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新译、新注、新评《哈姆雷特》满月酒会暨学术雅集在京举行
2023-03-19 作者:赛迪 郑雯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活动由团结出版社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承办。主持人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翻译家马士奎教授。
3月15日下午,北塔新译、新注、新评图书《哈姆雷特》满月酒会暨学术雅集在京举行。
活动由团结出版社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承办。主持人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翻译家马士奎教授。参加论坛的人有团结出版社资深编辑、篆刻家郭强,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常务副主任、作家网总编辑赵智(冰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黄必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翻译家朱源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汪剑钊,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翻译委员会主任、诗人贾荣香,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石嵩,中央民族大学翻译系主任雷静,中华读书报资深编辑韩晓东,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常务副秘书长、诗人杨北城,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副秘书长、黑龙江肇东市作协主席、诗人陈泰灸,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副秘书长、贵州诗人阿诺阿布,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诗人翻译家北塔,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青年诗人苏赛迪,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郑雯等。
郭强、赵智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致辞。郭强说:“我们在这里祝贺一本书的满月,作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经历了其孕育、难产甚至濒临流产的过程,深知其间的艰难。北塔写了3年,出版社编了3年,前后长达6年。我深知北塔对这本书的重视,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文字都跟文字编辑仔细探讨,细心推敲,反复打磨。除了常规的编辑校对,还请了专家郭生虎先生校订英文。关于书名、作者署名方式、排版、封面设计等等,我们都是反复斟酌。我跟北塔是老朋友了,我们因出版北塔撰写的《吴宓传》而结识,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那时候他还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英美文学和文化。北塔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诗歌的写作和翻译,问世的作品非常多。能为北塔出版这本书,是我们出版社,包括我个人和为这本书付出辛苦劳动的本书责任编辑张晓杰女士等人为纯文学事业做出的一份贡献。”
赵智(冰峰)在致辞时说,《哈姆雷特》在译著版本很多。北塔敢于和翻译界的前辈们挑战,勇气可嘉。但我想,北塔之所以敢于亮剑,自有其道理。一是他行万里路的特殊阅历,让他对西方文化有了更为准确的解读和深入的认识。从2008年开始,作为世界诗人大会执行委员兼中国办事处主任,他就率领世界诗人大会中国诗歌代表团前往西方国家参加会议,进行考察、探访、座谈,与西方诗人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这是他独有的财富。二是他是一位诗人,对作品文本的理解和剖析本身就有着特殊的优势。他的阅读方式已经跨越了技巧、技法和表象,他能看清楚作品裸露的灵魂,这是别的翻译家无法企及和无法抵达的领域。可能就是因为北塔有了这样的底气,他才敢于翻译一本已经被人咀嚼过无数遍的经典作品。翻译这样的经典名著,需要消耗作者很大的才情、智慧和能量。我相信他的这个新译本呈现了经典重译的新高度。
接着,杨北城、苏赛迪和郑雯朗诵了《哈姆雷特》北塔译文的三个片段。黄必康教授对各位的朗诵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深情表演了《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精彩片段。黄教授台词功底深厚,表演生动,将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令人赞叹不已。
