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山风雪到白帝轻舟
——由耿翔长诗《李白》说开去
2025-09-01 作者:长安瘦马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这首长诗情感是饱满炽烈的,在这里耿翔就是个歌者,唱着高音咏叹调,而且一直高昂着,没有间歇,八百余行诗歌就像歌唱着一口气跑了八百里路,让读者的心绪跟着李白也跟着耿翔激荡。
暮春时节,诗人耿翔发给我一首他在早春二月写的长诗——《李白》。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汉语诗人的身体中都住着一个李白,耿翔身体中的李白不是那个“斗酒十千恣欢谑”,处在人生巅峰中高光时刻的李白,而是夕阳西斜,在挣扎中缓缓落幕的暮年的李白。
我这样说源于对耿翔长诗《李白》的阅读,这首长诗分上中下三篇,每篇十二章,共八百余行。长诗在题记:“一直醉吟着,千里江山/却从浔阳江头的,一扇铁窗里/你醒来了”接引下展开,上篇“浔阳江头”以李白到幽州短暂的经历,发现安禄山有造反迹象而避祸九江也就是浔阳为基点;中篇“流亡山河”以李白应永王李璘之召,入幕府担任“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直至被囚为基点;下篇“归向哪里”以李白流放夜郎直至去世为基点。耿翔用诗歌去拥抱李白、安慰李白、解读李白,按照时间的顺序,还原了李白最后十年的人生历程,但是耿翔不是给李白做传,而是用诗歌表达对一个诗人的深深地敬意和无奈地叹息。
上篇“浔阳江头”,由燕山雪花写起,这源于李白游历幽州时写下的一首《北风行》,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已成千古名句,根据历史记载,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也就是752年秋冬间到过幽州,李白是701年生人,以此推算,这个时候李白已经52岁了。耿翔在诗中写到“向南,越过一座山脉/
另一条大河,让你从马背上/也不会一个人活着下来,因为那时在心里/诗歌没有逃亡,燕山雪花/也追不上马蹄/作为诗人,这一回抢先为命运/暂时摆脱了,一场/杀身之祸”,果然,三年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中篇“流亡山河”,这个时候,李白个人开始还是幸运的,他没有直接亲历战火,但是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李白被永王李璘召入幕府,任“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也就是负责文字工作的小参谋,从进幕府到李麟以谋逆罪被杀,充其量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李白可能啥也没干,可是致命的是他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犯了大忌,被视为叛乱集团成员遭到囚禁,结果在友人的营救下,判发配夜郎,这个时候李白已经57岁了。耿翔在诗中感叹“逃出易水,又别浔阳/这千里江山,哪里才是一块/归宿之地”,许是诗人最能了解诗人,无论千年前和千年后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惺惺相惜或者同欢共愁。耿翔在这里的诗歌表述酣畅淋漓中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如今逆江而上,白帝城/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洒满了你的泪血/遥望中国大地,被你吟咏过的/所有大河,都像/从天上来/而你却要流亡夜郎,不忍送/长江无泪,也要为你/放悲声”。耿翔笔下的李白流放的过程,更像一路上李白与山水的契约、诗心与自然的相互救赎和与山水的精神对话。
下篇“归向哪里”则是诗人落幕直至生命终结,更多了几分悲怆的色彩,耿翔在这篇中的抒写将笔锋的重力,放到李白流放时的心路历程,既有事实上的行动画面,更具诗歌的情感重力和屈原问天式的拷问。“这也是最后一滴热泪了,对于奔流于身边的/大地山水,你一路上吟下的诗句/再宽阔的马背,也驮不下/这一滴热泪,却可以/作为绝句,还给江山”。这是诗魂与囚笼枷锁的对峙,耿翔通过诗歌在历史的缝隙里重识李白的精神版图和价值,读来怆然。
