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诗的发展演化,见证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繁华与落寞

2021-05-31 18:09:12 作者:朱乐尧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化及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演变。

  诗在中国,绝不是那种被视为高雅却又可有可无的文雅之士的粉饰品。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最早诗歌集《诗经》中各诗篇记述之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就能吟出动人的乐章,并为人们包括下里巴黎民百姓所喜闻乐吟。

  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诗人冒着秋寒在河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

  再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关雎,一座沙洲,一排荇菜,一个姑娘和一个男子,便轻易嗅到了爱情的滋味。

  还有《邶风·击鼓》:“击鼓其鏜,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写应征入伍,写戌边不归,写从戌生活的艰辛,倾诉内心的悲痛绝望。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道出战争环境下勇士与其牵手(妻子)的凄美爱情。

  《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桃树之生机,写桃花之鲜艳,并以生机勃勃的桃树及鲜艳的桃花喻作青春少女,赞美她的美貌,祝福她婚姻美满。

  《诗三百》,中华民族诗情的滥觞,在这里,混沌初开,万物始发,人们天真无邪,自由自在歌唱,随性随心,无挂无碍。
 

  《诗经》之后是《楚辞》。一篇《离骚》,蕙、兰、芷、蘅摇曳招展,清香逸远,像是美人眉梢的痣一点,并不张扬,却已集结了千丝情万缕思,让人忍不住想采撷一朵,那怦怦的心跳,已泄露了心灵极力掩饰的秘密。

  《楚辞》之后是汉诗。刘邦吟一首《大风歌》,项羽和一首《垓下歌》;一曲《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最能解为何爱到深处;唯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否则就决不抛弃对你的情意。一篇《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分别之时,五里一徘徊,生不能相守,便相约黄泉,爱,从来都是这般地摄人心魄。

  再然后,便是魏晋风骨了。魏晋南北朝间,曹操对酒当歌,阮籍咏怀,左思咏史,陶渊明饮酒咏菊,他们在诗中亦歌亦狂,让后人在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深深沉醉。

  阮籍82首咏怀诗的成功,塑造了中国一个特定的时代。
 

  诗至唐代大盛,辉耀千秋。梦回大唐,邂逅的尽是风流才子。初唐的王勃,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元稹,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尽在诗歌中出尽了彩。

  战场之上的角鼓征鸣,黄沙中的凛冽寒风,明月下的葡萄美酒,夜深后的声声芦管,皆在唐诗中,开成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在诗的花园中,任谁都抵不过它的芳华。

  唐诗丰腴、繁彩、浑雅。一首唐诗,是一帧小景,字字描摹,像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清灵静逸。“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像是呢喃,轻易间便撩动了相思;“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李冶《相思怨》)。无法安眠,念及的是多情红颜。她们像是执拗的孩子,明知相思无益,依旧泪流满面。

  宋诗瘦硬、幽冷、透彻。一首宋诗,便是一个故事,淡淡的,浅浅的,初读略觉酸涩,慢慢品咂,便深觉其中意味。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却深含哲理。

  李白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其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诗至元,始走下坡路,散曲应运而生。

  至清末,古诗终完美谢幕。古诗中的美,靠着后人的想象,给渐渐久远的它们,涂一抹婉媚的口红。

  现代诗,已不拘泥于格式,参差落错,如同美人弹奏的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徐志摩轻轻挥手,再别了康桥;林徽因是人间万古四月天;席慕蓉盛装站成一棵树的姿势,永远守候在心上人必经的路旁。

  回首往昔,诗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社会文化及政治生活中一直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科举考试,为测验考生的文学才能,总要包括诗歌创作在内。交朋结友、婚配联姻,家有才女正待出阁的父母,或是才女本人,在择婿时有的也往往要求对方能够写一手好诗。甚至阶下囚也经常因为能够写几首好诗而为掌握他生杀大权的人所赏识,并且重新获得自由或受到特殊礼遇。

  因此,古代中国的所有文人、学者也都是诗人,在他们留世的著作选集中,诗作往往占其内容的一半以上或相当部分。
 

  朱乐尧,江西南康人,1970年12月应征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服役,1978年高考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任教,1983年5月退出现役。之后一直致力于中国经济与农业及农村问题的研究与教学。自1982年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3种(部)。代表作有:《国民经济计划学》《产业配置经济学导论》《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关贸总协定概要》《经济学通论①②》《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之道①②》《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回归农业——中国经济超越工业化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环城农业——中国城市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农业经营通论》等。近年转入文化休闲类读物写作,已完成《故乡记忆——发生在赣西南一个小山村里的故事》一书写作,目前致力修订《哲学与诗,男人和女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