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十载磨一剑  八旬悟千诗

——序呼岩鸾《包容冰诗歌论》

2022-12-21 16:05:56 作者:陈明火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陈明火,笔名执仗,湖北省鄂州市峒山人。系世界诗人大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第五、六届委员。已出版著作《无锁的情空》《挑剔名作及评点》《包容冰佛诗赏异》《包氏佛诗的考索》等十余部(三部中英对译),主编或编著省级教材《综合阅读》等三十余部,在国内外发表现代诗、文学评论、小说、散文、纪实文学数百万字,有两百余首(篇)译成英、日、俄、希腊等文字。曾获《中国作家》2003 年“全国评比”特等奖、希腊作家艺术家国际协会2005 年度“欧洲联盟杯”奖等多次。另有陈明火诗
 
风停了,就用云
云消了,我用太阳光
太阳光暗了,就用宗教的血
血尽了,就用宗教的骨头

 
  这是摘自诗人、诗评家呼岩鸾先生(以下简称“呼先生”)《新世纪诗选·磨剑》中蕴含象征、隐喻与暗示等手法的诗句。我想,《磨剑》一诗中的艺术的“磨”力与生命的“磨”劲,用于呼先生所精心撰写的《包容冰诗歌论》一书是再好不过了。已位列耄耋之年的呼先生从2008年11月品评了诗人包容冰的“二十首诗”(即《随缘于尘世净土:就是诗歌舍利》)起,时至今日可谓“十载”(即近11年),“磨”出了七十万字左右的一本沉甸甸的《包容冰诗歌论》。这就是说,此书的七十余篇研究成果尽是呼先生在“八旬”(即在八十岁左右之年龄段),慧“悟”了诗人包容冰的近千首佛禅之诗,这不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因受诗人包容冰为呼先生《包容冰诗歌论》一书作序之诚约,我在十分敬重呼先生用心光、佛光和诗光磨砥刻厉之时,欲渐次深入地探访《包容冰诗歌论》的主要艺术特色,以便将呼先生的颖悟绝人之处尽力地搬至读者的面前(只恐笔力不济,难有美芹之献)。
 
  一、宏大把控中的一个“境界”或“新境界”的认定。
 
  诗人包容冰已出版了六部诗集,其中五部(有四部为上下集)的序言为呼先生所作。他先后写下了《净土的神示  尘世的诗歌》(2009年9月17日)、《现世幸有一心明——序舍利诗集<内心放射的光芒>》(2013年12月12日)、《舍利学佛修行的新境界 舍利佛教诗歌的新境界——序<觉行慈航》(2016年10月25日)。可以说,呼先生的这三篇长序是《包容冰诗歌论》一书中所有评论的重中之重,可谓创造了一个可能的艺术世界,即尽力地完成了宏大把控中的一个“境界”或“新境界”的认定。
  呼先生的第一篇序《净土的神示  尘世的诗歌》,认定了诗人包容冰在“神、爱、苦难这三种推动诗歌的力量”之“神示”与“诗歌”高度融合中的“境界”。
  《空门独语》(上下册,共分四辑:第一辑《空门独语》、第二辑《闲言碎语》、第三辑《禅心俗语》、第四辑《长话短语》)。呼先生抓住了诗人包容冰为佛者诗者,所写的“尘世的诗歌”自然离不开“净土的神示”之要旨,便自如地游走于神佛与人间,觉得第一辑《空门独语》中的“佛,一个巨大的意象”,有“诗人与佛对话”;第二辑《闲言碎语》中的“佛和禅和人,看着近处”;第三辑《禅心俗语》中的“禅,是一个灵妙的隐喻,诗人在禅定中对‘色相’和‘行’的顿悟或渐悟”;第四辑《长话短语》的“佛和禅和人,看着远方”。在呼先生融“净土的神示”、“尘俗的诗歌”之一种至高的“境界”里,诗人包容冰的诗歌在尽情地“对世界诉说”,一如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中所言,诗人生逢贫乏的时代,必须吟唱着去追寻远逝诸神之踪迹,在世界的黑夜里言说神圣。依呼先生的理解,《空门独语》有了“诗神和佛祖在舍利的眼中是合二为一体的”,也就充满了极为强烈的诉说欲望,将诗人包容冰要说的心灵之语全都说了出来:“有些话可以给世界说/有些话可以给一个人说/有些话可以给灵魂说/有些话可以对谁都不说”(《禅心俗语·77》)……对此,呼先生用归结性原理点明:“《空门独语》把诗人要说的话全说出来了……展示诗人十多年中磨砺出的质地优良的语言”——此种“展示”里,我以为呼先生似乎故意埋藏着一些不需要说破的高明,即诗歌离我们很近,是我们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可让我们去默默地品味。
  呼先生的第二篇序《现世幸有一心明——序舍利诗集<内心放射的光芒>》,认定“心是佛国和人间最宏大的一个大词”、“心是人间最宏大的大词”:“心”能放射光芒,进而纯洁心灵,提升各自的精神境界。
  诗人包容冰《内心放射的光芒》(上下册,共四辑:第一辑 寡欲:内心光芒、第二辑 清静:菩提流蜜、第三辑 彼岸:回归本性、第四辑 长调:生死梵唱)。呼先生觉得包容冰诗歌“幸有一心明”:诗人在诗歌中“已经把‘心擦得和镜子一样明亮’”(《佛,沉默的圣哲》),并向佛说“一首诗,在一个人的内心的疼痛中诞生”(《2012年之夏:感慨》),“心是佛国最宏大的大词,是数万卷佛经的主题词”、“心是人间最宏大的大词,是人类各种语言的主题词”。这里,呼先生的用意是十分清晰的,就是想突出诗人包容冰“把佛国的菩提心和人间的良心统摄,迎入自己的饱含现代人文理念的一颗心,并注入滋润和慰藉生活的艺术美学,形成自己的诗心”。而后,再让“佛的菩提心,人的良心,诗人的诗心,三心合一的心”放射无限量的光芒。呼先生为了实证诗人包容冰每一首诗的内心都在放射光芒,特意从六个不同的层面向广大的读者依次推出了“苦难诗篇和信仰诗篇:舍利走了一条坎坷而光芒的路”、“灾难诗篇:舍利走过灾难叩响天堂的门环”、“死亡诗篇:一个学会了生也学会了死的人吟诵生死的同声祷语”、“人境诗篇:舍利佛眼中的人间万景万象”、“像土地一样的真实性和神性美使舍利诗歌成为史诗”、“舍利诗歌向经佛学得诗艺诗技”等。
  对于包容冰诗歌中的“一心明”,呼先生的解读是耐人寻味的。他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芸芸众生从诗人包容冰诗歌中获取内心放射的光芒:
 
