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名家荐读|陈亚平:《欧阳江河诗学第四讲》

《鸠摩罗什》的“思辨叙述”

2024-05-29 作者:陈亚平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这一讲,从诗的表现方式上,来讲《鸠摩罗什》第三章《舌舍利塔》的“思辨叙述”类型。
作者简介

陈亚平,内空间意识哲学奠基人。
  学术论著《内空间意识哲学导论》《文学过程学体系》等。主编《中国学者新世纪学术前沿理论选集》。
  美学-哲学-诗学代表性学术文论,发表于大学专业性学术辑刊:
  1,四川大学《符号学论坛》哲学文论:《意识的居间现象》
  2,四川外国语学院《认知诗学》诗学文论:《后现代诗性空间》
  3,西南大学《中外诗歌研究》美学文论:《美学与诗,超越限制的临界点》
  2015年受邀于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世界过程哲学论坛”。参会论文《过程诗学哲学论》。

  
  这一讲,从诗的表现方式上,来讲《鸠摩罗什》第三章《舌舍利塔》的“思辨叙述”类型。
  为什么,我要提“诗性思辨叙述”这个观点呢?因为《鸠摩罗什》诗歌的“叙述”系统,让我想到了,现代诗“叙述”的技术本性,到底是什么?它和现代诗“叙事”的技术本性,到底有什么不同?诗学发展到当前,一直也没有说这个禁区。因为有哲学的坎,夹在诗学当中嘛,因为这不是中国按照古典诗学,也不是按照亚里士多德诗学理出来的范围。 
  按我说,符号学意义上,讲“叙述”和“叙事”的道理,与诗学意义上,讲“叙述”和“叙事”的道理,是万万不可随便划等号的。首先,符号学的广义“叙述”,只是侧重在文本中,把故事分离而又对立的某种话语表达。单从“话语”这一点看,符号学没有错。仔细看,符号学讲的“话语”,类似禅宗说的“理体”,但又不全是,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理体”里面有思辨的东西,符号学的“话语”不讲这个,只有皮尔斯的观点勉强有那么回事。所以,要注意的是,符号学系统的“叙述”类型,比起诗学系统的“叙述”类型,二者还是存在一个内在之有的不同,特别对欧阳江河《鸠摩罗什》,这种诗性的“思辨叙述”类型。我觉得,《鸠摩罗什》的“思辨叙述”类型,牵涉到,心性本体与中国哲学思辨的契合点,比符号学广义“叙述”的普遍性,从内在上,更有特殊性。其次,符号学的广义“叙事”,只是侧重在文本中,把故事与话语相对分开、相对对立(例如,夹事夹议)的表达。这个,就像中国禅宗说的“事相”,这一点,和诗学系统的“叙事”,相对切近一些。
现在,来讲《鸠摩罗什》诗学意义的“诗性思辨叙述”。
  按我想,“思辨叙述”之所以是诗性的,在于它的诗性,是被思想性主导的,但也包含一点非主导的中性陈述,这就是“思辨叙述”唯一的内在之有的规定。不过,在作用上,又不能混淆成“诗性叙事”。因为,“诗性叙事”的诗性,是被事件性主导的,但也包含一点非主导的中性陈述,这就是“诗性叙事”唯一的内在之有的规定。
  “诗性思辨叙述”首先是一个,从故事中,分离出了故事的存储系统,从内在上,排除了与议论的同一,但又包含了一点议论的居中过渡性。从文献上看,在中西方的广义“叙述”和“叙事”二分法中,欧阳江河长诗《鸠摩罗什》的“思辨叙述”,既不是在利奥塔“叙述”和“叙事”解构系统之内,也不属于巴赫金“叙述”和“叙事”概念的对象。全在于,《鸠摩罗什》的“思辨叙述”类型,体现了新的诗学立场,有更特别一层的道理。
  那么,《鸠摩罗什》之《舌舍利塔》,是怎样来表现“思辨叙述”的诗性呢?先看《舌舍利塔》的第一、二换句行:
 
