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彭抗和专著《自闭症探秘》
我与自闭症研究专家彭抗和素昧平生,缘于友人的介绍,有幸读到了老先生这部专门研究自闭症的书稿,感觉那置于案头的朴素文本就是兼具泥土与钢铁气息的医学探秘之作,朴实中带着点韧性,颇有见地,也很见趣味。
这部作品并非出自学术殿堂的宏篇巨制,它的作者只是一位仅有小学文化,后来在军队这所大熔炉中锤炼过思想、目光和笔锋的老侦察兵。这多少令我有点晕眩感。看来俗语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洵非虚言啊。
简短的茶叙,平等的交流,很快就将周末打发。我了解到彭老先生不惜耗时十载,以脚步丈量、心灵倾听、血泪浇灌,最终成就了这部近8万字的生命探秘之书。这种勇于探秘的精神值得赞许。
老先生将这部书取名为《自闭症探秘》,指向的正是那片笼罩无数家庭、令现代医学高塔也感到非常棘手的深邃迷雾——自闭症。这无疑需要勇气与胆识。
翻阅此书,我仿佛跟随一位沉默而敏锐的老侦察兵,潜入生命遗传的幽微丛林,自己也似乎以侦察兵的锐利双眼,洞见了生命最初的那片迷雾,内心不免为自闭症孩子释出几许担忧来。
彭老先生虽然没有高深的医学理论作为身份武装,但他却拥有侦察兵最珍贵的禀赋:观察入微,锲而不舍。退休后的他放下身段,走进一个个被“星星的孩子”所困的家庭,与家长促膝深谈,倾听他们“撕心裂肺的呐喊”,凝视他们“难言的痛苦与百般的无奈”。十年间,他广交朋友,搜集各方信息,加以分析研判,综合归纳,如同当年执行侦察任务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尽可能的接近真相。最终,他指向一个核心论断:自闭症儿童的产生,其根源深植于“神奇有趣的先天性遗传”,并且与其父母自身某些行为的“失当”有着密切的关联。
老先生这一结论,如一块投入深潭的大石块,激起层层涟漪,既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也必然激起一些争议。孰是孰非,我不好贸然下结论。老先生的观点挑战着我们对生命起源的某些习以为常的认知,也沉重地叩击着为人父母者的心扉。值得一读,也颇有启示,应该引起关注。
老先生的探秘行文,带着军人的直率和使命的焦灼,看得出来,他似乎很在意业界的认同。老先生单纯直率,他坦言自己对于自闭症研究的“不配”与“拖沓”,愧疚于自己未能更早警醒世人,不忍看见更多的家庭仍在继续坠入“自闭症”挖掘的“人为”深渊。这份赤诚,这份源于战友一句“你的作品要是能早点送我,我外孙就不会中招”的锥心之痛,使其文字超越了学术探究的冷静,反倒是浸染了人性悲悯与救赎的热度。
很显然,彭抗和写这部关于“自闭症”的著作,并非为了学术声名,而是出于对“自闭症”孩子的深度同情,其动力和出发点都比较纯粹:源于老排长“渴望的眼神”,源于邻居老李的呐喊,源于千千万万家庭的苦痛。他视自己著作的拖延出版为“罪”,字里行间奔涌着时不我待的急迫。须知全国每年新增的自闭症患儿仍有20万之巨!这一数字背后,折射出20万个家庭的倾覆之痛,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这份紧迫感,是一名老兵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的未来所表现出来的深沉忧患。
私下认为,《自闭症探秘》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关于病症成因的类似于“土办法”的独到见解,它更像是一盏在暗夜中倔强点燃的灯,有着照亮病痛前途的渴望和可能。其一,它打破了专业壁垒的神话,昭示着民间智慧与深入实践所能抵达的深度,是对学术高塔的一次有力叩问和另一种趋近;其二,它是一本富有个性特色的“警示录”,尤其为那些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孕育新生命的青年男女们敲响了预防自闭症的警钟:那就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好处多,爱情结晶次品少;其三,它给深陷绝望的自闭症儿童家长予实用性“启示”,即理解根源,方能放下无谓怨怼。重拾“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干预,才能争取孩子生活自理的微光;其四,它凝聚了万千家长的智慧和汗水,更像是集体痛苦凝结成的一部求生指南,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五,它也是一部面向社会、面向特殊人群的向善“吁请书”。
