远远眺望是平静和光芒,而海水深处埋藏着雷霆和风暴。
 
静和净:解放的美和诗性的自我
李辉是个有感而发的诗人。
用有感而发来给他定位,是说李辉区别于那些主观臆想甚至妄想狂的诗人。李辉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他体验的记录。在他的写作中,他就是亲历者,诗歌就是他对经历着的人和事的感受和态度。他的诗歌源于经验,生发于心灵。所以他的诗歌读起来很亲切,易于走近。这是因为他写的这些,就是我们每天所看见和经历的。从门前刮过的风;在窗前唠唠叨叨的麻雀;还有如狐仙一样来临的月光;以及十字路口横穿马路的小女孩;等等。但是这些熟悉的事物经过了他心灵的过滤,又显得陌生而抽象了。这是因为这些意象已经按照他的心灵的秩序重新排列了。他是一个黄金的提炼者,也是一个生活的筛选者,因为他不能把所有的经历都变成诗歌,他要对他的经历进行选择和提纯。那他挑选的规则就是“有感”,而提纯的是他内心的原则和美。那他内心的原则和诗歌的特质到底是什么呢? 
先看他的《月光》:“/她来了。/如约而至。/她穿堂而入。/她是狐仙。/法力无边。/她身材修长。/婀娜。/轻盈。/翩翩起舞。/她小鸟依人。/她柔。/她无骨。/她拥抱我。/抚摸我。/她薄如蝉翼。/肌肤光滑。/如凝脂。/细腻。/洁白。/无暇。/她羞涩。/她喘息。/她呻吟。/她是圣洁的。/高贵的。/自由女神。/她忧伤。/她哭泣。/她不忍离去。/可她还是走了。/不辞而别。/悄无声息。/带走了全部黑暗。”隐去标题,这首诗好像写与情人的一次幽会,在秘密的公园深处。但是题目告诉我们这是写的月光。月光拟人化,这就不一般了。这就使写月光的诗歌增加了高度,哪怕仅仅一点也是对诗歌的贡献。诗歌的进步就得益于诗人一次次对技术的打磨和反反复复坚持不懈的突围。最后技术改变了质量。因为一个事物古今中外的诗人们已经写烂了,今天诗人站立的土地上,早已经被无数诗人翻耕过无数次了。这让在今天做个诗人非常的艰难。好在诗人的感觉时时常新,人的心灵也是千变万化,更重要的是诗人们对美和境界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冲动,所以他们能从杂矿里提取黄金,从铅石中冶炼白银。更能在油烟滚滚的尘世坚持一颗不灭的诗心,而且能做到“乘月返真”。所以我们在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优雅高贵还有忧伤,但更本质的内核是宁静干净和美。    
静和净是李辉诗歌的方向,但在走向这个目标中我们又看到了一种松弛与紧张,平静与悸动,担忧与坦然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对抗,即感性与理性、情与思、情感与情感的对抗。但这些都是诗歌的过程,诗歌的最后还是通过这种种对抗与交融抵达一份静和净。那是一种绝对的淡定和自由,是经历了大江大海后的平静与松弛,是反复淘洗提炼后的至真至纯。但是现在也就是写作之始,必须要经历漂泊和苦难。就像眼前这《浪迹天涯的风》:“浪迹天涯的风啊/你从何而来,又何处归宿/像一位邮差/带来远方无法预料的信息/此刻,你来到我窗前/作片刻的停留/犹如火车经过小站/留下些什么,又带走些什么/驶向更远更深的夜//啊。浪迹天涯的风/飘忽不定的游侠/身披光阴的斗篷/在记忆的滩涂上/遗落多少沧桑的种子”。
开始读这首诗歌的时候神经是提着的,仿佛就要有什么事情即将发生,但是最后还是像风吹净了尘土,诗歌最终归附于净和静。这就是诗歌要皈依的境地,也是诗人追求的境界。这一切不是诗人有意为之,而是诗人内心和固有的品质自然地打开和滴落。
不过李辉的这些诗歌在通向静和净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像开始那首《月光》还有《无骨的人》等,是从宁静开始启动,诗歌完成的时候,读者的心境反而被搅乱,变得不平静了。而这首写风的诗歌,是以不平静开始,诗歌结束时候,读者和诗歌的天空都被风吹得没有一根草芥,变得平静而清洁。这是最好的环境,也是最好的心境和诗歌最完美的情境。
绝对的真实自由,宁静和没有灰尘。这不仅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理想的人生,更是人最初最完美的品质。诗歌和所有的艺术最终要表现的就是凸显最本质最美好的人性。但真实的人性早已被现实的灰尘一层层覆盖。艺术家就是要和这灰尘搏斗,掀去这遮蔽在人性之上的厚厚帷障,让原本就如同儿童眸子一样清澈而纯净的人性重新照耀世界。正如柏格森说的:“艺术的唯一目的就是除去那些实际也是功利性的象征符号,除去那些为社会约定俗成的一般概念,总之除去掩盖真实的一切东西,使我们面对真实本身。”作为诗人就是以诗歌的直觉穿透罩在人性之上的这些功利的物质的东西和异化的自我,把厚厚的帷幕下面自然真实纯粹和理想主义,还有自由的活性的诗性的自我呈现出来。
