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给这个世界安插上了铁

——评析诗人冷吟的诗《竹林》

2022-01-02 17:29:58 作者:谷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谷风,实名:王熙文。山东人,现住武汉。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谷风诗学院院长,《谷风诗刊》总编。作品入选《21世纪诗辞典》。作品见于《诗刊》《上海作家》《诗选刊》《汉字文化》《绿风》《大学生时代》《汉诗》《中国诗人报》《诗歌报》《青年诗人》《诗库2007卷》等100余家报刊杂志及诗歌选本,发表500余篇首作品。著有诗集《谷风》,诗理论集《谷风论诗》《玫瑰诗论》。诗集《暗访的语言世界》亟待出版。

 
  好的诗歌应该是意义的出现。它体现了发生在文本之外的东西,这尤其表现在思想性上。也就是说,好的诗一定是表现出的是思想。黑格尔在《美学》对诗人写作中的阐述中写道:“在诗歌里,那些侵入思考领域的想象无法得到明晰的阐述。所以诗人就是灵魂的斗争者,他要与自己搏斗,在企图清晰的过程中用诗句来表达。所以他们写诗,但诗不论在写的过程中还是已成成品时,都只是一种明晰的触须,而不是本身自明的。诗人有时感到暴力,因为一越出艺术领域,进入思想领域,他就不再感到自在了”。其实,这阐述了一个写作中诗人在创作同时的一个角色问题,表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性和自我意识的冲突感。诗的存在,只能去触摸,而感到只是表象或现象的引进。真正感到诗的存在瞬间几乎是诗人自身的忘却,和那种触及到的震感。当然,这包括情感上对于缺失部分的填充,也是针对理性思考中的不可避免的回避状态。然而,作为诗人必然的去面对主题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一种思考的方向,一直到文本异化成另外一种可能。也就是说,表现文本的本身在这里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发生到文本之外的,具有带动性的思想和意志的延续。所以,诗人在创作时,面对主题的当时,并非发生直接的冲撞,而是一种侧影或者发生的隐喻关系。
  好的诗,带动读者积极的去参与,带动读者主动去思考文本外在的东西,那些外延到的或指射到的一个点抑或是一个层面上的理性认知。它带给读者很多感受不到的东西,当突然面对那些内容生发出的含义时,读者或许被一下子击中了,被捕获了。也就是说正当时的心境被“赶到”了一个“真本”存在观念上来。不过这种艺术本质只表现于“当时性”;表现于“后知性”理解。那种通过文本含义导出的启发性是最具验证的心理。这让诗文本导出了意义。
  诗人冷吟的诗在通过节制的语言中缓慢发挥,有一种“摁下去”的感觉。就是说那种压力和压迫感,让诗一下子反弹了。他很多的诗几乎都是在一个客观冷静的审视态度上,去可能彻底的进入事物的存在,读后收益匪浅。我读到了他的一首《竹林》的诗,是发表在《中国诗人》杂志上的一首诗。诗歌如下: 
 
竹  林
 
刷刷刷。那么多刀子一起剥你
那么多绿眼睛
翻找着你的软弱与空虚
 
一条河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
 
你不动。不摇。不长啸
你从一首诗里取出骨节。琴声
安插在灵魂的两肋
——像一只笋
给这个世界安插上了铁
 
一条河被九月的鱼群带往远方 
 
  这是很普通的主题,也是大家见惯不惊的一个景场,但是在诗人冷吟眼里就不同了。他将“竹林”放在了一个背后,那就是一个客观性上来读取。他将一种外在的条件的东西,也就是说那种外在的力给予影响,一直影响到存在的本位。那么这个本位就是“一种偏离大众化存在的理性认知”,当然包括一种“辩证的溯源”的求索和自我意识的理念。诗歌文本中不但有动态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是静止的东西。这两方面相互交织和关照,应和产生了一种自我存在的立场和“存在”的个性表现。他说:
 
