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晓波

一位有自己诗学理想的诗人

——评王晓波诗集《雨殇》

2024-09-18 作者:月色江河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月色江河,本名张晓林。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主编。
  感谢广东诗人王晓波寄来诗集《雨殇》。新年伊始,江苏迎来了一场特大的暴风雪,气温降到零下10℃,这样的恶劣天气,在江苏气象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天气虽然很冷,但我的心还是温暖的,因为有晓波兄的诗集相伴。年底的工作虽然很忙,但我还是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这本诗集。
  我和晓波兄建立联系已有多年,在一些网络媒体、纸质媒体也读过他不少诗。这次则集中地读了他的诗集《雨殇》,深深地被他的诗歌所吸引。
  晓波的诗歌是与他的人生经历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说他的诗是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和抒发,从中能读到他岁月的往事,生活的影子,生命的温度。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没有隔膜感,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能一下子进入诗人所表现的情境之中,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他的诗歌也很符合中国传统诗歌“诗言志”“诗缘情”的审美观。《家书》是最能体现诗人真实生活的一首诗。诗人这样写道:
  
  家乡地瘦水缺
  供小儿读大学
  我孤身南下
  赚钱维持家计
  每逢小儿寒暑假期
  老妻啊!
  你夜不成眠
  识字学习
  盼早日能写家书给我
  
  今天
  收你来信
  泪水扑湿皱折信笺
  三载相思苦泪
  五十载岁月老泪横秋
  家书一封抵万金
  语句里  字迹间
  藏绵绵思念
  带家乡黄土干涩气息
  过玉门  跨阳关
  攀山越岭
  来到四季如春岭南
  
  平日里
  你锄地挑担
  不让须眉汉子
  来自丝绸之路的字只
  每一横  每一竖
  却那么纤巧
  是家乡的石窟艺术
  滋润了你么
  初写家书的老妻
  端坐土炕上
  煤油灯下写信的
  分明是那
  西子湖畔的秀巧织女
  
  读着这首诗,让人不由地想到唐代诗人张籍《秋思》中的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想到唐代诗人杜牧《旅宿》中的诗句:“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想到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该死的驿丞/三个月都不见一封家书/从浅浅的酒杯中/他用一根白发钓起,呵,那岁月/额上的皱纹/成倍数增长。”如果说张籍、杜牧的家书写的是幽恨乡愁,那么洛夫的家书则是对唐诗的一种解构,而晓波的家书呢,则写的是妻子的艰辛、孤独和思念。我们不妨细细地来品味一下。诗的第一节,写自己“孤身南下”的原因和妻子“识字学习/盼早日能写家书给我”。第二节,写自己“收你来信”的感受和字里行间“藏绵绵思念/带家乡黄土干涩气息”。第三节,对含辛茹苦的妻子进行交代和描述,一个“西子湖畔的秀巧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家书》一诗虽短小,却写出诗人真实的生活和难忘的岁月,写出诗人对妻子入骨与独有的情感和感受,也写出诗人对妻子相濡以沫的思念和感激,从而产生了“家书抵万金”的艺术效果。
  晓波还是一位有自己诗学理想的诗人。他的诗不追求“诗到语言为止”,也不像第三代诗人那样注重于零度抒情,他的诗强调的是真情实感,通过现代性来打通中国传统诗歌的谱系,让诗歌回到人生,回到生活的现场,使诗歌产生了历久弥新的艺术感染力。在《萤火虫》中,诗人这样写道:
  
  在茫然的生命河流
  每当夜色降临
  她们总是提着
  一盏小白灯笼
  
  因为寂寞
  因为爱情
  紧跟落日的脚步
  她们提着
  一盏盏小白灯笼
  寻觅在村野
  闪烁在河畔
  天空绽放的
  闪闪冷光
  那是爱的音讯
  
  关掉月亮
  关掉灯火
  一条静静的河
  清澈宛转的波光
  缓缓流淌
  一只只萤火虫
  将自身光明
  把生命照亮
  
  相聚无语的萤火虫
  如何让时间
  慢下来
  一生的欢爱
  可能烬在今宵
  
  她们总是提着
  一盏小白灯笼
  在茫茫的岁月河流
  不停寻觅寻觅
  
  在中国的诗学中,非常重视知人论事。这首诗恰好契合了他的人生和志向。诗人借萤火虫在抒写自己的人生。通过萤火虫这个意象,不仅能看到诗人个人化、当代化的生活,而且还能看到一种更为深广的生命状态和自我存在。特别是结尾“不停寻觅寻觅”一句,写出了诗人人生的追求、理想和抱负。
  晓波的诗不仅有生活有底蕴,有创作积累,而且还注重“兴发感动”。从哲学的层面上讲,人的生命本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阿波罗本能,再一种是狄奥尼索斯本能。前者依靠想象来超越生命和生活经验;后者则注重于现实来感受生命的真实存在。晓波的诗歌显然是属于后者。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只身融入广东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跌打滚爬,孜孜以求,其中,有豪情,有痛苦,有平坦,也有曲折。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用手中的笔,不,是用手中的电脑,写出自己的生存状态,生活状态和生命状态。这种创作理念,得益于中国传统诗歌感动缘起对他的影响。
  我很喜欢《远方》这首诗:
  