李辉追求的这种静和净就是自由的活性的诗性的自我。他在这些诗歌中表现这种动机可能还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是越是无意识越能真实暴露一个人的灵魂和品性。静和净不仅是他的诗歌理想也是他对人性的诠释和期待,他用诗歌来对抗现实中的混乱和非人性,也用诗歌为人性和理想中的世界重新建立秩序和美:“秋天很深/浮尘被大风刮尽。/天空露出底色/干净的蓝。/闲云。散漫的羊群/在天空的牧场漫步。//阿尔泰的阳光/永不坠落的坚果。温润地照耀 /布尔津河。额尔齐斯河/美女之蛇的抚摸。/沙漠喘着粗气/胡杨的骨头也快酥了。/驼铃/多么清脆的滴水之声。/喀纳斯。白桦林。雪山。棕熊/若隐若现的身影//一粒赶路的沙子。来到/秋天的布尔津。/我看见一尘不染的天空。/一块蓝头巾。遮住她/羞涩的哈萨克少女(《布尔津的天空》)”
这完美的图景是真实的,也是理想的。也许这完美的意象早就潜伏在作者的心灵中,只是在布尔津的秋天得到了曝光。这也是诗人无意中对现实秩序的一种超越和梳理。诚如马尔库兹所言:“完美的艺术品使我们对那心满意足的瞬间回忆永恒凝定下来。艺术品愈是以其特有的秩序与现实秩序相对抗,它便愈显得美。这种秩序出现在遂心如意坦然自若的短暂瞬间,出现在美的瞬间。”
而作者几乎没有情绪划过,一开始就像素描一样把视觉内的景物铺在画面上。以平静开头,却以撼动读者的心灵为止。干净的不仅是画面还有升华的情感;宁静的不仅是心灵,还有解放了的美。
静和净也可以称之为清澈和澄明。这是一种雨后的光亮,清晰和洁净到几乎透明的一种真和纯。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尤其在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艺术家都把这种状态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所以我们在上面这些诗歌中发现李辉在静和净面前是敬畏的,崇敬又小心翼翼。这是因为这种境界这种美是绝对的至高无上,象神一样。人在神面前不可能不仆服,也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走进神一样境界的方式和状态。于是在领略静与净的瞬间,美获得了解放,心灵获得了自由,人性获得了复归,诗歌获得了永恒。
 
诗歌原型:看透了生活还依然爱着
仔细阅读李辉的诗歌,你会发现在在静美中有一种凉。像秋水一样清凉但不寒冷。这凉是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态度,可引申为低沉不乐观还有清醒和悲悯。这是他过早地预见了万物的结局和命运而产生的一种冷静和释然。因为这凉让我们在他宁静的诗境下内心动荡,也是因为这凉让李辉的诗歌有了高度和境界。我把这凉理解成李辉诗歌的胚胎和心理原型。一切由它生发一切又都沾染了它的印记。这是无数次的相同体验沉积在一起的记忆碎片,这共同的碎片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原始意象。不论诗人写什么,都是这原始意象的外延繁衍和变异。
心理学家荣格把这种原始意象看作一种力。原始的魔力、灵气、体力、创造力。其实它就是诗人的一种情感模式,建立在无意识根基上的思维与情感、理性与感性、认识与存在的神秘混合体。它驱动作家去写作,又冥冥中规定着作家写作的走向。譬如一个少女过马路这个事,在众多诗人眼中会有不同的联想。阳光、花朵,快乐、美好等等。但在李辉这种凉的原始情感模式浸染下,少女过马路成了一种担忧、紧张和悲悯。这种渗透了李辉个人情感经验的写作,显然让这首简单物象的诗歌不仅美而且具有了深度和人文关怀:
“我看出来了/她想过马路/北京时间,下午三点/一个小女孩/站在马路边/东张张,西望望/想要过马路//她身体前倾/有点着急/可马路很宽/车很多/速度很快//一个小女孩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穿红羽绒服的小女孩/一个脸蛋比熟透的苹果/还要红的小女孩/一个像一枚新鲜的盖在衰老的冬天/额头上的印章一样的小女孩/要到马路对面去/没人注意到她/人们都很忙/人们需要生存需要赶路//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个穿红羽绒服的/身体前倾的有点着急的/脸蛋比熟透的苹果还要红的/像一枚新鲜的盖在衰老的/冬天额头上的印章一样的/要过马路的/小女孩/不知她是否顺利穿过了马路(《一个小女孩要过马路》)”。
这是一首很温软的诗。像熟透的水果,只轻轻一碰就是一个伤口。所以直到今天让我们也只能小心地读。这是因为作者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生怕用力太猛会妨害了这个小女孩的注意力。问题是虽然时间过了很久,诗人为什么还在惦念这个过马路的小女孩,还在关心这个像一枚新鲜的盖在衰老的冬天额头上的印章一样的小女孩的安危呢?这就是李辉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凉的原型意象的外泄。那么看似幸福的李辉怎么会有凉的记忆原型呢?