内心的黑,是一扇窗
内心的白,是另一扇窗
黑白相间,是非同寻常的门
 
我在明亮的思想里找一点黑
在黑暗的世界里寻一丝白
摁亮内心的光芒

——舍利《内心放射的光芒》
 
  呼先生的第三篇序《舍利学佛修行的新境界  舍利佛教诗歌的新境界——序<觉行慈航>》,开门见山地确认了一个佛者、诗者包容冰的“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解深密经》)的“新境界”: 
  因为前三部诗集每部都有各自的思想与艺术境界,这第四部诗集《觉行慈航》在佛教义理的弘扬与佛教美学的表现上,再次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对诗歌的新境界自然有话要说,不说或说了不说完有点对不起佛教诗人与佛教诗歌…… 
  《觉行慈航》,共四辑(第一辑  觉行慈航、第二辑  明因识果、第三辑  如是我闻、第四辑  光寿无量)。呼先生在近两万字的序文里,为了证明“中国当代著名佛学诗人”的“新境界”,着重禅释了“三重意义上的境界:字源、佛语与诗艺”:一是境界的汉语字源意义:强调了“境界合一”,“新境界就是指人或事所处所有的新水平,新高度,新成绩”;二是境界的佛教佛法意义:指明了“学佛人觉悟程度”与“作于现代人间佛教,期于与时俱进新境界”;三是境界的诗歌诗艺意义:或“寓情于景,思与境谐”,或“以‘透彻之悟’写出相中境界”,或“在真景物真情感的表达中达到新境界”。鉴如此,呼先生从两个重要方面论述了“梅川居士舍利学佛修行的新境界:自觉觉他,自悟悟他,自度度人,共走净土之路”、“舍利佛教诗歌的新境界:佛教深密法境和佛教美学圆融一体的文字般若”,继而旗帜鲜明地点明诗人包容冰“是现代汉语白话佛教诗歌的主要写作者与推动者”,是“站在佛教诗歌的新境界上,各流派诗人站在各流派诗歌的新境界上,他们都是中国当代的优秀诗人”。与此同时,呼老觉得佛者、诗人包容冰与其他的“优秀诗人”有不同之处——只因走过觉行长路的舍利已经看见了一张白纸上有佛经,有佛诗,若是读懂了,就能进入一种“新境界”:
 
