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她居住在自己诗歌的宫殿里

——读徐丽萍诗集《荆棘与花冠》有感

2022-07-26 08:37:52 作者:曲近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曲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副主席、石河子诗歌学会会长,《绿风诗刊》原主编。曾出席第六、第七、第九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在《诗刊》《十月》《星星》《中国作家》《鸭绿江》《作家》《诗歌月刊》、《作品》《散文选刊》《读者》等230多家报刊发表作品2000余首(篇)。作品多次获奖并收入各种选集。出版诗文集:《一壶月光》《烟火弥香》等8部。

  30多年前,徐丽萍就在老牌诗歌名刊《星星》上发表诗歌作品,那时她还是一个中学生,足见她的才气和灵性,说明她有写诗的天赋。早慧的徐丽萍从中学时期开始热爱诗歌至今,这一路走来,诗龄也不短了,写诗成了她一生的精神追求和心灵陪伴。很多时候,她都是活在诗的奇幻多彩世界里,那样的诗歌意境能够使她短暂地忘记现实中的痛苦、悲凉、失落、孤单和无助,心理获得少许的宁静。

  只有心灵加手巧的人,才能把荆棘编织成花冠。倾其一生,她用诗歌,为自己加冕,于诗而言,她是幸运的。

  诗集《荆棘与花冠》是徐丽萍的第五部作品集,品读这部诗集的感受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因为全是近期新作,我为有幸成为这部诗集的第一个读者而感到高兴,也替她欣慰。品读这些诗作是一种享受,那些文字深深触动了我内心敏感而脆弱的部分,引起了共鸣。

  《荆棘与花冠》里的诗,在言情与说理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一种喜人的进步。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对于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即是与生俱来的,又是无师自通的,更是人类独有的。

  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叙述主体,在活跃的思维渐入诗歌佳境时,不自觉地一步步把文字训练成精灵,它们或舞蹈,或飞翔,或歌唱,营造出轻松愉悦优美的气氛。这时候诗人的灵魂呈现半人半仙半妖的状态,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创作境界,灵魂感受到了被诗意地抚慰和安妥。

  在徐丽萍的诗中,多次出现“颠覆”“暴动”这样的词,这是因为她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活得过于压抑,心理负担太重而对命运发出抗争的控诉和呐喊。没有谁天生就坚强,都是后天的磨难淬炼出了人的内心强大、坚硬,在喘息中支撑起生命里的一切重压。

  穿过炼狱的灵魂,一定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琥珀。

  《荆棘与花冠》里的诗,与她早期的诗比较,理性多于感性,但情感依然炙热滚烫,思绪也更加凝重峻拔,一切都拓展得开阔,也收拢得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是一种臻于成熟的表现,上升到她诗歌创作水平的一个新高度。

  在《荆棘与花冠》里,爱情诗、亲情诗、正论诗,语言无不具有一种潜在的尖锐,使读者产生触痛之感,禁不住掩卷长思。感觉到她把一些诗写成了刀子,锋芒深深扎进读者的心里,叫你有一种说不出的荡漾的痛,这或许就是一种笔力,让你无法回避也无法抗拒。

  敏感、冷峻、开阔、睿智,悲情、浪漫、幻想、好奇,是徐丽萍诗歌的突出特质。一个弱女子内心的强大全部铸进了每一首诗的字里行间,呈现钙质的刚硬。她的诗,没有虚张声势,没有故弄玄虚,全都是发自内心的奇崛冷峻之声。