这首长诗情感是饱满炽烈的,在这里耿翔就是个歌者,唱着高音咏叹调,而且一直高昂着,没有间歇,八百余行诗歌就像歌唱着一口气跑了八百里路,让读者的心绪跟着李白也跟着耿翔激荡。《李白》这首长诗以浔阳江头的铁窗为叙事起点,将李白从 “诗仙” 的浪漫标签撕下拽入命运的荆棘丛中,在历史与诗性的交织中重构了一个被现实捶打却未失率性傲骨的灵魂肖像。全诗以 “流亡” 为精神轴线,通过 “浔阳江头 — 流亡山河 — 归向哪里” 的三幕结构,让李白的诗心在政治困局与自然山水的撕扯中完成涅槃,呈现出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突围。
可以说,耿翔笔下的《李白》,是以痛为歌的,“风像为你,停下怒号/马像为你,停下哀鸣”,山水万物仿佛成为李白的同谋者,以静默的陪伴消解流亡的孤苦;而耿翔更像是通过《李白》这首长诗与李白形成互文,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叠影让耿翔与流放中的李白完成跨越时空的重逢,这便使我的阅读形成三个维度,一个是耿翔与李白的维度,一个是我与李白的维度,一个是李白与李白的维度,这让我的阅读一会儿沉浸在李白中,一会儿沉浸在耿翔的诗歌中,这种穿插跳跃产生的阅读效果,诗魂和肉体分离,虚幻和真实交映,叹惋和焦灼同在。
当浪漫主义撞上历史铁壁,诗人的命运是凄惨的,李白青年出川,他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铁窗里的诗神,然而李白至死都是热血男儿,就像当年玄宗召他入京,他写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次永王李璘召他,他写出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一辈子想建功立业的李白,其实就是个政治上的小白,他可能记住了自己是个剑客,是个酒徒,是个有证的道士,就忘了自己是个诗人。李白57岁入狱,58岁流放夜郎,59岁走到白帝遇赦,开心地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心情舒畅,归心似箭,此后他雄心仍在,四处求人引荐,试图继续建立功业,可是没过几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逝当涂,也许是宿命,他青年出川,到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当涂。
读耿翔的长诗《李白》,读一个诗人写另一个诗人的诗,我的视线总是游离,我无法站在评论者的角度去阅读这首诗,或者一些诗歌学术、学理上的阅读语言会影响甚至减弱阅读的效果,我只有跟着耿翔的壮怀激烈的诗歌镜头前行,跟着耿翔走进李白暮年的人生和诗歌,进行一次朝圣之旅。
长安瘦马2025年6月26日于西安
我这样说源于对耿翔长诗《李白》的阅读,这首长诗分上中下三篇,每篇十二章,共八百余行。长诗在题记:“一直醉吟着,千里江山/却从浔阳江头的,一扇铁窗里/你醒来了”接引下展开,上篇“浔阳江头”以李白到幽州短暂的经历,发现安禄山有造反迹象而避祸九江也就是浔阳为基点;中篇“流亡山河”以李白应永王李璘之召,入幕府担任“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直至被囚为基点;下篇“归向哪里”以李白流放夜郎直至去世为基点。耿翔用诗歌去拥抱李白、安慰李白、解读李白,按照时间的顺序,还原了李白最后十年的人生历程,但是耿翔不是给李白做传,而是用诗歌表达对一个诗人的深深地敬意和无奈地叹息。
上篇“浔阳江头”,由燕山雪花写起,这源于李白游历幽州时写下的一首《北风行》,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已成千古名句,根据历史记载,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也就是752年秋冬间到过幽州,李白是701年生人,以此推算,这个时候李白已经52岁了。耿翔在诗中写到“向南,越过一座山脉/
