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写实:透视生活之景
——评周瑟瑟诗集《屈原哭了》
2024-09-14 作者:陈亚平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陈亚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文艺评论工作委员会委员、内空间意识哲学创始人。
最有魅力的诗,总是能够在生活创造的背景中,勾画出一种心灵图像的诗。而周瑟瑟的诗,总是能在生活的戏剧式色彩中,构筑着一个个诗意般写实的奇特配景。也就是说,他把日常在场的生活现实,当作了写作原创的唯一源泉,进而从诗的“田野观察”,一跃而升华为诗“户外写作”。从诗的表现方式来论,周瑟瑟最力求达到的目标是,诗一方面,要有独立的实体生活环节,另一方面,要摆脱抽象内容意义的拘束,把重点表现力,灌注到显现内容意义的典型事物中,使诗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认识性的意趣,当作主要目标。
重要的诗,简单几句就可以写成,不必十分繁琐。这就是周瑟瑟《屈原哭了》诗集,给我们展现的突破词法限制、面向诗性复归的诗学构景。可以说,这是他执着的朴实诗风,在诗与思、诗与情——双重境界中的交叉重现。我们能在诗作《怀乡》中热切直感到,诗,应有的情感直露的真实语言,像秋风掠过,让心一阵轻快:
“小学校的树林哗哗作响,风吹教室窗户的塑料
像一个人打另一个人的耳光,我们提着小火炉
一生的温暖微暗,也比不过小学校里五年时光”
诗,既然是有血液的,就应深入到情感的生命里面去。诗歌表现的情感世界,是每一个诗人,不可代替的潜形世界。一旦对它作出任何一种形式的创造性表现,都等于是,在建立一个诗意凸现的内心美生命。从周瑟瑟诗歌风格底蕴中,表达的情感方式看,情感,总是要深深崁入一个认知的天空,这时候,认知就像星辉环照,也会让每一份情感,映射出耀眼的光芒。而每当他的那份情感,转化为高于一切的体验时,就会把一切的平凡,转变为美。
从诗学角度讲,周瑟瑟追求的情感,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式情感。正是得益于这种艺术式的情感,才使得他诗歌专擅描写的特定内容,并不限于单纯的内心生活。而是同时,包含了“现场的”、“热气腾腾的”、“新鲜的”、“亲自参与其中的”艺术化的现实生活,这不禁,使得他的诗趣、诗境、诗魂,与外在的世界,可以悠然交融,纵脉相连。《在公园写作》可称作地标性诗作,让我们一下就融入了有气流感的日常场景的温馨中:“一架小型喷气式飞机从公园一角飞过/我转动脖子/转动写作的方向”,诗句通过日常性场景,抓住了“写作”状态本有的规律性,把它拟人化地描写成一个动作,使我们可以想象到,写作作为精神活动的可转换性。手法侧重于,用艺术式情感视角,对镜像细节的观察,或是用离奇的事件,来把这种仿佛没有外在化的构思状态,塑造成形象的诗性对象。“他们在月光下晒盐/展示自己身体祼露的财富”(《晒盐的人》),诗中的情感化叙事,构成了场景的中心,被描写对象,就像是伴随着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在给读者作讲解,而让叙事携带的诗意,通过读者的理解和重构来实现。
一方面选用艺术情感的渲染,另一方面又采取理性理解的烘托,是周瑟瑟给诗式,灌注一种辨证结构那个勃勃生机的独特方法。在诗学规律上,有什什么样的诗式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诗式功能。所以,周瑟瑟的诗式,让我们可以,在这种物心同在,物心同一的境界中,得到一个悟从中来的诗意。我们看看《屈原哭了》这几行诗句:
很多年我都是携妻带子从汨罗下火车,天色微暗
很多年我都是从黎明的汨罗江上过,江水泛着泡沫
每次我都看见屈原坐在汨罗江边哭
我不敢低头,我一低头酸楚的泪就会掉下来