  把爱和命都铸进诗行里,这就是诗人徐丽萍,她的感情,她的命运,这些裹着烟火的文字,都带着最醒目的血肉、骨头、眼泪,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读者的胸腔里产生震动和撞击,让人为之动容。“你也用无数根银针 向我/投射它们疼痛的记忆/对你的想念堆积成一座山/压在我露珠一样脆弱的心上/等待让人绝望 也让人疯狂/未来漫长的旅程 没有你的照耀/我也会拼尽所有的光芒 照亮自己”(《思念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向往又胆怯,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契合了一个女性羞涩含蓄的内心活动,于是她写道:“多像一只闪亮的鱼钩/让我怦然心动/又慌忙躲藏/不动声色的大海/总是无风起浪/我假装自己不是一条鱼/你也假装自己仅是一只饵/在蓝得令人窒息的海底/这情感的游戏 是致命的危险……”(《一条鱼的修行》)。发自内心地感谢心上人爱带来的幸福与烦恼,小心翼翼地自言自语着暗自表白:“感谢你配合了 我的单相思/感谢你用沉默温柔的方式/陪我度过内心最危险的时刻/你没有拆穿我/情不自禁投给你的橄榄枝/我把堆积如干草垛一样/易燃的专注/投射到你的背影里/那些倾泻而出的思念/汇聚成强大的洪流/要将你我湮灭/……自始至终是我在演绎着/一场自己的千古绝唱/我必须经过那样的/一个地狱淬火的阶段……”(《致敬你的温柔以待》)。尽管这样的爱有些凄美,甚至薄凉,但感人至深,弥漫着诗歌的魅力。

  《谁不是深夜痛哭清晨赶路》,当这个标题出现在眼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没经历切肤之疼的人不会有这种体会。读诗,果然是一首写亲情的,而且是生离死别的悲伤欲绝的泣诉与陈述:“谁不是深夜痛哭 清晨赶路/凌乱的行李里装着茫然的未来/一张清晨的车票 一袋远行的干粮/泥泞的小路尽头 落下母亲颤颤巍巍的身影/似乎轮椅上的父亲 用粗糙的手掌/擦去沟壑纵横的脸上的泪水/已故的父亲 也一定在送我/我咬紧牙关头 头也不回地走进夜幕/黑夜里 我看见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着粗茶淡饭的脸上洋溢着幸福/黑夜里 我看见23岁的姐姐/倒在风雪交加的回家的路上/与我们阴阳两隔 永不相见/黑夜里 我看见26岁的弟弟/在一场车祸中 五脏俱碎 撒手人寰 /黑夜里 我看见中年患病的哥哥 /浑身插满管子 在重症监护室里抢救/命悬一线 危在旦夕/这一个摇摇欲坠的家 /能靠谁的坚强臂膀来支撑……”这首诗读得能让人心里滴血。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也没有不磕磕碰碰的感情。从徐丽萍的诗中所透露出的生活的缺失,重压下对命运的抗争,经过苦难的挤压,留下来的,凝缩成了她的诗,这些诗充满了倔强、不屈、悲愤与抗争的质感。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没有对生活丧失信心,而是:“在低处 也千万别用跪着的姿势仰望/在高处 也千万别用鄙视的姿态俯瞰/不论位置怎么改变 千万别失去对生活的敬畏/用平等的心态来面对 生活的荣耀或耻辱/奔跑或摔倒 旋转或飞翔/我看到蜗牛麋鹿雄狮羚羊/在草原竞相奔跑 肆意追赶/一只七星瓢虫舒展的飞翔 也不逊色于雄鹰/在低处的花朵 也能痛饮露水的甘饴/在低处的小兽 也能找到灵魂的栖息地/上苍总是一边创造万物 一边又温情地眷顾/赐予我们食物 让我们强健的身躯撑起理想/赐予我们爱 让我们孤苦的灵魂相互取暖……”(《从低处仰望》)。人有贫富区别,但灵魂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人不卑不亢是这首诗的主旨。

  对于诗来说,不管它是主情还是主理,情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构成诗的基本要素,是诗的灵魂。情是诗的血肉,理是诗的骨骼,有情,诗才丰满,有理,诗才俊朗。在这个方面徐丽萍把握得比较到位。

  当前把写诗当娱乐的人太多了,特别是新近诵读之风的推波助澜,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对诗歌持有虔诚与敬畏态度的人,越是值得敬重。

  对于徐丽萍来说,她选择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写诗,为诗喜怒哀乐,以诗抚慰心灵,远离尘世喧哗,安静而落寞地陶醉在打造自己诗歌宫殿的梦幻里。

  艺无止境。徐丽萍今后要走的诗歌之路还很长,需要付出的也更多,相信她会在自己的诗歌殿堂里睁大美丽的眼睛,好奇而睿智地打量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