在李辉诗集的后记中,李辉曾写到他童年时候被突然倒塌的土墙掩埋过。还有后来的少年青年时期,李辉也多次遭遇过危及生命的意外。可以肯定的说,这些身体上的危险事件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深沉乃至低沉的想法。这想法反复重复,就形成了他诗歌中凉的内核,凉让诗人对万物更仔细耐心更关心和爱,这种关怀延及到更广阔的领域就是一种悲悯情怀。这也让他的诗歌有了血和肉,还有多情和感动。
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感动使自己更敏感,使思维更迅捷。这让李辉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的诗人。发现就是创造。因为诗意本身是客观存在,能不能变成诗歌主要看诗人有没有发现的眼睛。少女过马路这个城市中经常的场景,很多人都遇到过,为什么只有李辉发现了她,并写成了诗歌?这就是诗人发现的能力。而发现是要求诗人具有敏锐的眼睛和多情的心。敏锐和多情就像快刃,哪怕细如游丝,它也能感受并切割。而敏锐和多情要求诗人的内心干净而纯洁,只有纯净才能保护好敏锐的锋刃。这就像一把快刀风吹雨淋就会锈蚀掉,而刀保存在刀鞘的静净状态下锋芒就会依旧。这刀鞘对诗人来说就是本我和真性情。坚持本我,保存自己的真性情,激情就不会褪色,心灵就永远丰富。于是风吹草动就会在诗人的心灵上掀起风暴,并帮助诗人在杂乱无章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诗意。李辉能在平庸的生活琐事中敲打出诗意,这就说明他记忆原型的活跃和汹涌。这也让他始终保持真性情,并成为一个充满激情而又心灵丰富的诗人。
这让我想起清朝文人叶燮说的话“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这诗之基就是诗的原型,这原型就是诗人的胸襟,胸襟乃诗之基因。李辉的胸襟就是悲悯、关怀和爱。这是他诗歌的出发点,也是他诗歌最后抵达的顶点。它让他在乱糟糟的生活中对诗歌能“随遇发生,随生即盛”。简单的事例就是他通过一只鸟想到了亲人和整个故乡:“一只麻雀从窗前飞过。又飞回/我不知道是否刚才那只/反正有点面熟。有点土/像老家的街坊。/天刚放亮,就进城来了//我正在阳台上晨练/它打量我几眼。/又飞走了/但很快又回来。/这次我敢肯定:/就是刚才那只。/它瞅着我,喊了几声。/仿佛在说:/老人想你了/抽空回去看看(《一只麻雀》)”。
李辉的诗歌不仅凉,还有点重。这是他的心事重,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因为他的良心,他的关怀和爱,这种很容易写得飘逸的题材在他笔下充满重量。诗歌变得凝重而结实。这是他的胸襟,也是他无处不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体现。这让他的诗歌也像老家的街坊,亲切实在又有内涵。所以李辉不是那种主观冥想型的诗人,他不做无边无际不着边际的漫想和幻想。从他的整个写作来考察,他的每一首诗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抒情的原点,就是自己亲历的和体验着的事件。从所见之物开始,逐渐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李辉是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的诗人。只是这情有点凉,有点美,有点高,需要我们仰望。这说明他一方面让自己的根扎进生活扎进土地,一方面又让诗歌的触须努力地上扬,离开平庸的生活,一直延伸至静和净的境界里。
所以李辉是一个追求境界的诗人,诗歌是他在庸常的生活中努力向上一跃的工具。有人说诗歌是一种温和的麻醉,让人暂时忘记生活的压抑和现实的痛苦。但对李辉来说,诗歌更是一种理想,一种拯救,一种美和高尚。诗歌可以让他摆脱现实和物质的纠结,进入到精神的高蹈和美的享受中。这是一种真正的生活。因为一切物质都是过程,而精神的绝对自由和美才是人类最终的去向。你可能说诗歌乃至艺术是无用的,但它是一种文明,一种让人类进步的方式。这也就是李辉把静和净作为诗歌的最高理想和境界的理由和根源。