但内心还是不能忍受屈原坐在汨罗江边哭
我一下火车,他就跟着我,要我告诉他《离骚》之外的事
我觉得,诗的叙事化抒情,重点不在表现某个情境,或者某个特殊对象,而是侧重表现一种,被激发出情感的抒情主体自己的感想。因为在主体内心的深境里,往往可以无止尽地漫漫扩展。所以,这种叙事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达到抒情化的目的地。这段诗节中,抒情句式“内心还是不能忍受”, 对全段叙事的理性理解,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铺垫。同样,叙事句式“屈原坐在汨罗江边哭”,对全段抒情的诗意阐发,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铺垫。可见,抒情与叙事的分与合,隐与显的融合,可以共同作为叙事与抒情二者,提升诗性意境的互补方式。
户外性与写意性的结合,就是现实和艺术的交织。这也成为周瑟瑟对叙事化抒情手法,设定的开放式发展原则。它体现出来的诗意写实状态,按周瑟瑟他的话讲:“在户外写作。这与我的内心变化有关,我害怕自己不真实,害怕离开现场后,我的追忆会失去现场的第一感觉,我把事后的感觉称为死的感觉”。这事实上,是对叙事与抒情互动层次的提升。
为了满足诗意化写实的条件,周瑟瑟在诗中,大量采用最具景深感的画面、最具内涵性的寓意、最具场面性的题材——三位一体的结合法,来追求,生活活力与诗意阐发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张力。“户外写作”这种现场写意法,表面上,是亲近现场的生活现实,实质上,是心灵对某个日常对象的第一直感、第一体验、第一认知的摄取,目的是,让叙事由一种协同性,转入一种陪衬性,凸现情绪跌宕多变,又不断再生的诗境。例诗:《草枯了》
“草枯了,秋天像个出家的人,在郊外走
落叶在脚下燃烧,我想起了外省焦虑的兄弟
草枯了,心中似有隐情无从倾吐
运草的拖拉机仿如我的灵魂,在突突突地叫喊
而我的肉身在午睡”
诗中,用的是一种叙事性和戏剧性结合的复调织体结构形式,它包含了两个不同主题的呈现点和发展点,以及特定的情感发展线的布局。于是,诗在统一的主题“草枯了”复述点之间,挖掘出主题材料“外省焦虑的兄弟”和“心中似有隐情”这一对比状态的可能性,这就让五光十色的户外世界,变成了诗意写实摄取的一个透视点。同时,让平静的抒情诗段和矛盾般的戏剧性诗段,交织构成一种幻想气质的在场性。
诗意化写实的原则,核心是追求诗意动态化。在写实情节上,不能漫无边际地重复,而是首先要达到表现对象的变化性。相反,在诗意阐发的层次上,又不宜在对象中,同时寄托多种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混杂感受,而是侧重表现出,集中化的诗意性质的心境。试读周瑟瑟《爱是慈悲》的诗段:
“奔跑在故乡的田野 ,爱人呀
你身后的云雀是我童年的那一群
它们不离不弃,追逐着来自异乡的女孩
人充满劳绩,爱人才是你真正的故乡
父母要先于我们离世
留下我们相依为命,把彼此视为故乡”
诗中“故乡的田野”、“身后的云雀”、“异乡的女孩”,突破了场景重复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扩大了场景范围和表现功能,增强了场景变化的诗性动态,让各个场景的层次,由平稳、徐缓再到深邃。诗句“爱人才是你真正的故乡”,把个人的感手,只集中于一点地表现出来,表现了特有的强烈、深切、奔放的意境,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戏剧性组合一体的特点。诗句“把彼此视为故乡”,不是临机应景的感触,而是对“我们相依为命”这种从内心和外表两个方面,进行集中式的体验和精细的洗炼,由此来摆脱,题材受多种感受力的约束。诗句“把彼此视为故乡”,告诉我们,抒情诗的内容构思,不是扩展客观实体情节,而是构思一个主体最集中、最浓烈的认识、情感世界。所以,抒情的诗意化是与心灵的感受内容一致的。诗句“把彼此视为故乡”,对完整的思想、心绪的独立世界,作出构思的内容,本身就是在抒发,一个完整的诗意性质的心境。在叙事的诗式表现上,周瑟瑟虽然体现出了亚里士多德推崇的那种简短诗式,但他在《屈原哭了》诗集中,又发展了一种追求格言效果的短句体,这种简洁体,不讲究句子修饰的细节,这算是反直线叙事形式的发明。对句子进行压缩表达,目的是,对客观对象做出变形、改造对象本来面目,对其加以新的理解,追求现场感的瞬息片刻,来表现内在的主观感受。
