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非虚构

诗染秋韵,要多少情怀能够妆点

——“师出滑门”之宋丽萍

2024-05-23 09:49:48 作者:刘万庆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宋丽萍,1971年出生,女,天津人。作品散见于《天津诗人》等文学期刊和多种诗歌选本,现为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副秘书长、天津诗人读诗会副秘书长。

  

  宋丽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台资白春风老总的企业餐厅,是喊过我一声刘老师(兄)的,我却不记得了——当年,因了白总与滑富强老师同为北辰区政协委员等关系,乃受聘《北斗星》杂志理事,他的天津长城电器有限公司建在北运河畔的工厂,便成为我们北辰作家诗人的活动基地。2022年大疫之末,《天津诗人》读本总编、同门罗广才师弟组织滑老师及众弟子去西青、大港、宁河三地采风,见到宋丽萍与滑老师不止熟稔且一路照顾有加,犹不知她姓甚名谁,让我顿生神秘之感。及至前日电话约定了访谈,她要我发个位置,我才与她加了微信:落墨清颜。哦,朋友圈原是有的:是个以半轮皓月为背景,穿汉服着淡妆,长发左垂手抱玉兔的靓女头像。心想,落墨清颜,可有嫦娥情结?

  1、恰同学少年,兴致摇摆在诗与歌之间

  邓丽君风靡大陆之初,宋丽萍尚在与原北郊文化馆斜对门的新村一小当班长。天生喜爱唱歌跳舞且颇有音乐天赋的她,成了邓丽君无可救药的粉丝,似乎与其幼学的年龄不相匹配。听说文化馆招收声乐学员,她蹦蹦跳跳前去报名,毫无拘束地一展歌喉后被录取。虽为初级的声乐培训和音乐修养,也委实给予她稚气的心灵以向善的赞美和向上的力量。
  她成为文化馆颇受欢迎的常客。小升初后,又听说文化馆新调来了一位名作家滑富强老师,经常在大教室举办文学讲座,爱写作文的她也乐得凑热闹。好在北仓中学亦与文化馆近在咫尺,每到文化馆总是兴致勃勃:有歌唱歌,无歌听课。若是既有歌又有课,她毫不犹豫选择唱歌。
  少小时的搬家总是带来一些机遇。宋丽萍从北郊迁居户籍地红桥区丁字沽不几日,便邂逅了在徐洁民师兄的刻字店有过几面之源的文学少年罗广才。丽萍说我怎么看你面熟呢?罗广才一脸茫然:我们见过吗?尴尬是尴尬了些,好在彼此都回忆了起来,算是“熟人”。

  寒假到了,小罗带着小宋走进了滑老师的创作组办公室。那是她第一次与滑老师握手、自报家门。接着广才从书包里掏出一首又一首习作请教,滑老师一首又一首地耐心辅导。一旁的小丽萍似乎并不跟着听讲也不闲着,一本又一本翻书架,一篇又一篇翻来稿,甚至把桌上的笔筒倒过来看底部有无款识,遂使钢笔铅笔红笔蓝笔撒了一地,惊得滑老师说,这孩子这么皮,嘛都摸。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滑老师又领着他俩去街上买饭吃……
  回家路上,小丽萍对广才说,听滑老师一讲,你写的那些诗我也会写了。广才说我不信,你光翻老师东西了,根本没注意听讲。小丽萍说,你不信我写给你看。第二天果真写了页诗稿拿到广才家,广才便放下自己写的诗给她修改。改完后说,你看我改的多好!然小丽萍并不买账道,你改的还不如不改的好。两人争执不下,小丽萍赌气便撕,生气说不写了。但转天又写,两人又争执,诗稿又被撕得粉碎。
  滑老师向我介绍宋丽萍少年无忌的印象时说,那时她就像是广才的跟屁虫。宋丽萍纠正说,我那时就是个没头的苍蝇。
  尽管如此,音乐的彩蝶每每栖息在诗歌的枝头,也给她的诗作带来钢琴键盘般神奇的轰鸣:“一条黑白相间的路我曾经来过/穿过他们黑白分明的地平线/穿透的瞬间正是跨越的开始……让我们和解吧/以一种温柔的姿态……晕染成一道永恒的曙色”(《走在一条黑白相间的大道上》《七彩虹》2023年总第55期)。
 

