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评论随笔

心意相通所以情感共鸣

——读黎二愣《我想看看》(外一首)

2022-06-22 21:05:05 作者:刘德元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这首诗是黎二愣“老字号”系列诗的续写,文字简练而其意径达,是他一以贯之的特点。作者在此诗的写作上,动了真心,用了真情,也下了苦功。他不仅在“写什么”上殚精竭虑地运筹,而且在“怎么写”上苦心孤诣地经营,这使他的诗别具韵致和气象。
  黎二愣作品《我想看看》(外一首),是他“老字号”系列诗的延续。《我想看看》4节14行,《老锄》4节19行。读这首诗,我最大的感受是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的产生与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质朴。诗写的真实质朴,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信”。此诗标题是“我想看看”,看啥子?“想看父亲。我抬眼望天际/他还在摩天的山麓,举锄/将山顶啃缺。一排排的沟垄”。作者“我”出场,以强烈的带入感,把我们所要想看的东西呈现出来:父亲的一张老脸,沟壑纵横,几颗乏黄的牙齿,如起伏的山丘,这种白描手法,客观质朴,没有那种刻意的文学夸张和虚构色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在用心来表达,是把真情实意凝注在笔端来书写,父亲,“是留在天空的齿痕/这几乎是时光,沉默的呼唤”;父亲、作者构成一幅山涧夕阳,呼唤、惆怅和即将离别的依依不舍,文字让人触景生情和深切思念,谁没有父亲?谁的父亲不老、本人不老?这些情意绵绵的诗性表达都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简练。作为一个创作严谨且已经出版了散文诗集的诗人,黎二愣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这首诗是他“老字号”系列诗的续写,文字简练而其意径达,是他一以贯之的特点。回望二愣诗歌,一般以短诗见长,短诗看起来好写,实则难以尽情抒发、随意挥洒,很是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力。此刻二愣笔下的父亲:“父亲像他父亲一样,用身子去填充/遗留,“人间最低矮的房子”//父亲在天际组装空灵的音箱/每一锄,都成为我的心跳”。这落笔的一跳,不仅为外一首做好了铺垫,又像是在和读者促膝交谈,文字简练,写作态度诚恳,随意洒脱而不失规范,娓娓道来而切中主旨。
  诗与远方。接下来的《老锄》,看来粗略实则高雅。这外一首,凡是农村人或者去过农村的人,都会有切身感受:“倒挂老屋土墙上的一排锄头/像一个阿拉伯数字的‘7’”。这里巧就巧在一个“7”字,此处作者是在告诉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你没去过农村,没见过锄头,但你还不认识这个“7”字?“长长短短。头低垂,身子却笔挺/那是祖辈和父亲向大地低头的姿势”。耳熟能详、目之所及的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景,同样的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看、从不同的角度写,意境是大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作者的格局、眼界和笔下功夫。从《老锄》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平淡的世俗生活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到作者对锄头、对父亲、对山河草木充满诗意的联想。很多人都怀有对诗与远方的向往,这个父亲节,作者用一种别具特色的方式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亦有诗与远方。
  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此刻作者仰望锄头,“铁锄,把土地挖得坑坑洼洼/又一次次填平/锄刃如牙,铲一片片草叶/煨热麦子与谷穗,还有玉米/我的牙,才嚼出粮食的洁白”。这一节,我的看法是,作者实写锄头,虚则移觉,巧借农民的锄头挖出自己人生高峰和低谷——既有快乐时光也有沮丧时刻,特别是对经历丰富的人来说,酸甜苦辣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首诗。作者不管是写过去的《老屋》还是写今天的《锄头》,传递给读者的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人,必须劳动才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心态,在作者对农民及丰收成果的诗化描写中,体现得尤其充分。他笔下“挖掘凹凸与勾平/杀伐与保护/铁锄都对大地/保持敬畏/但低头不能弓背/挖地人必须打直腰/才能挖直自己,像锄把一样挺直的墓碑”。这既是诗的题眼,也是农民本色,更是作者人生的追逐,人与人,重在情感的沟通,人与诗,同样重在情感上的沟通,因为这种沟通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的相通。就像我们读古人的诗书,读到会心处,往往会有一种穿越千年之感。古今中外,相同或相似的际遇、阅历、感受都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相通的情感和认知。困难的是,如何把这种情感和认知精准贴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写作者的使命。
  最后,《锄头》能唤起共鸣,正在于作者对精准贴切表达的探索。“挂在墙上的锄一生无语/却似大大的问号/叩着土墙的天空,聆听什么”?此诗结尾深沉隽永,从深入挖掘、阐幽显微的角度,一边肩负起责任,一边站直了腰身,这样一个于劳动中显现出的父亲形象,相信会受到读者敬重,引起读者共鸣,从锄头挖出的文字里,人们读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对父亲的记怀。这后一种意蕴,是描写亲情一类文字比较稀缺的,具有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力量。
  诗出于自然,贵在真实,这是常理。作者在此诗写作中,不满足于传统的第一人称表述方式,暗中尝试第三人称,实现叙述方式的多元化,给作品带来别样风景,从而构成了父亲、锄头与作者在精神层面的深度对话。作者在此诗的写作上,动了真心,用了真情,也下了苦功。他不仅在“写什么”上殚精竭虑地运筹,而且在“怎么写”上苦心孤诣地经营,这使他的诗别具韵致和气象。
 
附诗歌:

我想看看(外一首)
◇黎二愣

想看父亲。我抬眼望天际
他还在摩天的山麓,举锄
将山顶啃缺。一排排的沟垄
是留在天空的齿痕
这几乎是时光,沉默的呼唤
 
父亲在兑现自己的承诺
他的身子似桃树、油菜和玉米
开放的花朵,将那些沟垄填满
如缝补人生的裂隙
 
终有难以填平的坑洼
父亲像他父亲一样,用身子去填充
遗留,“人间最低矮的房子”
 
父亲在天际组装空灵的音箱
每一锄,都成为我的心跳

 
老 锄
 
倒挂老屋土墙上的一排锄头
像一个阿拉伯数字的"7"
长长短短。头低垂,身子却笔挺
那是祖辈和父亲向大地低头的姿势
 
铁锄,把土地挖得坑坑洼洼
又一次次填平
锄刃如牙,铲一片片草叶
煨热麦子与谷穗,还有玉米
我的牙,才嚼出粮食的洁白
 
挖掘凹凸与勾平
杀伐与保护
铁锄都对大地
保持敬畏
但低头不能弓背
挖地人必须打直腰
才能挖直自己,像锄把一样挺直的墓碑

挂在墙上的锄一生无语
却似大大的问号
叩着土墙的天空,聆听什么
 
  诗人简介: 黎勇,笔名黎二愣、黎冠辰,内江人。其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填补了巴蜀民风民俗诗歌题材的空白;由央视、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推出的视频朗诵诗《脊梁》《来,我背你》和《等待天明》故事及音乐作品等,曾成热搜。
 
  评论者简介:刘德元,内江人,下过乡。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1997年结集出版散文集《心语》(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结集出版言论随笔集《大匠之门》(现代文化出版社)。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