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歌语言可滋生万般诗意
——付显武诗歌读札
2023-09-01 23:25:44 作者:夏文成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他的诗作不论是形式创新性的建构、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还是诗意的拓展、意境的营造都极为讲究,质朴、干净、意蕴深厚、充满灵性。他的诗歌语言泥土般朴实、简约,但总是生机勃勃,可滋生万般诗意。他具有用极简的诗行,赋予寻常物象以深意的能力,且举重若轻。
作为一个写诗人,不读诗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个写诗很多年的写诗人,各种各样的诗都读了不少。写的多了,读的多了,慢慢就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口味也会逐渐变得挑剔,只拣自己认为好的诗读,只拣适合自己口味的诗读。就像上饭馆吃饭,总是挑适宜自己口味的菜品点。在我所喜欢的诗人诗作中,付显武应该算一个。
认识显武先生,并成为经常在微信朋友圈经常相互点赞的熟人朋友,是因为他的名作《镜头:蚂蚁》。《镜头:蚂蚁》出炉后,一时间好评如潮,不少诗人和诗评者纷纷撰文点评,或给予正面肯定,或赏析其艺术特色。我也跟风写了一则《是米饭自己在走》的读后感。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互加微信好友,得以欣赏付显武诗歌的机会于是多了起来。
付显武是一个很有才气,很有灵性,并长期坚持“难度写作”,“严肃写作”的诗人之一。他对诗歌创作始终充满激情,笔耕不辍。三天两头在朋友圈发诗,有时一首,有时几首,大多是超短诗,少则两三行,多则十余行。诗虽短,却意无穷,如品古树老茶,有苦味、涩味,更有回甘。这在假诗,庸诗,低俗诗盛行的当下,付显武的诗无疑是一股清流,一缕秋风,荡涤着诗歌天空污浊的空气。他的诗如沐春风,令人耳目一新,暖意顿生。
付显武的诗言简意深,言近旨远。能写长诗的人,不一定是真诗人、好诗人,但能把短诗写得让人愿意反复品读的,击节赞赏的,一定是真诗人,好诗人。付显武即是我心目中的真诗人、好诗人,是被严重遮蔽和埋没的真诗人、好诗人。他是那一类用笔蘸着心血写诗的真诗人、好诗人。付显武的每一首诗应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十月怀胎”,才慎重落笔的,因此,他的诗作不论是形式创新性的建构、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还是诗意的拓展、意境的营造都极为讲究。他的诗质朴、干净、意蕴深厚、充满灵性。他的诗歌语言泥土般朴实、简约,但总是生机勃勃,可滋生万般诗意。他具有用极简的诗行,赋予寻常物象以深意的能力,且举重若轻。
《图腾》
好端端一头青牛被剥了皮,取下了头
好端端一张牛皮蒙出一只大鼓来
大鼓无恙,能够击沉星月里的阴影部分
好端端一具牛头骨态度鲜明地悬挂着
于是寨门的半空被赋予了神性
那庄严那肃穆,我至今无法走出
这是付显武组诗《开花的故乡》中开头一首。诗中的场景和意象我曾经亲自目睹过,在云南普洱市某景区内的石壁上、树上挂满了长满青苔和微生物的枯朽的牛头,当时的内心受到的震撼不亚于一具响雷,当时喝此后我一直想为之写一首诗,但多年过去,一直未能如愿。好在,显武先生替我写了,其文本表现力及流露出的诗意氛围让我自叹不如。诗作对牛的悲情抒写及作者的悲悯情怀引而不发,但其冲击力对读者造成的“内伤”却久久难愈。
相信许多诗人都不约而同写过乌鸦,乌鸦形象如同一个神秘符号和隐语飞翔在众多诗人的诗歌文本之中。譬如雷平阳,譬如余怒等著名诗人都写过乌鸦。在文艺作品和现实中,乌鸦无疑成了某种无法言说的隐喻或象征,乌鸦所扮演的角色尴尬而又无可奈何。诗人们或为乌鸦平反正名,或为乌鸦鸣不平,或再对乌鸦无情地踩上几脚,在乌鸦的伤口上再撒几把盐。总之,不同诗人笔下的乌鸦“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付显武也写了乌鸦。
《乌鸦》
乌鸦有没有仰望天空的能力
如果有,那么
我就是这只乌鸦
我其实讨厌黑,根本不想乱叫
我恨我,不得志,常处于险境
傍晚,我绕树三匝
每一匝,都想落在一个爱字上
每一匝都不被理解,当成了万物的敌人