在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发言踊跃,交流充分,就北塔的翻译和研究成就,尤其是其新作译、注、评《哈姆雷特》,兼顾莎剧研究、文学翻译、经典重译等话题,提出了许多丰富、深刻、发人深省的观点。接着,杨北城、苏赛迪和郑雯朗诵了《哈姆雷特》北塔译文的三个片段。黄必康教授对各位的朗诵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深情表演了《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的精彩片段。黄教授台词功底深厚,表演生动,将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令人赞叹不已。
黄必康教授表示:北塔教授这部《新译新注新评<哈姆雷特>》显示出一名学者的学术洞察和译者的工匠精神,北塔作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秘书长为中国“莎学”增添了有分量的成果!书中富有既忠实原文又妙用文字的佳译,展现了一名当代诗人译莎的现实感和新诗意。更为可贵的是,这部译作中有详尽的注释和研究文字,可以作为比较翻译课程的教学材料,也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文本例证。这样的经典重译建立在独立思想和学术指向基础上,建立在文本细读功夫上,值得大力推荐。
黄教授提到译者的多重身份,强调了北塔作为翻译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有意识追求重译的创造性价值。他还肯定了北塔的诗人身份意识在《哈姆雷特》翻译研究过程中积极、必要的作用。北塔不仅深入了解《哈姆雷特》,还熟悉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文化背景,不仅有充足的文化知识、坚实的中英文语言素养,而且在翻译中考虑到了诗剧的体裁特征,注重译文中戏剧人物身份的特点,在细节方面做到精益求精,比如北塔经过精心研究把“disjoint and out of frame”这个木匠用语翻译为“脱了节、散了架”,准确而传神。黄教授建议北塔继续以这样的态度和方式译注评其它莎剧。
朱源教授指出:《哈姆雷特》翻译既要体现语言的诗性,又要有情感的浓度。翻译活动一方面必然包含译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又要求译者对原文进行鞭辟入里的吃透,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关系。朱教授肯定了北塔纯正的翻译动机,表示其翻译行为出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特殊情怀,而非受世俗利益所驱使。他强调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独特性。书中详细的注释和对名家翻译的评判凸显了该书的学术性,具有比较文学的特点,而至今未曾有学者以注释、评判的形式翻译《哈姆雷特》,这一译作无疑具有独特性。朱教授因此也鼓励北塔继续以这样的形式翻译其它莎剧。此外,他认为北塔的译本具有诸多令人着迷的细节。其译文读起来舒服、生动,达到了舞台剧的表演要求。最后朱教授从适用性角度指出该译本对初、中、高级读者均适用,是英语专业学生必读的莎剧译本,对于理解《哈姆雷特》原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汪剑钊教授指出:翻译的意义重大,它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理解和互鉴成为可能;但翻译又是困难的,属于不可为而为之的事。这有点像竞技运动中的跳高,原文就是标杆,不论运动员的能力有多强,最终面对的必然是失败,总有一个跳不过的高度。基于自身三、四十年的翻译生涯,随着翻译责任感的增强和翻译谨慎度的提高,他表示翻译的胆子变得愈来愈小。说到像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经典重译,他表示这是必要的翻译活动。西方有一句流传很广的熟语,“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我们也可以说“译不尽的莎士比亚”。但他同时又指出,经典重译是需要有资质的,重译必须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并注意聚集当代能量,体现文本的现实价值。提及北塔新译的这本《哈姆雷特》,他非常欣赏这种做法,也就是那种有研究心得的翻译和有翻译基础的研究,它们相互的支撑很有裨益。一个认真的译者应该将研究成果引入翻译,并且在翻译之后展开自己的研究。对于译文语言,汪教授谈及自己与中戏学生交流的一点很有意思的经历,卞之琳先生的译本是诗体译本,注重韵律的移植,但在实践中并不流行,中戏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朱生豪的散文体译本,因为后者的舞台表演效果更好。鉴于此,他肯定了北塔译本中的语言兼具诗性和表演性。最后,汪教授赞赏了北塔新书中的对比性研究,肯定了书中对于既往译本的评价和定位。汪教授指出本书既适合普通读者,对文学专业研究者而言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书中的不少注释是莎剧研究的地图,研究者如果遵照地图去旅行,就会发现更多的风景、更多的珍宝。
