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王鸣久

大块文章 闪光痕迹

——李松涛三部长诗的十三个书籍版本

2021-11-12 作者:王鸣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五十余年的文学历程,松涛始终与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栉风沐雨,勤于劳绩,已先后出版了各类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四十余部,但这三部长诗,必将永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李松涛是中国新时期最具忧患品格与艺术独特性的重量级诗人。 
  金石之声,起于黄钟大吕,镗鞳在耳,其来有自。砥定于此的,是他的三部长诗。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风云变幻,百年中国继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之后的第三次现代化启蒙浪潮,正起伏跌宕,亦波诡云谲。经受着革故鼎新洗礼的文学人们,依然以各种方式寻求着与时代的契合和自我的嬗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诗名远扬的李松涛,登高临远,厚积强发,以“忧患着的歌吟者”“歌吟着的思想者”的崭新定位,积十数年之功,先后为世人捧出三部心血力作巜无倦沧桑》《拒绝末日》《黄之河》,苏世独立,风神卓然,在诗歌朝圣的路上,完成了递次的艺术突破与超越性的自我生命践约。 
  三部长诗或以巜水浒》一日游为抒情脉络,探入历史肌理,深刻揭示中国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宿命性悲剧及对人性的扭曲;或聚焦于现实生态环境,悲悯万物生灵,振聋发聩地敲响物欲世界的警钟;或以黄河这条母亲河构筑跨文体艺术载体,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魂与蓬勃伟力,以及大步走向蓝色文明的精神再造。哲性因子,诗性担当,折冲樽俎,龙脱蛇变。诗人赓续屈子血脉,秉承鲁迅遗风,以千古思索毕集于斯的发散性思维徐徐展开思想艺术扇面,广远精微,浑融圆整,上下古今,灿然大备,其巧夺天工的艺术构架、忧患元元的赤子情怀、汪洋恣肆的精神气度、魔幻瑰丽的意象集群,以及妙语连珠、穷新极变的语言奇观,经纬万端皆臻至化境。正如著名诗歌评论家邢海珍在《中国新诗三剑客》一书中所说:“《无倦沧桑》《拒绝末日》《黄之河》三部长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中最具特色、最有力度、最为重要的诗歌巨著。”“凭借这三部巨制,李松涛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中国最杰出的大诗人行列。”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作为中国新时期诗歌艺术中的经典篇章,松涛这三部长诗在岁月演进中先后形成若干个专集、合集版本,为这三部力作的初生、重琢、面容更新与持续传布,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性注释,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别有意趣的文本话题。 
    《无倦沧桑》的第一个版本 
  《无倦沧桑》成稿于1988年5月至11月,全诗以“《水浒》一日游”为副题,分为“小引”“早·苦难与皇权”“午·忠与义”“晚·恶、嫉与性”“夜·生死与诗”五个部分,共二千余行。诗题最初叫《裸言》。1989年4月,因书题者笔误,以《无尽沧桑》之名首发大型文学期刊《昆仑》第二期,次年获1989、1990年度昆仑文学奖。 
  基于《无倦沧桑》出类拔萃的品质,1989年8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先机夺人,以最迅疾的速度出版了单行本,并在全国新华书店上架。初版的《无倦沧桑》为窄32开,厚71页,书名题字臧克家,书内正文前有高洪波所撰《血性文章  春秋笔意》的序文,后附作者后记。囿于当时的纸张质量与印刷水平,这版诗集封面、装祯都略显简朴。 
  《无倦沧桑》是松涛诗歌创作历程中的脱胎换骨之作,他以对历史的尖锐追问与反思,取代了先前对青春生活的类型化歌唱;以对人性的深刻迷茫与解剖,更替了以往创作中的同质化浮泛。块垒峥嵘,辞锋锐利,诗魂重铸,得其所哉。他终于用挣脱旧我、求真问道的自我决绝,完成了从“非我之我”到“自在之我”“自觉之我”的华丽转身和人生艺术的历史性飞跃。 