在付诗中,诗人别出心裁,让“我”摇身一变成了乌鸦,这只“乌鸦”在诗中高调宣称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且为自己打抱不平,“不得志,常处于险境”,它在傍晚绕树三匝,“每一匝,都想落在一个爱字上\每一匝,都想落在一个爱字上\每一匝都不被理解,当成了万物的敌人”。诗中的乌鸦满腹委屈,心生怨愤又满怀爱的渴望,但却得不到世俗的理解和接纳,反而成了万物的敌人。全都是其黑暗的长相和怪异的叫声惹的祸。但这能怨怪它么?这一切都是上天所赐,爹妈所生,乌鸦无力改变现状,又得承担一切苦楚。这也许是人世间众多小人物的宿命在乌鸦身上的投影。
以上对该诗自以为是的解读,并非作者“直言相告”,而是我通过诗行和作者营造的语境中感悟到的。是诗人通过隐喻、暗示和象征等修辞手段间接传递给我的。诗人借乌鸦之口,道自己心声。在这里,乌鸦是诗人艺术化的“代言人”。
付显武的诗创作手法多样,灵性十足。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技术技巧,文学亦然,诗歌亦然。没有技术技巧的文艺作品大概不存在。庞德说过“技巧考验真诚。如果一件事不需花上技巧去叙述,它的价值就比较差。”付显武的诗歌创作不但运用了多样化的技术技巧,而且运用得相当高明。再来品咂一下他的《镜头:蚂蚁》:
更多的时候是一粒米饭在搬动光阴
在熟悉的黄昏
一粒米饭顶着暮色慢慢回家
蚂蚁只是安装在米饭上的轮子
蚂蚁只是推了幸福一把
此诗的构思极为别致,正如其诗题所言,付显武仅截取了蚂蚁短暂一生中极为短暂的一个小镜头,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像师,舍弃了细枝末节,直接将镜头对准了那粒暮色中缓缓移动的米饭上,不动声色地以铅华洗净的白描手法,将画面清晰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半句议论、没有半句感叹,诗人全部的思想、情感、观点,全部埋伏在短短的5行诗句中。全诗只有56个字,每一个字都像一个弹性十足的橡皮口袋,里面装满了沉甸甸的诗性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夏文成《是米饭自己在走》)。
短短五行诗中,诗人动用了通感(一粒米饭在搬动光阴)、拟人(一粒米饭顶着暮色慢慢回家)、比喻(蚂蚁只是安装在米饭上的轮子)、动静转换等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一首小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张力,令人百读不厌,经久难忘。
再如《春天的麻雀》,全诗也只有六行,同样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等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赋予了麻雀这个卑微的小生命以无限诗意,尤其诗的最后两行,比喻和夸张的融合运用犹如神来之笔,使得该诗顿时神采飞扬,全诗的立意和高度得以大幅提升,令人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墨西哥诗人、作家帕斯曾言:“一个人唯有感受了摧毁语言或创造另一种语言的诱惑,体验了无涵义的魅力,体验了无法表达的涵义的同样可怕的魅力之后,他方成为一个诗人。”或许,诗人的责任就在于有勇气,有胆识不断摧毁旧的语言模式,再“创造另一种语言的诱惑”才能称之为诗人。付显武应该正在自觉、自律地朝着这个方向和路径不断努力。因为优秀的诗人绝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他需要在不断的打破和创造之间给人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付显武的诗意蕴深邃,摇曳生姿。我想,优秀的诗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对“看到”的现实的机械照搬,生硬再现,而是要对采集到的写作素材进行“深加工”,尽可能“挖掘”、“挤压”出素材蕴藏的种种可能性,像酿酒师用五谷杂粮通过蒸煮、发酵等工艺,酿出美酒,像牛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营养丰富的牛奶。付显武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来看看他的《一棵草》:
面对一只羊
面对一头牛
面对一匹马
这棵草让自己分三次死
又用三个早晨活过来
