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4年5月卷(总第144卷)《岁月》

2024-06-10 07:33:35 作者:中诗简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陈湖、正空;本期责任编辑:老家梦泉。野兰、西衙口、西川布政史、钱智伟等十四位诗人的作品上榜。

 
一、榜单
 
 【状元卷】 
1 .岁月 | 野兰 
 
【榜眼卷】 
1 .野望 | 西衙口 
2 .夜行记 | 西川布政史 
3 .一想起你,雨就落下来 | 钱智伟 
 
【探花卷】 
1 .注入轻风 | 大漠十一 
2 .游船 | 于波心 
3 .锁扣 | 阿甑 
4 .最亲的兄弟 | 无哲 
5 .成长 | 熊林清 
6 .月夜 | 三点的海 
7 .侧影 | 渡鸦 
8 .瓦房 | 纳兰寻欢 
9 .黄昏 | 汉然 
 
【同题卷】 
1 .夜行记 | 中沙河 
 
二、编辑小记
 
  “如果说,体验作为生命本体的在场构成了诗的精神之根,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温度、有态度的体验作为生命本体的在场同样构成了新诗批评的精神之根”。【中诗简牍】兼顾诗、评,我们正好可以从有无在场的生命体验(当然要诗意化呈现之),有无有温度、有态度的在场生命体验之批评两个方面来考察、欣赏这些诗歌及点评。它们有的可能让你满意,有的可能让你不满意,这都正常,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选适合自己胃口的品味之即可。这期简牍亦有不同的风格,有口语诗写,有深度意象诗写,有兼顾口语,意象的杂糅诗写,作为这期简牍的责编,我和大家一样也有所偏爱,比较倾向于后者,故选野兰的《岁月》作为状元卷。这首小诗让我感到一种结构的美,自然的美,和谐的美,朴实里不乏惊艳的美。但我仍会为“阳光,像一盘睁开眼睛的虾仁,/剥下来的雪,还在地上悸动”,“乡下的夜。一只丢了手的袖子,挂在树杈/洗墨池,深不见底”这样陌生化的诗句所倾倒。另外,我也喜欢中沙河的《夜行记》,它有填列榜眼的实力,还有许多感人的诗篇和诗句,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时值盛夏,愿这些诗、评能为你注入一丝清凉!顺祝诗友们身心愉快,闲暇之余不惜赐教为盼……
 
家梦泉于2024月6月9日上午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1.岁月
文 | 野兰
 

画一条鱼,去修补陶罐的缺口
画几只鹧鸪,在红木柜上慢慢地飞
笔尖再锋利些,桂花将细细地落到小青瓦上
红泥火炉上的年糕会吱吱地叫
“我也是有故乡的人”,她这样想着
那些麦田、桑园、滩涂就消失了
趴在窗口的少年,变成了残阳
曲折地淌下来,向她索要童年
天空停在他乡,正缓缓地生锈
 
老家梦泉读诗:
  
“岁月”有时间纵向的拉伸和空间横向的发散,是个大词。写不好容易浮在表面打滑,做不及物或蜻蜓点水式的泛议与空论,甚至可能会滑向一群大词的堆积与碰撞。野兰这首《岁月》可谓别开生面,从自己的经历和感觉出发,借用陌生化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意象,打造了一个可感、可嗅、可触、可融的“岁月”。下面简单细读一下:
  我在西交大读书时到过半坡博物馆,看到过绘有变形鱼纹的陶罐,所以我读到第一句“画一条鱼,去修补陶罐的缺口”时,一下就有了岁月的纵深感,关键还有“画”、“补”两个动词的参与和回望感。二至四句是融入个感的空间展开:“鹧鸪,在红木柜上慢慢地飞”,“桂花将细细地落到小青瓦上”,“红泥火炉上的年糕会吱吱地叫”。这应是作者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让岁月有了布满皱褶的肉身。第五句让岁月缩向人人都有的故乡,围绕着故乡,走心的场景叠出:麦田、桑园、滩涂,空间的展开里叠加着时间的拉伸——“趴在窗口的少年”,转眼“变成了残阳”,“曲折地淌下来,向她索要童年”,时间又何尝能被随意地讨回,它只会在一个方向上奔驰。眼外之意是只有珍惜时间,才不会被后悔药无情地碾压。最后一句:“天空停在他乡,正缓缓地生锈”,是多少飘居他乡,走进衰老之人的真实写照。至此,一篇别样的《岁月》,走进了个我,众我,走进了人心,走进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也走进了每个人诗意的共鸣和提升。
  
