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十二届研讨会”在珠海圆满举行

2024-05-30 作者:赵黎明、梁叶甜、万星 | 来源:华人号 | 阅读: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十二届研讨会暨校园诗歌创作论坛”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圆满举行。

  2024年5月25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诗学联盟主办,暨南大学人文学院语言诗学研究所承办的第十二届现代诗学论坛在暨南大学珠海校区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近60名学者、诗人及学生代表,围绕新世纪中国现代诗创作趋势核心主题,从语言与叙述、时间与空间、批评与接受、校园创作等多个维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校区管委会主任屈挺教授、人文学院院长杨丹教授先后在大会上致辞,对大会在珠海校区的召开表示了热烈欢迎和美好祝福。与会著名诗论家、中国诗学联盟主席吴思敬教授,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院主任、中国诗学联盟秘书长孙基林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方长安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席丘树宏先生等,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大会分为主题报告、分论坛讨论和专题发言三个环节。与会代表先后分享了自己最新的成果,吴思敬教授以诗人革命家柯仲平为个案,通过其创作道路和革命历程的回顾,肯定了其民族化、大众化创作理念,颂扬了其“不到黄河心不甘”的狂飙精神;教育部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吴俊教授发表题为“创意写作和诗歌教学的探索实践”的演讲,指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创意写作面临的可能前景和现实挑战;华中师范大学邹建军教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讨论了“无韵自由体诗”的格律形式、诗性等基本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汪云霞教授结合《当代中国诗选》,探讨了中国现代诗歌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 重庆师范大学王昌忠教授以“论百年新诗以美刺怨愤为中介的言志策略”为题,分析了新诗在继承“诗言志”传统上的多维发展;山东大学张立群教授以“当代语境中的‘诗歌地理’”为题,探讨了“是在谈诗歌地理还是地理诗歌,是在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文化地理范畴下谈诗歌”等问题;南开大学卢桢教授重点研究了“‘异域感’影响下的都市情感空间建构”问题;三峡大学刘波教授以“新世纪诗人陌生化写作与异质‘文学性’的建构”为题,探讨了新世纪诗歌中陌生化写作手法的兴起及其对诗歌“文学性”的影响。

  四个分论坛分别从四个维度继续展开深入讨论。

  分论坛一着重剖析了新世纪校园诗歌创作走向,暨南大学冯晖副教授以暨大校园诗歌为例,解读了“知识分子写作”中的新“青春写作”;山东大学马春光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华文青年诗人奖”的“驻校诗人制度”,对该奖项在新世纪诗歌发展中的突出贡献表示肯定,并以此为基点敞开对新世纪20年诗歌的观察与反思。湖南科技大学吴投文、扬州大学罗小凤、重庆师范大学王昌忠、暨南大学容浩依次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揭示了学生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也提出了实质性的优化建议。北京师范大学谭五昌教授强调指出,新“青春写作”所提炼的是当代生活经验,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校园诗人的独特风采和蓬勃活力。

  分论坛二集中探讨了新诗的时间与空间议题,云南大学李海英教授以雷平阳诗歌为案例,分别从山水美感经验、山水书写对存有思等维度,讨论当代诗人如何焕发山水书写新风貌等课题。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张克教授以刘光耀《诗学与时间》一书为切入点,解读了“诗性逻辑”理论资源的可拓展性。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教授从澳门女性视角进入现代岭南文学史研究,肯定了以赵连城为代表的岭南女性对广东近现代民主革命的贡献。清华大学张静轩博士扫描了民国岭南现代文学,重点介绍了荔社作家对唯美—颓废主义文学的探索。广西民族大学付慧明博士则围绕诗学地理空间,在地理学视角下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了详细划分,描绘了朦胧诗的空间记忆。

  分论坛三着重讨论了新诗的语言、形式与叙述诸问题。中山大学李雪莲副教授探讨了城市意向在海子作品中的重要性,揭示了诗人对于生命、死亡、土地、太阳及大海等主题的复杂思考与情感纠葛,进而指出了海子诗歌中的“复调”特征。安徽师范大学魏文文副教授以1920年代中国新诗叙述的美学现代性问题为焦点,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影响等问题。南阳师范学院郭海玉老师运用叙述学理论与本事研究方法,对先锋诗歌流派中的诗歌本事进行考辩、改写与叙述分析。湖北文理学院袁士萍副教授与王雪英博士以武汉大学学生创办的《新时代半月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武汉抗战诗歌中的青春创作现象。暨南大学赖秀俞博士从台湾风车诗社的史料出发,关注日据时期台湾文坛的超现实主义倾向,注意到了视觉系统对诗人的影响。武汉大学王海龙博士探讨了朱自清关于1920年代中期新诗“中衰”的观点及其被误解和传播的过程,强调了理解和重构文学史的重要性。