这首诗洗尽铅华,没有半个多余的字词。作者在不动声色,“不持立场”的纯客观的叙述中,将一棵备受摧残,忍辱负重,将“草”在不断地死去活来中,顽强的求生欲望和抗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该诗的结构不可谓不简单,语言简练得不能再简练,但留给读者的思索和启示则不可谓不深远。诗人将“草”这个意象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到了极致、永远在读者心里绿意盎然。类似的诗作还有不少,如《矛盾》《沮丧》《鸽子》等,这类作品的共同点都是诗行短截,从极少的字句中,拓展出无尽的诗意,让读者如品佳茗,如饮美酒,回味悠长。
这些诗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我想大概在于作者高明的“设计”:诗人如一位道行高深的智者,他知道言多必失,言多,反而“意少”,于是尽可能“谨言慎行”,用意象说话。付显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擅长将人们司空见惯的物象转化为诗中的意象,用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实现诗作意蕴沉厚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国诗人、评论家埃兹拉·庞德说:“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作为文论术语来使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老子》和《易传》。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情思,“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物体;“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是意的载体,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思的,即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人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诗歌的意蕴得以往纵深拓展,于是诗意显得空灵而深邃,诗歌的艺术性、可读性获得较大提升。故此,高明的诗人都会精心选取意象入诗,让自己的诗作摆脱笨拙、沉闷、直白的叙说,提升作品的美学价值。
付显武的诗直击现实、意有所指。诗人也是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凡人,大多是平头百姓。要说有所不同,大约是他们比其他人多了一只“眼”,多了一根“触角”,心里那根弦绷得比常人更紧一些。他们用那只多出来的“眼”,发现常人之所未见,用头上那根“触角”探入生活深处,开掘诗意的“矿藏”,用那根紧绷的“弦”弹拨出动人的谣曲。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学担当的作家、诗人,或许敢于直面现实。他们大多会有意无意用手中的笔表现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他们的作品因此总是或隐或显,具有某种批判精神。他们的诗有时是带刺的玫瑰,于香艳中给人痛感,让人警醒;有时是灌顶的醍醐,让人于昏睡中猛醒;有时是本能抵抗外界侵害的刺猬、荨麻,让人在触碰某些不该触碰的东西前,不得不三思而行……
付显武就是一位有着第三只眼、头上长着“触角”,心里绷紧“一根弦”的诗人,他的许多诗作都充满了烟火气,给人疼痛感。他的不少诗作让人读后总会在心里留下点什么,也会在脑子里想一想“为什么会如此”,就像吃辣椒,辣而有味,吃了还想吃。譬如以下诗句:“像蚂蚁一样扛着一副柔弱的生命/毎天,小心翼翼地出门 ”(《像蚂蚁一样》),“活着是小时候磨骨头养肠子”“ 自己下自己的岗,结果/一投资就当了个垮台的老板/活着是买了一辆出租车,因为是血汗钱少借的钱多”,“活着是当我41岁生日那天,老婆一个长途打来,我的身影还亮在邻省一个煤矿的黄昏”( 《个人生命的清单》):“春天呀,为能痛快地喊你一嗓/多少种籽起早贪黑/多少人融化掉了落在心头的/那一场雪” (《春天》),“蜷缩在枝叉上”,心里塞满苍凉和绝望,“它的双眼微闭/身体里全是黑暗的天空”(《一只病鸟》)……这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句子,无不充蕴着诗人对世相人生的深刻体察和悲悯情怀,令人动容。
