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老杜”
2018-01-17 23:05:32 作者:张黎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布日古德(张黎明):蒙古族。诗人、诗评、散文、歌词作家,高级记者。有大量诗歌散文、歌词、诗歌评论发表在《诗刊》《词刊》《北方文学》《诗林》《草原》《中国文化报》《吉林日报》《黑龙江日报》《内蒙古日报》《辽宁日报》等报刊。吉林省、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诗集《苦楚》《鹰》两部。代表作《长征三部曲》《黄河三部曲》《红海滩》,有诸多诗歌、新闻通讯杂文等作品获全国大奖。
我床头、办公室、会客室放着很多书,只要坐下,随手可得。这些地方,放的最多的是杜甫、鲁迅方面的书。从传记到作品集,几乎都有。闲暇之余,我翻的更多的是“老杜”,甚至,花前月下,朋友聚会,常常把“老杜”捧到人前,让“老杜”不孤独,让他有了新鲜感和时代感。
35年前,我还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时候,就和“老杜”有缘。相识是在一条去一个叫“宋站公社”领供应粮的路上。那一天星期六,是一个三九天。老天爷刮着西北风,大清早就扬起了清雪。在去往宋站40里的乡间土路上,我走的是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三角几何中的“弦”,这样可少走八九里,省去近40分钟的时间。这一条乡道,也一直是附近公社、相邻的大队一些在“站”上上高中的学生经常坎坷跋涉的求学之路。我骑着自行车走到宋站公社境内一个叫“洼中高”的屯子西时,手捂子冻透了,下了自行车方便方便,顺便揉揉手。推着自行车刚要继续登程时,右前方地上有一本书。上面覆盖着一层斑斑点点的雪粒。我捡起来,拂掉雪粒,竟然是一本1980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由周蒙、冯宇编著的《杜甫诗选读》。当时我还顺口讥讽了“老杜”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走吧,老杜,坐我的破车子,跟着‘在下’回家。”这一本诗集,后来成为我教学讲坛上最好的伴侣,一直陪着我度过了有悲有喜的35年。35年来,一说起老杜,我就情不自已,兴致勃勃。老杜,就是杜甫,杜子美,那个自称少陵野老,活了59岁的唐朝批判现实主义大诗人。
老杜的诗歌注重写实,反映民众疾苦,贴近生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一直称为“诗圣”,老杜善于揭露现实,反映民间疾苦,真实地记录了唐王朝的腐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老杜活了59年,共有约1500首诗歌流传于世。仅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编辑的《杜工部集》就有18卷1405篇。老杜的《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等都是传世不朽的名篇。
读一读“老杜”,会提升我诗歌创作写实的技巧和灵性。读老杜,就会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人有九月九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九日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重阳节。诗人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就出自《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年秋天,老杜困居在夔州。夔州大致就是今重庆市的奉节、云阳、巫山、巫溪等县一带。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多了。但是地方上依然是军阀混战,你争我夺。这一年56岁的老杜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谋事谋生。不久严武病逝,他又失去了依靠,只好兑掉自己苦心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船南下。老杜本想直达夔门,却因久病在身,三四个月后才到夔州。这一年重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一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面对气势磅礴的长江水,看到这叶落知秋的情景,联想到一生的政治上的失意,以及晚年穷困潦倒的生活窘况,诗意大发,顺口吟诵出了千古不朽、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名作《登高》。
近几年来,我在新诗的艺术风格上,力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也创作出并发表了一大批寒地黑土、草原民族风情的诗歌和歌词。
