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的希望,绝望中的光亮
一一解读姚亚英组诗《岁月的鳞片》
2024-01-23 15:35:38 作者:正空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因为爱,所以写″,是姚亚英的写作宣言。文字让她顺利构建起自己的精神疆域,她的作品饱含浓郁的生命质感。
″因为爱,所以写″,是姚亚英的写作宣言。她对诗歌情有独钟,多年前就有出诗集的梦想,后来因为爱情放弃了梦想。2016年同学建群,喊她诗人,正是她因病致残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她又重拾诗笔,重新找回灵感,开始创作。她说:"身心俱疲的时候,我依然坚持写下去,不是为让很多健康人同情我,也不是为让残疾人了解我,我的身体健康由不得我,命运由不得我,但我可以让灵魂矗立不倒,这是我能做到的。"文字让他顺利构建起自己的精神疆域,她的作品含有超出常人的个体感知,每首诗皆是真切的情感流露与意识流动,饱含浓郁的生命质感。“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是对她的最好诠释。诗歌中,诗人的自我建构过程大体是:身体疾患的痛楚与无奈,挣扎中祈求佛祖及命运的眷顾与护佑,却深陷矛盾与无助的现实境况,最终依靠亲人的爱护与自我对人世的眷恋及个体的努力得到心灵救赎。诗人具有天然敏锐的创作直觉,具备成熟诗人的诗写功力。
一、诗歌与亲情是滋润生命的温泉
亲情、家园和故乡,是诗人的心灵痼疾,这类题材占据姚亚英诗歌的半数以上,她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理特色,频繁出现"黑土地、收割机″等农耕特征的物象,而最难割舍的是血肉相连的亲情。与残疾儿女生活在一起的母亲,一定比常人劳心劳力。作为处处依赖母亲的伤残儿女,更能体会母亲的辛劳与苦痛,因此,她们的感情交融往往渗入骨血,深沉无比。《母亲的手》中她写母亲的手越来越丑,一个显性的丑将隐性的心灵之美衬托的鲜明而动人。诗人有较好的诗写素养,能准确地利用虚实转换表达个体内在的精神景观和深厚情感。而最后一段″交出和缩回去"的两极对比,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诗性张力,将母亲的默默奉献和内敛坚韧的品质勾勒得栩栩如生。
母亲是诗人的坚强后盾,亦是她一切力量的源泉,她以千变万化的物象表达对母亲的挚爱。《桃木杖》一诗,没有设置深度的意象与隐喻,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日常叙述,道出深沉的母女之情。古罗马诗人霍拉斯说:"仅仅有美,对诗歌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众的灵魂引到诗的意境中去"。此诗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诗人用自己与母亲日常的互动为切入口,引出自我的深思与自责,并道出自己愿成为母亲手中的桃木杖,让时光倒流,换取她的青春与健康。行文至此,有恩难报的无奈与滴血的孝心打动每一个读者与心身健全的我们。
《清明雨》中诗人心中的泪水,一直流到梦里,悲伤到极点。文本以雨为契机,导出诗人对悲苦命运的无奈及对亲人的思念。诗中"一黄一白/放两只小船在火海/听说可以渡苦难/渡贫穷",彰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一黄一白可以理解为船的色彩,但在诗中更多指时间的别称。古人称太阳一年旋转的轨道为黄道,月亮一年旋转的轨道为白道。小船应为佛教中的渡船,是指引导人弃邪归正,脱离生死到达涅槃彼岸的途径和方法,及佛教教诲和佛学修行法门。
现实中,诗歌已然成为诗人抵抗病痛,滋润生命的利器和舟航。也是她疾患身体和挫折命运的神灸,激活所有生命的潜能和精神动脉,让生活重现生机,且丰富多彩。
二、语言能力与结构设置是诗写必备