【榜眼卷】
 
1.野望
文 | 西衙口

 
阳光,像一盘睁开眼睛的虾仁,
剥下来的雪,还在地上悸动。
尚未返青的麦田。
世界是一张蒙尘的床铺。
属于自己的时代,
显然不在家里。
徙倚的鸿雁在河曲上盘桓鸣叫。
在陌生的水湄,遇见一个旧相识。
 
小雪人读诗:
  《野望》曾经是〈唐代)王绩的代表作。穿过三千年,作者以此作与其相应,是情感的共鸣,是历史长河中,遇知音。在读者看来,此现代诗与其相比,毫不逊色。文本于情景呈现与铺展中,糅合思与志。它是理性的,却披着感性的外衣。它在场景的渲染中,实践语言高密度收缩,更是在语言高密度收缩中,实现场景渲染。比如:
 
  “阳光,像一盘睁开眼睛的虾仁,
  剥下来的雪,还在地上悸动。”

 
  “剥下来的雪”,存在语言的多重能指性:它可以是呈现场描写,是冬末春初,尚未返青的麦田,迎来阳光春雪的场景:可以是在尚未返青的麦田上,阳光洒落状态的陌生化表达方式;可以是尚未返青的麦田,意象“阳光”,剥离出内心的“雪”;可以是物象“虾仁”,剥离下的外壳;更可以是意象“虾仁”,剥离下的“仁者”精神。
  或者,不同读者可以读到更多可能,而所有的可能,不是单选,而是叠加中又互相渗透的溢出来,表达出内心的复杂的情思。如此,“在地上悸动”。
  文本,仅仅第一句,就由浅入深,由表入情入理入心,刻骨蚀心。
 
  “尚未返青的麦田。”
 
  浅层上,表达“野望”的冬末春初的时令与土地状态:深层上,是精神状态,“麦田”有返青的志向。
 
  “世界是一张蒙尘的床铺。”
 
  “床铺”,是个人安睡之地,“蒙尘”是已经很久没有被人触摸过,而当这卧房的私人物件,摆放在“世界”的时空中,便有了个体对时代的忧伤。
  但是,“尚未返青的麦田”,若想返青,还会处于人为的控制之中,更何况是尚未返青呢。“徙倚的鸿雁在河曲上盘桓鸣叫。”
 
  “在陌生的水湄,遇见一个旧相识。”
 
  它是“野望”的场景中,遇见旧人;还是穿越三千年时空過见另一个自己;还是在水湄,照见“我”的影子,那“剥离下来的雪”,那欲返青的麦田?
  再回首,看“野望”,“野”它不仅是田野的野,更是尚末返青的麦田上,被人为压制清除的野。
  一首八行小诗,六句。有六种呈现场,与其上那简洁又繁复的情境,在“野望”的时空中交织,它不仅仅是写作风格,更是技艺与诗歌精神。
 
 
2 .夜行记
文 | 西川布政史

 
乡下的夜。一只丢了手的袖子,挂在树杈
洗墨池,深不见底
 
星星把月亮拉进群
孤独是字数长一点的留言
 
萤火虫都已不再上晚自习
村里一旦没了小学
年轻人就回不来了
 
一阵狗叫。黑灯瞎火的土路,吹起口哨
给自己壮胆
 
元业读诗:
  
“夜行”,走的是“乡下”,走的是“村”,在乡下有什么能触动我们,外在的具体事物不断让内在的情绪获得细微的认知,在细微的认知中,外在的具体事物成为意境,由此以纪录片式的方式呈现了乡村之夜。
 
 
3 .一想起你,雨就落下来
文 | 钱智伟

 
江南的雨还特别多,一直在弹琵琶
她撑着纸伞从石板路走过来,她的脚也在弹琵琶
伞顶上跳动的水花,模仿弹琵琶的手指
从伞檐边挂下一串串水帘,像被弹出来的曲子
一条乌篷船正泊在河边
好像专门等她。我不在船上
她收伞的瞬间,她被伞收走了,伞也被伞收走了。雨大起来了
雨停了,船已开走了,河跟着船开走了,石板路跟着河开走了
 