人与佛究竟有多远
一张白纸的厚度——
一念迷,众生
一念觉,佛陀

 
  是啊,呼先生对包容冰诗歌之“境界”或“新境界”的认定,不仅仅是三篇序言,在其他的篇目中亦如此。如《诗人舍利的阿弥陀佛世界》,是一个“阿弥陀佛的世界”,“也发光回向在他的个人的修持中”,即内心的“世界”。这佛与人的两个世界的高度融合,就是一个“新境界”。《打碎拜物教的圣坛,建立精神信仰的圣殿——读<空门独语>之<空门独语>》的“精神信仰圣殿”亦是一种精神的最崇高之“境界”。因为“《空门独语》诗性思维所得到的佛法正果,只是舍利世界观的一部分。他的世界观主要部分仍是科学高度发展的现代人人文意识。作为佛诗,《空门独语》是把佛法的经义要论作为观察尘世的认识论工具和诗歌艺术的诗意诗境的”。《安静:佛、佛子和梵唱诗人的妙境——读舍利<为了安静>》中的“妙境”,因“安静是佛的妙境”、“身为佛子的梵唱诗人舍利,熟读佛经,深知佛之安静境界的妙用真趣”,认为“寂静是一种最大的享受”(《拈花微笑》)。故而,这种神圣的“妙境”之中,既有佛与人的“境界”或“新境界”,亦有诗艺的“境界”,即诗境、佛境。
 
  二、“异同比较法”中的一个巨大的意象——佛。
 
  “佛,一个巨大的意象,诗人与佛对话”(《净土的神示  尘世的诗歌》),这是呼先生品味包容冰诗歌的独特的意觉。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围绕着包容冰诗歌中的“佛”,呼先生却在二十余篇笔力独扛的评论里善用了比较文学中的“异同比较法”。
  呼先生的二十余篇评论,以“一个巨大的意象——佛”为主轴,在各种不同的比较时善用了“异同比较法”,留下了众多不可磨灭的典型“实例”。比如文题基本相近的《杜甫  里尔克  舍利:三首佛诗》《开得蒙  惠能  舍利:信仰诗篇千年万里的呼应》《孙静轩  王耀东  舍利:三首关于佛教的诗》,其“异同比较”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杜甫  里尔克  舍利:三首佛诗》,是从佛诗思维(含精神信仰、宗教情结、诗歌创造的血肉关系)进行不同的比较。唐代诗人杜甫的佛诗,在苦难中追寻禅:“渐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游龙门丰先寺》);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佛诗,对另一个上帝的质疑:“因为那个什么把我们拽到他跟前/几百万年来一直在他身上盘旋”(《佛》——绿原译);当代诗人舍利的佛诗,用佛法复述、解读、改善眼下的生活:“于是/就发起救一切苦厄的菩提心/来到多灾多难的人间”(《读经杂记·1》)。有了这一前提,呼先生觉得杜甫、里尔克、舍利“写出了三个不同的佛”:即三个诗人的佛诗对佛的视觉是不同的,对佛的态度是不同的,对佛诗中的佛立足的现实不同。他们三个人尽管有诸多的“不同”,但都是佛之“艺术宗教的信奉者、践行者”。于是,就有了《读经杂记·10》中舍利式的一种苦苦思索后的发问:
 