诗歌的诗写能力,最能反映诗人的审美、语言、结构、知觉、思悟等综合素质。而语言与结构设置更是诗人的必备技艺。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袋子,从心底流淌而出的情绪和思索,带着个体独特的精气神,汩汩流入那没有固化的语言容器,形成含有诗人生命基因与灵魂标识的诗歌。《清明雨》中"唯这人间/最纠结/所以我/不在您的面前哭泣″,诗人用最直白简单的语言道出肝肠寸断的纠结和对人世无法描述的情感漩涡。同时,诗人的诗写构建能力和自我观照力亦不同凡响。《我听见》中两段反向的描写,将秋天的萧瑟与丰收呈现的异常丰满。结尾一段近似总结式的结尾,辩证又含蓄,完成度极高。
《洗夜》题目就令人讶异。小诗以朴实的口语叙述日常化题材,但没有放弃诗写的深度挖掘与诗意延展。第一段以淘米水洗头切入,人人都熟悉,接地气,令人无法不停止游动的目光,贴心贴肺之感瞬间遍满全身。第二段进行深挖,淘米水放进白月光,白到极致,与黑形成色彩两级的诗意张力。不仅如此,诗人在"黑"上下足功夫,进行无限扩张、延展。能够看到的黑不一定是真正的黑,这黑可能是一种使命,这黑里可能正蕴育着光明。就像一些含泪的微笑里面可能正挂着伤,累累伤痕里隐忍的笑,是故作坚强,是不可言喻的痛和深不可测的忧伤。第三段作者转换切入角度,由第一人称叙述变成宾语"夜"主动希望冲洗。原因是夜里有思念与疼痛,有抵达不了又挥之不去的梦境,不得不洗。小诗因此形成较为闭环的诗写建构,是一首充满作者内在凝视的精神之作,将诗人隐秘的痛苦挣扎及心灵伤痕展示的一览无余。诗歌意象的陌生化诗写探索,经诗人层层掘进和有力的诗写呈现,让人理解、叹服及接纳,并感同身受。
三、在忽略的事物中寻找诗意
诗人因三十年类风湿导致二级残疾。目前多关节疼痛变形,膝关节融合。不用双拐寸步难行,使用手机触屏也会累得手肿痛难忍。即便如此,亦不能阻挡她对诗歌的热爱。我想上天对每个人能量和命运的设置,大体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精神丰饶的人,残疾成为她迈向成功的契机。姚亚英具备成为好诗人的各种潜能。总能在他人忽略的事物中找到诗意。一块让人熟视无睹的《抹布》,诗人不仅写出了泪水,还写出了高度与深度,令人刮目相看。开篇将抹布与红盖头相比较,同是一块布,用途天壤之别,但它们却有暗示性的相通之处,皆为女人所用物品。最后一句:"多像一些人的宿命/太现实我不忍说″,令人深思,这种内敛坚韧、隐忍不发的个性,听命于命运安排的想法符合中国传统女性谦逊克制的作风。一句不忍说比歇斯底里的说更打击人心,令人灵魂颤抖。生活和身体的不顺与波折,很容易让人迷恋宗教的悠然从容。同时,人在困境中总会在宗教里寻求一线希理,体悟佛法来对治身心和轮回之苦。姚亚英亦不例外。她相信又怀疑,充满纠结与矛盾。《拜佛》一诗是她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真实的写照。通常"拜佛"分为感应礼拜、恭敬礼拜、忏悔礼拜、无相礼拜四大类,作为不深究佛法的凡夫一般去寺庙拜佛是前两种,一为求佛护佑有感而发的感应礼佛和对佛菩萨怀有敬畏之心的恭敬礼拜。拜佛的最高层次是无相礼拜,非常人所能及。本诗中的礼拜应为感应礼拜,为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生为从小有疾患的诗人,在万般病痛折磨的痛苦日子里,祈求佛菩萨的护佑是人之常情,也是绝望中的一丝亮光。而诗人别与常人的地方是:她带着忧怨的口气与佛像推心置腹地对话,更加真切动人,击撞人心。一句:″摆供果时/突然心生疑惑/他们怎么和我一样/不能自食其力"。尤显得可爱可怜,感人心扉。是的,人在逆境中挣扎就格外心胸狭隘,在生存面前,没有捷径。即使是佛,为了肉身存活,亦须赤足托钵四处化缘。更何况从小身患病疾的诗人,生存之境可想而知。最后一句″一炷香已尽/我的愿望只字未提″,这是值得思考的,我的愿望为何只字未提?因为已经没必要提了,诗人突然明白了其实佛不度人人只能自渡。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切还得靠自己!