  2、为母则刚,身影奔波于大江南北

  当岁月嫁给芳华,时间便被弯曲成奔波与劳碌了。2000年宋丽萍宝贝女儿出生,三年哺乳期后,她干脆辞去了国营药厂的工作一心带孩子。待到女儿入学,为了所谓的“起跑线”,开始需要大把人民币支付语数外补习班和各种兴趣课的费用时,便入职业之峰装饰天津分公司,承揽中高端完整家居装修工程。为了生计也为了公司业务,她从举广告牌、发传单起步,继而带客户看样板间、定效果图、选材料设备;再后成为经理助理,到不同工地做技术路线、施工工艺交底。尤其接受北京总部指令,协调各省市分公司的工程事务,因之到各地出差成了工作生活的常态。由是,她告别了喜爱的裙装,牛仔裤搭旅游鞋成为标配。
  2013年是宋丽萍加盟家装公司的第3年,也是万科地产在河东区金色雅筑楼盘交房入住之年,业之峰共承揽了近20户的装修业务。其中一户原本不含厨房、衣帽间的项目已经竣工,看到邻居的“大包”工程所用业之峰自主品牌材料质量上乘性价比高,又追加了厨房衣帽间的合同,特别要求春节前必须竣工。作为小区项目经理的宋丽萍立马带人量尺设计,安排定制对开门、推拉门、石材台面等材料,又安排、确定了两名不回家过年的安徽员工加班,前赶后赶之余,该户的安装作业还是赶在了大年除夕。她主动在现场给操作工搭下手、做辅助,心里急却满面春风活跃气氛,缓解员工的思亲之情。忽然女儿来电话说,妈妈你快回来吧,李玉刚正唱你喜欢的《嫦娥》呢。两行热泪随之涌出,她有些凝噎地说,妈妈马上就好了。
  当她一身疲惫回到家后,刚好是李谷一的春晚压轴《难忘今宵》,乃至她对这首经典曲目有了沧桑厚重的新的理解。
  在那段记忆载不动的光阴里,她所钟爱的唱歌、诗歌及梦想,被流年牵绊的好长、好慢 ,但一些景物、情思也深深烙印在重重的心事中。
 

  3、回归滑门,伴着老师走出山高水长

  生活一如打印机,打出了一页页新的日历,叠加着压力蠕动着艰辛,倏然穿越了十数年的时间长廊。宋丽萍在本溪路与同样步履匆匆的罗广才擦肩而过,又同时自觉地回过头来。广才停住脚说“我还写诗,你看我的博客”,复匆匆离去。晚上女儿做完作业睡下,她打开电脑,百度罗广才,并在广才的博客留了言和电话。那天正是2015年的农历惊蛰。
  安排在天穆回民食品街的文友聚会,由同门高耀宽师兄发起。宋丽萍开始有些犹豫。广才说滑老师也去。当再见滑老师时,老师一下子愣住了,说真想不到是你!眼睛还和小时候一样。席间,宋丽萍得知,师兄耀宽已先后出版了《天穆回族史论稿》《悲女飘零》《心灵的驻足》等文史、小说、散文随笔5部。没在现场的师兄师姐们也是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滑门打开的文学园圃,已然是桃红李白,气象万千了。
  当晚女儿睡下,她和着两行清泪,写下了自己的思绪和感慨《归还》:“一种气息在哭泣中悄悄繁衍/嘴可以逞强/心却不能撒谎//需要爱一下自己了……我想等/等叶子飞回树上,花瓣聚成花朵/等动物回归窝巢/等可以正常呼吸……”不几日,又写了《一盏煤油灯》:“形似葫芦般的玻璃灯罩四周/围坐着追随你的铜匠们/你是通往光明的使者/更是那个年代的特殊符号。”迟至2022年,她这两首诗刊发在滑老师主编的《七彩虹》上。
  那年穿着加厚防寒服的圣诞节,滑老师问,你能陪我去献县找小陈吗?宋丽萍从电话里听出了老师的急切,不假思索便答应说行。原来,护理小脑萎缩不能自理的滑师母已三年的保姆小陈,说好请5天假回献县教堂参加活动,可一周过去连电话都关机了。与滑老师租的专车当天中午赶到献县,四处打听天主教堂:郭庄没有,张庄没有。天色将晚时,终于打听到了正有活动的教堂,赶将去后,终于找到了大吃一惊的小陈……
  疫情洗白2020年的春天起,宋丽萍退居了家装公司工作的二线。时间从容了,她陪着年事已高的滑老师探访了山西、河南的许多名胜,也从老师口中一路补强了文史知识。
  2022年7月2日,由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诗歌委员会、天津鲁藜研究会、《天津诗歌双年选》等单位联合主办“著名作家滑富强先生80华诞曁《津津乐道滑富强》首发式”,宋丽萍献上了《喜筵八旬》:“……我们陪伴您度过耄耋高寿/您该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把心交给春天/看见的是博大胸怀/把爱交给永远/收获人间的桃李、广宇的星汉……”罗广才呢,忙完老师的庆典即飞贵州参加一系列的诗歌活动。大概是思徒心切兼避暑寻凉吧,十几日后,滑老师又带上她和家属远赴凉都六盘水与广才欢聚。
 

