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石人首部诗集《瓷片》分享会在杭州成功举办

2024-06-24 作者:湖州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石人的诗似乎一直在描述着一种受伤的记忆现象学,他在江南诗群中日益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诗人。

  6月15日下午,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湖州市作家协会、北回归线主办的石人首部诗集《瓷片》分享会成功举办。40多位诗人、诗歌爱好者从各地来到杭州,相聚延安路“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书店”,以石人诗集《瓷片》的“赎回、打捞、遗址或记忆的诗学”为主题,举办了一次愉悦轻松又紧凑的诗歌探讨分享会。

  分享会由著名诗人梁晓明主持。他说:石人的诗歌意象密集,气息凝练,是中国现代诗写作中不多见的一种诗歌风范,在当今的诗歌写作中有着极强的独立辨识度。

  湖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作协主席徐良致辞,他在祝贺石人首部诗集出版的同时,简要介绍了湖州文学诗歌创作情况。他说,看到这么多杭州和外省市的诗人来参加分享会,对石人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欢迎诗人作家多来湖州创作采风,为湖州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传经送宝。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浙江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沈苇评论石人诗集《瓷片》:在朝向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的新书写中,石人实现了一度沉寂的个人写作的“还魂记”、复调性和综合性,对“遗忘”的拯救和当代转化,如同巧匠修复碎瓷,形成外观与内视的互嵌、同构,由此,使我们得以认知一方舆地、一个自我唤醒的主体。他建议石人在未来的创作中可以尝试纳入非诗成分,拓展诗的空间,成为现代性表达的一部分,甚至可以写得更魔幻、更卡夫卡一点。

  湖州市人文建设促进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散文诗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温永东(箫风)这样评论诗集《瓷片》:石人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奇光异彩的诗句,通过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对时代变迁的反思,对精神原乡的回望,让他的文字熏染上浓郁的乡愁色彩、多彩的诗性光芒和犀利的批判精神。尤其是后者,因为“诗中有思”,能给读者更大的审美空间,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波,《百花洲》杂志执行主编朱强,浙江省作协诗歌创委会主任孙昌建,评论家、浙江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刘翔,诗人、作家、学者王自亮,翻译家、诗人倪志娟,诗人、评论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沈健,诗人、湖州市作副主席舒航,诗人伊甸、江离、费一飞、空空(孔庆根)、叶丹、阿波(马越波)、方石英、许春波、帕瓦龙、涂国文、小雅、小书、亦清(周青青),还有年近八旬的诗人张德强、小说评论家郑翔、张小榛、陈亚妮等也参加了分享会。与会嘉宾畅谈了对石人诗歌的看法,因事不能前来参加分享会的诗人分别发来了对石人诗集《瓷片》的简评(附后)。

  诗集作者石人在答谢中说,间隔20年后的2015年端午节,参加了由箫风老师组织的以“诗人还乡”为主题的第四届“南太湖”诗会,之后几天写下了第一首诗,应该是复出的开始。到这本诗集的出版,前后7年时间,甚至是到这个分享会的举办,都离不开今天在场和不在场的众多老师、编辑、挚友像对待亲兄弟一般的对我无私的帮助、扶持!这本诗集虽然已经完成,但从更高的层面去要求,未来的创作绝不会满足于已经完成的过去,将会向着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诗歌艺术努力,继续努力!

未到现场部分嘉宾评论

  石人的诗似乎一直在描述着一种受伤的记忆现象学,而这一受伤的记忆主要来自于美学的和伦理的领域,石人的诗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关于记忆的诗学。他在江南诗群中日益成为一个独具风格的诗人。

  ——耿占春


  在石人的诗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古典和现代的融合和转化。它们一如“生命中的盐”,确保了石人诗歌中的生机和分量。密集如雨点的意象,纷繁似瓷片的记忆,恒久又易逝的物事,就这样溢出一缕缕诗意的光泽和悠远的意蕴。

  ——高 兴


  阅读石人的诗歌,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巴洛克式的风俗画。它们来自生活,却对日常理性构成了适度的冲击,想象丰富,词藻华美,诗境开阔,气韵悠长,闪烁着新浪漫主义的光辉。

  ——汪剑钊


  石人的这部《瓷片》,同样在阅读中存在着难度和挑战。他的诗,是美学、哲学和诗学的一次有意识的综合,是从“我”出发的叙事和精神世界的漫游。

  ——李郁葱


  石人诗中叙述着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各种风土的人情,通过追寻与挖掘江南古代的文化,既寄托了自己的文化的情感,又给予读者文化的启迪。石人的这类咏史诗,值得书写。

  ——李 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