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间定能打开眼睛里的风景
——评析明素盘的诗《玫瑰》系列组诗之二十七
2018-06-02 21:13:49 作者:谷风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好的诗歌,总是处于一种外在感,就是说,总是在文本之外收获更多的理解和多义性。往往这种语言具有一定的包容,和内含丰富的信息含量。而,这些信息传达出来的效果,足够让读者生发出更多联想和思考。像兰波所说“ 诗歌与我们的真实需要相联,那就是承担起我们的有限性,承认我们内心的无限性… …”。其实,好的诗语言,在发展内心的同时发现了新的语境,这个新的语境也是诗人获得新的角度和界面,扑捉到的新的语言世界;同
好的诗歌,总是处于一种外在感,就是说,总是在文本之外收获更多的理解和多义性。往往这种语言具有一定的包容,和内含丰富的信息含量。而,这些信息传达出来的效果,足够让读者生发出更多联想和思考。像兰波所说“ 诗歌与我们的真实需要相联,那就是承担起我们的有限性,承认我们内心的无限性… …”。其实,好的诗语言,在发展内心的同时发现了新的语境,这个新的语境也是诗人获得新的角度和界面,扑捉到的新的语言世界;同时在语言氛围中,意象与思想的构同关系同样难以取舍,当然,在好的诗歌中,往往读者发现的是发散出来的隐形的暗示效果,以及在构成诗歌整体上的,一个大的“情结”与现实之间的衡量。毋庸置疑,这也是心理真实与想象,在某些程度上抵达的一种理想化的超越。
明素盘的《玫瑰》系列组诗之二十七,在建立语言自觉意识上,在内涵和意义上都做了大量的解构处理;这是在打破原有惯性思维的写作意识上,重新构建的一个情感的空间,重要的是她建立的这个语言体系的空间是在“置换”可能的前提下,借助词性效果与意象之间的相互“置换”创生出来的诗意现实。于是,通过她的文本可以看出;她看起来“彼此矛盾”,甚至与现实无法相容的这么一个境地,事实上,不管是在情感层面还是文本层面都无法从逻辑这个角度去理解她的作品。因为她顽强的维持了一种语言的异化现象,甚至是一种混杂的情感的多元因素的介入,虚实中保持的语言的自我环绕和自我解脱,和自我消解意识的这么一种语言的行径,让读者在这么一个复杂的语系中徘徊,自渡。那么,她与玫瑰之间一直保持了处于相同的“地位”和“情结”的理由,作为存在的原发性;并在文本中进行超越文本本身的“精神泅渡”现象,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局面之中,她大大释解了现实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进入读者的视野。当然,她的作品中的“自我”现象,我从不认为是一种在场指认性,我一直认为她在作品中的“自我”完全是一种“空出”或者说是一种排除“自我”的自觉行为,关键是她试图用隐形和隐忍的方式,化解到意象中去了。试图在借用的关系中更客观化的突出于“玫瑰”之间的那种融合性。事实上,在文本中,她把自己放置到一种文化现象中去,也是针对历史的人文现象对于“美”与“丑”之间的一次彻底的甄别。所以说,在明素盘的《玫瑰》系列组诗中,表现和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意义,更广泛的是有一种文化的现象,这种文化的个体现象,正是对自我精神解构的一个大解放。然而,这种文化的个体现象,正是融合现实世界的情感现象的一个最好的存在,与不存在的包容性。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玫瑰》组诗之二十七作品中,具体的意义实现,就会领悟到其中的涵义了。那么她在第一段中说:
明素盘的《玫瑰》系列组诗之二十七,在建立语言自觉意识上,在内涵和意义上都做了大量的解构处理;这是在打破原有惯性思维的写作意识上,重新构建的一个情感的空间,重要的是她建立的这个语言体系的空间是在“置换”可能的前提下,借助词性效果与意象之间的相互“置换”创生出来的诗意现实。于是,通过她的文本可以看出;她看起来“彼此矛盾”,甚至与现实无法相容的这么一个境地,事实上,不管是在情感层面还是文本层面都无法从逻辑这个角度去理解她的作品。因为她顽强的维持了一种语言的异化现象,甚至是一种混杂的情感的多元因素的介入,虚实中保持的语言的自我环绕和自我解脱,和自我消解意识的这么一种语言的行径,让读者在这么一个复杂的语系中徘徊,自渡。那么,她与玫瑰之间一直保持了处于相同的“地位”和“情结”的理由,作为存在的原发性;并在文本中进行超越文本本身的“精神泅渡”现象,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局面之中,她大大释解了现实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进入读者的视野。当然,她的作品中的“自我”现象,我从不认为是一种在场指认性,我一直认为她在作品中的“自我”完全是一种“空出”或者说是一种排除“自我”的自觉行为,关键是她试图用隐形和隐忍的方式,化解到意象中去了。试图在借用的关系中更客观化的突出于“玫瑰”之间的那种融合性。事实上,在文本中,她把自己放置到一种文化现象中去,也是针对历史的人文现象对于“美”与“丑”之间的一次彻底的甄别。所以说,在明素盘的《玫瑰》系列组诗中,表现和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意义,更广泛的是有一种文化的现象,这种文化的个体现象,正是对自我精神解构的一个大解放。然而,这种文化的个体现象,正是融合现实世界的情感现象的一个最好的存在,与不存在的包容性。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玫瑰》组诗之二十七作品中,具体的意义实现,就会领悟到其中的涵义了。那么她在第一段中说:
我理解并爱着的,未曾改变
一座花园隐蔽于世,于任何人视线之外
这是一场属于我们的约定
暗夜的祷告,荒凉与寂静
都是记忆里解不开的谜
她几乎把呼吸都放进去了,诗歌语言带着韧性,带着情感本身的情绪;关键是她将词性的效果发挥到一种“状态化”,这些词语不再是词语本身,而是代言了她的情感的符号,而是她将情感与词性的同化效果,生成一种情感的背景,作为自我化解和自我抽离的,原发性情感根源。这几乎是情感本身在此种境况下,和存在精神的理由作为释怀的可能。在这样的一个诗意氛围之中,都带有关乎内心的心理真实再现现象,这完全被化解到一定的情绪的“场”,并带有一定个性化因素的语言生成。她的诗歌语言在强化质感效果的情况下,更多的发散的是,针对自身的“存念”意识,和某些尊崇理解的情感成分。这完全暗示了她试图脱离和远离,被浮华了的现实情感世界的现象;所以,她“暗夜的祷告,荒凉与寂静/都是记忆里解不开的谜”。这已经很透彻的表现出诗人的一种境界,就是说她不被束缚不被关联的精神高度,这是她诗歌中的内情之构成。那么,作为诗歌本身来说,从“理解”到“未曾改变”到“一座花园”,再到“约定”和“暗夜”、“荒凉的寂静”等,这一些词性发挥出来的诗意效果完全释放了一种“隐情”,这个“隐情”就是被现实荒芜了的,被人为混乱了的那些扭曲了的“灵魂”;而,这个“灵魂”的真正的存在理由,在明素盘来说,正是“爱”之高尚情操,也是她一直坚持和坚守的最纯粹的精神理念。
爱人,你看见我的名字
和忧伤的云朵一起
浪漫像光波起伏
我看见世人的恐惧与沉默
看见我,晨光中为你垂下眸子
花蕊间,目光裸露却不知疲倦
爱是最高形式吧,它不需要逻辑
可他们早已忘记风中的誓词
今天,借缪斯之手,指给我
是什么从时光的掌心坠落
是什么在黑暗中飒飒站立
那么,这段更明显的在语言的动作上发生了,关联的“置换”效果。事实上,这种置换不仅仅是意象与情感之间的互换效果,它的存在感是让“情绪”着陆,去实现。这在语言的行径上来说是虚实结合的并置效果,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真实感,还有发挥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那么,这种联想和想象,完全不是被普遍了的那种几近泛化的诗歌语意,而是,更突出了情感的外溢效果,就是说她的语言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载体,去有效的传达出异样的思维路线。诚然,这个异样的思维首先建立在她的一种“思绪”的范畴。