贾荣香教授指出:要想在若干译本的基础上体现真正意义的新译是非常冒险的。这部新作冠名以“三新”,自然是要体现出与众译者不同的创新之处,体现自己的特色。通读译作之后,贾教授认为北塔的译本主要有三大特色。第一,词归源头,译入语境。对原著的词意寻源追根,对译文的语境嵌入吻合。比如第三页对“ground”一词怎么处理做了详解。第二,提升译本的学术层次,提高读者的认知程度。新注是保证新译的基础。比如137页“通过它,我要抓住国王心中的贼 。”北塔用了很长的篇幅(约1000字)讲解“conscience” 一词在古今英语中的含义,以及对应于汉语的内涵,最后他从王阳明哲学的深层次解读。第三,温和改良,不颠覆前辈。新评是新注的基础。新译、新注和新评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本书的评注面对几位知名译者,他们的译文已经经过了时间考验,深入人心。为了让新译有立足的根据,北塔必然要对“旧译”进行评说,甚至是带有“否定”意义的评说。这一方面会引发读者对旧译的再思考,另一方面引发读者认可新译。不过从整个新评、新注、新译看,整体是温和的、改良的,不是颠覆的。贾教授还对虚实结合的封面设计风格表示激赏。最后,她指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如何重译经典提出了新路径。她相信,后人在翻译《哈姆雷特》时一定要先读读北塔此书。
马士奎教授指出:哈姆雷特译本已多,但北塔提供了一个很特别、具有很高辨识度的新译本,出版后不大可能无声无息。我们不妨等到北塔的“文字宝宝”周岁或者双周的时候,再去看看学界对这一译本如何议论。新译本属于典型的“厚译”(thick translation)。注评文字极见功力。我从这些副文本中读到的是北塔与莎士比亚的窃窃私语,与前辈译者的如切如磋,对当下读者的悉心关照,但有时北塔一不小心也会流露出在绞尽脑汁终于找到妙解后的窃喜。
马士奎教授指出:哈姆雷特译本已多,但北塔提供了一个很特别、具有很高辨识度的新译本,出版后不大可能无声无息。我们不妨等到北塔的“文字宝宝”周岁或者双周的时候,再去看看学界对这一译本如何议论。新译本属于典型的“厚译”(thick translation)。注评文字极见功力。我从这些副文本中读到的是北塔与莎士比亚的窃窃私语,与前辈译者的如切如磋,对当下读者的悉心关照,但有时北塔一不小心也会流露出在绞尽脑汁终于找到妙解后的窃喜。
雷静教授也认为北塔的新书是厚译理论的集中实践。她表示要对北塔的厚译实践进行个案研究。
韩晓东
苏赛迪作为一名研究生,结合自身阅读莎剧的体验,表示北塔译本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适合从中学到研究生等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读者群体。详实的副文本迎合了研究型读者需求。译本中详实的注释既有利于读者欣赏《哈姆雷特》戏剧原文的魅力,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诸多视角。北塔在翻译中深挖莎士比亚创作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忠实传达原文内容,并将不同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透过北塔在本书中阐述的关于翻译的诸多想法和对前人译本的学习心得,她对译者身份、译者责任、翻译态度等有了更清楚、正确的认识。
诗人陈泰灸表示书中大量的注释对他这样的文学爱好者帮助很大,让他更清楚地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另外,他赞赏了该书对于韵律的考虑,表示北塔结合了中英文的押韵特点,呈现出一部能登台表演的著作,真正做到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有效结合。
诗人阿诺阿布认为,译者需要具备超强的文化功底和对戏剧、诗歌独到的洞悉力。他称赏北塔的《新译新注新评<哈姆雷特>》为颠峰之作,表示该书的出版不仅是翻译界的盛事,也是诗歌界的盛事。
诗人阿诺阿布认为,译者需要具备超强的文化功底和对戏剧、诗歌独到的洞悉力。他称赏北塔的《新译新注新评<哈姆雷特>》为颠峰之作,表示该书的出版不仅是翻译界的盛事,也是诗歌界的盛事。