黎落读诗:
  喜欢这首诗的温婉,节制,语言干净。从雨开始到雨结束,形成一个内心情感的回环,我很喜欢“她被伞收走了,伞也被伞走了”,这样的句子。这首诗情绪的处理并非空洞的而是细腻,精准。
 
【探花卷】
 
1.注入轻风
文 | 大漠十一

 
大部分美是
鲜艳的
也有一部分美是淡雅的
比如流水和轻风,比如
一张素颜照
 
那天我想画一幅画
送给友人,心里装着多幅构图
但在一张白纸面前迟迟不敢落笔
 
我在想——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诗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其实作者首段已隐约告知了自己的选项,只是曲笔想让读者一起参与创作。对于美,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只有相对的喜好分类。作者似乎更倾心那种淡雅的美,朴素的美,不加修饰的美,故欲在泛滥的浓墨重彩里“注入清风”。但真要行诸笔端,又遇到一个“勇气”的问题:描绘者在真实基础上艺术呈现(不避瑕疵,不覆妩媚)的勇气和接受者对素面朝天,不加溢美豁然接受的勇气,故作者不无犹豫地——“我在想”……
 
 
2.游船
文 | 于波心

 
夕阳穿过窗玻璃投下
矩形光柱。茶杯在茶几上的影子
固执,坚硬,像一把隐身的锤子
把黄昏一点点敲进桌面
 
甲板上空,几只水鸟
绕船盘旋,往高处飞
它们用隐形的绳索
给一艘游船捆扎,打包——
 
把一个人间的包裹
投寄给黄昏
 
陈湖读诗:
  小诗清新,干净,一种恬静祥和的景致跃然纸上。黄昏游船,游的也是心灵之船。

 
 3.锁扣
文 | 阿甑

 
木门的锁扣,铁门的锁扣,库门的锁扣,车门的
锁扣,窗扇的锁扣,衣柜的锁扣,书橱的锁扣
电脑的锁扣,手机的锁扣,金的锁扣,银的锁扣,铁的
锁扣。铜的锁扣,塑料的锁扣,纸的锁扣
方形的锁扣,圆形的锁扣,马蹄形的锁扣,铁链条的锁扣
明的锁扣,喑的锁扣,有形的锁扣,无形的锁扣
似有似无的锁扣,摸不着边的锁扣,感情的
锁扣,心灵的锁扣,爱的锁扣,钱的锁扣,权的锁扣……
无一不是这个浩瀚繁杂,诡谲云涌世界大锁扣中
一种虚无缥渺的呈现、乃或不可缺少的一环 
 
小雪人读诗:
  
文本在客观物的铺排中,探索物质,就是探索精神意识。文本中的’“锁扣”,就词语上说,可以作为静态的名词,也可以作为动态的主谓语。
  当是名词时,器物“锁扣”,其外在的功能、质料、形状等的现象变化,其本质是精神意识的不断变化。这种精神变化的推进过程中,丢失的部分,就是锁扣(主谓结构)下来的部分。
  当“锁扣”投入世界的时空中,便有了时间的流逝与人性的风云变幻。从初生的纯与真到浸染之后的迷与失,无一不在这锁扣中锁扣着。

 
 4.最亲近的兄弟
文 | 无哲

 
我始终相信,脚下的路
是最亲近的兄弟
比如一个人走在路上,走着走着
兄弟就赶了上来
 
元业读诗:
  
这首诗,让两个高度不可能的“弟兄”“路”之间产生令人震惊的联系,这是这首诗让人有了共鸣的地方。
 
 
5. 成长
文 | 熊林清

 
雨水刚过,一小片叶子落了下来
盖在一棵刚刚破土的嫩芽上
 
带来短暂的黑暗和宁静
一片落叶,把寒风冷雨
也把鸟鸣中的晨光挡在了外面
一片落叶,现在就是这棵嫩芽的襁褓
 
一棵嫩芽,举着它的前辈
向着天空,缓慢而又持续地挺进
 
是的,你没有看错
向着天空,一片落叶又开始了缓慢生长
 
老家梦泉读诗:
  
