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叶延滨:诗歌并未边缘化 价值在于捍卫个体尊严

2012-05-16 作者:范宁 曾忠保 | 来源:楚天都市报 | 阅读:
  近十年来,叶延滨几乎每年来一次湖北。

  这位《诗刊》前主编、著名诗人,与湖北有段童年渊源。他很看好
  近十年来,叶延滨几乎每年来一次湖北。

  这位《诗刊》前主编、著名诗人,与湖北有段童年渊源。他很看好湖北诗歌。本月11日到15日,他受襄阳市襄城区邀请,与全国十余位著名诗人行走在古城襄阳,吟诗、采风,并接受了本报专访。

  在诗歌逐渐走向寂寞的时候,他相信诗歌能重归文学主流,“诗人代表了一种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这是诗人和诗歌存在的意义。”

  湖北诗歌有全国影响

  1950年,随着滚滚的“南下大军”,尚被人抱在手上的叶延滨来到武汉,在汉口的老房里住了一年。“最深的印象就是天气热,睡觉要趴在地上。”

  湖北,不仅仅是童年的一段回忆,也是叶延滨视野中的一阕诗行。“在这个通衢之地,既有像曾卓那样的著名老诗人,也有很多新锐后进。张执浩很先锋,饶庆年的乡土诗写得好,叶文福关注时事,田禾等诗人迅速成长。”叶延滨说,同时湖北有两本优秀的诗歌刊物,《中国诗人》和《汉诗》,在民间资本支持下,它们颇具活力,“优秀的诗人和诗歌刊物,让湖北诗歌具有全国影响力。”

  诗人捍卫着个体尊严

  身为诗人,叶延滨对这个头衔的解读是:个体价值和情感价值的承载者。

  诗人有过许多光环,作为灵魂的歌者,他们曾经万众瞩目。“中国是一个具有诗书礼教传统的国家,人们关于伦理等许多观念,都是从《诗经》等作品中得到的,这更加肯定了诗人和诗歌在中国的地位。”叶延滨说,现在诗人平民化,但并没有失去价值。“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后,因为符合了大众的审美,所以拥有大量读者。诗歌比较个体化,看上去很弱小,但它坚守个体价值。诗歌证明个体是需要被承认的,它捍卫着个人的尊严,一个诗人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他也是有价值的。”叶延滨同时认为,诗歌还承载情感,它证明了感情的价值。

  小说家可以靠写作谋生,而诗人很难成为一个职业。叶延滨说,诗歌个人化的特性,让它无法成为产业链的一环,“正因如此,诗歌最有特色,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诗人他们的诗可能印不了几本。”

  地震诗歌为时代呐喊

  汶川地震四周年刚刚过去,曾经那场轰轰烈烈的全民写诗运动,又浮现人们眼前。此后无论怎样的事件,都没有再次引发诗歌热潮。叶延滨说,巨大的灾难或痛苦,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平静,让诗歌从多元化聚焦到强烈的情感上来,成为情绪的宣泄口,这是汶川地震后,诗歌成为文学先锋军的原因,“回头来看地震诗,其实是人们为了喊一声、叫一声而写。但其中有些因为具有真情实感,所以很不错。”

  为时代呐喊,为自身沉寂。叶延滨并不认为诗歌边缘化了。“诗歌在完成社会和时代的宣泄任务后,要静下来修补自己,在艺术形式上创新。这个过程很长,但诗歌必须完成,否则无法以新的艺术形式来承担下一次的时代任务。我相信,在未来某个阶段,诗歌还是能成为引领文学潮流的主要形式。” (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