嘉宾发言结束后,北塔本人做了回应和致谢。他表示此次活动符合他内心的期待,既有满月酒会的轻松愉悦又有学术研讨的严谨真挚。对于本书出版的缘起,他深情回忆介绍说,当年是由他的恩师屠岸先生推荐,他用诗体翻译了《哈姆雷特》,2002年就已经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后来一版再版。由于理解、表达的问题以及时间的仓促、自己的草率,那个初译本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新译新注新评<哈姆雷特>》的出版是对初译本的补救,是自我忏悔、自我改正、自我治疗的行为。当然,初译本也不全然是不堪和缺点,也有自己的一些得意之笔、创新之处。屠岸先生在拿到译本后就曾建议北塔写点关于翻译心得的文字。北塔表示,十多年前他就有了以注加评的形式进行修订的想法,最终在团结出版社编辑郭强的支持下得以实现。《新译新注新评<哈姆雷特>》的写作和出版前后共经历六年时间。他将其称为“文字版的哪吒”,一个超级难产儿。首先是理解原文的难。文学经典重译最需要做学术性研究,而且是双重研究,不仅要研究原文,还要研究前人的译文,因此其间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自然要多。其次是译文表达的难。他列举了“a piece of him”的译法进行详细说明。这个短语直译为“他的一部分”。有人解释说这部分指的是“手”,即霍雷修伸出手,去握贝纳多的手;由于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双方恍若只感觉到对方的手的存在,也就是说整个人似乎只剩下手了。这是霍雷修的幽默说法,却给翻译造成了难题,因为汉语里没有类似的表达法。梁实秋的翻译是“有点儿像他”,卞之琳只去掉梁译中的“儿”字,译为“有点像他”。朱生豪译为“这儿有一个他”,把原文的部分变成囫囵了。黄国彬直译为“是他的一点点。”梁还专门做了注解,说应该把这个短语“当作一句平常的俏皮话解。”这个说法是对的。但北塔以为,三个人的翻译都不够“俏皮”。正苦思不得其“词”之间,他突然想到林纾把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的名字翻译成怪怪的《块肉余生记》,“块肉”者“人体之一部分”也。林纾之用这个词,颇能传达狄更斯之“幽默”意味。林纾可能是受启发于中国民间的一个普通说法“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封神演义》中,“母亲殷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出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妖物就用剑切开,里面的男婴正是哪吒”。林纾的灵感也可能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文本,如《金瓶梅》第十九回写李瓶儿骂蒋竹山道:“把你当块肉儿,原来是个中看不中吃,蜡枪头,死王八!” 中文读书界对“块肉”一词是耳熟能详的,北塔遂拿来将“a piece of him”译为“是他的一块肉”。况且,“霍雷修”和“一块肉”不仅都是三个字,而且其中两个字还正好押尾韵,似乎霍雷修在叫自己的名字,但又模糊其音,仿佛他是在自嘲,从而表现幽默效果。再次是出新难。北塔综合运用了博物学、疯癫学、社会心理语言学、诗歌修辞美学尤其是音韵学、厚度翻译理论等许多理论帮助其研究和翻译。比如疯癫学有助于他理解并翻译哈姆雷特之装疯和奥菲莉娅之真疯之间的微妙之处,社会心理语言学则有助于他把握并翻译这部宫廷剧中多数人物言行的王公贵族特征,还如音韵学让他敏感到莎剧虽然被称为“blank verse”(无韵诗),但不是真的不押韵,头韵,腰韵(行内韵)甚至尾韵都很多。几十年的诗歌写作经验帮了大忙,北塔在译文中辗转押了大量的韵,使此番翻译行为变成一桩美妙的韵事。关于本书的集注形式,他说,他这是对中国古人注疏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当代西方厚译理论的应用。他遵循的原则是“六经注我”,自己在呈现、辨析、评判前辈译法的基础上会加上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翻译。因此,他希望读者不仅把本书看做一个翻译文本,也要当做一个学术文本。他补充道,黄国彬教授的《解读<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原著汉译及详注》一书对自己助力很大。不过,此书中的注解不厌其“繁”,而北塔采用适度注解原则,不是为了注解而注解,而是为直接翻译服务。最后,北塔感谢了各位挚友参加《新译新注新评<哈姆雷特>》的满月酒会。他表示,写完不等于一本书的结束,出版不等于一本书停止生长。恰逢“315”,而质量是文学翻译和创作的生命线。希望各位今后能多提意见,给予他更多的指点,以使该书更加完善。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石嵩做了总结性发言。他说,北塔作为我们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研究生导师,他的新著也是我们外国语学院收获的一项学术成果。莎剧作为文学经典,必然要常译常新。此次雅集学术氛围浓郁热烈,各位嘉宾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学术表达像北塔老师的这部新译一样,令人备受启发、受益无穷。最后他诚邀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同学之后带着莎士比亚的作品相约民大校园,再次进行类似的朗诵、品鉴活动。
晚宴期间,多位嘉宾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或献唱了歌曲,气氛更为亲切融洽。
晚宴期间,多位嘉宾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或献唱了歌曲,气氛更为亲切融洽。
(撰稿:赛迪和郑雯)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