天堂地狱在哪里
饿鬼和畜生在哪里
我在经堂的后花园
面对一池莲花发呆
 
此刻,谁能看到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的境界

 
  在《开得蒙  惠能  舍利:信仰诗篇千年万里的呼应》一文里,呼先生认为,“无诗不宗教。诗助宗教创建。宗教助诗和诗人成长”——引出了英国七世纪基督教诗人开得蒙、中国七世纪唐代禅宗六祖惠能、中国当代佛教梵唱诗人舍利,并对他们三人“强烈纯正的信仰,却有着历史性的呼应”进行了同工异曲的全方位的比较:基督教诗人开得蒙的“我如何要做奴隶?/我如何要为主人服役?/我双手能创造奇迹,/更高的宝座我也能在天上建立。/那为何要在他面前卑躬屈膝?/为何要向他乞怜做奴隶,/我本来可以像他一样做上帝”的“悲壮诗歌”,忠实地“贯彻了基督教民主平等精神”,创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反抗英雄的形象”。禅宗六祖惠能与开得蒙所不同的是,一心信仰佛教。呼先生称之为“是真正的诗人”。惠能最著名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谓“说透了佛理,使佛教‘唯心’的思想得到了艺术上的生动体现,使佛教‘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的法门借助劝喻力强大的诗歌自然无碍地进入人心,起到把佛性归于人性,把人变成佛,即世间求解脱的作用”。当代诗人舍利与开得蒙、惠能一样,“有着发自灵魂深处的宗教感悟、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具备天赋的宗教智慧和天赋的诗歌智慧”。他已经“深入佛义的核心”,“佛教玄理已和诗人的语言共生一体,神和人一起走在人间”,让佛在诗的背后说话,即“佛在语言后面说话”。诗人包容冰在《感慨良多》中是这么说的:“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说话的人太多/听话的人太少,太少/要说,就给会听话的人说……”对此,呼先生结合自己已知的佛经要义(据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包容冰风格各异的佛诗,呼先生先后通读了佛家及诸子百家无数的经典)与独到的慧悟作了如下的发掘,可谓让人如梦初醒,顿觉包容冰的诗句与评者的文句之蕴含是无限的: 
  事关话语的困境和危局,只有借助佛理才能解脱和突围。舍利“有话要说”的话是什么呢?是《金刚经》中“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话……“说话的人太多”,魔罗们已经说了太多的如《楞伽经》所揭露的骗人的话……“听话的人太少,太少”。像《法华经》所说三请佛祖说话传法而生大欢喜的人已经没有了……“要说,就给会听话的人说”。哪些人会听话?说给哪些人听?《法华经·譬喻品第三》列举了十种对他们说话宣讲佛法,他们也会听话的人…… 
  《孙静轩  王耀东  舍利:三首关于佛教的诗》,意在从“佛教”的一些异同点进行比较。依呼先生佛性及诗性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各个不同”:孙静轩“你扭动着窈窕的身段/似乎要翩翩起舞/突然,又陷入神秘的沉默”的《媚态观音》,在诗人非凡的想象之中,让观音菩萨的石像成了思凡的妙龄少女,并从石雕观音身上看出了“叛逆的媚态”之自由;王耀东“即使你走向千里没有驼骑/也能净化你终生的混沌/阿弥陀佛弥合了创伤/光明永远在前”的《塔尓寺之光》,放过了一般诗人通常不可避免的对塔尓寺风景的猎奇式描绘,而全力记下了“人与佛心印心证的心路历程”;舍利“记住的,唯有十方寺传来的法音/与我相伴,像一副良药/治好了我杀盗淫妄酒的病根”的《那天走了一趟仁寿山》,或于朴素的自我叙事中说出重要的佛义,即“菩萨的佛教真理”。这样,孙诗“视菩萨像为异想,写诗翻案,然而并不毁佛谤法”;王诗“行于佛山佛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佛教仰视尊崇”;佛门中人舍利“在家学佛修心,以佛心写诗三部五卷,佛思流芳,诗就是当代诗歌中别开生面自创一体的新偈颂了”。呼先生在品评了《孙静轩  王耀东  舍利:三首关于佛教的诗》之后,搬出了自我内心的体验向世界发声:“佛是中国人的朋友,在诗人中没有一个敌人”。
  “佛诗”、“信仰诗篇”(含“宗教感悟、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佛教的诗”,均是围绕着“一个巨大的意象——佛”进行不同的比较。这种多视角的比较还体现在其他的评论文章之中。如:《古代和现代,佛诗和禅诗:以舍利和雷默为例》的“在中国,佛诗比禅诗早出现五百多年”、《严辰和舍利:闭关的比丘尼和念佛的老农妇》的“念佛是自救的唯一途径”、《悉达多太子戒绝色欲成佛与梅川居士忍苦忍辱向佛》的“心不离佛,佛不离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教咒语与舍利咒语》的“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佛教高僧的自恣和佛教诗人舍利的自恣》的“学佛须自恣,排障清路,畅通无阻”、《<景德传灯录>十个关键主题句与包容冰佛诗的感应证悟》的“一灯能除千年暗”、《宗教之鸟与宗教诗之鸟》的“仿佛,我也是一只鸟”、《舍利居士的一首禅诗和苍雪大师的一首禅诗》的“不见祢衡三挝鼓”与“烟岚,送来草根和泥土的香味”、《明本大师的天目山,舍利居士的天目山》的“万事万物都在听经闻法”、《苦僧诗人周梦蝶的<十月>和梵唱诗人舍利的<吹烟>》的“是的,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与“眼含悲悯的泪水,一言不发”、《舍利和猞猁的双向异化》的“我不再吃你”、《“两头”说:古禅师  余光中  王爱红  包容冰》的“生,如果是一道哲学的名题,/那么,死更是一道哲学命题”、《古代禅诗和当代诗人包容冰与王立世的夹缝与无缝塔》的“夹缝里的草弯着腰”与“我却悟出了冬天的内涵”、《古代禅师和当代居士舍利的‘十二时’》中的“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与“晚祷的钟声,警醒多少迷路人”、《吃茶去:禅师语录茶话和舍利佛诗茶话》的“瓶有倾茶意,蓝中无一瓯”与“一杯清茶照亮淡泊的人生/一杯清茶里找到真理的源头”等……
  呼先生在“佛”之具象与抽象之间悟出内在的隐秘的诗思之链,从而让我们在一种超常的“异同”比较之中勾起灵动而丰富的联想。
 
