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季风

柔软的灵魂总能唱出好听的歌

2020-12-31 作者:杜立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季风扶贫诗歌评论。作者杜立明,著名诗人、《山东文学》杂志社编辑。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淮安,2014年来过一次,在淮安的街道上,夜晚独自奔跑过十几公里。
  这次因季风兄的诗歌研讨会,再来淮安,感觉不一样。诗歌研讨,参加过一些,扶贫诗歌的研讨会,还是第一次。
  扶贫诗歌的写作,没有过扶贫经历的,是写不出来的,这从身体和精神都需要一个深刻的感悟过程。在脱贫攻坚征途中,这样的诗歌创作本身,也是一个奔跑。
  我也关注、编辑过一些和扶贫有关的诗歌,能够让人眼前一亮,情感饱满,而又具有深厚艺术水准的作品,少之又少,而季风是这些扶贫诗歌写作较为突出的一位。我觉得这和他自身的高度文学修养,以及谦虚低调的为人处事有关。
  说实话,扶贫诗歌,这一类现实题材,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所以一些诗人敬而远之,而季风却敢于直面这个挑战,一是在扶贫工作中有深刻的打动他内心的东西,二是他发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被人忽略的诗意。他自己也说,他在突破过于自我和纯粹的艺术藩篱,参悟诗歌蕴含的社会价值,从而承担一个诗人应有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诗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不是在自我的小格调里,风花雪月,自娱自乐。而季风,在诗歌写作上,早就有了这样的体悟和身体力行,这才有了这些优秀的扶贫诗作。
  扶贫这一类的现实题材,很多人容易陷入歌功颂德和涂脂抹粉的困境里,写出来的作品,不接地气,也缺乏灵动。季风的这些作品,恰好避开了这些,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能够打动读者,我想,在这之前,首先是打动了他自己,才能把情感抒发出来,触动我们。
  季风在他的创作谈中说,在夜晚安静的时分,会有很多人和事物跳出来,和他对话。这也是他对扶贫生活的反刍和回味。季风在扶贫的生活和工作中,用一个诗人的赤子之心,从庸常的事物中,看到其中蕴含的值得珍藏和思考的部分,而行诸于笔端,几年来,他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深怀对现实关注,创作出这一批优秀的和扶贫有关的诗歌作品。值得祝贺。
  现实题材的诗歌,在杜甫那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那么早就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在自我困顿的同时,由我及物,想到更多寒士的住房问题。这就是超越了自我所需的高度,才值得我们不断尊敬。
  所以我们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我们有没有,在具象的人和事上,超越于自我的感知,找到更高更普遍的可能性。
  季风的写的这些扶贫诗,偏重于叙事和细节,在季庵村,从村里到村外,从屋内到田头,从女人到男人,每首诗各自独立,又有内在的关联。就像写到老冯,就有三首:《建档立卡》《老冯家脱贫了》《和帮扶对象老冯合影》,其他的一些人物故事,也都在这个村子里,互相有内在的关系,所以,也可以把这些诗作当作一个叙事诗来看。
  季风在细节上的把握,成熟而自然。和老冯合影,“他的两只手互相地搓着,直到搓出泥土”,看着简单的句子,却传达着很多的信息,这里面有激动、紧张或者羞涩,都可以解释,让我们看到一个农民自然的本色。“两对目光仿佛四只蝴蝶,彼此捉着迷藏”,着灵动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帮扶者和被帮扶者,迥异的内心变化。季风把失去丈夫的女人叫做“芹菜”,她的两个孩子是“两棵更小的芹菜”,这样贴切自然的比喻,比比皆是,让人感觉亲切,感觉这个村子里的人和事物是互相依存。物我合一,这也是诗歌作品的更高境界。
  季风在《和帮扶对象老冯合影》中写到:“三年了,我和老冯合影三次,三次合影,一次次把我和他合成了我们”。我认为这是一首很优秀的作品,我们扶贫攻坚的理想状态,不就是帮扶者和被帮扶者,不分彼此,一起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吗?再次祝贺季风,也希望以后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简介:杜立明,著名诗人、《山东文学》杂志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