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叶延滨:时代永远的歌者

2013-09-05 作者:王琪 | 来源:本站 | 阅读:
  1.叶老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采访您,我们直奔主题吧。您是有着近四十年文学创作经历的著名诗人、作家、编辑

  1.叶老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采访您,我们直奔主题吧。您是有着近四十年文学创作经历的著名诗人、作家、编辑家,蜚声文坛。从您写下的第一首诗起到如今,其间跨度之大,创作的作品数量丰富,你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创作情况吗?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您的确“视诗歌为生命”,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您走上这条道路,并且坚持了这么多年呢如果说诗歌靠的是信仰,您的信仰是什么?

  叶延滨:
  我很高兴接受《延河》的采访,因为我的创作是与《延河》分不开的,可以说是从《延河》起步的。
  我是上世纪文革前“老三届”的高中生,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一心想当科学家,1965年暑假,从四川独自一人坐绿皮火车到北京,看望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姐姐,一心就想考上清华。文化大革命粉碎了我的梦,被打到生活的最底层。底层生活让我学会了养活自己的技能,同时也让我有了证明自己的愿望。在文化大革命中,街道发给我160元安家费,派出所注销了我的城市户口,毛主席给了我一个新身份“知识青年”,我就和上千万的年轻人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在延安的窑洞里,我学会了忍受饥饿、学会了劳作受苦。我在延安农村当了四年知青,在农村我的第一个职务是生产队副队长和知青组长。后来又在延安富县的军马场当仓库保管员和陕南略阳的2837工程处当团委书记和新闻干事。1973年2月,收到《延河》(当时叫《陕西文艺》的邀请,到西安参加“诗歌创作会”,到会的20多个作者中,我是唯一还没有发表过作品的“诗人”。同年3月我在《解放军文艺》和《陕西文艺》同月分别发表一首小诗,算是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生涯。当年夏天,我被借调到《陕西文艺》当工农兵编辑,大概有半年时间,在东木头市老《延河》的小院里,认识了杜鹏程、魏钢焰、王丕祥、等前辈,也初识了在小院里出入的陈忠实、贾平凹、路遥……更难忘的是,在编辑部工作期间,以“进行大批判需要资料”为由,从图书室里借出了大量的中外诗歌名著,这是我第一次集中阅读中外诗歌的经历,上百部诗集,有传统经典,有外国名著,还有当时借内部批判黄皮的苏联当代诗人作品集。所以,我的创作生涯的起点是《延河》,我的编辑生涯的起点也是《延河》。
  四十年来,我的社会职务是编辑,文学创作是我的主要业余活动,下面是我一个较正式的简历:197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编专业,80年在校期间发表诗作《干妈》获中国作家协会(1979-1980)诗歌奖,,读大学期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后在《星星诗刊》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共十二年。1993年评为正编审首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调入北京广播学院任文学艺术系主任。1995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任副主编、常务副主编、主编。,在北京工作期间曾先后担任国家级文艺奖项评委有: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评委、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评委、鲁迅文学奖(1-4届诗歌,5届散文)评委会副主任等职。2011年评为正高二级专家,2012年被提名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被选为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迄今已出版个人文学专著44部,其中文集有《生活启示录》(1988)、《秋天的伤感(1993)、《二十二条诗规》(1993)、《听风数雁》(1996)、《白日画梦》(1998)《永恒之脸》(1998)、《戏说神游》(1998)、《叶延滨散文》(1999)、《梦与苹果》(1999)《路上的感觉》(2000)、《储蓄情感>(2000)、《擦肩而过的影子》(2000)、《诗与思》(2001)、《黑白积木》(2001)、《从哪一头吃香蕉》(2002)、《叶延滨随笔》(2002)
  《烛光与夜声》(2003)、《叶延滨杂文》(

9 7 3 123456789 4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