“佛会心处,去留不必在远。
龟兹高僧念诵梵文佛典时,
以为自己是个长安人,
盛名之下,他对众弟子说:
就叫我鸠摩罗什吧。”

 
  起句“佛会心处”,字面上,炼句做得似隐又非隐,在炼意上,可以说,既非全事,也非全理。在炼境上,既非实境,也非虚境。但是,按字外的隐意来理解,“会心”二字,只专注于叙述过程和主观存在发生联系,不是实描一种会心拜佛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取其内理,不取其字。那么,“会心”从超越常规讲,它的道理方面,我可以讲成,佛法既有心体与性体的区分,又有心体与性体不分。所以,“会心”就是借指,心性会通于本性,本性又回归于心性,会心即会性。这才符合全诗高一层的起点。 
  从性言其体,相言其识的角度,“会心处”,也可以在儒、道的思考上,讲得通。但从佛教的角度,我会讲成,此“会”与彼“心”二者,互为因缘条件。其实,此“会”与彼“心”互为因缘,说到底,就是指“自心”与“自性”的因缘相通。 
可见,“佛会心处”这种典型的体隐如幻的“思辨叙述”句式,只侧重把一种内在观念,成形发展的整体,展现给思想世界去领会。而不是一种静态叙述的、只实现一个预定义意义运动的控制机制。所以,叙述语脉只侧重在,“会”与“心”,既一而二地有区分,又二而一地有圆融。 
  我觉得,“佛会心处”,三个层次结构的每一层,都有交互作用,也有不同的量级差别,这是诗性“思辨叙述”语义层次结构,可分解成,相互作用点的基本条件。优点是,它有意解构了它与事件、修辞、白描、抒情、议论多个层面之间的交叉关系,让外在显现的话语方式,只是一个观念和思想方式的限定性体现。所以,根本上说,“会心”这个思辨叙述的诗性方式,只是对心性本体的一个思辨叙述,不是一般诗式中的话语概念叙述。 
  第二句(按标点断句)“去留不必在远”一句,也是既夹事又夹理。但是,除了指龟兹国(新疆库车)高僧鸠摩罗什,在相距很近的长安草堂寺翻译佛经一事,“去留不必在远”最主流的义脉,是落在“去留”二字上,自然就超过了“去留”语脉表层的限定意义。不限定,是一个普遍性,就是没有永远不变的主宰。“去留”,我阔解成,“去”与“留”,从“法”没有去和来、不来也不去的悟点看,本质上,就是“空”(本性)与“不空”(假有或缘起),缘起,既然是空,空也就成了缘起。那么,“去”也就是“留”。 
  “不必在远”诗句的“远”字,我还可以讲成,觉的大千世界,没有实体和虚体固定的场域、方位可分,本质上,是一种等待被缘起的空。场域、方位都是人定的,所以,在空的非实有、未缘起的意义上,哪有远与近之分的执著空间呢?
  我觉得,只有人在,时间才在,只有人在,人的佛觉才在、人的真理、真如才在。世上没有时空自己的客观时空。客观,也是参照人的主观来的。世上也没有佛的佛之“想”,因为即便有佛的佛之证悟,也必须是有人外显的证成,来作为证悟的中介条件。 
  “去留不必在远”这类“思辨叙述”诗式,即便有“夹事”的隐性意脉,也无大碍。因为“去留不必在远”主流的意脉,是一个思辨的信息流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态层级的事件流。所以,“去留不必在远”,句子虽短,但既不偏重意中有事,也不偏重事中有意,我们绝不能把它讲成,是一个夹事夹理那种小说体“诗性叙事”的系统。我觉得,“诗性叙事”结构,独白方式上,都有一种非对话性构成的客体对象,而不是用某一个意识支点,把其他思想,作为客体来表达的对象。 
  “佛会心处,去留不必在远”诗句,让我想到庄子和博尔赫斯的句子,虽然都是事件流夹杂的信息流,但是,句子有一种形而下的气的流变,与形而上的性的不变——二者连起来的形而空的超越性。比如,博尔赫斯小说写到“任何决定都不是最终的,从决定中还可以衍化出别的决定”。这就是有破又有立的“思辨叙述”,而不是无破无立的“诗性叙事”。
 