  《无倦沧桑》问世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诗界朋友们纷纷撰文致信,对这部大诗深解精神内涵,广释美学外延,予以衷心赞赏与高度评价。作为此诗的第一读者,我万番感慨难以自抑,于7月20日连夜草成一文《天殇不至  悲剧不已》,并与高洪波、乔良的评文一起刊发在《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一期上。 
  难忘的岁月,难忘的记忆。松涛用一册沉郁之诗,我用一纸深切小文,共同纪年,它注定了我们一生的刻骨铭心。 
  然而,一片好评如潮中,却斜刺里突然杀出一骑蒙面人马,横刀问罪!此事不可不记:一本既无主编,也无地址,名为《作品与争鸣》的杂志,于1990年第九期转载了松涛的长诗及我的《天殇不至   悲剧不已》一文,同时以争鸣名义刊登了署名陈然的批判文章。所以称之为“批判”而非“争鸣”,是因为在这篇题为《一首令人困惑的诗》的文章中,论者即无中肯评价,亦无善意批评,而是生拉硬拽,无端指斥,罗织罪名,以极左思维给《无倦沧桑》扣了一堆政治大帽子,并阴险地暗示长诗作者已走上了一条“背离”、“否定”的“不健康”道路。揆之以斯时斯境,这种“文革”遗风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为了正义与公道,我与李犁等朋友纷纷撰文反击,为松涛声援。这是松涛几十年诗歌创作中受到的唯一一次批判,好在最终没成气候,但也有力地反证了《无倦沧桑》那异常的思想尖锐性和强烈的冲击力。 
  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丁国成先生主编的《中国新时期争鸣诗选》,将当年《作品与争鸣》的一诗两文收入其中,并列为新诗潮中重要争鸣事件之一,是为此案余绪。 
  《无倦沧桑》的第二个版本 
  第二个版本是一个合集性版本,收入1989年8月华艺出版社出版的《李松涛诗选》之中。这是松涛的第一个诗歌选本,大32开简装,厚291页,正文前以诗界老前辈郭小川、臧克家等的评言为代序,文后以《依然是萌芽的向往》一文为后记,并附录胡世宗、柳践两篇评文。此书封面为草绿色,臧克家题写的书名旁印有素描的松涛头像,简练淡雅中别有寓意。 
    《无倦沧桑》的第三个版本 
   1994年7月,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对《无倦沧桑》再版重印。较之第一版,可谓焕然一新。精装本32开,厚159页,封面银灰色衬底,“无倦沧桑”四个隶书大字苍劲坚稳,书名下部一幅冰瀑照片,巨冰跌宕悬挂,层层叠叠,惊心动魄地凝固在大时空之中,仿佛是一个峥嵘之魂的投影。内文除与第一版相同处外,增加了一篇重印后记,诗人对这首长诗形成中的心路历程、事件、朋友情谊作了深情回忆;正文后附录了刘兆林、初国卿、丁宗皓、李犁等八篇评文及谢冕、昌耀、朱苏进、公刘、王新弟第九位朋友的来信。 
  整体上的厚重感,终于与这首大诗内外匹配,相得益彰了。 
    《拒绝末日》的第一个版本 
  《拒绝末日》是松涛应春风文艺出版社编辑、老友邓荫柯约稿而作,完稿于1991年10月,全诗分为“sos—紧急呼救”“脚下,疮痍遍地”“贫血败血并发症”“元殇”“凋枯的葱茏”“血祭”“娲石何在”“尖锐的敌意”“自杀的人类”“迅速贴进望远镜”计十章,共三千四百余行。首发《中国作家》1992年第三期,1996年9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首版的《拒绝末日》,简装32开,厚158页,封面清新雅致,文后附邢海珍评文及作者后记。 
  《拒绝末日》是松涛居安思危,忧世伤时,殷忧启明的一部醒世之作,他以秋风裂破般的精神方式,关注大地山河在物欲时代的破坏,悲悯生态疮痍,抚慰万物创伤,指证人类危机,探觅灾祸根源,深刻辨析了人类与自然、文明与野蛮、物质与精神、战争与和平的对立转换关系与自我救赎的路径,是千古家国情怀的一曲沉痛挽歌。 
  这部作品是松涛三部长诗中最长的一首,又是现实题材,其大量资料的蒐集研读、反复完善的谋篇布局、独具匠心的意象创造、历尽晨昏的字句锤炼,都是一场极需雄心与耐力的繁重劳动,而1990年代前半期,恰是松涛身体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他时不时被疾病所困扰,常常在医院病房里接受没完没了的检查、化验,用各种西药、汤药乃至杜冷丁打发日月晨昏,在吊瓶的滴液中辗转反侧度过一个个无眠之夜。英俊的他备受煎熬,不堪疲惫。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身心憔悴中,他依然以顽强的毅力,响应内心的召唤,以一个民族赤子的使命感,一字一句书写《拒绝末日》这部大书,并为未来的《黄之河》作着持续的思想酝酿、灵感捕捉和语言存储。焚膏继晷,伏首潜心,笔下喷吐着带血丝冒热气儿的语言,字里行间皆是无法遏制的生命忧思、存在之痛、民瘼国脉和苍生疾苦。孜孜于自我挑战中的他,曾如此慨言:“疾患害人,也醒人。我只企望在豁达与平和中寻找归依,以求放稳我脆薄的灵魂。但我自知本性难改,断断不会走向空茫的虚无。我不指望文学救世,也绝不会用文学欺世,仍将蘸着心血而非唾沫书写人生的篇章。”大爱入骨,无限情愫,真诗人与母亲大地、民族时代的血肉性牵连,今日想来,依然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天不负人。1997年12月,《拒绝末日》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对松涛的最高肯定,也是一个民族对一个有良知诗人的最好褒奖。 
