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读诗】刚杰·索木东、木耳的诗
2019-10-02 作者:长安瘦马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中诗网签约作家、诗人长安瘦马诗歌评论选。
刚杰·索木东的诗
诗人简介:
刚杰·索木东,藏族,又名来鑫华,甘肃卓尼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主编。发表有大量诗歌、散文、评论、小说作品,部分作品入选各种选本,译成多种文字。著有诗集《故乡是甘南》。现供职于西北师范大学。
秋夜思
多年以前,寓居于一座古老寺院的西侧
需要平心,静气,颔首穿过
豁然洞开的那扇大门
从红衣僧侣的眼睛里,小心翼翼地
挑走一担又一担尘世的清水
一直想收我做徒弟的长髥高僧
面如满月,捏着酥油的花朵
送别又一位离世的长者时
已经是年逾不惑的子夜
路过的古寺,四大皆空的门扉
悄然关闭,一轮残月
把夜色点缀得高深莫测
其实,这些年来
也历涉了一些平坦与坎坷
可始终缺乏,书写诗史的勇气
我只纠缠于那些露盈霜重的细末
看一只蛱蝶的翅翼,合上
又打开,仿佛某个午后
突然顿悟的偈语
长安瘦马:
秋天的内涵,也许就那么几抹色彩,或赤红或鹅黄或参差或暗淡,都是令人激动和感伤的图景。自古悲秋,多少文人骚客秋虫般最先感知季节的变换,怀古忧今,伤怀嗟叹。秋风一吹,诗意就来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千百年来,诗人的情怀,在这个时刻最为深邃、最为凝重、最为深情。
眼睛驻足于刚杰·索木东的秋天,我在《秋夜思》里看到了一个静谧的鹅黄的月华浸染着的寺院,听到了从寺院里菩提树间传来的声音,我想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郁闷的欧阳老先生的秋声是努力着表现豁达的,似乎少了些许的恬淡与通透,面色并不自然,甚至有点激动和无奈。
刚杰·索木东的《秋夜思》的抒写就平静、透彻了许多,或许诗人的创作多样的,而此时我只看见诗人在自己和自己对话,灵魂深处的一个自己和现实社会的一个自己,他们不是一个身份,一个是隐藏的被世俗纠缠的皮囊,一个是大悟的闪着诗歌的光泽修行者。只有在这个时候,诗人在自己的诗歌里沐浴斋戒,然后他虔诚地凝望着人世间的过往和今生。
“古老的寺院”、“ 洞开的寺门”、“ 担水的僧侣”、“ 一直想收我做徒弟的长髥高僧”、“ 逝去的长者”、“ 残月”,“ 还有令人顿悟的蛱蝶”。这一路的诗歌意象走下来,是一个只有黑白色彩的动感画面,寺院的门洞开又合上,诗人的耳边只感觉有一种声音在呼唤,有一种昭示在接引,在召唤和接引下,完成了诗歌的使命,也完成了一个“顿悟的偈语”。
静心与净心,诗人能够“净”下来,但是无法“静”下来,因为诗歌毕竟不是佛语,因为诗歌就是我们的心在动,因为诗人还在红尘中进行着喜怒哀乐,有所惧,亦有所恐,有数不清的纠结与留恋,就像诗人依然“缺乏,书写诗史的勇气”,但这种缺乏何尝不是是的一种睿智和不屑呢!
《秋夜思》的空灵,在现代里的美得古典,《秋夜思》的月华,在秋天里格外深邃!尽管,我不知道到,刚杰·索木东的偈语,会不会让他得到内心的安宁,但是最起码片刻的内心安宁和精神抚慰,总会是有的!