这样更凸显了主体意识的多重感受力。具体的说,她深度抒情的对象是“爱人”,在这里,“爱人”不仅仅是个人因素的生成,其存在的价值体现是宽泛的理解度。因为在诗歌当中,这个词不具体代表谁或者说不具体代表什么,这里具有一定的“精神”高度集中的修辞效果。这个修辞的意义就是明喻了对“玫瑰”象征的爱之伟大纯真情操。但是,就文本具体言说方式来说,的确含有个人性的情感存在的理由,这是不可置疑的。关键是她以此发挥出更大的一个精神向度问题,这也是诗歌艺术存在的思考度和表现价值的关键所在。如果从明素盘的诗歌内涵和意义上来说,是值得深思熟虑的一个很谨慎的问题;因为,她语言中所涉及的所有关乎意象的、词性的,甚至是关联的现场,和精神幻想的实现性都几乎是相互牵扯,互文中相互传递的一种“观念”和“态度”的问题。这些所有的发生和创生出来的诗意,具体的在“忧伤的云朵”、“光波”、“世人的恐惧与沉默”、以及个我的“为你垂下眸子”、“爱是最高形式”、“借缪斯之手”、“是什么在黑暗中飒飒站立”等,相关这些词组合成的语意效果意义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种质问和异议自我情感环绕情结;关键是她从来没有放弃对“爱人”的执着挚爱,从来没有放弃关于“真爱”所内涵的真正意义。从这一点上来说,她全部解剖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消解的情感意识,她通过情感的置换效果发展到一定的诗意的散发性,这也是文本中的诗意的实现性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让读者通过这些具体意象的传达,进一步的递进读者内心,达成某些共识。从诗歌本身来说,这是更客观的写意,也是在某些情感的片段中抽离最纯粹的精神性,关键是构成了抵达现实意义的诗歌路线。而,在这里已经构成完全境界化的情感现实,这个情感的现实完全是属于个体体验,通过这种个体的体验过程达到能够被接受的语言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几乎是在“独语”中沉默的完成。
爱人,盛开的玫瑰是忠诚的
带着刺的颤栗总在梳理和共鸣
一些闪光的植物,在抵达废墟的路上
迅速衰老,迅速消失
枝茎下到处是阴郁的影子
你知道的――
陈旧的日子总要缝补,总要有爱
我的词语正穿过岑寂山脉
在年月的回声中愈发清晰和沉重
我的灵魂,在透明的长着羽毛的光里
眺望、飞行,向更深的深处
这段诗歌试图呈现心理背景,和心理上促成这种复杂情感的所在的现场,此种心理现场实实在在的,在语言所包容的意义中全部指涉出一种情感的缘由。这种缘由是有一定促成原因的,因为,语言本身并非依靠和依赖自身的那种“私人化”表现的意识,而,是通过对现实情感的思考和对照,进行的一次自我情感的深度挖掘,那么,这种意识上的挖掘,事实上是面对一个大的情感背景,去拆解现实中被世俗化了的情感现实。
爱人,盛开的玫瑰是忠诚的
带着刺的颤栗总在梳理和共鸣
一些闪光的植物,在抵达废墟的路上
迅速衰老,迅速消失
枝茎下到处是阴郁的影子
这里说的是通过“爱人”的陈述对象,成为进行深度抒情的一个修辞本身。重要的是她以玫瑰象征的精神代价代言着什么,那么,“带着刺的颤栗总在梳理和共鸣”,这些具有一定含义的词语“颤栗”、“梳理和共鸣”,完全是一种情感的现象,也是直抵内心和外界的感知的心理现象。很复杂的话语隐形的隐喻了很多自我复杂,和混杂了现实现象的一种极其矛盾的状态。语言本身内涵了矛盾性,这种矛盾是解构心理,也是一种态度。然后,她说:
一些闪光的植物,在抵达废墟的路上
迅速衰老,迅速消失
枝茎下到处是阴郁的影子