  《拒绝末日》的第二个版本 
  这个版本是春风出版社为该诗获鲁迅文学奖而重印的,软精装长32开,147页,封面设计简雅明快,并附桔黄色腰封,极富现代感。 
  《无倦沧桑》的第四个版本 
  《拒绝末日》的第三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也是一个合集性版本,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的《李松涛自选诗》之中。这部自选集大32开本精装,厚达709页,收有代表性短诗近百首、小叙事诗十首及上述两首长诗;正文前有作者自序及与友人、家人彩色照片近四十幅,后有李犁评文代跋,并附录了近百名诗人、评论家的评文、书信以及“李松涛文学年事表”等创作资料,文字丰繁,精华荟萃,是松涛在新世纪之前几十年诗歌创作的一部集大成选本。 
    《黄之河》的第一个版本 
  在新世纪的晨光中,松涛历经十二寒暑,呕心沥血养育出的宏篇巨制《黄之河》终于破茧而出。这部跨文体长诗从1988年开始构思、随录,1999年12月草成初稿,2000年1月改毕一稿,2001年10月竣稿。全诗以九曲黄河为主线,选取孔子、屈原、司马迁、武则天等十二个著名历史人物,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中秋节等十二个民间节日,壶口瀑布、龙门、故道、禹王台等十二个自然景观,在“序曲”“尾声”之间,组成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篇章,分行体的自由诗共一千五百余行,不分行的散文诗近两万字。2002年2月,《中国诗人》春之卷首发民间节日系列十二首,后又于《星星》诗刊发表了历史人物系列十二篇。 
  2002年10月,《黄之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大32开简装,共172页,正文前有作者《甘愿沉重》的序文,后有后记;封面设计舒展大方,衬底照片中壶口瀑布气势磅礴,行书体的三字书名神气浑然,遒劲有力;印刷装帧,也皆尽精美。 
  如果说,松涛前两部长诗是大诗风范,那么这部《黄之河》便是史诗品格。这座跨文体巨制以黄河的汤汤大水为中华文明象征体,以“天、地、人”结成三维立体构架,用全方位视角,回望三千年文明古国的盛衰成败、苦难辉煌,书写华夏儿女那根叶繁华、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乡愁,揭示工业革命在推进社会进步与破坏自然规律中的现代性困境,精鹜八极,神游万仞,兴怀抒情,咏物寄心,华赡丰沛,元气淋漓。我在给他的电子邮件中,曾这样欣喜万分地赞道:“《黄之河》绝对是大重量级的作品。就思想上的开阔、语言上的老辣、风格上的成熟,都应该使它能超越在《无倦沧桑》和《拒绝末日》之上。你的‘第三子’比你的‘长子’与‘次子’更英俊飘逸也更风流倜傥,由此构成的‘李氏长诗三部曲’,恐怕在中国当代诗壁上,也是永远‘挑得出而剔不去的’” 
  与我同感,《黄之河》的横空出世,又一次在当代诗界引起强烈反响,著名评论家陈超、朱先树、谢冕、邓荫柯等纷纷撰写重磅评论文章,对《黄之河》的人文风采、艺术结构、语言魅力、文本价值进行全面阐释;更有贺敬之、牛汉、李瑛、赵恺、周涛、聂鑫森、程步涛、郭晓晔一众师友,来信致函,予以祝贺和激赏。 
  2004年7月,《黄之河》以其诗“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对诗歌形式的新鲜开拓”,荣获中国诗歌学会授予的首届艾青诗歌奖。当之无愧,实至名归,松涛以不断的自我刷新,完成了诗歌创作的三级攀越,稳稳地站上了当代诗歌艺术的制高点。 
    《忧患交响曲》的第一个版本 
  三部长诗得到诗界内外的一致认可,其艺术成就已有口皆碑,松涛的朋友们便撺掇他印一本长诗合集。松涛当然也有此意。后来,在他的挚友田玉武的筹划下,把诸般细节敲定,松涛反复斟酌比较,将书名定为《忧患交响曲》。本来出一本合集并不甚复杂,把现成的稿子与资料编排齐整交给出版社编辑付印便是,但松涛决计要在这一次出版前,对三部长诗进行全面修订。 
  我与松涛相识相知几十年,在诗歌创作上,我最敬佩的就是他精益求精的精神。不单成稿时要一字一句锤炼,精雕细刻,反复打磨,就是发表出版后,也常常一遍遍修改、订正,容不得一丝瑕疵。如此地追求极致和完美,颇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之风。 