在现实中,既要受物质需要和身体病痛的胁迫,又要受理性道德与社会秩序的约束,是不自由的。而聪慧脱尘的诗人,用一支笔在诗歌的世界恣意驰骋,获得心灵的无限自由。
身残志坚,是重要而意义深刻的话题。姚亚英没有因为疾患而颓废,她有爱她的亲人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她身上散发出无穷的精神魅力和对文学的无限潜能。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和障碍要多出许多倍,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付出艰难的努力和时间,但她依然充满着信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追求进步成功。这种坚强的意志是走向成功的原动力。只要有勇气和韧性,残疾人一样能够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的未来。
附组诗:
岁月的鳞片 | 姚亚英
◎母亲的手
岁月的鳞片,一层层被霜刀剥落
划痕开出明媚的花
温馨一家人
缝补的创伤太多
每一个针脚,都需要用心做顶针
母亲的手,越来越“丑”了
当她把一切都交出之后
就默默的把手缩回去,缩回去
这些,都被窗前的老柳看在眼里
◎父亲,镰,和他敬慕的土地
父亲一直都喜欢把腰弯成镰的弧度
去生活
他们的宿命一样
都是要把自己磨薄
被岁月咬得豁牙露齿嚼不碎悲欢时
才肯歇息
雁声回荡,高粱又红了
那把锈迹斑斑的镰已搁置
无论我在梦里怎样呼喊
父亲的音容都没有出现在收割机前
他不知道他走后
人们已不用哈着腰铲地
不用趟着露水披着月色去抢秋天
历经风吹雨打,人间的秋熟了
黑土地上又收获一茬黄金
我想,此时的父亲应该也很开心
低了一辈子头的他,今天
终于可以和他敬慕的土地平起平坐
每一阵风吹过,都有一排庄稼虔诚的致意
◎又是中秋
桂花又开,你又在异乡
混凝土做成的月饼
有无法说出的空,和无法描述的圆
劲风,捎不去家乡的炊烟
弥散在思亲路上的月光
缕缕生寒
鸿雁会骤增离愁
这样的时节,只加衣保暖是不够的
你不用惦记病中的老树
和着急回家的秋
自古以来,月圆花好事常有
而难全者居多
我不念你
只念你头上,和白露一起降临的霜
月光如昨,我缅怀那样一盒
叫做“秋月”的胭脂
打开它,或许就可以翻出
一段没有斑痕,不伤圆缺的岁月
◎抹布
比我出嫁时的红盖头
小不了多少
只是那个红盖头一直被珍藏
而抹布每天都被拧出泪
我不喜蹂躏
但总比不洗就抛弃好
轻易抹去的都不够深刻
我在一块抹布前思考
多像一些人的宿命
太现实我不忍说
◎我听见
夜深了,我听见秋风在哭泣
为它无意间扼杀的美丽
为满世界的
嗔言怨语
它哭时,月光正碎了一地
晨起,我听见秋风笑了
和农民的笑声一样
在玉米和高粱地
在榛子树和柿子树上
它笑时,枫叶也红在梦里
秋风,每年都这样纠结过
只是和谁,都不曾说起
◎井蛙
六月的雨飘忽不定
无需邀约,不关冷暖
我坐在井底把暗壁雕花
明知永远不会得见天日
还是会痴痴的依梦凭栏
我知道只要我轻轻地啜泣几声
就会有人听闻
那又怎样,不如无语
那涌动的分明是海
上边的人偏叫它云
云海两茫茫
中间是沉甸甸的空气
把我深埋
我不敢闭眼,害怕死一般的沉寂
◎清明雨
清明,最好不下雨
不淋湿那一地的心碎
不忆您躺在病床上,放不下的惦记
也不写字,不写
那些让人断魂的诗句
一黄一白,放两只小船在火海
听说可以渡苦难
渡贫穷
天堂,是极好的
地狱,也很公平
唯这人间,最纠结
所以我,不在您的面前哭泣
清明雨,要下就下吧
憋着也难受
不一定在天空,也可以在梦里