另一条大河,让你从马背上/也不会一个人活着下来,因为那时在心里/诗歌没有逃亡,燕山雪花/也追不上马蹄/作为诗人,这一回抢先为命运/暂时摆脱了,一场/杀身之祸”,果然,三年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中篇“流亡山河”,这个时候,李白个人开始还是幸运的,他没有直接亲历战火,但是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李白被永王李璘召入幕府,任“江淮兵马都督府从事”,也就是负责文字工作的小参谋,从进幕府到李麟以谋逆罪被杀,充其量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李白可能啥也没干,可是致命的是他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中:“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犯了大忌,被视为叛乱集团成员遭到囚禁,结果在友人的营救下,判发配夜郎,这个时候李白已经57岁了。耿翔在诗中感叹“逃出易水,又别浔阳/这千里江山,哪里才是一块/归宿之地”,许是诗人最能了解诗人,无论千年前和千年后诗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惺惺相惜或者同欢共愁。耿翔在这里的诗歌表述酣畅淋漓中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如今逆江而上,白帝城/看见一草一木,都像洒满了你的泪血/遥望中国大地,被你吟咏过的/所有大河,都像/从天上来/而你却要流亡夜郎,不忍送/长江无泪,也要为你/放悲声”。耿翔笔下的李白流放的过程,更像一路上李白与山水的契约、诗心与自然的相互救赎和与山水的精神对话。
下篇“归向哪里”则是诗人落幕直至生命终结,更多了几分悲怆的色彩,耿翔在这篇中的抒写将笔锋的重力,放到李白流放时的心路历程,既有事实上的行动画面,更具诗歌的情感重力和屈原问天式的拷问。“这也是最后一滴热泪了,对于奔流于身边的/大地山水,你一路上吟下的诗句/再宽阔的马背,也驮不下/这一滴热泪,却可以/作为绝句,还给江山”。这是诗魂与囚笼枷锁的对峙,耿翔通过诗歌在历史的缝隙里重识李白的精神版图和价值,读来怆然。
这首长诗情感是饱满炽烈的,在这里耿翔就是个歌者,唱着高音咏叹调,而且一直高昂着,没有间歇,八百余行诗歌就像歌唱着一口气跑了八百里路,让读者的心绪跟着李白也跟着耿翔激荡。《李白》这首长诗以浔阳江头的铁窗为叙事起点,将李白从 “诗仙” 的浪漫标签撕下拽入命运的荆棘丛中,在历史与诗性的交织中重构了一个被现实捶打却未失率性傲骨的灵魂肖像。全诗以 “流亡” 为精神轴线,通过 “浔阳江头 — 流亡山河 — 归向哪里” 的三幕结构,让李白的诗心在政治困局与自然山水的撕扯中完成涅槃,呈现出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突围。
可以说,耿翔笔下的《李白》,是以痛为歌的,“风像为你,停下怒号/马像为你,停下哀鸣”,山水万物仿佛成为李白的同谋者,以静默的陪伴消解流亡的孤苦;而耿翔更像是通过《李白》这首长诗与李白形成互文,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叠影让耿翔与流放中的李白完成跨越时空的重逢,这便使我的阅读形成三个维度,一个是耿翔与李白的维度,一个是我与李白的维度,一个是李白与李白的维度,这让我的阅读一会儿沉浸在李白中,一会儿沉浸在耿翔的诗歌中,这种穿插跳跃产生的阅读效果,诗魂和肉体分离,虚幻和真实交映,叹惋和焦灼同在。
当浪漫主义撞上历史铁壁,诗人的命运是凄惨的,李白青年出川,他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铁窗里的诗神,然而李白至死都是热血男儿,就像当年玄宗召他入京,他写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次永王李璘召他,他写出了“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一辈子想建功立业的李白,其实就是个政治上的小白,他可能记住了自己是个剑客,是个酒徒,是个有证的道士,就忘了自己是个诗人。李白57岁入狱,58岁流放夜郎,59岁走到白帝遇赦,开心地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心情舒畅,归心似箭,此后他雄心仍在,四处求人引荐,试图继续建立功业,可是没过几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逝当涂,也许是宿命,他青年出川,到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当涂。
读耿翔的长诗《李白》,读一个诗人写另一个诗人的诗,我的视线总是游离,我无法站在评论者的角度去阅读这首诗,或者一些诗歌学术、学理上的阅读语言会影响甚至减弱阅读的效果,我只有跟着耿翔的壮怀激烈的诗歌镜头前行,跟着耿翔走进李白暮年的人生和诗歌,进行一次朝圣之旅。
长安瘦马2025年6月26日于西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