彭抗和呼唤理解,主张消除歧视,呼吁国家从法律、政策层面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有力的支撑,其心之善,可见一斑。老先生在书末那一声对自闭症孩子迟来的“对不起”,那份希望青年男女未来能够“生个健康、正常的宝宝”的朴素期许,读来令人动容。在彭抗和看来,病症就是“敌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只有“对症下药”,才有可能真正消弭自闭症给万千家庭带来的疾苦。这是一个老侦察兵最为柔软也最为坚韧的使命担当。
诚如彭先生书中自陈,对于“自闭症”的探索之路,他难免“范围狭窄”“数量有限”,某些论断或更需严谨的科学实证。实则其意义恰如“引玉”之“砖”,“抛”得其所。其重量与锋芒,足以在自闭症研究的沉寂湖面激起引人深思的浪花。老先生认为自闭症是源于最底层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却难以对付的苦难,是戕害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一种不可名状的病症和隐痛。多年来,老先生带着侦察兵一般洞穿迷雾的巨大勇气,从零开始,深入研究,以最朴素的文字,试图撬动一个世界性难题的基石。这份源于泥土、淬于军魂、成于大爱的探索,本身就像一部震撼人心的生命诗篇。
当学术的殿堂还在对理论模型精雕细琢的时刻,彭抗和这位曾经的老侦察兵,已用他沾满尘土的脚步和滚烫的心,为我们标注出一条通往理解与预防的可能路径。无论这路径最终通向何方,能走多远,我认为他这部《自闭症探秘》的问世,都已是投向自闭症阴霾的一道不屈之光,值得我们尤其是肩负责任者屏息凝视,躬身倾听,甚至可引为商榷之谈和争鸣性的不同声音而存在。
我觉得,彭抗和这部专著,是对自闭症“情绪遗传说”的冷思考,是复印机理论下的生命叩问。当“复印机理论”被用以解释自闭症成因时,冰冷的机械逻辑便化繁为简覆盖了生命的复杂光谱。彭抗和在书中以其个人的独特理论宣称:父母情绪不佳,尤其是母亲在孕期的片刻“空白”,会如原件污损般复印出孩子一生的“自闭症状态”。这无异于将人类最幽微的神经发育之谜简化为一台复印机的机械故障。此说尽管显得有些简单粗暴,但也值得思考,并引起重视。
我认为,彭抗和关于自闭症的探秘之举,如同科学图景下的一座孤岛。现代医学界所构建的共识,是自闭症乃基因变异与环境因素交织的宏大叙事。而彭抗和的理论却将千头万绪的因果链赫然斩断,只悬挂上“情绪遗传”这一根独木。我觉得,彭抗和引以为据的“百名家长调查”,在自闭症谱系浩瀚的海洋中当然仍如一叶孤舟。但他敢以小样本、非盲法、缺乏海量对照的“原始调查”,便够胆宣称自己破解了世界医学难题,其结论自然有待商榷,而且也必须接受科学风浪的冲刷。否则,他将“罪魁祸首”之矛直指母亲角色,以“种源”“临时演员”等词陈述和形容的说法,便有“情绪原罪”之嫌。我认为,科学探索的初衷该是减轻人类苦难,而非锻造道德枷锁。基于此,母亲这一神圣之词,确实不应成为十字架上的额外砝码。
事实上,人类胚胎发育是代代基因在漫长进化中精心编织的复杂史诗。大脑神经网络的精密构建当然不排除会有诸如复印纸张瞬间的污损复制的可能性。然而动态的、可塑的神经发育是极为复杂的一门学科,应排除在宿命论的标本台之外。华佗都难愈的沉疴,其根源当然不可能是一时情绪的“复印”所能囊括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老先生倡导夫妻和睦其利断金之于自闭症的这一“发现”如平地惊雷,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但我们更要倡导真正科学支持的早期干预、教育支持和社会包容之路。老先生的理论,从一定范围内来看,也许可以成为照亮孩子成长道路之光,但在认同老先生提倡家庭和睦、夫妻恩爱的同时,也不应将过多精力消耗在对“复印原件”的历史追溯上。窃以为老先生用他的“惊世之论”填补空白的精神是可圈可点的。不过,真正的科学精神,更应在浩瀚未知的面前保持继续探索的谦卑精神。
自闭症谱系的探索之路无疑是漫长的,但每前进一步,都应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是对千万家庭切实的支持与关怀。生命不是复印机里的单薄文件,而是宇宙间最深邃的星辰运动。每一个独特灵魂的轨迹,都值得更谦卑的探索和更温暖的对待。愿老先生的文本能成为自闭症研究的一道谦卑之光。
是为序。
2025年8月3日星期天
佛山石肯村 南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