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乐超拔
――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
2006-07-04 作者:王久辛 | 来源:中国诗歌网 | 阅读: 次
当我准备为莫扎特撰写这篇纪念文章之始,我是拟用“生命的辉煌”作为文章之名的。尽管这位创造了奇迹的天才只活了35岁,但他的创造数量,却相当的惊人,且无论长短,均有神妙之境。我曾这样猜想,如果再给他35年的时间,这位六
当我准备为莫扎特撰写这篇纪念文章之始,我是拟用“生命的辉煌”作为文章之名的。尽管这位创造了奇迹的天才只活了35岁,但他的创造数量,却相当的惊人,且无论长短,均有神妙之境。我曾这样猜想,如果再给他35年的时间,这位六岁便开始创造的天才,不知又要为人类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啊。然而生命是有限的,遗憾总是难免的。但仅此,凭他一生创作的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1部安魂曲以及数百部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等作品。在我看来,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辉煌壮丽的人生。但我为什么又放弃了用“生命的辉煌”作为本文之名了呢?
今年,2006年1月27日,是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纷纷上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以表达对这位天才的敬仰与缅怀。早在1994年,我在西北名城兰州的黄河剧院,就观赏过一部名为《莫扎特》的电影,影片中有一位宫庭乐师,像极其下流的恋物癖病患者,他四处搜寻莫扎特随手写下的乐谱,既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又妒火中烧,百般刁难,甚至在莫扎特的弥留之际,也没有放弃对这位天才的迫害――向莫扎特追讨债务。据我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这位深知莫扎特才华的宫庭乐师――我们应当记住这个可耻下流的宫庭乐师的名字――萨列里,他是因为担心被莫扎特取而代之、一贯不停地陷害莫扎特。由莫扎特的英年早逝,我悟到一个道理:即,真正迫害人才的人,恐怕并不是白痴,更不是蠢蛋,而往往是――道貌岸然,衣冠楚楚,满嘴仁义道德,混迹于高层政治文化圈的,甚至还可能有点专业知识,但又自称是复合型“人才”的“人”。他们之所以迫害人才,原因非常简单,像萨列里,仅仅是耽心私利受到可能的影响,便会人性变异,畸形膨胀。当人们还在为天才延长寿命而祈祷之际,他已经下手了。我一直以为,嫉妒的前题条件是知道自己比对方差。这很好,有点类似知耻的味道。问题的关键的关键是,知耻而后勇的“勇”的指向――是自强发愤,还是奋起迫害?如果是前者,当然无比健康,是人格高尚的人必然的选择;反之,则如萨列里,成为迫害天才的恶棍流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莫扎特已经去世213年了。即使萨列里再长寿,他能活到今天吗?我再宽容点说,即使他活到了今天,他又有哪一段乐曲的哪一个音符,能被今天的人演奏,并为之而心动呢?这些速朽的垃圾,最可恶的地方是他深知这样做很下流,却仍然要坚持这样做,他往往以为自己很高明,别人不会察觉,其实这是掩耳盗铃式的伎俩,挡不住人们的睥睨。我敢说,即使在地下,他也仍然要为他生前的罪孽而遭逢唾弃。
不过,在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似不应提及这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取出BIS唱片公司出品的《莫扎特作品精选》,音箱里很快便流泄出《小星星变奏曲》――当当,当当,当当当,单纯而又天真,志洁而又芬芳,在这欢快的音符中,我们怎么会相信,写出如此清纯之旋律的天才,会贫病交加呢?怎么会因贫病交加而死呢?死亡怎么敢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呢?是的,莫扎特是不会死的,他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公元2006年6月16日,在中国爱乐乐团2005-2006音乐季,中山音乐堂举办了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系列音乐会,上演了莫扎特二幕歌剧《魔笛》,由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郭淑珍担任艺术指导,青年指挥家张洁敏指挥,弗朗切斯科・斯托基诺・韦斯出任导演。我八岁的女儿说她看过《魔笛》的连环画,而我却连我的女儿还不如,真的没有看过这个古埃及的故事,更未聆听过莫扎特的二幕歌剧《魔笛》,乃至聆阅之后,才发现:即使过了205年,这部歌剧的思想内蕴对于今天的世界,包括当今的中国,也仍然具有非常切近的现实价值。但在这里,我并不打算罗列这部伟大作品的现实意义,我觉得思想正确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首要的前题,这关乎艺术家的立场。但仅有正确的立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高超的技艺,以实现张扬艺术个性,达到对人感染至深的目的。