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施施然

汉家评施施然诗歌:巾帼式愤怒和一颗温暖的贞烈之心

2021-10-26 作者:汉家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作者似乎在一股脑言说着她对于古文明的绝望,这绝望如同一把苍白的匕首,这匕首承载着作者的文化复仇——她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那好,请将刃口朝向心脏的位置。

  《致桑德罗·特劳蒂》异于施施然的绝大部分作品——这个“异样”既包含异样的语言叙述方式,也涵盖异样的报丧钟声、巾帼式愤怒和一颗温暖的贞烈之心。

  这首诗显得很不同,很喧哗倒像是死寂般的喧哗,很愤怒倒像是沉默般的愤怒。作者似乎在一股脑言说着她对于古文明的绝望,这绝望如同一把苍白的匕首,这匕首承载着作者的文化复仇——她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那好,请将刃口朝向心脏的位置。

  诗篇开首,以古罗马入诗,这是西方古文明的象征,一直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梵蒂冈的经文你念了几遍、阳光是否照在了巴洛克拱形天花的那个小天使身上、谁擦去斗兽场的英雄血——在通往罗马的道路上,文艺复兴给予人类以文明的前途,这是西方式的幸运,亦是那些文化英雄共同选择的道路。

  “但太多的人,像铁轨的两端,各死各的/终生不得一见”,作者在叙述罗马文明时,突然插入了这一句,如同一个不祥之兆,它预报了一个坏消息,一个关于文化衰亡的消息以及经久不息的哀叹。

  ——激情,“无限的诗意”、以及该死的“怀旧”,是文化的构成元素、精神内核和类似于丧葬的口吻。古国蹒跚而来,作者在这里加重了叙述的力度,可以明显感到其愤怒的范围在扩大化的同时也在急速地集中化:对西方文明的叙述之后,引出了对于汉文明的悲叹,那古国正在沉沦下去——作者的匕首已然出鞘。

  古国文明的腐烂,证明这是一个视腐烂为宴席的时代。喧嚷的集市繁华如昼,诞生于腐烂土地上的繁华胜境如同送葬队伍里传出的八音齐奏。缺席的良知在为贪婪和虚假献上的冠冕。

  推倒房屋的工地上,是被驱逐的子民。灰色丛林——动物凶猛的丛林法则在21世纪依然是蛮横的主导链条。

  而沉默的将更加沉默,洗牌的在洗牌。重建之路是一条险路,甚至几乎是一条绝路。所有的一切都大局未定。

  文明作为精神上的父亲,已消失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失去了父亲就失去了灵魂,对于无魂的人们而言,在安放灵魂之前不得不先对文明进行一次绝地的招魂。

  诗歌结尾部分,在充满力量和绝望的愤怒之后,“你”进入诗歌中。“你”放弃了古老的石头房子,眼睛与新鲜的大海谈恋爱,以及纷至的云朵、树梢、红葡萄酒、绿芭蕉等意象组建了温暖的意象群,这孩童般的生命力将长存,即使所有的一切都会消失,但永恒的艺术不会被消灭,诗歌不死——本诗在最后关头笔锋陡转,托付于人类永恒的艺术光芒——这对于艺术的贞信既是人类精神得以延续的证据,亦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命运的德性与志气。

  本诗在语言层面上具有语义情感多变的特征,从开篇对罗马文明的叙述到进入对当今文明境地的批判直至最后对人类文明前途的贞节之信,其语言指涉范围和内涵挖掘几度发生了重要的语义转向,其语言的跳跃性为本诗带来了一种色彩变幻的诗意折射,同时在诗歌内核上并没有对文明沉沦进行浅表性的虚弱抚慰,而是直击其败坏的要害,作者的匕首一出鞘就准确地扎向了心脏部位。而在复仇性的批判过后,那灯盏般的文明踪迹在最后时刻给予了悬崖边上的拯救,使读者重获希望。来自西方文明的意象派大师桑德罗·特劳蒂作为这首诗的被致敬者,应该为施施然的文化良知和对于艺术伦理的信心而鼓掌。

  匕首一旦扎进了心脏,就沾着了鲜血,但那不是为了让它死,倒是为了让它能够不朽地活下去。与此对应的则是作者在诗行中对于大海的恋爱猜想,那眼睛里的任一朵浪花都美丽非凡,因为它们在爱着,在新鲜地爱着——这“爱”既是艺术精神上永远的父亲,也是诗歌血脉上永恒的母亲。

附:

致桑德罗·特劳蒂*

施施然

 
罗马帝国建都后,“万城之城”雄踞
梵蒂冈,巴洛克,斗兽场,文艺的复兴
在这淡蓝色的星球上,条条大路
通罗马,但太多的人,像铁轨的两端,各死各的
终生不得一见。然而
我们要谈论的是激情、“无限的诗意”,以及该死的
“怀旧”。一个古国蹒跚走来
而它的文明正在腐烂。喧嚷的集市繁华如昼
良知却在缺席。房屋被推倒,灰色丛林像一声声冲天的呐喊
而沉默的更加沉默。一切都在洗牌
重建。我们的父亲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我们的灵魂已无处安放——如果说,还有灵魂的话
当然你不会懂得。也或许,你是对的,放弃这些古老的石头房子
让眼睛和新鲜的大海谈一场恋爱
望着晨起的云朵静静地飘浮,翻滚,在浓密的树梢上
红葡萄酒,绿芭蕉,孩童般的生命力——
有一天,一切都会消失。但艺术永恒。诗意也是。
 
   注:桑德罗·特劳蒂,意象派大师,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特邀教授,曾为诗人施施然画像并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