◎桃木杖
母亲今年总是爱摔跟头
却不像我们小的时候越摔越结实
越摔越机灵
那天帮母亲洗澡,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母亲是水命,而我是木命,桑木的木
那得需要吸取多少水分才不枯萎
想到这些,我就无法不自责
望着步履蹒跚的母亲,我多想
做一截桃木杖,让母亲拄着回到春天
◎拜佛
母亲说必须要跪拜
我想,佛菩萨一定不会苛求的
佛说众生平等
我的床铺对面就是佛堂
或者说,我就挣扎在他们眼底
他们却装作看不见
摆供果时,突然心生疑惑
他们怎么和我一样
不能自食其力
如果我的心胸能盛下这碗水
是不是就可以渡己,甚或渡人
一炷香已尽,我的愿望只字未提
◎洗夜
我用淘米的水洗头
也洗泪和昨天
今天我用它来洗夜
可能会越洗越深
我在水中放了白月光
能够看到的黑,都不是真正的黑
就像你所看到的笑
上面正挂着伤
夜是希望被冲洗的
比如相思,比如疼痛
比如我挣扎在梦里的那些念想
都需要一片汪洋
评论作者:正空,原名陈旭霞,祖籍安徽桐城,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池州市作协会员,池州市诗联学会副会长,池州市文艺评论专委会委员,喜欢中国汉字,用它收敛光阴。涉猎小说散文诗歌及评论,2009年出版散文集《星星点灯》。现为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中诗网微编辑,《文山风光月刊》主编,《禅诗赏析》编辑,《如是诗刊》诗评师,《当代诗选》编辑、签约评论家、签约诗人。
作者简介:姚亚英,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长春市新诗学会、长春文学社、榆树作协理事,中诗网微副主任编辑,老榆树农民诗社社长。作品在《诗刊》《词刊》《人民日报》《教育学文摘》《今天》《吉林日报》《青年作家》《华人歌词》《青年歌声》《新歌诗》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入选《百人百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选》《吉林农选》等多种文选,获得奖项约七十次,出版诗集《跛行》。
一、诗歌与亲情是滋润生命的温泉
亲情、家园和故乡,是诗人的心灵痼疾,这类题材占据姚亚英诗歌的半数以上,她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地理特色,频繁出现"黑土地、收割机″等农耕特征的物象,而最难割舍的是血肉相连的亲情。与残疾儿女生活在一起的母亲,一定比常人劳心劳力。作为处处依赖母亲的伤残儿女,更能体会母亲的辛劳与苦痛,因此,她们的感情交融往往渗入骨血,深沉无比。《母亲的手》中她写母亲的手越来越丑,一个显性的丑将隐性的心灵之美衬托的鲜明而动人。诗人有较好的诗写素养,能准确地利用虚实转换表达个体内在的精神景观和深厚情感。而最后一段″交出和缩回去"的两极对比,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诗性张力,将母亲的默默奉献和内敛坚韧的品质勾勒得栩栩如生。
母亲是诗人的坚强后盾,亦是她一切力量的源泉,她以千变万化的物象表达对母亲的挚爱。《桃木杖》一诗,没有设置深度的意象与隐喻,全诗用近乎口语的日常叙述,道出深沉的母女之情。古罗马诗人霍拉斯说:"仅仅有美,对诗歌来说是不够的。诗应该打动人心,把听众的灵魂引到诗的意境中去"。此诗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诗人用自己与母亲日常的互动为切入口,引出自我的深思与自责,并道出自己愿成为母亲手中的桃木杖,让时光倒流,换取她的青春与健康。行文至此,有恩难报的无奈与滴血的孝心打动每一个读者与心身健全的我们。