诗题为“成长”,故开篇的“雨水”二字更多指节气(公历2月18日或19日或20日始到3月4日或3月5日终)。首段:“雨水刚过,一小片叶子落了下来/盖在一棵刚刚破土的嫩芽上”,既是点题之笔,又是对败落与新生交汇的凝望,小诗由此在两个意象的张力拉伸中展开。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片落叶既是嫩芽的襁褓,遮风避雨;又带来了短暂的黑暗,遮挡了鸟鸣中的晨光。嫩芽被遮盖,庇护中,缓慢地生长,并感恩地举起前辈。妙在最后一段,作者笔锋一转,将“成长”伸进大大的令人意外——“向着天空,一片落叶又开始了缓慢生长”,落叶被举,看似被动地“生长”,但前有庇护,后有化肥助力,这何尝不是一种形而上精神的成长。最后一笔的拉伸、掘进,让这首小诗一下跃入充满个性的好诗行列,幸甚,幸甚。
 
 
6.月夜
文 | 三点的海

 
我们零散的身体一如江水从星空淌下
没有什么能比骨头迸溅的火花更隐忍
 
灰烬也疼痛
越飞越低的黑鸟,怂恿着一把弯刀
 
陈湖读诗:
  
夜晚应该让肉身得以安歇,灵魂得以安放,但诗人却给我们不同的体验,“骨头迸溅的火花”“灰烬也疼痛”“黑鸟”和“弯刀”,营造出一种冰冷残酷和无奈的情景。小诗短小精悍,震撼心灵。
 
 
7 .侧影
文 | 渡鸦

 
真的到了山顶,搂着这石兽
即使面对峭壁上的那棵迎客松
我都不敢正面,镜片穿过镜片
让映像烧灼在寸底。你拉近的也只是我
那一瞬间毫无防备正注视的一滩迷雾
 
它们寂静升起,潜伏我的背后
一直等待我伸出手为止
等到日出。为了这一时刻
我从一片海上飞过来
把前半生丢失给寻找食物的饥饿感
 
陈湖读诗:
  小诗描述的是诗人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石兽””迎客松”“迷雾”让人身临其境。第二节,类似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写法,“迷雾”既是写实,山顶上的迷雾,也是笼罩在诗人头上的迷雾,都在等待日出的那一刻——“我从一片海上飞过来/把前半生丢失给寻找食物的饥饿感”。
 
 
8.瓦房
文 | 纳兰寻欢

 
其实,你没必要来找我
瓦房,我自个儿住最好
我只有一张床,一个凳子
一个米袋子,放在那儿很久了
一大亩菜地,在门前碧绿很久了
老之将至,瞌睡会自己来
炊烟飘不飘,都是一天
 
黎落读诗:
  很从容,也够豁达。短短几行,将生活中最本质最温柔的一面展示了出来。
 
 
9.黄昏
文 | 汉然

 
那扇门,出来了多少人
也回去多少人
 
不必担心。比脉搏微弱的
还有那盏歪斜路灯,那颗独星
 
古城里,河堤边,窨子屋
小鸟飞进去,又飞出来。不为什么
 
木门一直这样,晚上合着
白天还合着
 
黄昏是一把锁。蟋蟀,小鱼,小草
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钥匙
 
黎落读诗:
  万物自有规律,有自己解锁的钥匙。一天将近,到了黄昏,都要回到应该回去的地方。多好啊,不需要说教,只是清浅的一撩拨,就诗意满满。 
 
 
【同题卷】
 
1.夜行记
文 | 中沙河

 
月亮是根拴马桩。我松开
自己的缰绳,将五月的蹄声流放
 
仙人座上流星一闪而过。白日里
曾经鲜明的事物,此刻阒寂而又空旷
 
马背上有风驻留。那根被你
驯服过的脊梁,只剩下空空的马鞍
 
老家梦泉读诗:
  这首诗的亮点无疑是其别出心裁的陌生化意象以及与之匹配的陌生化语言呈现。其搭建的情景,意境宏大,开阔,令人回味无穷。首段“月亮是跟拴马桩”,远取譬造成的陌生化着实让人眼睛一亮,“松开自己的缰绳,将五月的蹄声流放”也是不俗之语,真实感觉的艺术化呈现。首段若是写己向内,次段无疑是向外呈现自己的感觉,充满形而上的思维。尾段则是内景与外景之间的一个聚焦——马背:有风驻留,那根被你驯服过的脊梁,因为还有马鞍守望,预示着经过短暂的休整,还要出发。看似写静,实际是静中之动,为“夜行记”留下无尽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