  讲第二个换行句:
 
“要注意言者或行者其人是谁,
坐对谁,背影或灌顶之人
各自是谁:不同的物种和语种,
同时在位移,难以区分
暮晚斜光中的众拖影,
谁万人同行,谁一人孤行?
抄真经的人和抄伪经的人,
分身即越界,合在一起是佛。”
 
 
  “要注意言者或行者其人是谁”诗句,进一步在夹事又夹理的陈述结构中,展现出,不规则的曲折分形组成的“思辨叙述”。“言者”和“行者”结构组成的分形相似性之外,还存在“言者”和“行者”结构的非相似性。因为“言者”和“行者”字脉上,虽然指向高僧鸠摩罗什既是翻译言者,又是苦修行者。但是,诗在分形的意脉隐蔽处,只是对“言者”,这一佛学观念,深层思辨的最主要的入路。换句话说,诗句“言者”,落在《金刚经》“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的点上。 
  欧阳江河把这个“实语”和“如语”,做了生成式的思辨意求,就像他说“我之所以对佛语特别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在主要宗教语言里,唯有佛语没有成为统治者的语言。佛语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产物,它依靠对失败的体认,以胜为败”。 
  我的经验是,对佛语的了悟,必须反复感验它隐性的意脉,流向的逆反边际,然后回过头,再凭空臆想出,它的险和怪,才能稍微悟读它流意中,是和不是之间的源意。这没有现成方法可学。 
  我更广泛地说,《金刚经》说的“实语”与《舌舍利塔》诗句说的“言者”,这两个都是对“立言”本真的自在状态的思辨,都是在体现“说出”和“说出者”二者的互补道理。我觉得,思辨,就是从一个层次,向边缘层次扩散,但又不只是相互关联的层次,而且其中的关联是无序的,也会通过其他层次的重新组合,找到更多更新的层次。这就让“思辨叙述”,有可能使内容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体,但在表现上,又各自独立。 
  《舌舍利塔》诗句的“言者”,在欧阳江河的诗学世界观中,是无碍的大东西,他对“言者”小疑而大悟的方式,其实,是对大知而再求其玄的方式,也是把握一种没有现成确定的方式,而不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分析的方式。所以,他把佛语,从原语的意义上,看成一个,没有被宰制,也不可能被宰制的独立说出的自立语。能站在这个立场的高一层,是特殊悟境来衡量的。这一点,非常了不起。即便唐代的诗僧皎然、寒山,禅诗人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白居易,也都没有把佛语,当成不能被宰制的自立语。用我的话说,他们最多只是尽取禅意诗意的兼得,而不求语资的偶成之源。 
 
“各自是谁:不同的物种和语种,
同时在位移,难以区分
行者”
 