刷刷刷。那么多刀子一起剥你
那么多绿眼睛
翻找着你的软弱与空虚
 
  初读这样的语言,有一种被迷惑感,但当读者进入时,那种警惕的意识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来的“刀子”、“绿眼睛”都是一种自我剥离的现象本身,也就是说意象本身原本就是竹林(自我),很有意思的是,诗人将自我切割或翻找自我的存在。这种返回到自身的检验性试图将一种个体的存在再次遭到质疑或审查。并不矛盾,因为“翻找着你的软弱与空虚”,这已经通透的表示了问题的所在。也就是说诗人在一个自我审查的过程中发现的那些“软弱和空虚”。从文本总说,诗人将竹林的存在与自我,自然的关联到一起了。读者可以想想:这种心理发生在每个人心中,这就是自我反省和自查的一个心态;也是自我重新发现的动机。诗表面上是写的竹林本身,实则是转位到诗人本我意志上来了。然后他接着说“一条河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这里的一条河是指代了时间性的存在观念,表示了一个时间流经时暗合到那种外在条件上的忽视。“假装”在这里是很有个性的,因为假装表示了一种普遍性人为动机的心理,在这里特指的是“人的世界”。叶芝说:诗必须具有无法分析的完美性,必须具有新意层出不穷的微妙之处。那么这个位面之处就在于它存在的暗示性,就是说暗示了一个外在的条件。这在诗歌中所演绎出的意识和意义的出现是警觉的。也就是语言中的自觉,这种自觉带着的是“被警觉”。所以说,好的诗总让读者感到那些接近真相和被剥离之间的“苦难”性。那么,诗是有一定渗透力的,它渗透到存在的本相,带来感到的意志。再看:
 
你不动。不摇。不长啸
你从一首诗里取出骨节。琴声
安插在灵魂的两肋
——像一只笋
给这个世界安插上了铁
 
一条河被九月的鱼群带往远方
 
  这一段是诗人试图从竹林本身的,那些成长过程延展到一个联合到自我意识存在上的呈现。竹林不动、不摇,不长啸。那是一种低调的显现。在这里语言很自然的发生了一个象征性的动机,因为诗人“你从一首诗里取出骨节”。诗,本身的字眼在这里表示了一个形而上的美的意识。那种孤立的感觉是“骨节”。事实上,在这里诗人表现了一种个性和立场。也就是说一种气节的存在。换句话说,我虽然默默无闻,但我有“骨节”,“ 安插在灵魂的两肋”,并“像一只笋”。这种滑行的语言本身的方式直接带动了读者的“情绪”很好的自然的贴切到诗人自身,甚至我们怀有正义的每一个人身上。关键是文本一下的又打开了,一个文本中的拉升让诗居于一个高位。他说:“给这个世界安插上了铁”。这句的出现,一下子将诗整个给泛化了。并非单单指射到自身的存在意志,还关乎到整个“世界”坚守的整体个性体现和面貌。这种隐射的关系瞬间被推动了,这也就是一种延展的力,给诗歌带来了广延性。我觉得这种从主题到自身再到客观显现的推至是一种突破,也就是说意义出现在了外部世界发生。意义推演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普遍大环境的存在骨气。这是非常难得的诗性重心。那么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说“一条河被九月的鱼群带往远方”。“九月的鱼群”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诗人将那些竹叶比喻成鱼群,这是很形象的比喻。关键是他将自身的剥离,自身的淘洗,自身的分割和剩余的东西被“一条河”带到了远方。远方,在这里是一个未知的存在概念,远方并非表示好的,同时暗示了未知性的存在。所以说,“远方”在这里有一个被放大了的效果。从整个文本意义来说,具有双重性的存在观。那么,返回来说诗人冷吟的《竹林》。这是一首对自我存在的审视,和考察过程中对应到一个人本主义现象上的诗性关照。诗本身的存在是一次自我的触摸,客观的呈现了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诗人试图将一种内化的理念具体的通过“竹林”来表现出来,那么其重心意义就是一种存在价值上的意志。当然,在这里诗人很低调的淡化了精神价值取向的东西,他考察的是内在的“本相”。他没有激情的表现个我存在主义,而是将一种淡化的心理慢慢打捞上来,将那种内省的真切观念直接接轨到一个时间性上来。我说这首诗具有一种的“中性”写作意识。因为文本中没有带有一点主观上的靠拢,他只是朴素低调的审查了一种存在意志。这也就是一首好诗所带给读者的思考和思虑。考察自身与一个大环境的存在也是当前我们每一个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诚然,诗人冷吟在诗歌中已经触及到了一个哲学的问题,那就是“本我意志”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并存关系。当然,冷吟还有很多好诗,比如《咳嗽》就是在自然发生的一个过程中提醒的范例。瓦雷里说:一位诗人………其职能不在于去感觉诗的状态:那是属于个人的事儿。他的职能在于要在别人身上创造这一状态。………他将读者变成“受灵感启示的人”好诗推荐。
 
2022/1/1写于武汉 
 
附原作:
 
竹  林 
诗/冷吟 

 
刷刷刷。那么多刀子一起剥你
那么多绿眼睛
翻找着你的软弱与空虚
 
一条河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
 
你不动。不摇。不长啸
你从一首诗里取出骨节。琴声
安插在灵魂的两肋
——像一只笋
给这个世界安插上了铁
 
一条河被九月的鱼群带往远方 
 
 
咳 嗽 
诗/冷吟 

 
他突然就走了
像一截烟蒂
被肺病的手
摁进了秋天的烟灰缸
 
对面的椅子
还坐着他的咳嗽
那么轻
那么薄
像枯黄的树叶布满了
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