《清明雨》中诗人心中的泪水,一直流到梦里,悲伤到极点。文本以雨为契机,导出诗人对悲苦命运的无奈及对亲人的思念。诗中"一黄一白/放两只小船在火海/听说可以渡苦难/渡贫穷",彰显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一黄一白可以理解为船的色彩,但在诗中更多指时间的别称。古人称太阳一年旋转的轨道为黄道,月亮一年旋转的轨道为白道。小船应为佛教中的渡船,是指引导人弃邪归正,脱离生死到达涅槃彼岸的途径和方法,及佛教教诲和佛学修行法门。
现实中,诗歌已然成为诗人抵抗病痛,滋润生命的利器和舟航。也是她疾患身体和挫折命运的神灸,激活所有生命的潜能和精神动脉,让生活重现生机,且丰富多彩。
二、语言能力与结构设置是诗写必备
诗歌的诗写能力,最能反映诗人的审美、语言、结构、知觉、思悟等综合素质。而语言与结构设置更是诗人的必备技艺。语言是思想和情感的袋子,从心底流淌而出的情绪和思索,带着个体独特的精气神,汩汩流入那没有固化的语言容器,形成含有诗人生命基因与灵魂标识的诗歌。《清明雨》中"唯这人间/最纠结/所以我/不在您的面前哭泣″,诗人用最直白简单的语言道出肝肠寸断的纠结和对人世无法描述的情感漩涡。同时,诗人的诗写构建能力和自我观照力亦不同凡响。《我听见》中两段反向的描写,将秋天的萧瑟与丰收呈现的异常丰满。结尾一段近似总结式的结尾,辩证又含蓄,完成度极高。
《洗夜》题目就令人讶异。小诗以朴实的口语叙述日常化题材,但没有放弃诗写的深度挖掘与诗意延展。第一段以淘米水洗头切入,人人都熟悉,接地气,令人无法不停止游动的目光,贴心贴肺之感瞬间遍满全身。第二段进行深挖,淘米水放进白月光,白到极致,与黑形成色彩两级的诗意张力。不仅如此,诗人在"黑"上下足功夫,进行无限扩张、延展。能够看到的黑不一定是真正的黑,这黑可能是一种使命,这黑里可能正蕴育着光明。就像一些含泪的微笑里面可能正挂着伤,累累伤痕里隐忍的笑,是故作坚强,是不可言喻的痛和深不可测的忧伤。第三段作者转换切入角度,由第一人称叙述变成宾语"夜"主动希望冲洗。原因是夜里有思念与疼痛,有抵达不了又挥之不去的梦境,不得不洗。小诗因此形成较为闭环的诗写建构,是一首充满作者内在凝视的精神之作,将诗人隐秘的痛苦挣扎及心灵伤痕展示的一览无余。诗歌意象的陌生化诗写探索,经诗人层层掘进和有力的诗写呈现,让人理解、叹服及接纳,并感同身受。
三、在忽略的事物中寻找诗意
诗人因三十年类风湿导致二级残疾。目前多关节疼痛变形,膝关节融合。不用双拐寸步难行,使用手机触屏也会累得手肿痛难忍。即便如此,亦不能阻挡她对诗歌的热爱。我想上天对每个人能量和命运的设置,大体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精神丰饶的人,残疾成为她迈向成功的契机。姚亚英具备成为好诗人的各种潜能。总能在他人忽略的事物中找到诗意。一块让人熟视无睹的《抹布》,诗人不仅写出了泪水,还写出了高度与深度,令人刮目相看。开篇将抹布与红盖头相比较,同是一块布,用途天壤之别,但它们却有暗示性的相通之处,皆为女人所用物品。最后一句:"多像一些人的宿命/太现实我不忍说″,令人深思,这种内敛坚韧、隐忍不发的个性,听命于命运安排的想法符合中国传统女性谦逊克制的作风。一句不忍说比歇斯底里的说更打击人心,令人灵魂颤抖。生活和身体的不顺与波折,很容易让人迷恋宗教的悠然从容。