  顺着““各自是谁”诗句的思辨意路,就会因果性地进入到“语种/同时在位移”思辨的腹心之核。我提醒一句,诗句“谁”和“语种/同时在位移”,这当中,有两个思辨的层次,一个是哲学的,一个是语源学的。“谁”是在思辨原语者,“语种/同时在位移”是在思辨对原语者的翻译。但是,诗意的真正落点,是“谁”与“语种/同时在位移”一旦融合,要么,相互扩容成一个新的原语,要么,相互扩容成两个可以互补的翻译语。 
  所以,“谁”与“语种/同时在位移”诗句“思辨叙述”的侧重点,一是,鸠摩罗什虽然能够透解佛语的宗意,但不固守佛语的原文句式。二是,鸠摩罗什用佛语,解构了汉语的宰制。但关键是,鸠摩罗什本人的翻译语,是转换了(位移)佛语和汉语二者的、自持的新的原语。
  这样,我就把“谁”与“语种/同时在位移”诗句讲成,每一种语言,都有同源同构的连续性,也有同源异构、变构的非连续性。于是,翻译语就是,解译一个原语和另一个原语之间的第三种新原语。但翻译语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它也面临被别的原语解译。因为在翻译语,虽然让原语的内容扩展了,但是,也扩展了翻译语自身,被别的原语解译。所以,我觉得,解读,就是用自己解读的原语,解译另一个解读的原语的原语。解读,不是复述,而是独创地增添一些,需要去扩大完成的未尽点。 
  “谁万人同行/谁一人孤行?”,这是两句假性叙事的写法,事的落点,是空的,是假有,因假有而空,不是对实有事相的叙事。语脉真正的落点,是理。这是欧阳江河“思辨叙述”的另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力求诗句,既不执著(实有)叙事,也不执著(空)叙述,而是兼顾两个侧面。 
  但是,从儒、禅、道共同阐扬“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的境界来看,诗句“谁万人同行,谁一人孤行?”也兼备了“诗性叙事”和“诗性思辨叙述”这两个类型,这就在诗中体现出,事以理立,理以事成,二者没有绝对地对立,只是暂时的相对地对立。所以,“谁万人同行”,也可以是指,汉语的融合化,“谁一人孤行”也可以是指,佛语的独有化。还可以是指,“万人同行”的写作、翻译,思考,要达到卓越的境地,往往要面临与万人无法分享、要脱离“万人同行”的自由“一人孤行”的孤独。这正是,“谁万人同行,谁一人孤行?”诗句“诗性思辨叙述”的多重含义。 
  这两句的诗格,我可以说是,有一种僧诗、禅诗、偈诗三者,入化于道的悟境意向,横生云远之气。玄怪的示禅中,深得妙化之险,但又充满理性强力思辨的绝对意义和超越性。这不同于唐诗,侧重空灵的明佛证禅的飘忽诗格。 
  “谁”字,首先,有柏拉图终极三问中“我们是谁”的字面机锋,其次,有禅宗“且道他是阿谁”对佛性的指代,再次,有诗学中的境、物的思路。“谁”字,要放在这三而一,一而三的范围里,才有效,才讲得通。要注意,《舌舍利塔》诗质的意脉,常常有多重思辨流,不断在增加一些未知歧义点。所以,不要去死缠那个是先决的、那个是本原的,最好是站在思辨的不二立场上,左右逢机,不轻易截然判析。 
  按我讲解,诗句“万人同行”,必然要面对,一个哲学命题“我们(万人)是谁”,哲学命题又必定要面对,一个“缘起(万人同行)”的佛学命题。所以我讲成,有缘起,才有空。相当于,有“万人同行”,才有“一人孤行”。相当于,有“一人孤行”的空,才有“万人同行”一切实象的缘起。这让我想起,龙树的《中论》和中国禅宗南宗慧能的《坛经》,二者把玩的辩证圆融,老练得几乎看不出。这方面,博尔赫斯的《扎伊尔》也不差。 
  “抄真经的人和抄伪经的人/分身即越界/合在一起是佛”这两句诗,也兼备了“诗性叙事”和“思辨叙述”那种事以理立,理以事显的诗境。如果单从“思辨叙述”角度看,“抄真经的人和抄伪经的人/分身即越界/合在一起是佛”是对“谁万人同行/谁一人孤行?”内部重组而产生的另一个思辨转向,这个转向也有多重含义,我只侧重讲成,是隐喻写作和思考的道理。比如,对写作和思考来说,只有越界写作或思考,才能超越到自身之外。
 
“呼愁者,聚生平化度之力,
造极,造无,造舍身,
将三界外的一座舌舍利塔,
造在中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和尘缘之上。
心远者,日绕佛塔三百里,
但见燃灯在上的持灯人,
以真如气息吹灭灯芯。
如来消息,追究不必那么深,
但刚好深及
鸠摩罗什的不朽舌头。”
 
