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人 > 吴传玖

云南名陶名瓷歌(附评论)

2025-09-17 作者:吴传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吴传玖,西藏军区原副政治委员、少将军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诗界》主编。

(一)

云南瑰宝出名陶,
瓷韵悠悠传古谣。
釉彩斑斓如锦绣,
形态各异似云飘。
名瓷细腻如玉润,
名陶古朴似岩雕。
陶艺瓷魂传千古,
中华文化永逍遥。

(二)

彩云之南, 陶香古韵长,
土火交融,岁月铸辉煌。
青釉流淌,如江水悠扬,
白瓷如玉,映月光清凉。
指尖轻抚,历史似回响,
陶中故事,细说旧时光。
匠人之心,凝于泥土上,
云南之陶,传承千年芳。


  附:评论

将军品陶
贺鸿滨

  吴传玖将军这首《云南名陶名瓷歌》绝非普通文人的风雅之作,而是一位将军用军事地形图般的精准与战略视野,对云南陶瓷文明进行的深度文化勘测。吴传玖将军以将帅特有的宏观格局,将千年窑火化作笔底烽烟,用诗词为云南陶瓷立传,开创了"以军事思维解读工艺美学"的独特创作范式。

  上阕"云南瑰宝出名陶"如作战命令般开门见山,展现将军特有的决断力。其中"釉彩斑斓如锦绣"暗合军事沙盘的多色标识,将建水紫陶的五色泥料化作战术地图上的战略要素;"形态各异似云飘"更显将领对地形地貌的职业敏感——那些卷云般的器型曲线,在将军眼中恰如滇南红土高原的等高线般富有战略韵律。

  将军对陶瓷材质的解读带着兵器鉴定的专业眼光:"名陶古朴似岩雕"分明是比对军工材料的抗压强度,建水陶的"铁胎"特质正与兵器铸造的金属质感异曲同工;"白瓷如玉"则暗合军事光学仪器对材质的透度要求,玉溪窑瓷器的致密胎体被赋予了军工级的质量标准。

  下阕"土火交融"暴露了将军的作战思维——建水龙窑的窑变过程被喻为火力配给的艺术,华宁釉色的流动恰似战场态势图的演变。最震撼的是"匠人之心,凝于泥土上"这句,分明是将陶瓷工匠的专注与军工制造的精度要求相类比,那些刻填打磨的工序,在将军笔下成了工艺战场上的精准操作。

  该诗词最珍贵的专业价值在于构建了"陶瓷工艺兵法":傣族慢轮陶的原始工艺被赋予游击战般的灵动特质,彝族陶器纹样藏着如军事密码般的文化信号,建水陶的阴刻阳填技法更被解读为攻防兼备的战术配合。将军用指挥作战的思维解构窑火艺术,让每道工序都暗合兵法要义。

  这分明是一位深谙云南陶瓷战线的"文化统帅",用淬炼于窑火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陶瓷背后的文明攻坚战。若非将军亲赴窑址考察、上手摩挲胎骨、细辨釉色演变,绝不可能写出如此兼具火力与匠心的诗篇。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上,吴传玖将军用诗词为云南陶瓷立了一座不朽的纪功碑。

  (贺鸿滨:湖南人。著名作家、诗人、编剧、小说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