  三:“系列组合”中的一个非限制时空的艺术感受力。
 
  有人说,世上所有的惊喜和好运,都是你积累的温柔与善良。信然!呼先生在近年来(即从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先后推出的“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已有十篇了。这些异彩纷呈的长篇大论,都是呼先生“积累的温柔与善良”后所写。呼先生的“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可说是较为完整地展示了“系列组合”之一个非限制时空中的艺术感受力——这个富有特殊意义之“力”,全面地凸显了包容冰诗歌中佛禅要义及诗艺之魅“力”,同时,也全方位地凸显了呼先生探究品评包容冰诗歌所感受到的不同的慧“力”。若是将呼先生的十篇“系列组合”再进行一次缩小版“组合”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分为“美景”“环保”“情谊”“爱情婚姻”“故乡”(含苦难、灾难、饥饿、亲人等)……
  先谈“美景”中的艺术感受力。《乐遣美景上笔端——包容冰人间搜寻记之一》。其“乐遣美景上笔端”,是化用了鲁迅先生“敢遣春温上笔端”(《辛亥残秋偶作》)所组成的新句,有一种推陈出新后的厚重感。“乐遣美景”中的一个“乐”字,便将诗人包容冰擅长描绘并感受诗中“美景”之魅力置于读者面前。如描写家乡岷州大地的一些诗篇《官亭之停》《二郎山遇雨》《洮水流珠》《南峰积雪》《东坡晚照》《龙潭映月》《叠藏长虹》《西岭晴云》《北岸温泉》等。呼先生亦善于在“乐”字上下功夫,“乐”将诗人包容冰在诗中使用的隐喻、通感、暗示、象征等技法,包括传统诗词的赋陈描状、情景相生等“上笔端”,让我们在包容冰的现代风景诗中流连忘返。只因呼先生悟觉诗人包容冰“写新体十景诗把旧体诗中大量‘景语’‘情语’‘丽语’‘豪语’‘宏语’作为底蕴而不露,更注重把自己的个性感情以现代技法与白话典雅语言呈现十景时代风貌。他的诗歌的着眼点是当代人的,能和当代人对风景的着眼点一致,因而实现了风景诗与风景的珠联璧合,让岷县存在于美景美诗的山河大地上。热爱产生风景,也产生风景诗”。当然,也产生了渗透佛悟禅心的风景诗名句名段:
 
晴朗无云的天空
偏偏西岭有云
西岭的云五彩缤纷
有时翻江倒海
那里也许有我们凡胎肉眼
看不到的群龙聚首

——《西岭晴云》
 
水中的月亮
望着天上的月亮
好像心事重重
一个诗人独立寒秋
消遣淡淡的清愁

——《龙潭浩月》
 
  次谈“环保”中的艺术感受力。呼先生在《一花一鸟一青稞:环保诗歌——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三》一文里,对诗人包容冰诗歌中的“环保诗歌”作了一番探究,感受了“朝朝夕夕生活在岷县土地上的当代著名诗人包容冰,以此一隅的山水草木庄稼为基地为对象,写出了柔情万种又悲壮雄浑的环保诗歌”。“环保”,是现代人所应看重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亦包括“人心污染”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议题。呼先生没有从司空见惯的“环保”问题入手,而是从诗人包容冰的“一支曼妙悦人的‘花儿’式的田园牧歌”,把岷县自然环境的可爱的一面娓娓道来,从而暗暗地凸显了诗人包容冰“环保诗歌”的潜在的价值和诗艺的感受力:“岷县的蓝天多么洁净,空气多么透明”“鸟儿欢乐的鸣叫”“诗人也是一只鸟,坐在会场的最后一排,听到有鸟在叫他在鸟类中的姓名”……当然,诗人包容冰也不回避重大的自然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岷县突遭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诗人包容冰强抑悲痛,写出了若干对环境灾害反思的诗篇。呼先生认为诗人包容冰“把近百个灾难的特写镜头放大,大到足以笼罩人的全部身心,倒逼人们去思考山洪泥石流灾难和毁林滥垦水土流失、人类贪婪过度消耗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开示人们畏因惧果,斩断因果链条,实现平安常在”。由此可见,环保诗歌在于感恩泥土,敬畏自然,以期达到让绿色环保中的泥土与自然用所有的美丽服务于人类(不危害人类)之愿景。
  三谈“情谊”中的艺术感受力。《诗人情谊诗花繁——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四》,采用了点与面的描述与评点的方式,真实地感受了包容冰与诗人们的深情厚谊。呼先生以自己是进入诗人包容冰的“情谊”诗歌最多者之一为重点,用例证表明诗人包容冰的“情谊”是十分深厚的。如“等待了三十年,为什么分别在即啊”(《雨中送呼老》);“在纷纷出笼的十万言评论里/洁身自爱,独揽一怀清风明月/镶嵌内心空旷的寂寞”(《不再有人向我献出他的泪水——兼致呼岩鸾先生》);“鹤发童颜的呼岩鸾/敏锐的目光洞察世界/真诚的情怀高过天堂/敬一杯酒验证佛的能量/敬两杯酒观看地球在膨胀”(《兰州,诗人聚集的天堂》);“呼岩鸾独自一人走在岷州的大街小巷/诗情激荡,询问当归黄芪的行情”(《描述:生命流程》);“遥想七十有五的呼岩鸾老人……在千里之外的上海、深圳、兰州/照耀着我的诗歌/慰藉着青灯黄卷的灵魂”(《回首:苍茫岁月》);“知音真的难觅啊,可谁知/那些珍贵的手稿,流淌着你/温热的血,芬芳的汗,菩提的蜜”(知音难觅——致呼岩鸾先生)……呼先生觉得诗人包容冰的友情诗,“就是一幅幅诗人欢喜相处的留影了”。他与包容冰“真正是名至实归的忘年交”。当然,还有数以百计“感情常新”的诗人,如《送朱泉雨》《北方有佳人——致雪莹》《摘红三叶的伊人》(女作家雅兰)等远近闻名的文朋诗友……
  四谈“爱情婚姻”中的艺术感受力。呼先生在《美好爱情的精神追求与婚姻家庭的苦难担当——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五》中,感受了包容冰爱情诗中挥之不去的爱情与婚姻的色彩、气味与声音。一是“一个少女在山岭上,一个少女在高原上”——前者,汉族的“神秘的阿霞,走着山路走进包容冰的诗歌,最后成了阳光谜”(《二月初二说往事》);后者,藏族的“卓玛,走过你炊烟袅袅的毡房/你认不清我是三十年前恋你的少年”(《高原之暮》)。呼先生说,两个少女“在诗歌中总倩影隐约,十三年后三十年后的迢遥里,有效地安慰一个孤独的诗人”。二是“一个青年走在牛拉的婚车前面”,“心热地像一盆炭火,把世界烤热/车铃叮当,山野静寂/微笑的太阳舔着我冰冷的鼻尖”(《描述;生命流程·    22》)的迎亲的叙事抒情里,呼先生感受到了“少量语言勾画少量事物,少量语言钩沉少量心理”,“扩张了诗歌的力量”。三是“一个人在为一个人哀伤”——呼先生感觉到“丈夫在一种大爱之中为妻子年老珠黄的受难哀伤”,以显情真意切:
 