以《魔笛》来说,这次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出,我以为就非常的成功,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几位主要歌唱家的歌唱,都尽其所能地演绎再现了莫扎特音乐所包涵的纷繁高妙的技艺,灵动自如,一气呵成。例如女高音柯绿娃饰演的帕米娜与男中音冯国栋饰演的帕帕吉诺的二重唱,柯的演唱深情而不乏力度,而冯的演唱既有真情又不乏诙谐与迫不及待的想象,尤其他们的合唱:“爱情的崇高目标超过一切,惟有男和女,竭力去达到神仙境界。”歌词虽然一致,但一高一中的演唱,则因了不同音域与声调的变化,而使这句唱词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在我看来,这当然是演唱的辛劳与创造,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莫扎特神妙音符的精准跳荡所包含的新意本身的魅力。再如吴艳 饰演的夜后的几个唱段,几乎全是炫技式的花腔,我甚至想,如果吴艳 流利婉转的花腔不是高超的技巧的炫耀,那么这部歌剧又与普通的歌剧有什么区别呢?必须有技巧,而且是技巧的盛宴,是技巧构成的华彩乐章,否则与其它歌唱就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再如冯国栋饰演的帕帕吉诺,我觉得冯国栋是有比较好的表演才能的,在这部歌剧中,他扮演的帕帕吉诺是最有人气的歌唱家。他歌唱时并没有拿出一个要歌唱的架式,而如莫扎特充满阳光的音符一般,自然、灵动、亲切、活泼,又不失歌唱的水准。在我看来,目前歌剧的表现,其最大的问题正在于此――即老是要拿出歌唱的架式,这是与莫扎特自然流畅的音乐风格不相一致的,也是大有创新空间的地方。我们今天来纪念莫扎特,我以为正可借此良机,来回顾莫氏高超的音乐技巧对感染力实现的意义,以提升中国歌剧整体的质量。在此,还值得一说的,是青年指挥家张洁敏的指挥。老实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年轻又这么富有才气的女指挥家在指挥这么大型的歌剧。她苗条的身材与双臂含着莫扎特的每一个音符在起伏挥动,尤其她的手,甩出时随着音符一起飞洒,动作青春,富含勃勃朝气。我想,当初青年莫扎特莫不如此?对,肯定是这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由此我又想,为什么余隆没有来指挥这么重要的演出,而要用更富青春气息的青年女指挥家?莫不是也考虑到了要与莫扎特青春形象的相仿佛?
是的,在酷爱莫扎特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目中,莫扎特是年青的,当然更是丰富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莫扎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这位天才的价值?是否认识之后又真正懂得了对天才应有的呵护之心?我想,我们在纪念莫扎特的时候,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与认识天才莫扎特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在他去世213年之后,来纪念远逝异邦的这个名叫莫扎特的音乐家呢?纪念肯定不是纪念本身。那么,它所包涵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以为:上帝回答不了的问题,只有良知可以作答,那么,就问我们的良知吧。
2006年6月19日 北京
今年,2006年1月27日,是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纷纷上演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以表达对这位天才的敬仰与缅怀。早在1994年,我在西北名城兰州的黄河剧院,就观赏过一部名为《莫扎特》的电影,影片中有一位宫庭乐师,像极其下流的恋物癖病患者,他四处搜寻莫扎特随手写下的乐谱,既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又妒火中烧,百般刁难,甚至在莫扎特的弥留之际,也没有放弃对这位天才的迫害――向莫扎特追讨债务。据我后来查阅有关资料才知道,这位深知莫扎特才华的宫庭乐师――我们应当记住这个可耻下流的宫庭乐师的名字――萨列里,他是因为担心被莫扎特取而代之、一贯不停地陷害莫扎特。由莫扎特的英年早逝,我悟到一个道理:即,真正迫害人才的人,恐怕并不是白痴,更不是蠢蛋,而往往是――道貌岸然,衣冠楚楚,满嘴仁义道德,混迹于高层政治文化圈的,甚至还可能有点专业知识,但又自称是复合型“人才”的“人”。他们之所以迫害人才,原因非常简单,像萨列里,仅仅是耽心私利受到可能的影响,便会人性变异,畸形膨胀。当人们还在为天才延长寿命而祈祷之际,他已经下手了。我一直以为,嫉妒的前题条件是知道自己比对方差。这很好,有点类似知耻的味道。问题的关键的关键是,知耻而后勇的“勇”的指向――是自强发愤,还是奋起迫害?如果是前者,当然无比健康,是人格高尚的人必然的选择;反之,则如萨列里,成为迫害天才的恶棍流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莫扎特已经去世213年了。即使萨列里再长寿,他能活到今天吗?我再宽容点说,即使他活到了今天,他又有哪一段乐曲的哪一个音符,能被今天的人演奏,并为之而心动呢?这些速朽的垃圾,最可恶的地方是他深知这样做很下流,却仍然要坚持这样做,他往往以为自己很高明,别人不会察觉,其实这是掩耳盗铃式的伎俩,挡不住人们的睥睨。我敢说,即使在地下,他也仍然要为他生前的罪孽而遭逢唾弃。