这境界让我们陶醉也让我们净化和升华。譬如他的《一共七只鸟》:“一只,两只,三只。哇/一共七只鸟/落在窗前的树枝上/像刚刚长出的新芽//它们彬彬有礼/用我们似懂非懂的鸟语/相互问候/它们声情并茂,慷慨激昂/仿佛在开学术交流会/作品研讨会,或者专家论证会//在最初的晨光里/它们你一言我一语/吵醒了太阳的梦//这样的光景大概持续了二十分钟/它们好像达成了一致/又似乎保留了各自意见/然后彬彬有礼,相互道别/四散飞走”。
我把这首诗理解成李辉诗歌理想的形象化,理解成他追求的境界的细节化,以及他创造的静和净的视觉化。你看这是多么可爱有趣的画面啊,作者的感情是细腻的,观察是细致的。欢愉平静还有平衡都充满其间。人,鸟,还有此时此景,仿佛回到了人类最初的时刻,一切都是本真的完整的,美在自由自在地开放,自我和人性得到了彻底的解放。这是鸟也是人的真正的生活。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沉醉。这是生活的一个片断,人生的一个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瞬间。这个瞬间因为有意义而变得有价值,又因为诗而凝固,因为美而变得永恒。而蕴涵在李辉诗歌中的凉也暂时得到了消弭,变得有了温度,虽然不热但已经告别了冷和悲观。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我评论诗人吉狄马加诗歌时说过的话:“他看透了生活还依然爱着。”用它来总结李辉诗歌的原始意象(原型)和情感模式依然适用而准确,这也是李辉诗歌的光芒,不刺眼,像太阳喷薄前的晨曦,稀薄但有着无限的穿透力,直到洞见全部的海底和人生的根本。
 
 
李辉:发现生活的秘密之火(唐力)
 
我和李辉相识在2008年的青春诗会上。首先我感受到他是一个真诚的人。在诗会上我们交给了他一个艰巨的任务:让他和刘涛照看王燕生老爷子。他们很细心,在外参观时就跟在他左右,搀扶着他。晚上照顾他直至入睡后才离去。非常辛苦,也非常细致。但他做得很好,这也侧面反映了他良好的为人品格。
就因为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他才会怀着一颗爱心、悲悯之心,去细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之中的秘密,他抽丝剥茧般地,从细节、情境中,剥离生活的表象,去发现秘密中的火焰,并让火焰发出诗性的光芒,从而烛照事物,让我们豁然惊醒。
李辉是一个有心的人。他深入日常生活,并从日常生活中,从司空见惯的情境中、事物中,去发现诗意,提炼诗意。这是一种能力。如《野猫》、《一张火车票》,他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但依然包含着他生活的态度,对底层人物生存、命运的关注。
李辉是善于发现的人。他从平淡无奇和零碎琐事中,发现秘密,发现生活的本质。发现闪烁不定的焦虑与不安,深沉与黑暗。他从简单抵达丰富。《删掉了十个手机号码》,一个一个地呈现,但删除的每一个,都包含着深意,包含弦外之音。“九个出于主观故意/一个属于过失”“我抬起头来,看看窗外/夜色正深”。《删掉了十个手机号码》通过微妙的反讽,表现出生活与生命、生存中某种状态与境遇,意味深长。《落座以后》也是如此。他的诗作是单纯的,他的单纯并不单薄,而充满了深沉的意味。如《拉开窗帘》中一切都是灰暗的,“灰暗的心情”、“灰暗的胳膊”,但最后,他拉开窗帘发现:“灰暗的浑然一体的墙壁/没有窗户”,人,囚居在灰暗之中,表现了一种存在的困境。他展现出单纯的魅力。让我们了解: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
《无骨之人》或许能表达他内心的某种历程:无骨的人,骨头被风偷走,风的骨头变成水,水的骨头被树偷走,树被扔进火里,秘密的火,再次照亮“无骨的人”,他说的也是写作,一种被自身照亮的过程。显现、敞开、照亮,正如他所说:让高处的光芒,永远温润地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