  什么也不想  抽空遥望一会天际
  现在让我们打扫庭院
  为马羊洗刷  收割嫩草粮食
  
  什么也不想  远近平淡安然
  远方蔚蓝雪峰洁白
  路旁小草小花  近处河道清澈见底
  
  什么也不想  待我们把此间整齐
  挽手牵着马赶着羊群伴着白云到天边
  一路搀扶到远方
  
  什么也不想  出神凝望天际
  你在收拾行旅计算远行和归程
  此刻神马飞驰  喜羊即将来临
  
  2015年甲午马年除夕
  
  向往远方,歌唱远方,是这首诗的主题。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他懂得形象思维对于一首诗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天际”“庭院”“马羊”“粮食”“雪峰”“小草小花”“河道”“白云”“天边”“远方”“天际”“神马”“喜羊”等意象,加大诗句中能指和所指间的张力和弹性,营造出一种阔大的诗意空间,且意蕴深远,回味无穷。同时,诗人把远方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呈现出自己灵魂的世界,写出了自己的情操、理想和志向,赋予人生以美好与向往,最终使这首诗在化梦成蝶的远方,给人带来更多的启迪、神往和前行。正如高晓松在《诗和远方》中所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晓波的诗歌不仅写日常经验和生命体验,而且还有一种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隐痛的呐喊,揭示当下的现实生活和人生。李白说,“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汉朝人说过,“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晓波这类诗庶几近之。
  请看《一条咳嗽的鱼》这首诗:
  
  如何  做一条
  素净的鱼
  鲤把目光  希望
  停靠在岸
  
  蹦高
  跳跃
  逃离黏滞的积水
  逃离腐臭的河流
  
  跃龙门
  鲤如愿  成为
  一条在城里
  用腮呼吸的鱼
  
  在行人不见路
  城中不见楼的
  雾霾里
  一条没法
  高兴的鱼  终日
  咳嗽不止
  
  如何  做回一条
  河里的鱼
  忽忙中  踏上归程 
  可别忘了
  出门佩戴口罩
  
  反映自然的诗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歌颂,一类是忧思。显然,晓波的诗属于后者。诗人用集荒诞、反讽和魔幻于一体超现实主义手法,以一条鱼生存状态作为切入点,观照污浊的世界,写出诗人对环境破坏的焦虑和忧思。诗的第一节,写鱼渴望离开河流,来到城市。第二、三节是写鱼成功地离开河流,走进城市。第四节是写鱼在城市里不适应,终日咳嗽不止。第五节是写鱼又回到河流。这条鱼本来离开河流,想“逃离黏滞的积水∕逃离腐臭的河流”,没想到到了城市之后,发现城市里的环境与河流里环境一样糟糕,写出当下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在写法上,诗人巧妙地设置一个充满戏剧色彩的景情剧,用简练而反讽的笔法将日常与荒诞、庄严与戏谑的生活画面进行并置、拼接,形成强烈的对比。尤其是最后的两行“可别忘了∕出门佩戴口罩”,类似戏剧中的插诨打科,既幽默风趣,又充满诘问与嘲讽,令人反思,产生了良好艺术效果。
  总之,晓波的诗歌没有复杂的隐喻,也没有冗长的句式,而是以清新自然、质朴轻盈的语言,在天、地、人三位一体中,写出了游子浓浓的乡情,唱出了自然之歌,吟出了人生的况味,真善美的情怀,呈现出一种“诗与远方”“家园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生命与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多种奏鸣和审美。
  
  (作者简介:月色江河,本名张晓林。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主编。曾获徐霞客文学奖、第六届江苏文学评论奖、中国当代诗歌奖等奖项。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创办民刊《桃花讯》《铁流》。著有文学评论集《淮安文学批评与研究》,诗集《迟到的玫瑰》《钢铁作证》《七星瓢虫》《淮钢记》。主编《江苏网络诗歌选》《中国微信诗歌100家》《中国微信诗歌年鉴》(2015年—2023年,每年一部)。现居江苏淮安。)
  
  《雨殇:王晓波诗歌选集》   作者:王晓波    出版发行:山东画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