同时,人在困境中总会在宗教里寻求一线希理,体悟佛法来对治身心和轮回之苦。姚亚英亦不例外。她相信又怀疑,充满纠结与矛盾。《拜佛》一诗是她心理活动与日常生活真实的写照。通常"拜佛"分为感应礼拜、恭敬礼拜、忏悔礼拜、无相礼拜四大类,作为不深究佛法的凡夫一般去寺庙拜佛是前两种,一为求佛护佑有感而发的感应礼佛和对佛菩萨怀有敬畏之心的恭敬礼拜。拜佛的最高层次是无相礼拜,非常人所能及。本诗中的礼拜应为感应礼拜,为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生为从小有疾患的诗人,在万般病痛折磨的痛苦日子里,祈求佛菩萨的护佑是人之常情,也是绝望中的一丝亮光。而诗人别与常人的地方是:她带着忧怨的口气与佛像推心置腹地对话,更加真切动人,击撞人心。一句:″摆供果时/突然心生疑惑/他们怎么和我一样/不能自食其力"。尤显得可爱可怜,感人心扉。是的,人在逆境中挣扎就格外心胸狭隘,在生存面前,没有捷径。即使是佛,为了肉身存活,亦须赤足托钵四处化缘。更何况从小身患病疾的诗人,生存之境可想而知。最后一句″一炷香已尽/我的愿望只字未提″,这是值得思考的,我的愿望为何只字未提?因为已经没必要提了,诗人突然明白了其实佛不度人人只能自渡。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切还得靠自己!
在现实中,既要受物质需要和身体病痛的胁迫,又要受理性道德与社会秩序的约束,是不自由的。而聪慧脱尘的诗人,用一支笔在诗歌的世界恣意驰骋,获得心灵的无限自由。
身残志坚,是重要而意义深刻的话题。姚亚英没有因为疾患而颓废,她有爱她的亲人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她身上散发出无穷的精神魅力和对文学的无限潜能。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和障碍要多出许多倍,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付出艰难的努力和时间,但她依然充满着信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追求进步成功。这种坚强的意志是走向成功的原动力。只要有勇气和韧性,残疾人一样能够超越自我,创造美好的未来。
附组诗:
岁月的鳞片 | 姚亚英
◎母亲的手
岁月的鳞片,一层层被霜刀剥落
划痕开出明媚的花
温馨一家人
缝补的创伤太多
每一个针脚,都需要用心做顶针
母亲的手,越来越“丑”了
当她把一切都交出之后
就默默的把手缩回去,缩回去
这些,都被窗前的老柳看在眼里
◎父亲,镰,和他敬慕的土地
父亲一直都喜欢把腰弯成镰的弧度
去生活
他们的宿命一样
都是要把自己磨薄
被岁月咬得豁牙露齿嚼不碎悲欢时
才肯歇息
雁声回荡,高粱又红了
那把锈迹斑斑的镰已搁置
无论我在梦里怎样呼喊
父亲的音容都没有出现在收割机前
他不知道他走后
人们已不用哈着腰铲地
不用趟着露水披着月色去抢秋天
历经风吹雨打,人间的秋熟了
黑土地上又收获一茬黄金
我想,此时的父亲应该也很开心
低了一辈子头的他,今天
终于可以和他敬慕的土地平起平坐
每一阵风吹过,都有一排庄稼虔诚的致意
◎又是中秋
桂花又开,你又在异乡
混凝土做成的月饼
有无法说出的空,和无法描述的圆
劲风,捎不去家乡的炊烟
弥散在思亲路上的月光
缕缕生寒
鸿雁会骤增离愁
这样的时节,只加衣保暖是不够的
你不用惦记病中的老树
和着急回家的秋
自古以来,月圆花好事常有
而难全者居多
我不念你
只念你头上,和白露一起降临的霜
月光如昨,我缅怀那样一盒
