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2年2月卷(总第117卷)《惊蛰》

2022-03-10 09:17:29 作者:中诗简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本期责任编辑:顾念。诗者絮语、李庭武、李继增等十位作者的作品上榜。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
本期责任编辑:顾念
 
一、榜单

【状元卷】
1.无题 | 诗者絮语

【榜眼卷】
1.神力 | 李庭武
2.踏莎行 | 李继增

【探花卷】
1.橘子 | 养心兰
2.立春 | 于波心
3.湖面上 | 彭纯廉
4.人过半百 | 胡有琪
5.归 | 永笑

【同题卷】
1.笛子 | 北君
2.笛子 | 占东海
 
二、编辑小记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很荒谬。
  热烈,激情地朗诵自己的诗歌;一本正经地评价别人的诗歌;在诗歌讨论会上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诗歌的荒谬;
  在工作中,随时带着多种面孔,一次又一次地妥协或抗争;一边是逃离土地,一边是渴望回归田园——这是生活的荒谬。
  春天到了,惊蛰雷声隆隆,万物复苏。
  我的家乡四季分明,但我的春天,不见得是你的春天;
  我读的诗歌,也不见得是你喜欢的诗歌。
  春天快乐。
 ——顾念  2022.3.8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无题
文 | 诗者絮语


身份可疑
名字也那么可疑
故乡更加可疑
活着是他们说不出口的可疑
这人间
急需一场暴风雨
对此我深信不疑

顾念读诗:
  选这首诗的时候心思其实很复杂。一直以来,都想为这事件写点什么,但反复写反复删,在这样的写写删删的过程里,该事件已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而告一段落,几乎一丝热度也无了。但好在全民关注还是有好进展的,随之而来公安部部署全国开展打拐专项行动,带来的是国家层面积极的态度。这个社会始终在向前,在进步,而这进步,是实实在在能看得见的。时值三月八日妇女节——我们一年年的祝福她们节日快乐,如果她们真的快乐,如果她们中间,快乐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就是好的。


 
【榜眼卷】
 
神力
文 | 李庭武


露珠爬上青草的叶尖
爬上大树的枝梢
爬上山峰的岩顶
也必能爬上星星翘起的檐角
我谓之神力。一颗露珠,也能爬到天宇的最左端,或最右端
成为压垮这座星球的最后一颗砝码

 
黎落读诗:
  “神”这个词总是带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一首小诗用“神力”做标题不可谓不大胆,不开阔。这首诗从细微出发,加上生活经验和词语的研磨,从底部开始纵向攀援,而字面又足够简洁,高效。张力十足。个人体验强烈,内部有很深刻的意蕴。到了结尾又横向扩张。在一座天平上称量一粒露珠是荒诞的,又是必然的。它有一种生命力的传递和必然存在的客观性。从露珠到砝码,层层叠加,源自低层的重力,可以摧枯拉朽,正好形成“神力”。诗人不宣扬,你读到什么,神力就是什么。


踏莎行
文 | 李继增


一场夜雨,洇开初春的薄寒
于是,地里的麦苗纷纷起身
湖边的杨柳被薄雾加持
摇曳的身姿,从宋词里娉婷走出
湖中的水、芦苇、尖荷
山坡上的草木,一一被青绿的鸟啼涂抹
这一刻,所有的动与静、浓与淡
俨然是春的暗喻
这美的画卷,如我们的日子
被春的色彩一一勾,皴,点,染......

老家梦泉读诗:
  塔莎行,词牌名。莎:莎草,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踏草是古代广为流行的活动,又叫踏青。“踏莎行”本意为咏唱古代民间盛行的踏青活动。始于宋代,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比较有名,有“春风不解禁杨华,蒙蒙乱扑行人面”广为留传。
  李继增这首“踏莎行”,可谓现代版的初春踏青:“一场夜雨,洇开初春的薄寒”,麦苗们纷纷起身;杨柳被薄雾加持,从宋词里娉婷走出。拟人手法糅合着虚实相间,非常鲜活、灵动;水、芦苇、尖荷、草木被青绿的鸟啼涂抹,这里鸟鸣有了颜色,还会涂抹,听觉转化为视觉,通感手法的运用,很巧妙。此刻的动与静、淡与浓都是春的暗喻,抽象的春被一点点具象化,俨然一幅绝妙的初春素描。最后出现的转折:“这美的画卷,如我们的日子/被春的色彩一一勾,皴,点,染......”让小诗瞬间提升,陡然增加了它的宽度和厚度,值得玩味的一首。