不过,在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似不应提及这段让人不堪回首的往事。我取出BIS唱片公司出品的《莫扎特作品精选》,音箱里很快便流泄出《小星星变奏曲》――当当,当当,当当当,单纯而又天真,志洁而又芬芳,在这欢快的音符中,我们怎么会相信,写出如此清纯之旋律的天才,会贫病交加呢?怎么会因贫病交加而死呢?死亡怎么敢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呢?是的,莫扎特是不会死的,他永远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公元2006年6月16日,在中国爱乐乐团2005-2006音乐季,中山音乐堂举办了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系列音乐会,上演了莫扎特二幕歌剧《魔笛》,由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郭淑珍担任艺术指导,青年指挥家张洁敏指挥,弗朗切斯科・斯托基诺・韦斯出任导演。我八岁的女儿说她看过《魔笛》的连环画,而我却连我的女儿还不如,真的没有看过这个古埃及的故事,更未聆听过莫扎特的二幕歌剧《魔笛》,乃至聆阅之后,才发现:即使过了205年,这部歌剧的思想内蕴对于今天的世界,包括当今的中国,也仍然具有非常切近的现实价值。但在这里,我并不打算罗列这部伟大作品的现实意义,我觉得思想正确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首要的前题,这关乎艺术家的立场。但仅有正确的立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高超的技艺,以实现张扬艺术个性,达到对人感染至深的目的。以《魔笛》来说,这次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出,我以为就非常的成功,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几位主要歌唱家的歌唱,都尽其所能地演绎再现了莫扎特音乐所包涵的纷繁高妙的技艺,灵动自如,一气呵成。例如女高音柯绿娃饰演的帕米娜与男中音冯国栋饰演的帕帕吉诺的二重唱,柯的演唱深情而不乏力度,而冯的演唱既有真情又不乏诙谐与迫不及待的想象,尤其他们的合唱:“爱情的崇高目标超过一切,惟有男和女,竭力去达到神仙境界。”歌词虽然一致,但一高一中的演唱,则因了不同音域与声调的变化,而使这句唱词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在我看来,这当然是演唱的辛劳与创造,但我们也不能忘记莫扎特神妙音符的精准跳荡所包含的新意本身的魅力。再如吴艳 饰演的夜后的几个唱段,几乎全是炫技式的花腔,我甚至想,如果吴艳 流利婉转的花腔不是高超的技巧的炫耀,那么这部歌剧又与普通的歌剧有什么区别呢?必须有技巧,而且是技巧的盛宴,是技巧构成的华彩乐章,否则与其它歌唱就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再如冯国栋饰演的帕帕吉诺,我觉得冯国栋是有比较好的表演才能的,在这部歌剧中,他扮演的帕帕吉诺是最有人气的歌唱家。他歌唱时并没有拿出一个要歌唱的架式,而如莫扎特充满阳光的音符一般,自然、灵动、亲切、活泼,又不失歌唱的水准。在我看来,目前歌剧的表现,其最大的问题正在于此――即老是要拿出歌唱的架式,这是与莫扎特自然流畅的音乐风格不相一致的,也是大有创新空间的地方。我们今天来纪念莫扎特,我以为正可借此良机,来回顾莫氏高超的音乐技巧对感染力实现的意义,以提升中国歌剧整体的质量。在此,还值得一说的,是青年指挥家张洁敏的指挥。老实说,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年轻又这么富有才气的女指挥家在指挥这么大型的歌剧。她苗条的身材与双臂含着莫扎特的每一个音符在起伏挥动,尤其她的手,甩出时随着音符一起飞洒,动作青春,富含勃勃朝气。我想,当初青年莫扎特莫不如此?对,肯定是这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由此我又想,为什么余隆没有来指挥这么重要的演出,而要用更富青春气息的青年女指挥家?莫不是也考虑到了要与莫扎特青春形象的相仿佛?
是的,在酷爱莫扎特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目中,莫扎特是年青的,当然更是丰富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莫扎特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但人们是否真正认识了这位天才的价值?是否认识之后又真正懂得了对天才应有的呵护之心?我想,我们在纪念莫扎特的时候,如果没有真正理解与认识天才莫扎特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在他去世213年之后,来纪念远逝异邦的这个名叫莫扎特的音乐家呢?纪念肯定不是纪念本身。那么,它所包涵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以为:上帝回答不了的问题,只有良知可以作答,那么,就问我们的良知吧。
2006年6月19日 北京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