 
  “呼愁者/聚生平化度之力/造极/造无/造舍身/将三界外的一座舌舍利塔/造在中观世界的物质基础/和尘缘之上”,这段诗,表面是“诗性叙事”和“思辨叙述”那种事与理、体与用、性与相关系的圆融结合,但是,实质上,是“思性叙事”没有“事相化”的可能状态,它只是让陈述,大部分实现了“思辨叙述”侧重“理体化”的可能状态。因为“思辨叙事”,不能显现过分详细的外在感性实体细节,因为一旦显现出详细外在的感性细节,就会破坏诗的“思辨叙述”整体密植起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心观照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我觉得,“诗性叙事”和“诗性思辨叙述”这种事与理的圆融结合,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圆融,圆融也要因变而变。其实,圆融,也要面对一个变的空性的,它才能没有固定界限,也才能缘起这个圆融,这也是对觉的一种慧悟。我们也不能被“圆融”的绝对性所执著。因为,我们说圆融是绝对,其实本质上,都还是在相对地说。圆融本身也要遇到圆融的一个限的中介点。所以,诗句“呼愁者/聚生平化度之力/造极/造无/造舍身/将三界外的一座舌舍利塔/造在中观世界的物质基础/和尘缘之上”,就是理多余事、议大于事那种有变的、有条件界限的、不执碍的活的圆融境界。 
  “将三界外的一座舌舍利塔/造在中观世界的物质基础”诗句,按断句来划分,就是“三界外”、“舌舍利塔”、“造在”、“中观世界”、“物质基础”,可见,句述义脉的走向,是理多余事、议大于事的走向。因为诗句夹杂有鸠摩罗什翻译《中论》的事由,所以,诗句的境势,才以“物质基础/和尘缘之上”,来表现不生不灭、不偏不离居中性的思辨为主。 
  摸到良心说,《鸠摩罗什》诗的“思辨叙述”这个诗学性,是高层级上的,比较起符号诗学来说,《鸠摩罗什》诗的“思辨叙述”,完全是在另建一套诗性思路。但是,我公正说,这个系统,是以欧阳江河为主的,这是几十年的事实。比如,在几十年前的《悬棺》那首诗里,叙事本来是物性的,但欧阳江河,非要把叙述本身的物性,变成一个思辨叙述的非物性。《悬棺》这种写法,到现在,就是系统化。大家注意,我讲的叙述的非物性,等于是,在智性中,建造精神性的内设对象,让你能感觉,智慧是有一个实体,在里面撑着的。这很难。不像维特根斯坦建造一个语言逻辑,不关心精神性的对象。 
  我们搞懂了精神性的内设对象的有与无、多余少,我们就等于,搞懂了,“诗性思辨叙述”和“诗性叙事”二者的内在规定性。老实说,现在评论家说的“诗性叙事”,都不是写作亲历证成的,独想的,而是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的叙事,雅各布森又是受胡塞尔现象学影响而提出的。 
  比较而言,我提出《鸠摩罗什》诗歌“诗性思辨叙述”这个说法,是讲出,只参照诗的表现方式的,一种精神性内设对象的相关成分。严格说,即使是诗的内容与形式,和现实感性生活实体具有一种依存性,也不能因此就失去诗创作主体本身,那种内在精神性内设对象的独立性。原因就在于,诗的创作主体,是以诗的精神性对象方式标准的构思,来表现内心观念界的活动痕迹。换句话说,诗的创作主体,是凭借诗所需要的独特思想创造方式,才可能为诗自主的内心创造活动,找出一种最适合的外在显现形式。可见,“诗性思辨叙述”,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内设对象(“诗性叙事”也有精神性的内设,但不是主导性的)在表达上,是一个与“诗性叙事”同源不同构的,不同度的特殊异构物。
2024年5月19——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