 
【探花卷】

橘子
文 | 养心兰


剥开她
这拥挤的等待被咬破的唇
饱满,多汁,甜
喜欢牙齿戳破的一瞬
喜欢每一根神经末梢瞬间获得的快感
喜欢,把一张空空的橘皮复原
或菊花一样张开
放到有阳光的窗台上
这些为爱把自己掏空的人
不知冷不冷

黎落读诗:
  养心兰老师很善于在小事中生发诗意,诗写很能够带动共情性。比如这个橘子。从剥开的动作里联想到打开的菊花和把自己掏空的人。剥的快感是外来力量的,而对橘子本身,会不会觉得冷?这个问题就留待阅读者吧。



立春
文 | 于波心


父母有养育之恩,春天有新生之义
他长跪不起,手抚墓碑
坟旁垂丝海棠每一朵红
都认真。乌云半路出家,像浪子回头
大地和天空都寂寞,他们都需要
一场感恩的雨水和泪水。

顾念读诗:
  立春是万物复苏,墓碑则是人类抵达的终点。本诗用生与死的对立,强化了对于逝者的情感。



湖面上
文 | 彭纯廉


一只天鹅歇在湖面
头掩在脖子里
水面没有涟漪
只有小镇在水里
水在小镇里
昨天
是两只天鹅在湖面
我在湖边上

黎落读诗:
  从表象开始,到内部,再到凝聚,线索清晰,结构紧凑。湖面上的天鹅和湖面下的天鹅,(只有小镇在水里/水在小镇里)构成一副真相和悖论同时存在于一体的辩证关系,而水面没有涟漪和头掩在脖子里又相互契合。作为客观看客的我和主观思索的我又同时在一首诗里出现,使诗呈现迷人的质感和迷离的镜像。既有生活又有超现实。



人过半百
文 | 胡有琪


舌头尚好
有些牙齿已被一部佛经打动
想出家
老父老母却在唤他
妻子在叫他  小儿在喊他
他叹了一口气
起身  赶紧把自己的酸藏了起来
一转身  他又是一个家的轴心  
脸上  端出孝心  端出爱心  端出慈心  
让家人啃出家的温暖

老家梦泉读诗:
  有琪友的诗较几年前有了一些变化,从清新、灵动转向触及此在的朴实、厚重,当然还保有它原有的灵动成份。
  这首《人过半百》,把一个刚刚步入老年的老人刻画的入木三分,仿佛能触摸到他心灵的波动,品尝到他的酸、甜、苦、辣,诗语朴实、厚重,有味。但也可从下面的句子里品出一定的灵动色彩:“有些牙齿已被一部佛经打动/想出家”,“脸上  端出孝心  端出爱心  端出慈心 /让家人啃出家的温暖”。诗写走进了相对成熟的干练、朴实、及物、鲜活,期望有更好的佳作问世。




文 | 永笑


落日与玄月相对不语
云朵在知音中交换密码
远方,能听到山影的奔跑
以及星子过河的声响
一株枯树,像一只恒定的手臂
跟你说再见,至死不渝

顾念读诗:
  本诗写的有些空了,但枯树这个意象用的蛮好,对读者起了暗示作用,画面感因此就有了。


 
【同题卷】
 
笛子
文 | 北君


你怎能从笛孔中
救出故乡?即便一次次跋山涉水
怎能救出熟悉的乡音
知道,它就被困在一节节笛孔里
体内二百零六块骨头,就是二百零六块簧片
即便你早已漏洞百出,形同虚设
只有来自故乡的风
能够吹响你体内呜咽的笛声

顾念读诗:
  故乡是恒远的话题,本诗构思巧妙,全诗围绕笛声展开,“从笛孔中救出故乡”开篇就强调了对于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很多人背井离乡的活着,很多人在异乡的夜里,听风声呜咽。



笛子
文 | 占东海


漩涡。与风生死相依
涌出波纹和嫩芽
他们漂浮,循环天籁
十孔之夜不断
黑暗与光明不断
我们就站在枝头听天蓝花香
中间那层窗户纸
要用手蘸口水捅破

老家梦泉读诗:
  把抽象的感觉具象化是这首小诗的特色。笛子有洞,吹而起鸣,这就有了“漩涡”,妙在“涌出波纹和嫩芽”,把抽象的乐曲具象化,这是第一层。接着由乐曲内含的喜怒哀乐,引出:“黑暗与光明不断 / 我们就站在枝头听天蓝花香”,也是感觉的具象化。当然要品懂乐曲,还要深入其里:一是识谱,一是与自己的情感勾联,进而引发共鸣,这就有了第三层:“中间那层窗户纸 / 要用手蘸口水捅破”,由竹子内里的薄膜(窗户纸)引发想象,让抽象的感觉感觉具象化为“要用手蘸口水捅破”。
  一首逼近深度意象的诗写,颇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