2024年8月
重要的诗,简单几句就可以写成,不必十分繁琐。这就是周瑟瑟《屈原哭了》诗集,给我们展现的突破词法限制、面向诗性复归的诗学构景。可以说,这是他执着的朴实诗风,在诗与思、诗与情——双重境界中的交叉重现。我们能在诗作《怀乡》中热切直感到,诗,应有的情感直露的真实语言,像秋风掠过,让心一阵轻快:
“小学校的树林哗哗作响,风吹教室窗户的塑料
像一个人打另一个人的耳光,我们提着小火炉
一生的温暖微暗,也比不过小学校里五年时光”
诗,既然是有血液的,就应深入到情感的生命里面去。诗歌表现的情感世界,是每一个诗人,不可代替的潜形世界。一旦对它作出任何一种形式的创造性表现,都等于是,在建立一个诗意凸现的内心美生命。从周瑟瑟诗歌风格底蕴中,表达的情感方式看,情感,总是要深深崁入一个认知的天空,这时候,认知就像星辉环照,也会让每一份情感,映射出耀眼的光芒。而每当他的那份情感,转化为高于一切的体验时,就会把一切的平凡,转变为美。
从诗学角度讲,周瑟瑟追求的情感,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式情感。正是得益于这种艺术式的情感,才使得他诗歌专擅描写的特定内容,并不限于单纯的内心生活。而是同时,包含了“现场的”、“热气腾腾的”、“新鲜的”、“亲自参与其中的”艺术化的现实生活,这不禁,使得他的诗趣、诗境、诗魂,与外在的世界,可以悠然交融,纵脉相连。《在公园写作》可称作地标性诗作,让我们一下就融入了有气流感的日常场景的温馨中:“一架小型喷气式飞机从公园一角飞过/我转动脖子/转动写作的方向”,诗句通过日常性场景,抓住了“写作”状态本有的规律性,把它拟人化地描写成一个动作,使我们可以想象到,写作作为精神活动的可转换性。手法侧重于,用艺术式情感视角,对镜像细节的观察,或是用离奇的事件,来把这种仿佛没有外在化的构思状态,塑造成形象的诗性对象。“他们在月光下晒盐/展示自己身体祼露的财富”(《晒盐的人》),诗中的情感化叙事,构成了场景的中心,被描写对象,就像是伴随着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在给读者作讲解,而让叙事携带的诗意,通过读者的理解和重构来实现。
一方面选用艺术情感的渲染,另一方面又采取理性理解的烘托,是周瑟瑟给诗式,灌注一种辨证结构那个勃勃生机的独特方法。在诗学规律上,有什什么样的诗式结构,就有什么样的诗式功能。所以,周瑟瑟的诗式,让我们可以,在这种物心同在,物心同一的境界中,得到一个悟从中来的诗意。我们看看《屈原哭了》这几行诗句:
很多年我都是携妻带子从汨罗下火车,天色微暗
很多年我都是从黎明的汨罗江上过,江水泛着泡沫
每次我都看见屈原坐在汨罗江边哭
我不敢低头,我一低头酸楚的泪就会掉下来
但内心还是不能忍受屈原坐在汨罗江边哭
我一下火车,他就跟着我,要我告诉他《离骚》之外的事
我觉得,诗的叙事化抒情,重点不在表现某个情境,或者某个特殊对象,而是侧重表现一种,被激发出情感的抒情主体自己的感想。因为在主体内心的深境里,往往可以无止尽地漫漫扩展。所以,这种叙事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达到抒情化的目的地。这段诗节中,抒情句式“内心还是不能忍受”, 对全段叙事的理性理解,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铺垫。同样,叙事句式“屈原坐在汨罗江边哭”,对全段抒情的诗意阐发,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铺垫。可见,抒情与叙事的分与合,隐与显的融合,可以共同作为叙事与抒情二者,提升诗性意境的互补方式。