点一支蜡烛,吹灭四十年的狂想
在深夜,一个人在为一个人哀伤
大风揭过秋天的盖头
衰败的事物露出了脊梁
天色渐暗,暮色苍茫
南飞的孤雁凄怆的鸣叫
打湿我独处陋室的想象

——《暮色情歌》
 
  五谈“故乡”中的艺术感受力。“故乡”是一个大概念,更是一个巨大的象征体,它所包含的应是很多很多的。呼先生针对诗人包容冰诗歌中的“故乡”情结,感受到了《人间诗人包容冰的灾难诗篇:救灾拔苦——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二》:“灾难的重量谁也无法承担/压垮人类的文明,甚至到死/也不知什么叫过错”(《灾难的重量》)——已经“都变成了他诗篇上一个个深深的伤口,流下的鲜血聚成灾难的重量,诗人提秤称重”。另外,在《家谱中动荡着祖父和父亲的当归的暗香——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七》里,呼先生觉得“诗人包容冰结构庞大的家族叙事,在骨筋相连的血肉抒情中展开”;在《童年饥饿的记忆——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七》里,悟到了包容冰“‘童年的饥饿’是一个神圣的主题……他的诗是写在身心饥饿的烙印上的,印证他一生的入世作为,人文价值取向与诗歌的创作旨意。‘饥饿’具备特殊的神秘力量。‘饥饿’的悬崖边,那边的人坠落,这边的人上升”;在《温暖地呼唤着岷州山川村镇的名字——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八》里,呼先生品读着包容冰的诗中“分布着和诗人有脐带经络关联的一切地方”“由于诗人倾心倾情的投注,地名的诗性含量一掂即知其厚重其广袤”;在《岷县那些已走和尚在但俱不消逝的人们——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九》里,呼先生感知包容冰的“诗歌中的人物多是岷县人,及于天上人间天神地祗与人间味……皆被诗人皮髓透视,有了形而上哲思性、仙道味”;在《以岷县为中心,离开岷县又回到岷县——包容冰人间诗歌搜寻记之十》里,呼先生体味到包容冰“远方以远/我的腿子再长/也无法丈量”(《远方以远》)时“听到了诗和远方在召唤”,并赞美“包容冰是有福的,进进出出,永远在故乡”……
  呼先生感受包容冰诗歌“系列组合”的倾情而为之“力”,不受时空限制的思维之光芒随时可如一轮穿透层层云雾的新阳喷薄而出。
 