当然,如果付显武一味沉湎于这种“灰色调”,其诗作的格局也许会打一个折扣。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文以载道”。此言出自宋朝的周敦颐。他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写文章(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等一切文体)是为了传播思想,不然写文章就没有意义。载道,就是教化人民要按仁义礼乐行事,他的载道,载的都是“大道”。《庄子·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这里的“志”泛指思想、情怀和抱负,与“文以载道”殊途同归。一言以蔽之,文学要让人“于迷茫中看到希望“,给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以力量等等。
综上所述,我以为文学(诗歌)的意义应该是,既要艺术地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又要指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路径和方法,给人以希望和积极前行的动力。付显武不乏这样的诗作,如《镜头:蚂蚁》《活着》《春天》《奔跑的日子》《像蚂蚁一样》《成长》《给你》《生活的歌谣》《纪事:水命》等等。
付显武的诗放得开,收得拢。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说:“诗人如果不掌握散文体就写不出层次丰富的作品。”所谓散文文体,文学界目前的共识是“形散而神聚”,亦即“既要放得开,又要能收束于文章主旨之中”。艾略特主张以散文笔法来创作诗歌,才能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使诗歌更丰满,更立体。付显武或是受此理论浸淫,或是下意识而为,他的诗作尽管大多短小精悍,但却层次丰富,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其诗因此短小而不单薄,言简而意深。在层层铺垫之后,往往在结尾出一亮句,将诗意推向高潮,产生飞跃。譬如《西街居》《乌鸦》《巢》《镜子》《干净的事物》《《留守的门,留守的锁》》等等。
希腊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蒂斯认为,诗在语言上的成功取决于组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关紧要的。诗歌表现必须产生惊讶的效果。付显武显然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许多叙述性语言简洁,灵动,机巧而智慧。他像一个运筹帷幄的语言的三军统帅,他拥有对语言任意打乱、砸碎、重组、扭曲,反其道而行之的特权。这些“特权”使得他的诗既凸显出鲜明的“现时性”和“及时性”,又确保他的诗作收放自如,纵横捭阖,有效避免了当下诗歌中普遍存在呆滞感、沉闷感和直白乏味。读付显武的诗,审美的愉悦感、获得感伴随阅读始终。
当然,在持续的阅读中,我也不得不承认,付显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诗写中,一定程度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及惯性写作倾向,且无“刹车”迹象。此外,他对重大现实题材的涉猎似乎也不多,可以称之为“重量级”的作品也较为少见,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他成为重要诗人、大诗人迈进的步伐。这算是我善意的提醒吧。
最后,我们来看看付显武的创作简历。付显武,笔名娄格,重庆秀山人,重庆市作协会员。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中国诗歌》《黄河诗报》《读者》《红岩》《重庆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有作品获奖并收入多种选本;出版诗集两部。
从其简洁的创作简历看,其写诗历史不短。一个人能几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热爱诗歌,孜孜以求地创作诗歌,即使被遮蔽也好,被埋没也罢,皆毫无怨言,从不懈怠,始终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对诗歌的执着坚守和敬畏之心就值得我尊敬和钦佩。为此,不吝浅薄,斗胆写下如上读后感,谨向显武兄致敬!