秋天的内涵,也许就那么几抹色彩,或赤红或鹅黄或参差或暗淡,都是令人激动和感伤的图景。自古悲秋,多少文人骚客秋虫般最先感知季节的变换,怀古忧今,伤怀嗟叹。秋风一吹,诗意就来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千百年来,诗人的情怀,在这个时刻最为深邃、最为凝重、最为深情。
眼睛驻足于刚杰·索木东的秋天,我在《秋夜思》里看到了一个静谧的鹅黄的月华浸染着的寺院,听到了从寺院里菩提树间传来的声音,我想到了欧阳修的《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郁闷的欧阳老先生的秋声是努力着表现豁达的,似乎少了些许的恬淡与通透,面色并不自然,甚至有点激动和无奈。
刚杰·索木东的《秋夜思》的抒写就平静、透彻了许多,或许诗人的创作多样的,而此时我只看见诗人在自己和自己对话,灵魂深处的一个自己和现实社会的一个自己,他们不是一个身份,一个是隐藏的被世俗纠缠的皮囊,一个是大悟的闪着诗歌的光泽修行者。只有在这个时候,诗人在自己的诗歌里沐浴斋戒,然后他虔诚地凝望着人世间的过往和今生。
“古老的寺院”、“ 洞开的寺门”、“ 担水的僧侣”、“ 一直想收我做徒弟的长髥高僧”、“ 逝去的长者”、“ 残月”,“ 还有令人顿悟的蛱蝶”。这一路的诗歌意象走下来,是一个只有黑白色彩的动感画面,寺院的门洞开又合上,诗人的耳边只感觉有一种声音在呼唤,有一种昭示在接引,在召唤和接引下,完成了诗歌的使命,也完成了一个“顿悟的偈语”。
静心与净心,诗人能够“净”下来,但是无法“静”下来,因为诗歌毕竟不是佛语,因为诗歌就是我们的心在动,因为诗人还在红尘中进行着喜怒哀乐,有所惧,亦有所恐,有数不清的纠结与留恋,就像诗人依然“缺乏,书写诗史的勇气”,但这种缺乏何尝不是是的一种睿智和不屑呢!
《秋夜思》的空灵,在现代里的美得古典,《秋夜思》的月华,在秋天里格外深邃!尽管,我不知道到,刚杰·索木东的偈语,会不会让他得到内心的安宁,但是最起码片刻的内心安宁和精神抚慰,总会是有的!
2019/9/25
木耳的诗
诗人简介:
木耳,曾用笔名渔父、沉水、猎火。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地平线诗刊》策划者。作品入选《野草》《汉语地域诗歌年鉴(2017卷)》《中国乡村诗歌选编(1968-2018)》《新诗365首》及香港《流派》。《现代青年》杂志社2017年全国十佳诗人。诗观:安静是接近诗歌的秘密通道。
大寺沟
在大寺沟,我枯然而坐
一只岩羊,居然尾随至此
隔着小溪
与我相望
尘世太静。我们谁都没有说话
它在饮水
我在走神
后来,它接近一块巨石
我起身,似乎要开口
它却一闪,消失在了岩画里……
我原地坐下来,认真地打磨自己
就像打磨,一块石头的表面
长安瘦马:
哲学的、美学的、宗教的、音乐的、还有语言的,这些都是诗人的桥,站在桥上,诗人把自己的灵魂幻化成七彩的虹,这样,诗人在桥上便又建了个虹桥。远看,绚丽多姿,近瞅,一声叹息。
荒芜的、原始的、远古的、曾经的、还有现在的,这些是否是真实的?世间的物象以及历史,在诗人的维度里,可以拉近,也推远,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虚幻。诗人的思维快速地攫取一个个坚硬的片段,就一个闪念,便能够由细小变得博大,由毫无生气变得诗意深邃。
木耳的这首《大寺沟》,在我脑海里萦纡了许久,场景的基调有些冷峻,节奏也有些沉缓,但是,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耳边竟然响起了舒缓优美的交响乐,比如柴可夫斯基的那曲《如歌的行板》。
大寺沟、尾随的岩羊、枯然而坐、对视、岩画、打磨自己,这一连串的场景牵引把我们带入到了一种情境,岩羊的蹄声使诗歌更加静谧而又鲜活跳动,无言的对视更是蕴含了那种欲言又止的万语千言。是与岩羊对视?还是对岩石上的岩画里的岩羊对视?诗人内在的思想和独到的匠心就在这轻拈之间完成了转换,从而抵达了诗歌的重要部分,虚和实、甚至实和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诗歌引入诗歌的核心而不露声色。
对视的岩羊在岩画里,而这岩画却是远古先民留下的谜语,是谁画下了这些岩画?他们是谁?他们又去了哪里?他们曾经是怎样的一个群落?他们留下的谜团太多太多,但是这谜团也是证据,岩画证明他们和我们一样热爱生活。或许这首诗就是诗人木耳不经意间追抚远古的探寻,他和先民面对面的对视,心灵面对面地跳动,于是他打磨自己“就像打磨,一块石头的表面”,这种思索是对世界、对人类的一种思索和问候,这就使本诗具备了大西北独有的坚硬的特质和味道。
记得有句话:“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借用这句话,在这里,最后我说“诗人一思索上帝就心惊。”
2019/8/28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