  四:条分缕析中的一个能让好作品潜进“内心的深海”。
 
  卡夫卡曾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砍碎我们内心的深海。呼先生在研究诗人包容冰的诗歌时,深知只有将手中之笔变成“冰镐”,才能让好作品真正潜进“内心的深海”。一篇《天地间满是佛偈禅诗——再读舍利<空门独语>之<闲言碎语>》,呼先生直言:“《闲言碎语》收诗64首,直指人间大事小情,百千众生。名为闲言碎语,实是佛偈禅诗。前者是外形,后者是内核。闲言碎语一出,天地间满是佛偈禅诗”。而后,呼先生拿起艺术的“冰镐”渐次(即条分缕析)发掘出诗歌的无限宝藏,让我们“走向心灵的深处”。
  呼先生对《闲言碎语》条分缕析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第一个角度:《闲言碎语》呈现的禅定状态,呼先生认为舍利的“禅定状态,不一定是佛教徒传统的坐禅——结跏跌坐,可以是独处静室,也可以是长时或一瞬任何行为活动”。比如《静思默想》一诗,“在自然力的感悟和佛理的指引下,‘找到迷失的自性/最终到达圣贤们饮茶赏花的天堂’,此诗意境悠长,处处禅意”。第二个角度:《闲言碎语》探寻了人性。呼先生说“舍利通过探寻以‘人’形存在的‘我’的本性来探寻人的本性的”。如“《人生况味》勘破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五苦,苦中见道。在《静思默想》中,舍利悟到了自己的前世,这是他的来处:‘我前世种了五戒十善的善因’,能在今世享受福慧;但‘今生的造作’有‘五无间业’的业障,‘来生到哪里去投胎’”。第三个角度:《闲言碎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如“《修远》里有一个舍利的新世界,诗人先是声讨了现时世界的千般丑恶:‘生为人身,七情六欲炽盛似烈火/刻不容缓的妄念与谋算/愤怒和嫉恨/在这裟婆世间/佛眼中的六道众生/我的同类——/饮食男女们,面对你/一种悲怆油然而生’”,后是“在悲怆中发生了对新世界的渴望‘你是人间仙境/凡夫可望而不可即’”。第四个角度:《闲言碎语》对佛教的追求和实践。呼先生觉得“诗人(包容冰)靠近真理了:“他把肉身当成‘灵魂栖息的匣子’,已经能够开始担忧‘匣子坏死后/我到哪里寄宿’(《无题》)。不顾困苦和忧愁,诗人照原路走下去:‘研读佛陀的经典/不断打消执着和妄念/走在真理的路上’”。第五个角度:《闲言碎语》施放大慈悲情。呼先生认为“诗人舍利的慈悲是广阔的,向着自己的亲人,向着一切有情的众生,也向着非情之物”。《闲言碎语》,有了这么五个角度的探究,便能让我们体悟到诗人舍利诗歌中的“闲言碎语”尽是养育“佛偈禅诗”的艺术的“深海”。
  呼先生在探究《禅欲以诗歌改善人生——再读舍利诗集<空门独语>之<禅心俗语>》时,尽管整篇文章用的是条分缕析(即1——5部分)的方式,但却在第二部分《<禅心俗语>是一篇一万里道路悠长的长篇祈祷词》里既做到了条分缕析,又采用了回环往复(即环环相扣)的结构方式。呼先生说:“舍利的祈祷词有四个庄严的主题:忏悔、感恩、拯救、祝福”:其一:唯觉悟者忏悔。舍利“从佛陀的笑声里”(N0.54),看到了真我而心存感激。一想到佛就萌生了一种幸福感:“而今幸闻佛法/坚定不移”(N0.82)……呼先生感叹道:“一百首《禅心俗语》,一路读过,绵绵不断的心曲,都是一个觉悟的诗人的感恩之音”。其二:唯忏悔者感恩。与其一的“唯觉悟者忏悔”相比,其二“唯忏悔者感恩”可谓循序渐进了一层。呼先生选了几句韵味悠长的诗句“圣贤让我背会的偈子/进入诗歌”(N0.41)“你的不幸就是佛的悲哀”(N0.45)……这就是说诗人舍利在佛祖面前忏悔了,感恩了,如释重负了。其三:唯感恩者拯救。看得出,呼先生承接了前文的“觉悟”“忏悔”“感恩”,推出了更上层楼之“拯救”,亦含“祝福”。呼先生说,“诗人舍利根据佛之蓝图,用诗歌建筑人间天堂。他‘取下针尖的一滴血/取出内心的一滴蜜’(N0.19)建筑。他为‘苦苦菜喂大的童年’(N0.44)建筑。为‘脸黑得像锅底’(N0.97)的父亲和‘阳婆婆把你的脸/抚摸成褶皱纵横的茄子’(N0.57)的母亲建筑。为‘旱象如扯大旗’下的‘为生活所累的农民兄弟’(N0.93)建筑”……这样,呼先生站在诗歌的高地来了一个一言以蔽之: 
  唯忏悔者感恩者拯救者祝福者的祈祷词,才能被诸佛陀和众生们听见。祈祷者和他身后的众生就有福了。 