  而我在写作上刚好相反,不管长诗短诗,一旦成稿,再不改动。因为我知道:我只能写成这般模样了。有一次,我俩谈起各自的写作习惯,松涛逗我:“鸣久,你这是大家啊,一字不易!”我立即回他:“松涛,你才是大家啊,千锤百炼!”言罢,我们为这种相互的谑闹与暗含的自嘲,而开怀大笑。 
  松涛对这次修订,真可谓殚精竭虑,按他自己的话说:“这次的修改,我扩充了《无倦沧桑》的容量;《拒绝末日》虽然领了奖,由于一直不满意,我做了结构性颠覆;而《黄之河》则着力强化了大文化的初衷。字斟句酌的努力,瞻前顾后的策应,意在求取三部长诗互动、互补、相映生辉的整体风貌。” 
  2006年4月,在松涛的老朋友、时任社长韩忠良先生的再次鼎力相助下,《忧患交响曲》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简装小16开本,厚433页,正文前有作者自序,后有“李松涛访谈录”与“李松涛诗文集要目”,文中插印有单行本书影及作者手迹;另附录有著名诗人白桦、邵燕祥、韩作荣,著名作家公木、端木蕻良、韩静霆,著名评论家张同吾、吴开晋、阿红,著名编辑家丁国成、罗继仁等107篇评论文章、书柬及文谈,阵容堪称豪华;整体装帧设计亦凝重沉稳,严整精到,气象森然。 
    《忧患交响曲》的第二个版本 
  第二个版本其实是第一版本的精编版,它只保留了三部长诗及各版的序言、后记,其他所有的评文与信函未再附录;此版小16开简装,294页,与第一版同时印刷。 
    《忧患交响曲》的第三个版本 
  第三个版本是第二个版本于2006年12月的第二次印刷,亦是小16开简装,281页。醒目的是内文版式、字体都进行了改变,封面也是重新设计,整体上更加清朗典雅,现代气息也更为浓厚。 
  《忧患交响曲》是松涛三部长诗的一次经典性集结,它在新世纪时空下为新现实主义文学矗起一座崭新标高,也为中国当代诗歌打造了一卷独特的美学范本,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人文指向,我想借用明代张载那句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松涛长诗的价值与意义。 
    《无倦沧桑》的第五个版本 
  这个版本是2016年11月对第三个版本的第二次印刷,正文前增有作者《长诗〈无倦沧桑〉琐记》一文,共178页。 
    《拒绝末日》的第四个版本 
  这个版本是2016年12月对第二个版本的重印,文内增加了若干评论、书柬与作者《长诗〈拒绝末日〉琐记》一文,共151页。 
    《黄之河》的第二个版本 
  这个版本是2016年10月对第一个版本的第二次印刷,文内增加了若干评论、书柬及作者的《跨文体长诗〈黄之河〉琐记》一文,共205页。 
  上面这三个版本,都是《李松涛诗文选》的长诗分卷,均为简装长16开本,封面设计形式一致,简洁大方;书内附印有若干作者的手迹、书影、与文朋诗友的照片,内容丰富,印制精美,颇具典藏性。 
  以上就是松涛三部长诗刊刻行世的基本脉络,十三个版本,像十三块里程碑,镌刻着这座诗歌星座的一路轨迹与它闪耀的光痕。 
  五十余年的文学历程,松涛始终与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栉风沐雨,勤于劳绩,已先后出版了各类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四十余部,但这三部长诗,必将永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这三部稀世华章鼎立于中国文学史页,松涛当问心无愧,尽可淡然于“五杏居”的山环水抱之间,坐看窗外云起云飞,静听庭前花开花落了。 
  松涛知道,我们知道,时移势易,随着物质主义、智能方式、情感扁平、精神内卷化的风行,随着昌耀、北岛、杨炼、江河、舒婷、雷抒雁等同一代诗人的渐次淡出,随着1980年代那黄金十年的愈去愈远,一个“大诗歌”时代已悄然谢幕,一个诗歌“小时代”已轻盈而来。诗歌的葡萄架上,万干枝叶虽有纷披之美,但终也无法掩去侧耳千山的寂寞与追寻无着的茫然。 
  但无论如何,诗人会老去,大美之诗却绝不会老去。高蹈的魂魄,卓立的风骨,沛然不可遏抑的郁勃之气,依然鲜活在时间的深处。如松涛三部长诗这样杰出的现代诗歌,必将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那样,以它至真至善至美的强大生命力,活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活在民族的血液中,乃至后人的手掌之上。当我们那些灵性子孙,于满眼的青山绿水间,回望这一树一树的诗意葱茏,我仿佛看见他们相互会心一笑,然后说: 
  来!让我们打开这卷书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