这里是承接上一句的具体自我情感的实现,也是意义的实现,就是说她将具体的具有一定隐喻性的意象“植物”、“废墟的路上”,做了最细致的推演,这些都在发挥着一定的诗意效果。那么,意象的本身是通往一个生命现象的个体,这些个体都具有一定的指代性,关键是指代了什么,实质上,没有必要去读懂指代什么,它的存在性就是一个“现象”,是针对现实生命现象的,被“指出”的事实。“植物”可以理解为最普通的生命个体现象,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有一定的美好愿景,都是在走过废墟的路上,这里的“废墟”,是一种指涉生活现实和日常中的那些混杂了美与丑的文化积淀,这是很宽泛的语意,也是语言的散发性,更强化了诗意本身。那么,返回来说,这些存在的个体现象都在迅速衰老,迅速消失,这里有些悲悯情怀,有些对时间性的消极的对待,这体现了一个常人不能回避的生命现象。然而,并非如此,并非语言本身这么简单,因为这里面内耗了对美好纯真与现实对抗的精神状态,这也是语言内部的真实诗性的真相。特别是“枝茎下到处是阴郁的影子”,这是很有宽泛理解的语言,其中的包容性是相当自觉的,这种自觉是建立在一种自然现象的本身,去借助这些现象隐含了针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关键是精神向度的问题;关键是她呈现的精神本质就存在于广泛生存和文化语境和鲜活的个人境遇,与具体现实之间的文本语境的统一。这是在文本意义上相互关照的写意,这样是相互融合,产生互文关系,达到协调内在与外在的和睦相容的语言状态。那么,更值得交代的是“阴郁的影子”有两重含义,一个是自我精神的阴郁,一个是针对世俗现象的一种阴郁,这两种心态相互包容,相互指涉,达到一种相互排斥又兼容的心态,这种复杂和矛盾体在这么一个词性效果下一下子生成了,给读者一种极其复杂的视觉冲击效果,因为在语言本身是具体的现场,她让意识转移到意象本身,细致具体的发挥出来。这绝对是一种精神的现象,是态度和境界,这不仅仅是手法和技巧,这是在自然现象中自动提取的一次心理真实的转化过程,事实上,这就是语言在自觉行为中被泛化了的语意。她将一种现实纳入诗句,同时尽可能的放大效果,实质上,这种被五官所证实了的语言现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理解和鉴赏,都是更重要的诗性发挥。明素盘的诗善于启发智性,在纯粹心灵与现实之间殊途同归情感的路上,发挥了更多的想象力和对阅读者施加的心理影响;根本原因,这是诗人在文本中慢慢化解的一个“被影响的焦虑”感。
爱人,第一缕曙光之前
我将不再绽放
你握住的花叶,是原始的密码
风中发出秘隐的声音,这是嵌入诗行的希望
是血液在脉络间流淌
虔诚如此,虚无如此
巨大的情绪从心灵某处落下
像雪,像雨,像花瓣
不再痛苦,因着你的名
将高贵折叠成羽成翅
成为你要的样子
那么,这一段诗歌作为一种情感所在的场和精神存在的理由来说,她尊崇的是那种纯净的心态,有自我尊重的态度。这里的“我”其实就是“玫瑰”本身和她自身。这种身份的融合状态,就是试图让自身达到某种玫瑰化的意义本身,是象征意义的“同境”的实现。那么,在“爱人,第一缕曙光之前/我将不再绽放”,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里隐含了一个心理动机;就是她处于被动的局面,这个被动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影响和焦虑。所以她“你握住的花叶,是原始的密码”,这种发问是最有效的,暴露了诗人那种既定文化现象的质疑性,再次将“圣洁”的精神理念推向高度。然而,“风中发出秘隐的声音,这是嵌入诗行的希望”,这是很有隐秘行径的语言,暗含了对自然现象的思考,更是体现了她自身的原发性思考的根源。因为她“巨大的情绪从心灵某处落下/像雪,像雨,像花瓣”,这里几乎是一种“答案”,但不具备答案本身,因为她意义是实现的现实性,是借喻了自身情感的那种价值体现的态度。关键是她一直保持了最纯真的精神现象,来与世人看待的“玫瑰”真正意义比较的,这绝对是一种精神的比较性,因为在她看来,世间人为的“玫瑰”象征意义本身被扭曲了,真正玫瑰的象征性和精神存在价值被异化了,被世俗化了,所以她像雪、像雨、像花瓣。这些意象都很明显的代表了一定的自我化解意识,也是感知到的某些实现了的具体象征。那么,正因为如此,她说:
不再痛苦,因着你的名
将高贵折叠成羽成翅
成为你要的样子