  在《舍利诗歌的佛教语言》一文中,呼先生就舍利诗歌大量移植佛经语言,采用了“点式”的条分缕析的探究方式。文中首先提到了“空”“空门”“海水”“心”“佛光”“回家”“佛和人”“佛经。佛寺。佛塔”“魔”等。对于“空”,呼先生是这么悟觉的:(舍利)“不是为空而空,而是腾空净土,在十恶五欲三毒皆空后,建设精神上的和谐社会于极乐世界。舍利诗歌是对‘不空’的忏悔诗,也是对‘空’的赞美诗”。比如,“空”——佛教以“空”为核心,《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以诗写空”,如“两手空空”(《低处行走》)“八万四千劫而空”(《2012年,谁言世界末日》)“空茫的时光”(《用回忆打发空茫的时光》)“人生短促万事皆空的道理”(《描述:生命流程》)。紧接着,呼先生还就舍利诗歌中常见的“空门”“海水”“心”“佛光”“回家”“佛和人”“佛经。佛寺。佛塔”“魔”等一一进行了不同的解读。
  呼先生解析诗人包容冰诗歌的“条分缕析”是不拘一格的。在《对舍利一首生日诗的三种解读》中,认为此诗可为“人世间诗歌”:“‘在冬天的夹缝里寻找温暖’,就是在感觉不适的现实中寻找或可苟存的理想”;可为“佛教诗歌”;“在人世间有‘冬天苍白的夹缝’,佛教徒的夹缝。是五浊恶世与西方净土中间的夹缝,是十善于十恶的夹缝,是利根与一阐提之间的夹缝”;可为“基督教诗歌”:“舍利诗‘天底下熙熙攘攘的众生……’一节,是《圣经 旧约·传道书》所罗门往传道文的演绎:极其空虚,极其空虚。世人在太阳底下辛劳,这一切辛劳对他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却万世长存”……此诗,除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外,还可让人沉入舍利诗歌的“深海”而醒而悟:“人世间和所有宗教,最终都只有一个夹缝。一人拈花,有人微笑;有人拈花,有人悲泣。离开夹缝,铤而趋之的是归地……在舍利的一首诗中,无神论者看见了人世间,基督徒看见了基督,佛教徒看见了佛祖。对舍利生日诗的三中解读,最后归于一种——世人对困境中对美好的向往”…… 
  呼先生是一个学养深厚的智者,是一个饱学佛经等经典的“觉悟了的人”,已成为诗人包容冰的诗歌知音。我们从他用佛心诗心“磨”出的近七十万字的《包容冰诗歌论》中能够觉察得到。
  十余年来,呼先生以自身的丰富阅历、佛学觉悟、诗歌情结与评家学识,伴包容冰的千首诗歌而行。他认为:“舍利佛诗有大境界,观照全球全国风云聚散,有小境界,洮河鱼儿游来,牙利村麻雀飞去,大小境界俱入佛眼”(《舍利学佛修行的新境界  舍利佛教诗歌的新境界——序<觉行慈航》)。无疑的,含有诗人包容冰与诗评家呼岩鸾先生为“忘年交”为“知音”的十分厚重的《包容冰诗歌论》,在中国诗歌史上,尤其是现代白话汉语诗歌史上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奇迹。由是,我对诗人、诗评家呼先生用自己“悟千诗”的方式,将诗人包容冰推上了当代佛教诗歌的高地——有了“境界”或“新境界”等艺术特色,同时也对他的“跳荡着你智性的脉搏/闪烁着你佛性的哲思”的一往情深,除了表达敬意之外,还是无上的敬意!最后,我想用诗人包容冰从心灵深处发出的赞美“忘年交”呼先生《知音难觅——致呼岩鸾先生》)一诗中所节选的十五行诗,以示我对呼岩鸾先生及包容冰居士“知音难觅”的一种难抑的“敬意”:
 
先生,你的神目如注
从山东看清兰州
从兰州看清上海
从上海看清深圳
从深圳看清北京
从北京看清世界宇宙的真相
全部浓缩在你的心里
成了一粒微尘
 
一粒微尘,谁能见到
有三千大世界。先生
在你的眼里,舍利
就是一粒微尘中的微尘
在红尘中飘荡不定地自由沉浮

 
  德高望重的评者呼先生似乎已从自己鲜活的生命里取出了思想境界与艺术美学的高倍望远镜,“看清”了诗者包容冰居士是佛国“一粒微尘中的微尘”,是诗歌世界的“一粒微尘中的微尘”之“真相”。于是,“十年,又一个十年,又十年/ 磨磨磨”(《磨剑》),在不间断的“磨”力之中“悟”出包容冰无数首诗歌之佛禅之心与各种不同的艺术“像青草一样生长”,“像果树一样结果”……
         
2019年11月3—7日写于鄂州鸟缘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