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慢的,最美的
——《四季的韵脚》: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
2016-05-18 作者:宋晓杰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2011年4月21日,那肯定是平常的一天,我甚至已经忘记五年前的那一天是在什么情境下猛然翻身下床,打开电脑;或者,在书桌前磨蹭了两个小时零几分钟……但是我知道,
2011年4月21日,那肯定是平常的一天,我甚至已经忘记五年前的那一天是在什么情境下猛然翻身下床,打开电脑;或者,在书桌前磨蹭了两个小时零几分钟……但是我知道,我的血液一定在模拟着潮水不停地奔涌。
当我于兴奋中打下第一个字时,并不知道它应该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模样,像无意间种下的一枚苹果核——它是健康的,然而它也会有多种可能——如果风来了,会不会被吹跑;如果风不来,它会不会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死掉……然而,这一次的珠胎暗结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征兆,几个潦草的字孤单地在白纸上发呆——空旷使我慌张,我必须承认:我还没有准备好。看着光标在兀自闪烁,翻篇,作罢。
2012年6月12日,再次“潮水”奔涌,再次放弃……我似乎在等,等一个恰当的时辰“起头”,引领我,让我重新完完整整地“走”一遍24节气,像婴儿看到第一个春夏秋冬那样耐心而新奇。
大约是我出生于乡村的原故,对土地、墒情、雨水、风霜,花开雪落、草长莺飞,都异常敏锐。虽然并没有多少躬耕田垄的亲身体会,但是借助童年的眼眸,越过流年,那些农耕文明的美越来越自然地呈现在眼前。当然,我能记住的多是那个年代乡村的清贫、隔绝、遥远……但是索洛乌欣的“一切离去的都将通向未来”一直在起作用。我始终觉得,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帮过蚯蚓松土,没有听过百灵鸣叫,没有见过燕子垒窝,没有掏过鸡蛋窝,没有淘过鱼、爬过树、上过房、跳过墙、下过河,没有五枣换三桃的快快乐乐和三天好两天坏的分分合合,没有嘻嘻哈哈赶过夜场电影,没有哆哆嗦嗦路过磷火的坟茔,甚至没有一个土掉渣儿的绰号,没有用过邻家老奶奶的偏方治好冻疮、没有树枝划破过皮肤、没有手脚并用的格斗……都不是完整的童年。仅有高尖端的电玩和缤纷的游戏,仅有甜的蛋糕、酷的发型、嘎嘎新的压岁钱……都不是童年的全部意义,根本不是!
2014年,客居北京的我,巧遇来京开会的新世纪出版社副社长王清(她是我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集《暖暖的星星索》的策划)。甚欢的交谈中,王清问我手上在写什么。我便如实说出前面纠结的那件事儿。像病人等待医生问诊、号脉、开出处方——哦,我虽然已四十大几,且虚长她好几岁,但在儿童文学领域我尚属“小儿科”,还需她指点迷津。于是,我又准备出发了。
但风风火火的我,又磨蹭了几个月,直到2015年3月8日,心绪才逐渐平稳下来。我把自己命名的文档打开,轻轻删掉那些散篇断章——当初,我为这个“纠缠”我多年的东西取名叫:《24节气,我的花草年华》,采取“一个节气、一首诗、一篇美文”的格式,既客观介绍节气的相关常识;又以个人的独特视角解读、呈现自然之美。但是,在接受了王清的建议后,它就变成了:《四季的韵脚: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而且,又配上两位农民兄弟来自乡野的青山、秀水、清风、明月——那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基因和命脉。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谈到离开乡土的人的精神状态时,他说:“‘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批评、审判、谴责、救赎,都来自并作用于心灵。当我们被越来越高的楼群遮住望远的目光,被越来越离奇的现代技术和看不见的病毒无声地耗损和消磨,被越来越快的车轮带向不知所踪的远方。我深信,终有什么会把疲惫的你遥遥地招回:也许,是落日的夕晖,复制了你四岁的某个傍晚;也许,是牛粪、青草的气息,令你想起童年的一场太阳雨。也许,是一条河的沉默里,埋藏着父辈的秘密和骨灰……
《四季的韵脚》: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
作者:宋晓杰
2016年4月 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四季的韵脚》以24节气为序,每个节气前有一小段关于该节气的简要介绍和说明,配上与该节气相关的一首诗(通篇为24首,每首20行左右,每首诗配有相应的一幅水墨画)。诗歌清新明快,音韵悠远,具有可读性、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达到教育和审美的双重功效。
这本儿童诗歌集的出版,旨在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喜爱,加强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更是以诗歌的形式向他们展示生活的幸福和美好。在诗歌中,引领他们爱祖国、爱土地、爱自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修养身心,锤炼意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