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其实可以很生活的
——评曹宇翔诗集《祖国之秋》
2017-10-11 作者:北乔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与曹宇翔的诗歌相拥,我们就如同回到大自然,没有人造景观,没有生硬的水泥钢筋,有的只是在阳光下的植物和生灵、原生态的色彩和线条以及青山秀水般的情感,与我们的心灵和文化根系和谐共处,美得那样的天然而饱满……而那些熟悉的意象直达我们内心的审美,这样的审美是文化的,民族的,也是中国的。这样的诗歌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诗歌其实可以很生活的。
不管有没有诗歌,我们生活里总有诗意的,或显或隐或浓或淡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诗歌与诗人的关系,那是诗人和评论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我们只关心诗歌是不是很愿意做我们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而且诗歌还保持着作为诗歌的那些品质。曹宇翔以《祖国之秋》告诉我们,诗歌一方面很高贵,另一方面又能亲密地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以对传统文化、人性力量和母语之美的极度信任,坚定对美好的挚爱,在怀旧和寻找中与现实生活展开持久对话。曹宇翔怀揣博爱之心和虔诚之意,唤醒文化之灵;以寻找的姿势否定固有的定位,重建精神之塔;以诗歌的行动参与生活,回报生活。质朴、纯美的话语,清新、空灵的意象和对乡村无尽的依恋与赞美,构筑起其诗歌的外在。文字之下流动的是其真性情、真精神,纯美之下略带伤感的情绪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亲近,灵魂的倾情吟唱犹如乡村那自然温柔而又清脆美妙的小河流水声。
《祖国之秋》几乎汇集了曹宇翔所有的诗歌精华,记录下诗人的心路历程和一路走来的创作理想。在诗人中,他相当具有个性。他不热衷于在一个又一个诗歌圈子里晃来荡去,也不打造热闹的诗歌江湖,只关注写作本身,只关注诗歌本身。在他看来,诗歌许多时候应该安静的,不需要总想做呼咋咋的旗帜。他的诗歌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在一个人的时候,竟然是那样的安静、清澈和朴实。他不玩玄奥和晦涩,也从没有高高在上的张狂,只努力把诗歌与日常生活知心而和谐地相处。在主题诗《祖国之秋》中,他任由心灵与祖国进行自然而真诚的对话:“用歌声迎接大地起伏的歌声/在澄明的秋天你看见所有人民/城市、乡村、太平洋的波浪/甚至看到你远逝的童年,祖母/干草垛,一个孩子摇响铃铛。”新鲜的生活气息之中,又有着诗歌独特的情感和内涵。当我们高声朗读时,这仿佛已不是曹宇翔的诗,而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话语和向往。他的诗歌就是这样朴素通透又不失明亮与雄劲,其语言朴实无华,不故作雕琢,一如乡野的庄稼,自自然然地生长,美感丰盈。他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之功,以心灵养护诗歌,那些词句应合生命的节奏,从心田深处悄然流出。在看似易识好懂的背后,他的诗语其实有很强的张力,并由此营造了化境之美。同样,但凡诗歌的种种韵律、修辞、象征等技艺,无时无刻不驻守于他的诗行之中,只是因为浑然一体,不事炫耀,常常让我们难以察觉。
画面感和众所周知的意象,是曹宇翔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他对诗歌本质性的阐释。他以强烈而通感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诗歌贴着大地飞翔的姿势。“翠谷底,拉萨河碧蓝的映照里/盛开的油菜花,金黄一片/羊群,花母牛,细小的炊/村庄五颜六色的布缕临风招展/宛若平原农民在麦场翻弄麦子/似乎要把世上的风一一找遍/你说,那叫经幡。”(《名叫油菜花的驿站》)曹宇翔的诗歌定位于生活的原生态再现,以写实性的手法精心抚摸视野之中的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我听到我一颗游子心怦怦跳动/干草垛,在寒冬的原野上/一阵暖意抱住了我。”(《干草垛》)成长的风景、生活的细节,因他的用心用情而得到清晰的还原,既精炼又不失真。而当我们进入意象之城,这样的诗句又让我们读解更多的滋味。生活之中的感动和碎片,由于他的有心和敏感,在他的心灵之上烙下了无数的印迹,并在时光中得以永恒。
与曹宇翔的诗歌相拥,我们就如同回到大自然,没有人造景观,没有生硬的水泥钢筋,有的只是在阳光下的植物和生灵、原生态的色彩和线条以及青山秀水般的情感,与我们的心灵和文化根系和谐共处,美得那样的天然而饱满。以诗化的语言讲述日常化的生活,用诗性的思维处理世俗之事,需要很高的艺术把握力。曹宇翔显然具备了此种能力,才有了他凝炼、通畅的审美与真实、富于质感的生活讲述。而那些熟悉的意象直达我们内心的审美。这样的审美是文化的,民族的,也是中国的。还有就是,这样的诗歌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诗歌其实可以很生活的。
(《祖国之秋》,曹宇翔著,人民武警出版社2015年3月)
作者简介:
北乔,江苏东台三仓乡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参加第二届中国文联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鲁迅文学院第26届中青年作家(文学批评)高级研修班等。从军25年,1996年初转向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美术批评,2017年5月开始诗歌写作。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510余万字,有110多篇作品被选载或入选各类文集。出版长篇小说、小说集、系列散文和文学评论专著11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