作者简介 :
夏文成,男,云南昭通人,云南省作协会员。已在《诗刊》《中国艺术报》《星星诗刊》《诗选刊》《北京文学》《上海诗人》《天津文学》《诗歌月刊》《边疆文学》《理论与创作》《时代文学》《火花》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文1100余首(篇)。有作品入选《2014—2015中国年度诗人作品精选》《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中国新诗精选三百首》《中国当代短诗选》《华语诗歌年鉴》《当代传世诗歌300首》《2016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选》等各种诗歌选本,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孙犁散文奖等全国性奖项。出版诗集《秋风不会将大地搬空》《我是我唯一的行李》。业余兼习山水画其山水画作品及其相关评论曾被中国国家艺术网专题刊载,作品被云南、山东、江苏、甘肃、广东、宁夏、北京、福建等地的朋友收藏。
认识显武先生,并成为经常在微信朋友圈经常相互点赞的熟人朋友,是因为他的名作《镜头:蚂蚁》。《镜头:蚂蚁》出炉后,一时间好评如潮,不少诗人和诗评者纷纷撰文点评,或给予正面肯定,或赏析其艺术特色。我也跟风写了一则《是米饭自己在走》的读后感。几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互加微信好友,得以欣赏付显武诗歌的机会于是多了起来。
付显武是一个很有才气,很有灵性,并长期坚持“难度写作”,“严肃写作”的诗人之一。他对诗歌创作始终充满激情,笔耕不辍。三天两头在朋友圈发诗,有时一首,有时几首,大多是超短诗,少则两三行,多则十余行。诗虽短,却意无穷,如品古树老茶,有苦味、涩味,更有回甘。这在假诗,庸诗,低俗诗盛行的当下,付显武的诗无疑是一股清流,一缕秋风,荡涤着诗歌天空污浊的空气。他的诗如沐春风,令人耳目一新,暖意顿生。
付显武的诗言简意深,言近旨远。能写长诗的人,不一定是真诗人、好诗人,但能把短诗写得让人愿意反复品读的,击节赞赏的,一定是真诗人,好诗人。付显武即是我心目中的真诗人、好诗人,是被严重遮蔽和埋没的真诗人、好诗人。他是那一类用笔蘸着心血写诗的真诗人、好诗人。付显武的每一首诗应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十月怀胎”,才慎重落笔的,因此,他的诗作不论是形式创新性的建构、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还是诗意的拓展、意境的营造都极为讲究。他的诗质朴、干净、意蕴深厚、充满灵性。他的诗歌语言泥土般朴实、简约,但总是生机勃勃,可滋生万般诗意。他具有用极简的诗行,赋予寻常物象以深意的能力,且举重若轻。
《图腾》
好端端一头青牛被剥了皮,取下了头
好端端一张牛皮蒙出一只大鼓来
大鼓无恙,能够击沉星月里的阴影部分
好端端一具牛头骨态度鲜明地悬挂着
于是寨门的半空被赋予了神性
那庄严那肃穆,我至今无法走出
这是付显武组诗《开花的故乡》中开头一首。诗中的场景和意象我曾经亲自目睹过,在云南普洱市某景区内的石壁上、树上挂满了长满青苔和微生物的枯朽的牛头,当时的内心受到的震撼不亚于一具响雷,当时喝此后我一直想为之写一首诗,但多年过去,一直未能如愿。好在,显武先生替我写了,其文本表现力及流露出的诗意氛围让我自叹不如。诗作对牛的悲情抒写及作者的悲悯情怀引而不发,但其冲击力对读者造成的“内伤”却久久难愈。
相信许多诗人都不约而同写过乌鸦,乌鸦形象如同一个神秘符号和隐语飞翔在众多诗人的诗歌文本之中。譬如雷平阳,譬如余怒等著名诗人都写过乌鸦。在文艺作品和现实中,乌鸦无疑成了某种无法言说的隐喻或象征,乌鸦所扮演的角色尴尬而又无可奈何。诗人们或为乌鸦平反正名,或为乌鸦鸣不平,或再对乌鸦无情地踩上几脚,在乌鸦的伤口上再撒几把盐。总之,不同诗人笔下的乌鸦“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付显武也写了乌鸦。
《乌鸦》
乌鸦有没有仰望天空的能力
如果有,那么
我就是这只乌鸦
我其实讨厌黑,根本不想乱叫
我恨我,不得志,常处于险境
傍晚,我绕树三匝
每一匝,都想落在一个爱字上
每一匝都不被理解,当成了万物的敌人
在付诗中,诗人别出心裁,让“我”摇身一变成了乌鸦,这只“乌鸦”在诗中高调宣称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且为自己打抱不平,“不得志,常处于险境”,它在傍晚绕树三匝,“每一匝,都想落在一个爱字上\每一匝,都想落在一个爱字上\每一匝都不被理解,当成了万物的敌人”。诗中的乌鸦满腹委屈,心生怨愤又满怀爱的渴望,但却得不到世俗的理解和接纳,反而成了万物的敌人。全都是其黑暗的长相和怪异的叫声惹的祸。但这能怨怪它么?这一切都是上天所赐,爹妈所生,乌鸦无力改变现状,又得承担一切苦楚。这也许是人世间众多小人物的宿命在乌鸦身上的投影。