  4、风雨兼程,且将优雅作彼岸

  风雨兼程度春秋,宝贝女儿长大成人了。她有闲将大把的安逸与诗情付与时光的和颜悦色,也有权将整个身心放飞到充满音乐感的《原野》:“乐浪翻滚。无形、无声、无味的空气/搅动起来。音乐耕耘着/轮廓清晰的原野:苍茫大地上/青青的草和黄色的花/过着悠闲的日子/粉蝶带着阳光到处飞翔//音乐从来都是声声未断的/原野。童年正在暖春熟睡/不疾不徐的枯草恰逢中年,开始降调/只有春秋的音乐剧/能让你听出/宁静和优雅……”(《天津诗人》2022冬之卷)。
  在她近期的诗作中,亦或依稀照见老师的影子,如《永远的露珠》:“你变成一枚荷叶之前/我就已经是你掌心里的那颗露珠了……依旧是那只摇篮/耳边传来旧时的摇篮曲//静默在一树嫩绿/清婉着春风的慈悲……”(《北湖诗刊》2023上半年刊)。
  许是儿时脾气性格的过于外向与率直,父亲允她唱歌跳舞外,又令她沉下心来学习书法。知天命后的宋丽萍,“死缠烂打”地让广才引见她拜师于广才的好友、津门书画名家谷军老师,一边临习欧帖九成宫,一边用画笔皴擦千姿百态的石头,勾勒刚柔静动的兰草。今年春节,丽萍手书的春联贴于自己家门外:“昨晚玉兔仙宫去,今岁神龙桂殿来”,已然是笔力凝聚气韵生动了;而大年初一给滑老师拜年,她送给老师的礼物是一幅扇面水墨《幽兰》,既彰显了书法功底,亦渲染出生命的繁盛、情怀的高雅。宋丽萍说,幽兰最能代表我的心:幸入滑门几十年,从老师身上学得了善良、坚毅、乐观、宁静。名利看淡了,心情平和了,身段柔软了,唯气质优雅不足吧……
  约访宋丽萍,我说周二、三、四均可,你选。她想了想说,周二我去谷老师家交作业,周四与音乐老友聚会,周三最好——就这样,歌舞书画被诗心诗情串成了一道中年女性的绚丽风景,恰如不久前她发在《北湖诗刊》的《秋染时光》:
  秋风萧瑟,忘情醉心/除了酣畅别无外物//也许再落一场雨/它就会与冬天交接/也许头顶再落一朵桂花/沾满晶亮的星星/就能与你共赴寒冬看雪//不问年华几许,一路从容//花不语,风都懂……

2024.5.22.于沽北瀛台

  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会长。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