叫做“秋月”的胭脂
打开它,或许就可以翻出
一段没有斑痕,不伤圆缺的岁月
◎抹布
比我出嫁时的红盖头
小不了多少
只是那个红盖头一直被珍藏
而抹布每天都被拧出泪
我不喜蹂躏
但总比不洗就抛弃好
轻易抹去的都不够深刻
我在一块抹布前思考
多像一些人的宿命
太现实我不忍说
◎我听见
夜深了,我听见秋风在哭泣
为它无意间扼杀的美丽
为满世界的
嗔言怨语
它哭时,月光正碎了一地
晨起,我听见秋风笑了
和农民的笑声一样
在玉米和高粱地
在榛子树和柿子树上
它笑时,枫叶也红在梦里
秋风,每年都这样纠结过
只是和谁,都不曾说起
◎井蛙
六月的雨飘忽不定
无需邀约,不关冷暖
我坐在井底把暗壁雕花
明知永远不会得见天日
还是会痴痴的依梦凭栏
我知道只要我轻轻地啜泣几声
就会有人听闻
那又怎样,不如无语
那涌动的分明是海
上边的人偏叫它云
云海两茫茫
中间是沉甸甸的空气
把我深埋
我不敢闭眼,害怕死一般的沉寂
◎清明雨
清明,最好不下雨
不淋湿那一地的心碎
不忆您躺在病床上,放不下的惦记
也不写字,不写
那些让人断魂的诗句
一黄一白,放两只小船在火海
听说可以渡苦难
渡贫穷
天堂,是极好的
地狱,也很公平
唯这人间,最纠结
所以我,不在您的面前哭泣
清明雨,要下就下吧
憋着也难受
不一定在天空,也可以在梦里
◎桃木杖
母亲今年总是爱摔跟头
却不像我们小的时候越摔越结实
越摔越机灵
那天帮母亲洗澡,我突然想起一件事
母亲是水命,而我是木命,桑木的木
那得需要吸取多少水分才不枯萎
想到这些,我就无法不自责
望着步履蹒跚的母亲,我多想
做一截桃木杖,让母亲拄着回到春天
◎拜佛
母亲说必须要跪拜
我想,佛菩萨一定不会苛求的
佛说众生平等
我的床铺对面就是佛堂
或者说,我就挣扎在他们眼底
他们却装作看不见
摆供果时,突然心生疑惑
他们怎么和我一样
不能自食其力
如果我的心胸能盛下这碗水
是不是就可以渡己,甚或渡人
一炷香已尽,我的愿望只字未提
◎洗夜
我用淘米的水洗头
也洗泪和昨天
今天我用它来洗夜
可能会越洗越深
我在水中放了白月光
能够看到的黑,都不是真正的黑
就像你所看到的笑
上面正挂着伤
夜是希望被冲洗的
比如相思,比如疼痛
比如我挣扎在梦里的那些念想
都需要一片汪洋
评论作者:正空,原名陈旭霞,祖籍安徽桐城,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池州市作协会员,池州市诗联学会副会长,池州市文艺评论专委会委员,喜欢中国汉字,用它收敛光阴。涉猎小说散文诗歌及评论,2009年出版散文集《星星点灯》。现为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中诗网微编辑,《文山风光月刊》主编,《禅诗赏析》编辑,《如是诗刊》诗评师,《当代诗选》编辑、签约评论家、签约诗人。
作者简介:姚亚英,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吉林省新诗学会、长春市新诗学会、长春文学社、榆树作协理事,中诗网微副主任编辑,老榆树农民诗社社长。作品在《诗刊》《词刊》《人民日报》《教育学文摘》《今天》《吉林日报》《青年作家》《华人歌词》《青年歌声》《新歌诗》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入选《百人百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选》《吉林农选》等多种文选,获得奖项约七十次,出版诗集《跛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