这些语言实质上是一次自我情感的化解行径,是诗人执着纯粹精神理念,而面对现实的无奈心向。然而,她总要回归到自我尊崇的“圣洁”,总会远离现实的浮华情感现象,她保持了最崇高的精神向度,她将高贵折叠成翅膀,这是很有态度的语言,也是表现了她真挚的情感实现。事实上,从文本层面来说,整个就是呈现了一个情感现实的文化背景现象,这里有两个背景,一个是自我的精神背景,一个是质对现实的情感背景。这两重意义相互参合,相互质对和缠绕,形成统一和谐的语境,并且在美学意识上给予更好的适度性处理,她在相符合的词语本身,与适宜的意象个体本身相互交叉“情缘”,使得语言在一种自觉行为中释放了个很大的诗性延展效果。值得提醒的是,语言的外意效果和释放的信息含量,是在超现实主义的实现中,关切的是针对现实主义现象的一种“对峙”态度,这也是诗歌文本带来的很大的诗性和意义的“软着路”。
爱人,我以为,
婆娑间定能打开眼睛里的风景
预言总是先于预言灼烧
静默中与你厮守
可此刻,我多么害怕
面对自己,我竟一无所知
2018.5.31
那么,在诗歌的结尾部分,诗人承接“爱人”的深度抒情对象,在指代中发挥出肯定自我情感的态度。但是,她又是对自我蒙蔽的一种无法面对的事实心态。这是双重矛盾所致的一种很复杂的情感现实。“玫瑰”的“婆娑间定能打开眼睛里的风景”,这是肯定的语气,也是针对自我心理上的一次慰藉,关键是她“预言总是先于预言灼烧”,这是有一定预见性的语言行径和精神向度问题。因为她试图在预见中保持最好的心态“安于世”,可是这种心理状态绝对不可能保持她精神存在一致性。因为,她整个心态和与现实文化现象中的心态,起着相互关联的关系,所以她“面对自己,我竟一无所知”,这种几乎是被蒙蔽的感觉有些无法释怀的感觉,这也是更增加了她双重矛盾的可能性。那么,她在这首诗歌中的写作精神导向和文本实现的具体效果,就是让读者通过这些意象和词语有效性,在文本中根据这些鲜明的具有一定指代性的意象,和词语本身发挥出更大的想象力,关乎这个想象力是给予读者对方的理解范畴,是她在自我“独语”中的客观化的呈现背景。这种诗歌语言的空间构架是建立在深度的心理内层,一种潜意识的信息释放,一种精神高度的集中体验。也就是说,在文本中,她一方面完成一种努力,一方面完成“不可能”;这些“斗争”已呈现在她的诗歌语言之中。这是在文本中寻找着自身,但并不是虚构的成分,关键是她隐喻了多年来我们现实中的人,对“玫瑰”象征意义的泛化理解,给予了温和的指认和认证。实际上,在文本中她试图消解自我的存在感,极力摆脱自我意识的强加的文本性质,试图更自然的在适度语言中和谐共渡。这样,就可以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作品的言说方式最终的是意义出现,最终是最大化的诗性延展到一个大的气氛中去,让单元的词语和句子折射出文本的宽泛和特征性,可以理解到,这是自律性和开放性的语言的饱和状态,试图建立起这么一个语系,去分解文本中含有的所有意义。这也是诗人明素盘诗歌的另一个诗性特征。开放、包容,隐含、指涉,并置了美学意识上的鉴赏阅读。
写于上海 2018/06/02
作者简介:谷风,实名,王熙文。诗人,《谷风诗刊》主编。
附原作:
玫瑰系列之二十七
――玫瑰:我的独白
文/明素盘
我理解并爱着的,未曾改变
一座花园隐蔽于世,于任何人视线之外
这是一场属于我们的约定
暗夜的祷告,荒凉与寂静
都是记忆里解不开的谜
爱人,你看见我的名字
和忧伤的云朵一起
浪漫像光波起伏
我看见世人的恐惧与沉默
看见我,晨光中为你垂下眸子
花蕊间,目光裸露却不知疲倦
爱是最高形式吧,它不需要逻辑
可他们早已忘记风中的誓词
今天,借缪斯之手,指给我
是什么从时光的掌心坠落
是什么在黑暗中飒飒站立
爱人,盛开的玫瑰是忠诚的
带着刺的颤栗总在梳理和共鸣
一些闪光的植物,在抵达废墟的路上
迅速衰老,迅速消失
枝茎下到处是阴郁的影子
你知道的――
陈旧的日子总要缝补,总要有爱
我的词语正穿过岑寂山脉
在年月的回声中愈发清晰和沉重
我的灵魂,在透明的长着羽毛的光里
眺望、飞行,向更深的深处
爱人,第一缕曙光之前
我将不再绽放
你握住的花叶,是原始的密码
风中发出秘隐的声音,这是嵌入诗行的希望
是血液在脉络间流淌
虔诚如此,虚无如此
巨大的情绪从心灵某处落下
像雪,像雨,像花瓣
不再痛苦,因着你的名
将高贵折叠成羽成翅
成为你要的样子
爱人,我以为,婆娑间定能打开眼睛里的风景
预言总是先于预言灼烧
静默中与你厮守
可此刻,我多么害怕
面对自己,我竟一无所知
2018.5.31
作者简介:明素盘,实名,祝迎。70后诗人,《谷风诗刊》执行主编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