以上对该诗自以为是的解读,并非作者“直言相告”,而是我通过诗行和作者营造的语境中感悟到的。是诗人通过隐喻、暗示和象征等修辞手段间接传递给我的。诗人借乌鸦之口,道自己心声。在这里,乌鸦是诗人艺术化的“代言人”。
付显武的诗创作手法多样,灵性十足。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技术技巧,文学亦然,诗歌亦然。没有技术技巧的文艺作品大概不存在。庞德说过“技巧考验真诚。如果一件事不需花上技巧去叙述,它的价值就比较差。”付显武的诗歌创作不但运用了多样化的技术技巧,而且运用得相当高明。再来品咂一下他的《镜头:蚂蚁》:
更多的时候是一粒米饭在搬动光阴
在熟悉的黄昏
一粒米饭顶着暮色慢慢回家
蚂蚁只是安装在米饭上的轮子
蚂蚁只是推了幸福一把
此诗的构思极为别致,正如其诗题所言,付显武仅截取了蚂蚁短暂一生中极为短暂的一个小镜头,他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像师,舍弃了细枝末节,直接将镜头对准了那粒暮色中缓缓移动的米饭上,不动声色地以铅华洗净的白描手法,将画面清晰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半句议论、没有半句感叹,诗人全部的思想、情感、观点,全部埋伏在短短的5行诗句中。全诗只有56个字,每一个字都像一个弹性十足的橡皮口袋,里面装满了沉甸甸的诗性内涵,令人叹为观止”(夏文成《是米饭自己在走》)。
短短五行诗中,诗人动用了通感(一粒米饭在搬动光阴)、拟人(一粒米饭顶着暮色慢慢回家)、比喻(蚂蚁只是安装在米饭上的轮子)、动静转换等多种艺术手法,使得一首小诗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张力,令人百读不厌,经久难忘。
再如《春天的麻雀》,全诗也只有六行,同样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夸张等多种艺术修辞手法,赋予了麻雀这个卑微的小生命以无限诗意,尤其诗的最后两行,比喻和夸张的融合运用犹如神来之笔,使得该诗顿时神采飞扬,全诗的立意和高度得以大幅提升,令人叹为观止,爱不释手。
墨西哥诗人、作家帕斯曾言:“一个人唯有感受了摧毁语言或创造另一种语言的诱惑,体验了无涵义的魅力,体验了无法表达的涵义的同样可怕的魅力之后,他方成为一个诗人。”或许,诗人的责任就在于有勇气,有胆识不断摧毁旧的语言模式,再“创造另一种语言的诱惑”才能称之为诗人。付显武应该正在自觉、自律地朝着这个方向和路径不断努力。因为优秀的诗人绝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他需要在不断的打破和创造之间给人更多的惊喜和发现。
付显武的诗意蕴深邃,摇曳生姿。我想,优秀的诗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对“看到”的现实的机械照搬,生硬再现,而是要对采集到的写作素材进行“深加工”,尽可能“挖掘”、“挤压”出素材蕴藏的种种可能性,像酿酒师用五谷杂粮通过蒸煮、发酵等工艺,酿出美酒,像牛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营养丰富的牛奶。付显武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来看看他的《一棵草》:
面对一只羊
面对一头牛
面对一匹马
这棵草让自己分三次死
又用三个早晨活过来
这首诗洗尽铅华,没有半个多余的字词。作者在不动声色,“不持立场”的纯客观的叙述中,将一棵备受摧残,忍辱负重,将“草”在不断地死去活来中,顽强的求生欲望和抗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该诗的结构不可谓不简单,语言简练得不能再简练,但留给读者的思索和启示则不可谓不深远。诗人将“草”这个意象的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到了极致、永远在读者心里绿意盎然。类似的诗作还有不少,如《矛盾》《沮丧》《鸽子》等,这类作品的共同点都是诗行短截,从极少的字句中,拓展出无尽的诗意,让读者如品佳茗,如饮美酒,回味悠长。
