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长安瘦马

【瘦马读诗】初梅、史凤梅的诗

2019-03-05 作者:长安瘦马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长安瘦马经典解读。
初梅的诗
 
诗人简介:初梅,山东人,居西安。出版诗集一部。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年关·人间日记(组诗)

 
 
腊月二十三
 
老板
请将切片面包、早餐饼干、蛋黄派、雪米饼
各拿一袋
矿泉水,拿两瓶
请将其中一瓶打开,倒出一半
再用开水填满——
那个躺在八里村天桥东的人
那个躺在2016年年关里的人
那个躺在一床薄棉被里,年只露出一缕灰白头发的人
 
他旁边的搪瓷缸里
除了西安零下四度的寒风和轻浮的
雪花,什么都没有
 
腊月二十四
 
九岁的儿子不懂节气,不懂大寒之后
就是新年,人间又将迎来春天
他也不甚懂得,瑞雪昭示的四季分明,五谷丰登
 
关于大寒
关于大寒之日,西安许下的第二场雪
他只关心一件事——
“妈妈,那个睡在天桥底下的人
他怎么办?”
 
腊月二十五
 
“大雪,地上厚厚的一层
今天零下七度,明天零下十四度。四十年来
西安最冷的一次
将最厚的衣服,拿出来
早上,去买些菜,备足三四天的量”
 
我循着一条早七点的短信
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拉着购物车,小心翼翼
踩着雪,在菜市场转——
白菜已经冻伤了,萝卜也冻伤了
芸豆、蘑菇、黄瓜、甘蓝……
它们眉眼低垂,缩在老街道旁,都冻伤了
我感觉视力越来越差,找不到一棵
有温度的菜
 
儿子第六次重复他的问话
“妈妈,那个睡在天桥底下的人,怎么样了?”
 
腊月二十八
 
早饭过后,我和母亲
面对面,坐在火炕上
耐心等一团硕大的麦面,发酵
锐变成传统的年货:
燕饽饽、桃饽饽、豆饽饽
金挂银、发面糕、神虫、粮囤……
儿子和侄女,则像两只小猫小狗
绕着我和母亲,逗来逗去,咯咯地笑
 
火炕,又慢慢热上来
灶房里,父亲正蹲在锅头前
添柴。半锅柴鸡的香味,沿着腾腾水气
弥漫
 
这时,静女在微信里
说:西安又雪,天冷,不敢出门
我回:能否到八里村
天桥东,看看那个流浪的人?
输入完毕,又删掉
另写:我已回到老家,正和亲人一起
迎接新年
 
长安瘦马:
 
二十几年前,我提着一个拉杆箱来到西安的时候住在东四路,我常在朝阳门城墙的门洞里见到流浪者睡在那里,不由而然地联想到自己。来到这个城市,结局会不会也是这个样子呢?我总是毛骨悚然,至今危机感还很强烈地存在。
 
读到初梅这组《年关·人间日记》,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富有人间烟火味道的喜庆的诗歌呢。可四首诗展开读完,挥之不去的流浪者形象在每首诗里反复纠结着出现,也在我脑海里显影放大。这不是诗歌的形象,这是真真实实地人间景象,现代有古代也有,中国有外国也有,突然间感觉那个睡在地上的流浪者就是我自己。
 
这的确是一组富有人间烟火味道的诗,日记式的记录着每天的生活细节,甚至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叙述,看着啰嗦、寡淡,就像一杯白开水。可等你读完了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这杯白开水里面有着回乡的喜悦、生活的甜蜜、流浪者的苦涩,以及诗人内心的酸楚,读进去你才发现这是一幅生动的人间图景,就像那个《清明上河图》刻录了苍天下熙熙攘攘的形形色色的苍生。
 
我实在不能在诗歌里进行下去了,读初梅的这组诗我总是走神儿。或许这也是诗歌的一种能力,不仅让你入戏,还让你出戏,让你想到好多事情。前年的一个飘雪的冬天,我在西门的门洞里见到过一个流浪者,我往他的碗里放了十块钱,回家我还写了一首诗,有一句我还记得大概意思:一张小小的纸币,像雪花飘到他的手上,瞬间就融化了。就诗歌来讲,我这样的语言表述,远没有这组《年关·人间日记》客观冷静的记录有力,而且我相信,初梅真的就是把生活的真实搬到了她的诗里。
 
我与初梅相识于五六年前,在一次诗歌活动结束的时候,她叫住了往门外走的我,原来她在某大型文学杂志做编辑,而后我的诗歌平生第一次在著名的刊物上刊登。前几天我还和她说这事,她几乎都忘记了,她说那只是一个编辑的习惯。
 
读初梅的诗,我更愿意说初梅这个人,一个外表文静的诗人,文字也是安静的,但是里面有火、里面有爱、里面有善良悲悯、里面有热气腾腾的生活!
 
 
史凤梅的诗
 
诗人简介:史凤梅70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延河》《绿风》《诗选刊》《散文诗》《中国诗影响》《现当代精美短诗百首赏析》等纯文学杂志、选刊,有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获得一些奖项。出版诗集《请许我半城月光》。现居宝鸡。
 

 
 
 
那些我热爱的烛火、灯塔和人们
许多年后了无挂碍的
被一些陈词滥调的词语分解成甜蜜的人
 
光阴里那些格外透明的事物
若隐若无
仿佛虚妄的假设
对一些人说“爱”,就像对自己画了字符。
 
长安瘦马:
 
在我有限的阅读里,总算是读到了一首充满女性温婉并且略带哀伤的诗歌,婉约如杨柳岸边淡淡的月光、如江心明明灭灭的渔火、如这首画了符的《假设》。
 
诗歌贵在含蓄、贵在美,有时候一些诗歌尽管我读不甚懂,但通过语言优美的外衣,我便能产生直观的愉悦。沿着这愉悦走入诗歌里,我就能产生一种感觉,诗人的喜怒哀乐和创作时的情绪也就带给了我。这可能就是阅读的快乐,或者说是审美客体的一种创造。其实,好多时候,诗人在写一种感觉,读者读诗,也就是读一种感觉。
 
读这首《假设》我甚至没有注意看诗歌的标题,就沉浸在诗歌里了。“那些我热爱的烛火、灯塔和人们/许多年后了无挂碍的/被一些陈词滥调的词语分解成甜蜜的人”。开篇第一节便以局外人或者过来人的角度,回首看着滚滚红尘,是天上的仙子完成了使命回到仙境对人间的俯视吗?
 
“光阴里那些格外透明的事物/若隐若无/仿佛虚妄的假设/对一些人说“爱”,就像对自己画了字符。”第二节诗人隐约透露出一点信息,曾经的事物和爱的人,这一切是虚幻还是真实?这就让我产生八卦和好奇,爱情?还是别的什么爱?我倾向并且愿意倾向于爱情,虽然诗人说的“爱”带着一个引号,但是最后的“字符”二字,让我觉得这应该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或许,这首诗就是写了人世间行走一遭的感受,但是,我宁愿相信诗人是在写爱情。
 
若此,“字符”的“字”就多余了,我看就一个“符”字就足够了,就像对自己画了符,爱与不爱由不得你,爱与不爱,都被画了符。
 
那么回过头来再看看标题,《假设》,为什么这一切是假设呢?是期许?还是说一切的一切真就是滚滚红尘的一场虚幻?这样看,这个“符”字就更重要了,一切的一切是刻骨铭心的对望、是纠葛不清的缠绕、是挣脱不掉的宿命。
 
或许我的感觉是错误的,但是我固执地坚持,《假设》这首诗里面的故事如果展开,你一定会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