读一读老杜,会让我在诗歌的创作道路上,资源不会枯竭。好诗在民间。读了老杜,就会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富豪有钱驾大舸。贫穷取给行艓子。”夔州,造船业发达,自古以来是巴渝的造船中心,夔州人无论贫富皆以船为生,“其所驾之船出自当州是事所必至,理之固然。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颠。下临不测渊,中有万里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揭露问题深刻,写实一针见血。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老杜”的代表作之一。公元775年十月,44岁的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县尉。接受这个职务后,诗人决定回家到奉先县省亲,看望老婆。杜甫十一月里的一天夜里,从京都长安出发。一路上,他见到的是百草凋零,寒风凛冽,百姓食不饱腹,衣不御寒的凄惨景象。他路过骊山、阿房宫时,天已经大亮。此时,荒郊野外,正是点火升炊的时候,而皇上唐玄宗正在骊山上的华清宫里,歌舞升平,放纵心情,滋润享受。于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等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是老杜“诗史”中的第一首长篇。全诗共50行、500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相当于今天“纪行、随笔之类”的长诗。诗人把一路上所见所闻,全都以“咏怀”的手法,借助诗歌这种体裁,淋漓尽致、慷慨激昂地刻画出来。谢思炜在《杜甫诗选》前言中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中真切展示了自己如何因幼子之卒,而念及‘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正是儒家先贤所讲的‘仁者爱人’的情感发现过程。”这一首长诗,学者冯至先生说“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杜甫无论在思想的进步上或是艺术的纯熟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我读老杜,就是学习“老杜”的诗歌善于运用借物咏怀。通过几个上层、下层社会横断面的切剖,直抒胸臆“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进一步表达爱国、爱民的情怀。学习他在民间中汲取创作营养,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热爱祖国的责任意识。
我读老杜,是学习他的诗歌善于细腻和写实。老杜公元759年年底抵达成都。不久在浣花溪畔寻求到了一块荒草地,辟出一亩多的地方,背依着一棵二百多年大楠树,盖上了一座茅草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杜甫草堂。经过两三个月的经营,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初具规模。这处草堂,不但是老杜一个栖息之所,也为花鸟虫鱼开辟了一个天堂乐园。就是在这个栖息之所,老杜欣喜于花前月下,水上亭榭,放松心情,细心观察鸳鸯戏水、蝴蝶翻飞、蜻蜓吻荷,写出了一篇篇细腻歌颂大自然景观的曼妙诗章。
浣花溪畔草堂“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潜心》之一),“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之二)。老杜一首首美妙绝伦的诗句极具生活气息,具有细腻的田园风光之美,是一幅幅妙笔生花的工笔画。
老杜是接地气的老杜。公元758年(乾元三年)冬天,老杜回到洛阳,看到战乱破败的城郭,黯淡的江河,壮士的征战,再由洛阳转到去往华州的路上,把一路上看到的征夫怨妇的痛苦、黎民百姓哀嚎遍野等等水深火热的景象,囊括到他的笔下,凝炼成“三吏三别”六首传世之作。“三吏三别”接地气,有生活,笔下言之有物,写实、写生浑然天成。“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都是老杜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吏”,春秋战国以前,大小官员都可以叫“吏”。战国以后,一般是指地方上最小的官。比如石壕吏,也就是今天的村委会主任一类的小官。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新婚别》)“幸存有牙齿,所悲骨髓干。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无家别》)老杜通过一路上的“望闻问切”,掌握了第一手活生生的素材,既写出了吏的狡黠、市侩和为吏为官的自豪、霸道,又写出了“别”字的大悲大伤、大疼大痛。“三吏三别”集中笔墨,通过一各个鲜活、血粼粼的场景画面,反映出了社会深层次的矛盾。由此可以说,老杜的诗,是“诗史”。老杜爱国、爱民的信念是坚定的。老杜一直把自己比作“葵藿”,也就是今天的葵花。“葵藿倾太阳,物性本难夺。”一句诗,便把老杜的痴心报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坚定信念鲜明地展现出来。
随着岁月的步伐,对老杜的认识越来越深,感情越来越近,收藏关于他的书籍越来越多。读老杜,读他的喜怒哀乐。读他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深邃思想。诗人是有情怀的。一个真正的诗人,首先是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就是离不开泥土,离不开民众;一个诗人的情怀,更重要的是爱国情怀。杜甫生活在“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的封建社会,他的观点没有阶级情绪。他只知道,应该从上到下,关心民众,热爱祖国。其实这就是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
今天,我们也应该从老杜的身上、诗歌里认真反思一下“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的真正含义。
(2018年1月17日星期三于海南儋州牙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