这些诗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我想大概在于作者高明的“设计”:诗人如一位道行高深的智者,他知道言多必失,言多,反而“意少”,于是尽可能“谨言慎行”,用意象说话。付显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擅长将人们司空见惯的物象转化为诗中的意象,用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实现诗作意蕴沉厚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国诗人、评论家埃兹拉·庞德说:“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作为文论术语来使用,始于刘勰《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但是它的思想来源可以上溯到《老子》和《易传》。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情思,“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物体;“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是意的载体,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思的,即通常所说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人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诗歌的意蕴得以往纵深拓展,于是诗意显得空灵而深邃,诗歌的艺术性、可读性获得较大提升。故此,高明的诗人都会精心选取意象入诗,让自己的诗作摆脱笨拙、沉闷、直白的叙说,提升作品的美学价值。
付显武的诗直击现实、意有所指。诗人也是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凡人,大多是平头百姓。要说有所不同,大约是他们比其他人多了一只“眼”,多了一根“触角”,心里那根弦绷得比常人更紧一些。他们用那只多出来的“眼”,发现常人之所未见,用头上那根“触角”探入生活深处,开掘诗意的“矿藏”,用那根紧绷的“弦”弹拨出动人的谣曲。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文学担当的作家、诗人,或许敢于直面现实。他们大多会有意无意用手中的笔表现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感,他们的作品因此总是或隐或显,具有某种批判精神。他们的诗有时是带刺的玫瑰,于香艳中给人痛感,让人警醒;有时是灌顶的醍醐,让人于昏睡中猛醒;有时是本能抵抗外界侵害的刺猬、荨麻,让人在触碰某些不该触碰的东西前,不得不三思而行……
付显武就是一位有着第三只眼、头上长着“触角”,心里绷紧“一根弦”的诗人,他的许多诗作都充满了烟火气,给人疼痛感。他的不少诗作让人读后总会在心里留下点什么,也会在脑子里想一想“为什么会如此”,就像吃辣椒,辣而有味,吃了还想吃。譬如以下诗句:“像蚂蚁一样扛着一副柔弱的生命/毎天,小心翼翼地出门 ”(《像蚂蚁一样》),“活着是小时候磨骨头养肠子”“ 自己下自己的岗,结果/一投资就当了个垮台的老板/活着是买了一辆出租车,因为是血汗钱少借的钱多”,“活着是当我41岁生日那天,老婆一个长途打来,我的身影还亮在邻省一个煤矿的黄昏”( 《个人生命的清单》):“春天呀,为能痛快地喊你一嗓/多少种籽起早贪黑/多少人融化掉了落在心头的/那一场雪” (《春天》),“蜷缩在枝叉上”,心里塞满苍凉和绝望,“它的双眼微闭/身体里全是黑暗的天空”(《一只病鸟》)……这些让人过目不忘的句子,无不充蕴着诗人对世相人生的深刻体察和悲悯情怀,令人动容。
当然,如果付显武一味沉湎于这种“灰色调”,其诗作的格局也许会打一个折扣。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文以载道”。此言出自宋朝的周敦颐。他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写文章(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等一切文体)是为了传播思想,不然写文章就没有意义。载道,就是教化人民要按仁义礼乐行事,他的载道,载的都是“大道”。《庄子·天下篇》中说“诗以道志”。这里的“志”泛指思想、情怀和抱负,与“文以载道”殊途同归。一言以蔽之,文学要让人“于迷茫中看到希望“,给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以力量等等。