户外性与写意性的结合,就是现实和艺术的交织。这也成为周瑟瑟对叙事化抒情手法,设定的开放式发展原则。它体现出来的诗意写实状态,按周瑟瑟他的话讲:“在户外写作。这与我的内心变化有关,我害怕自己不真实,害怕离开现场后,我的追忆会失去现场的第一感觉,我把事后的感觉称为死的感觉”。这事实上,是对叙事与抒情互动层次的提升。
为了满足诗意化写实的条件,周瑟瑟在诗中,大量采用最具景深感的画面、最具内涵性的寓意、最具场面性的题材——三位一体的结合法,来追求,生活活力与诗意阐发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张力。“户外写作”这种现场写意法,表面上,是亲近现场的生活现实,实质上,是心灵对某个日常对象的第一直感、第一体验、第一认知的摄取,目的是,让叙事由一种协同性,转入一种陪衬性,凸现情绪跌宕多变,又不断再生的诗境。例诗:《草枯了》
“草枯了,秋天像个出家的人,在郊外走
落叶在脚下燃烧,我想起了外省焦虑的兄弟
草枯了,心中似有隐情无从倾吐
运草的拖拉机仿如我的灵魂,在突突突地叫喊
而我的肉身在午睡”
诗中,用的是一种叙事性和戏剧性结合的复调织体结构形式,它包含了两个不同主题的呈现点和发展点,以及特定的情感发展线的布局。于是,诗在统一的主题“草枯了”复述点之间,挖掘出主题材料“外省焦虑的兄弟”和“心中似有隐情”这一对比状态的可能性,这就让五光十色的户外世界,变成了诗意写实摄取的一个透视点。同时,让平静的抒情诗段和矛盾般的戏剧性诗段,交织构成一种幻想气质的在场性。
诗意化写实的原则,核心是追求诗意动态化。在写实情节上,不能漫无边际地重复,而是首先要达到表现对象的变化性。相反,在诗意阐发的层次上,又不宜在对象中,同时寄托多种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的混杂感受,而是侧重表现出,集中化的诗意性质的心境。试读周瑟瑟《爱是慈悲》的诗段:
“奔跑在故乡的田野 ,爱人呀
你身后的云雀是我童年的那一群
它们不离不弃,追逐着来自异乡的女孩
人充满劳绩,爱人才是你真正的故乡
父母要先于我们离世
留下我们相依为命,把彼此视为故乡”
诗中“故乡的田野”、“身后的云雀”、“异乡的女孩”,突破了场景重复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扩大了场景范围和表现功能,增强了场景变化的诗性动态,让各个场景的层次,由平稳、徐缓再到深邃。诗句“爱人才是你真正的故乡”,把个人的感手,只集中于一点地表现出来,表现了特有的强烈、深切、奔放的意境,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戏剧性组合一体的特点。诗句“把彼此视为故乡”,不是临机应景的感触,而是对“我们相依为命”这种从内心和外表两个方面,进行集中式的体验和精细的洗炼,由此来摆脱,题材受多种感受力的约束。诗句“把彼此视为故乡”,告诉我们,抒情诗的内容构思,不是扩展客观实体情节,而是构思一个主体最集中、最浓烈的认识、情感世界。所以,抒情的诗意化是与心灵的感受内容一致的。诗句“把彼此视为故乡”,对完整的思想、心绪的独立世界,作出构思的内容,本身就是在抒发,一个完整的诗意性质的心境。在叙事的诗式表现上,周瑟瑟虽然体现出了亚里士多德推崇的那种简短诗式,但他在《屈原哭了》诗集中,又发展了一种追求格言效果的短句体,这种简洁体,不讲究句子修饰的细节,这算是反直线叙事形式的发明。对句子进行压缩表达,目的是,对客观对象做出变形、改造对象本来面目,对其加以新的理解,追求现场感的瞬息片刻,来表现内在的主观感受。
2024年8月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