  分论坛四着重关注了新诗创作与批评诸倾向。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王光华教授就诗歌写作与现实生活关系问题,做了读万卷书、写万卷诗和行万里路相结合的体验分享;大连民族大学邱志武副教授讨论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转化问题,强调要将现实主义融入诗歌,要对现实主义诗歌中的“现实”予以特别的关注;中山大学何卓航博士通过对施蛰存新诗评论三阶段的分析阐述,肯定了施蛰存新诗评论在文学创作及中国自主文学理论构建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武汉大学的李继豪博士从《尝试集》的主流读法谈起,分析了废名关于《尝试集》的“另一种读法”,指出了废名读法的独特性及其所具有的诗学价值。大会的最后环节是专题报告。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梁笑梅教授以“语言交叉跑动:跨界视域下韩东诗歌的异质元素”为题,站在比较文体的视域分析了小说、绘画、影像给诗人带来的语言形式的新滋养;江汉大学刘洁岷教授以《21世纪两岸诗歌鉴藏》为例,围绕“如何锚定一首值得鉴藏的当代诗”议题,从编选者角度讨论了21世纪两岸诗歌选本建设问题。岭南师范学院张德明教授立于视觉现代性视角,阐发了视角元素之于中国新诗的发生学意义;南开大学李润霞教授以《五人诗选》及其同类选本为例,讨论了经典何为经典,经典如何构建诸议题;扬州大学罗小凤教授讨论了“自然诗”的重启问题,立于当下立场回望历史,她认为作为一种传统,自然诗对新诗形式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山大学陈洁教授以“论风韵译与硬译之争”为题发言,认为这一诗歌翻译公案之所以发生,原因在于鲁迅与郭沫若文学观念的差异。

  (赵黎明、梁叶甜、万星供稿)

  又讯:

  丘树宏在会上简述“倡建中国现代诗体”的想法,要点如下——

  本人对创建中国现代新诗体是持肯定态度的,而且一直坚持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积极探索。我的总体诗观是:在题材内容上,眼里天地人,这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思想品质方面,心中真善美,这是诗歌永恒的生命;在形式风格上,笔底风雅颂,这是诗歌永恒的追求。

  在这个诗观的统领下,1、主张中国现代诗歌主题内容、体裁形式的多元化、开放性;2、主张积极创建中国现代新诗体;3、中国现代新诗体的创建,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诗歌优秀传统,并以此为主体,学习和借鉴西方自由诗的优点,并将两者融合成一体。

  如此,我对于中国现代诗体的定义,并不是要建立像古代的律体诗、宋词、元曲那种完全固化的一种具体的诗歌“形体”,而是指保留中华古体诗词的一些形与神之要素、吸收现代自由诗的形与神之要素,将两者完美融合起来,创建具有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种新自由诗,进而给这种诗体提出一些原则性、方向性、指导性的意见。

  丘树宏简介:
  丘树宏,广东连平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广东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现居珠海。
  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以生命的名义》《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等11部,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作品10余部。
  2003年,凭一首抗击非典的大爱诗歌《以生命的名义》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作家协会以同名大型节目播出后而走进中国诗坛,被誉为“时代歌手”。曾获人民日报年度散文奖、《诗刊》诗歌金奖、《人民文学》《文艺报》和《文学报》等征文金奖、《诗选刊》中国最佳诗集奖、《芒种》年度诗人奖、《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和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五个一”奖和鲁迅文学艺术奖(两届);为中央电视台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下南洋》等撰写主题歌,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等播出歌曲百余首。有多个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国际诗坛交流展示,歌曲《我们的孙中山》《华侨,中国桥》《完美之梦》等多首歌曲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唱。
  近几年来致力于长诗、史诗和大型舞台节目文学台本创作,已完成《30年:变革大交响》《孙中山》《共和国之恋》《海上丝路》《海上丝路•香云纱》《Macau•澳门》《南越王赵佗》《宋庆龄》《伏羲颂》《珠江》《九连山下》等二十余部;主创并兼总编导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曾由国家文旅部、国务院台办和侨办等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安排,并分别与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马来西亚槟州交响乐团等合作,在海内外演出十余场;主创的大型音乐舞台作品《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咸水歌》等在中央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出,在央视播出歌曲近30首,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在2023首届丝绸之路全球诗歌春晚中重点推介,长篇电视诗《天地人和》在2022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和“2022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中展示交流。
  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力推纳入国家战略命题,创设“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节,创建“香山香”沉香区域品牌,策划组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国家级活动项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走进中山、中央电视台“中华长歌行”走进中山、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香山建县860周年和870周年中珠澳系列活动等大型人文活动,影响广泛。
  首倡“庆龄文化”概念,认为庆龄文化包括以下主要内涵:伟大的爱国主义,伟大的正义品质,伟大的博爱襟怀,伟大的现代意识,伟大的政治信仰。此概念受到业界关注。
  首倡“赵佗文化”概念,提出“赵佗: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海上丝路先驱、三大族群亲宗”历史定位,受到广泛认同;主创全国首部大型交响史诗《南越王赵佗》在河源、广州公演,并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发表《赵佗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报文帝书>:岭南史上第一文》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家和学术机构及各媒体关注;力推赵佗文化在河北、广东两地的发掘研究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创建海上丝路“粤侨文化圈”》被选发国务院参事室“国是咨询”内刊,继“孙中山文化”之后,个人第二份建议成为国家领导层国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