综上所述,我以为文学(诗歌)的意义应该是,既要艺术地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又要指出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路径和方法,给人以希望和积极前行的动力。付显武不乏这样的诗作,如《镜头:蚂蚁》《活着》《春天》《奔跑的日子》《像蚂蚁一样》《成长》《给你》《生活的歌谣》《纪事:水命》等等。
付显武的诗放得开,收得拢。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略特说:“诗人如果不掌握散文体就写不出层次丰富的作品。”所谓散文文体,文学界目前的共识是“形散而神聚”,亦即“既要放得开,又要能收束于文章主旨之中”。艾略特主张以散文笔法来创作诗歌,才能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使诗歌更丰满,更立体。付显武或是受此理论浸淫,或是下意识而为,他的诗作尽管大多短小精悍,但却层次丰富,起承转合运用自如,其诗因此短小而不单薄,言简而意深。在层层铺垫之后,往往在结尾出一亮句,将诗意推向高潮,产生飞跃。譬如《西街居》《乌鸦》《巢》《镜子》《干净的事物》《《留守的门,留守的锁》》等等。
希腊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蒂斯认为,诗在语言上的成功取决于组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关紧要的。诗歌表现必须产生惊讶的效果。付显武显然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许多叙述性语言简洁,灵动,机巧而智慧。他像一个运筹帷幄的语言的三军统帅,他拥有对语言任意打乱、砸碎、重组、扭曲,反其道而行之的特权。这些“特权”使得他的诗既凸显出鲜明的“现时性”和“及时性”,又确保他的诗作收放自如,纵横捭阖,有效避免了当下诗歌中普遍存在呆滞感、沉闷感和直白乏味。读付显武的诗,审美的愉悦感、获得感伴随阅读始终。
当然,在持续的阅读中,我也不得不承认,付显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诗写中,一定程度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及惯性写作倾向,且无“刹车”迹象。此外,他对重大现实题材的涉猎似乎也不多,可以称之为“重量级”的作品也较为少见,这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他成为重要诗人、大诗人迈进的步伐。这算是我善意的提醒吧。
最后,我们来看看付显武的创作简历。付显武,笔名娄格,重庆秀山人,重庆市作协会员。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中国诗歌》《黄河诗报》《读者》《红岩》《重庆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有作品获奖并收入多种选本;出版诗集两部。
从其简洁的创作简历看,其写诗历史不短。一个人能几十年如一日,持续不断地热爱诗歌,孜孜以求地创作诗歌,即使被遮蔽也好,被埋没也罢,皆毫无怨言,从不懈怠,始终坚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对诗歌的执着坚守和敬畏之心就值得我尊敬和钦佩。为此,不吝浅薄,斗胆写下如上读后感,谨向显武兄致敬!
作者简介 :
夏文成,男,云南昭通人,云南省作协会员。已在《诗刊》《中国艺术报》《星星诗刊》《诗选刊》《北京文学》《上海诗人》《天津文学》《诗歌月刊》《边疆文学》《理论与创作》《时代文学》《火花》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文1100余首(篇)。有作品入选《2014—2015中国年度诗人作品精选》《当代新现实主义诗歌年选》《中国新诗精选三百首》《中国当代短诗选》《华语诗歌年鉴》《当代传世诗歌300首》《2016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选》等各种诗歌选本,曾获《人民文学》征文奖、孙犁散文奖等全国性奖项。出版诗集《秋风不会将大地搬空》《我是我唯一的行李》。业余兼习山水画其山水画作品及其相关评论曾被中国国家艺术网专题刊载,作品被云南、山东、江苏、甘肃、广东、宁夏、北京、福建等地的朋友收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