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诗人诗选》常熟研讨会在虞山当代美术馆举办
《中国女诗人诗选》常熟研讨会在虞山当代美术馆举办
2019年8月25日,《中国女诗人诗选2018》研讨会在常熟虞山当代美术馆举行。活动由虞山当代美术馆馆长、诗人张维主办,青年诗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王东东担任学术主持,评论家、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叶橹,评论家、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哲学家夏可君,评论家、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张德明,评论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诗人、《中国女诗人诗选》主编施施然,诗人、评论家安琪,诗人、广东省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谭畅,诗人、武汉市作协副主席阿毛,以及诗人、评论家盛敏、申文祥、沈健、布兰臣、李建春、姜丰、张杰、吴晨骏、石人、彭洪烈等20余名业界人士参加了研讨会,并作了发言。
诗人张维首先讲述了此次研讨会命名“一间半房”的由来。他认为女性写作者不仅需要伍尔夫笔下“一间自己的房间”,还需要半间向外延伸的敞开空间。这里的“半间房”是一种更为开放的结构,区别整间房的过度完整、理性,是从自我转身迎接世界的胸怀。
诗人施施然从诗选主编的角度,谈论了诞生这本诗选的缘起。她察觉到,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诗歌现场,男性诗人与女性诗人所获取的发展资源与肯定,仍是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等并非是文学的,而是隐藏在更深的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当中。人们对于女性诗人文本的重要性,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的忽略,几乎是集体无意识的,这其中包括女性诗人自己。施施然说,《中国女诗人诗选》是女诗人自己树起的批评观。在具体编选上,打破了以往所谓的民间、官方、口语、意象等人为设置的藩篱与局囿,更注重文本的创新性与引领性,同时,在将来的编选中,会渐渐趋向文本的先锋性。
评论家叶橹教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女诗人作品讲起,从那个年代人们普遍的“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脸谱化思维与表达上,对比《中国女诗人诗选2018》中收录的、当下新一代女性诗人的作品与心灵镜相,肯定了年轻一代女诗人在精神的自由与表达上,更复杂丰富,也更加真实。叶橹教授指出,能把人性中最幽微的瞬间真实表达出来,这既是文本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一些评论文章,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读?因为它一出来就是大道理,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大道理不是文学,也不是诗歌。要想真实了解当下女诗人诗歌现场,还是要真正进入到人心与时代中。”
哲学家、艺术策展人兼评论家夏可君教授认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帝国巨大阴影下的阅读经验,女性写作也包含在其中。而女性诗歌又如何抵御这种巨大阴影下的写作背景的影响呢?他提到女诗人戴潍娜引用的奥登的诗句,“让爱的更多的人是我。”女诗人们似乎更多爱的主体地位,虽然女性面向世界的经验往往有不完整性,但女性所秉具的情感教育的意义是诗人们需要认真面对的。在我们目前的时代,可以说微信拯救了诗歌,短暂的诗歌话语在微信里可以即时性的分享,这本身也好像是一个有点女性化的、有人情味的经验,女诗人们的风格是值得我们更多关注的。
诗人、评论家安琪从编委及入选者的双重角度,肯定了《中国女诗人诗选》出版的意义。这是主编的历史意识在行动上的体现,施施然本可以埋首写自己的诗作,但她发现了每年众多年选中女诗人这一领域的空白并付出切实的努力来填补这份空白,选编女诗人的优秀文本、让读者和批评家有方向性地阅读和研究是她的意愿和期待。这是施施然对女诗人群体的回馈、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回馈。女诗人群体虽然表面上看一片繁荣,但实际在社会评价体系里,一流女诗人往往被等同于二、三流男诗人,导致的后果就是,一流女诗人极度稀缺。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岁末年终各类综述评点文章所列举的优秀诗人名录几乎清一色男诗人即是明证。如何从优秀到重要、再到伟大,使自己的写作成为一个巨大的存在、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存在,是每个女诗人应该面对的问题。《中国女诗人诗选》的编辑出版,正是为了发现女诗人中的优秀、重要和伟大。
评论家、岭南师范学院张德明教授认为,不管是男性诗人创作的还是女性诗人创作的,其艺术质量高低和文学境界大小的估衡,都应采取统一的美学标准,放在性别的维度上来展开其实并不客观。不过,淡化新诗价值评估中的性别维度,并不意味着新诗写作中的性别问题不重要,乃至不存在了。事实上,完全罔顾诗歌写作中的性别特征如同刻意强调诗歌写作的性别意识一样,都是有失偏颇,不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新诗的美学构造和精神实质的。因此,海男、施施然主编的《中国女诗人诗选2018年卷》,便体现着不可多得的诗学意义。
《中国女诗人诗选》是由施施然和海男主编,10位实力女诗人编委共同选编而成。目前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017和2018年两卷,反响很好。当日,在女诗人诗选研讨会后,陆续还举办了“往昔与灵晕——许永城个人画展”,以及诗歌朗诵、虞山琴派传人、白茆山歌传人表演等诗乐雅集,由诗人施施然主持。(更多精彩发言稍后发布)
更多现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