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秀:第四十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作品及決審記錄摘要
2019-12-20 作者:宇秀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今年時報文學獎新詩類的徵文共計收件619首(包括大陸75、港澳30、海外23、東南亞38),經初審委員林德俊、羅毓嘉、顏艾琳評選後,有73首進入復審。復審委員為田運良、林婉瑜、林承謨,復審結果有17首進入決審。
宇秀:第四十屆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作品及決審記錄摘要
新詩首獎作品:
下午,有這樣一件旗袍
宇秀(加拿大)
喝了一下午普洱,讀了一下午詩
比中藥還濃的普洱啊,比輕雲還輕的詩
兩者結合便是一個下午的奢侈
一些願望很簡單,比如為了刮掉肚腩的油脂
旗袍在衣櫥里等著。囡囡
彈著德彪西,這個法國人
讓她的長髮甩出狂風。如稻草輓了結的臍帶
脫落的瞬間,一顆完美的紐扣誕生
誰還想起母體的遺物?
少女仗著德彪西釋放荷爾蒙,我不再猶豫
拯救那件寂寞在衣櫥里N年的旗袍
那身母親還不是母親時候的妖嬈
在瑜伽墊上把自己疊成青蛙,試著微信流傳
的體操。所謂下午就總是有些沒事的事
旗袍在衣櫥里等著。懷過了
胎兒的肚子像個被撐大了的米袋
再也不能復原。想去問母親:最後一次脫下
旗袍的玉體留給了哪一面鏡子?
母親不語。阿茲海默盜走了她所有記憶
我在瑜伽墊上,一遍遍折疊自己
午後的睫毛垂於萬物眼簾,沒有目的地的雲
滯留空中,萱草和木槿花打著盹兒
無聊的脂肪在瞌睡里堆積。囡囡在黑白鍵上
把天堂花園裡的風還給德彪西
誰又能把濃茶還給普洱?把母親還給旗袍?
當普洱喝長了一段暫且,當詩讀短了一聲長嘆
唯住過身體的虛空吊在時間里
她的姿態比生命更久遠
2019,07,26 草,29 二稿,三稿,30四稿
2019年12月2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以《三十行的內心戲》為題,整版刊登第四十屆旺旺「時報文學獎」新詩組決審會議記錄,摘要如下:
今年時報文學獎新詩類的徵文共計收件619首(包括大陸75、港澳30、海外23、東南亞38),經初審委員林德俊、羅毓嘉、顏艾琳評選後,有73首進入復審。復審委員為田運良、林婉瑜、林承謨,復審結果有17首進入決審。
決審會議於十月十五日下午二時在時報大樓會議室舉行,由羅智成、唐捐、路寒袖三位決審委員組成。決審委員針對17首作品進行投票、討論。投票前,決審委員各自陳述評審標準。
評審標準
路寒袖: 這次進入決選的17首都很有特色,展現出來的是形式技巧上的用力,看到這些作品的特色,大部分就是技巧上的斟酌和著墨,很用心,但有點用力過度,造成主題的疏忽整理,把精力集中在意象的營造與文字的雕琢,一首作品結構沒有做好,會很零散、斷裂,如果可以兼顧會更好。
唐捐:這次17首可以說是風格多樣,開發語言的可能性是正面的,技巧是為主題服務,盡量讓兩者不要太分裂。詩人用語言思考,有些太多裝飾性的東西,有可能是累贅的,應該要考慮一下整首詩的佈局、字句,如何發揮有效的功能為主題服務。
羅智成:這次作品有奇特的同質性,相對來說語言比較緊密,語法上比較曲折複雜,切入的角度有時候更個人,接近私密的心靈關照。對詩的基本想象比較接近像是某一種詩派。不是甘於那種容易的美學,想要追求比較艱深一點的美學。大部分的主題都還蠻艱澀的,呈現出濃烈的都會屬性,以及疏離的關係,比較邊緣的屬性。
經過三輪投票,最後決出本屆新詩組首獎一名:宇秀《下午,有這樣一件旗袍》;優選獎一名:陳怡芬《走失》;佳作獎兩名:沈眠《憂鬱史》、楊書軒《蛛蝶》。
三位決審委員對於《下午,有這樣一件旗袍》的決審意見記錄:
路寒袖: 我蠻喜歡這一首。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母親不捨的感情,好像是在寫身材,其實是在寫身體。整首詩擅長用對比,不管是時間流逝、兩代間的對比,都處理得很圓滿。
羅智成:這可能是裡面最好的一首,用了很多複雜的東西,可能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有非常漂亮的語法,很熟練,舉重若輕;有漂亮的意象。平凡的主題,卻處理沒有人有過的觀點,都有一種高度,是詩的眼睛。
唐捐:這個作者語言自成風格,一種奧妙的風格,不是太濃,不是太淡,分行斷句,有一點點炫技。裡面有三種女性的對話,透過一件旗袍串聯起來,有厲害的地方,是蠻都會感的作品。
12月3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介紹本屆新詩首獎作品及其作者之專版,配發路寒袖標題為「 巧妙對比,用字深情」的評審意見——
首先標題就令人耳目一新,語意未盡,猶如故事之開講,作者伸出友善之手邀請讀者進入詩中的世界。旗袍是母親青春的象徵,當母親懷孕生子之後,身材變形走樣,旗袍只能「在衣櫥里等著」。作者努力做瑜伽,期盼能代替失智的母親穿下她還不是母親時的旗袍,這是作者對母親的不捨與救贖。
本詩以獨特而親切的敘述風格,看似清淡,其實深情的用旗袍將兩代的母親緊緊的擁抱住。另外,作者也巧妙的應用對比手法(如首段與末章),在柔和之中展現出語言的張力,使得本詩無論情感或技巧盡是飽滿而勻稱。
作者獲獎感言 |
我暗暗驚訝自己對於獲獎的平靜,或許是因在我想象的認知里,此獎似乎更具純文學的意義,而非奉迎某種主題、討巧於某種意識形態。文學是讓人獲得時鐘以外的時間和肉體以外生命之唯一可能,感謝評委給予我爭取這樣一種可能的鼓勵。
(以上內容均引自2019年12月2日、12月3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附錄:決審委員簡介
路寒袖:台灣作家、詩人。本名王志誠,台灣台中縣大甲鎮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前高雄市文化局局長,作家,為台灣文學界之中積極推廣台語文者。出版詩集、散文集、攝影詩文集、繪本集、有聲讀物等多種。曾獲金鼎獎、金曲獎、賴和文學獎、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多項。
羅智成:祖籍湖南安鄉,出生於台北,台灣詩人、作家、媒體工作者。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曾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就讀碩士、博士。擔任過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和撰述委員、中時晚報副刊主任及副總編輯、台北市政府新聞處處長、中央通訊社常務監察人等職。作品有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擲地無聲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等包括詩集、散文和理論著述。曾獲中國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等。他强调文学「為一個徬徨的社會尋求文化理想」,對台湾年輕一代的創作者有極大的影響力。
唐捐: 本名劉正忠,是一位出生於台灣嘉義大埔的詩人、散文家及文學評論者,目前擔任臺大中文系教授。出版《意氣草》、《暗中》、《大規模的沈默》等,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散文獎、時報文学奖等。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