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心跳 (组诗)
2024-12-20 作者:丘英姿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诗人丘英姿作品选。
酝扎猪蹄
一块老匾,挂在
又窄又长的禅城绝句里
汾江河畔。接官亭传来捷报
历史仍在一镬酱汁里
等待时间浓稠的隐喻……
得心斋,水草密密捆扎
肥一层,瘦两层。美味叠加
藏于老灶烟火的密钥里
一群揣着得心应手愿望的人
向老街聚集
在香喷喷的招牌前驻足流连
翻找出,肥而不腻的因子
那是一代代粤菜师傅
用汗水和绝技续写的秘诀
一道菜,一段情
丰盛了世界美食之都的餐牌
舌尖上的甜酸苦辣
抚慰过多少疲惫的乡愁
酝扎猪蹄,思乡的脚步
指引过无数归家的游子
老菜谱上,滚烫的烹饪功夫
焖煮成一个百年老字号
在炊烟袅袅中,越走越远
盲公饼
民国的《佛山忠义乡志》
在教善坊街口留白
记载:“饼食行,鹤园社合记号
之盲公饼为最有名”
何合的卜易馆
像是活着的悲悯,玄机
在一块肉心饼上
产生化学反应,让茶水凋零
手信重新命名
盲公饼,采用糯米、绿豆
冰片糖、花生、芝麻、花生油……
炮制。始创的饭焦
还在佛山铁镬的句号中
泡茶,聊古今
娴熟的手艺,必先将
精巧加工至熟至香
再按配方称料、开粉
打饼、烘焙、冷却
包装成,佛山的非遗文化点心
如今,盲公饼的日子
被机器兑成钞票
从饼印上敲落
一震,饼食从商店
谋划新的构思,订单重见光明
这时,日历仍然陈旧
夕阳,从祖庙的怀中伸出手
成为合记烘焙出来的成语
西樵大饼
明朝那些大饼,已过了保质期
方阁老厨房的动静
西樵山在默默聆听
时近黄昏,橘色的灯光
慢慢打开官山圩的地图
天园饼家,从清朝的崇南陈氏族谱
走出来,走向一团低筋面粉
陈绍钊告诉我,每个大饼里
都住着鸡蛋、白砂糖、生油、猪油、清水
和食品秘方的精灵,它能发酵出
时间与众不同的松软和香甜
在简单的制作细节
一揉一掰、压成饼坯、放入烤箱……
落山的日头,有淡淡的黄
洒上面粉的大饼,似被生活包了浆
抬头瞬间。月亮挂在我们头顶
像是来默默探望的人
或者远方来送喜讯的幸福使者
九江煎堆
圆圆的煎堆,有扁扁的祝福
那是我挥之不去的甜
由糯米粉、冰片糖、花生仁
爆米花、白芝麻、桔饼……
合制而成的手信
是一道指间流连的非遗功夫
随着嘴角咔蹦一声
积攒了一年的脆香,翻涌而出
那满满都是佛山的年味
邹便南的古老配方
带着连串手印,酝酿了日出
与日落。让九市十三墟
满庭芬芳,齿颊留香
时间发酵出来的年味哦
带着一镬油榨工艺,从破排角
吹来,仿佛在喊
一个失散多年的乡音
陈村粉
民国时期,埋伏的手艺
越来越熟了
黄但记的蒸汽,从西樵山
迁回陈村的粥粉铺传承
一粒珍桂米的宿命
历经选米
洗米、刷米、浸米、磨米
到调浆
像寒来暑往,人的一生
石头,慢慢磨出米浆
是一间铺头的家常
是陈村人围绕的柴米油盐
米香在顺德美食谱上,来回兜圈
直至,磨出时间的鱼肚白
天色的稀稠度和米浆的白
需要师傅的把脉
日子,在花乡的台面熊熊燃烧
而技艺的沸点就在一口蒸笼里
一推一拉
刮出竹枝词的烟雾缭绕
巷陌里。一个挑担早点的背影
在吆喝,叫卖声声,柔软又暖和
仿佛一张薄如蝉翼的陈村粉
牛 乳
明万历十三年的《顺德县志》
记载着薄如蝉翼的牛乳
像一片片香喷喷的美食指南
清代,大良的巷陌越老
金榜牛乳就越显年轻
风闲不住,四处串门
推销名声
穿着制作技艺外衣的女人
从龙江的白醋
捞起凝结成团的食物
泡在盐水里,解浓浓乡愁
在周大娘牛乳店
我看见最懂“东方芝士”的人
她们将牛奶、粗盐和白醋
巧妙结合,利用蛋白质
遇酸凝固,遇盐脱水的原理
制作成民众智慧的结晶
一张顺德小吃名片
在佛山。口啖金榜牛乳
我把小时候记忆中失散的部分
一口一口吃回来
此刻,我想起牛白花花的一生
多像一些人短暂的甘香和沉默
顺德双皮奶
一碗老味道,保鲜一百年
1925年的姜汁,越来越辣
而双皮奶,还在简介上丝滑和甘香
传说中的牛仔华
用两个小时,四道工序
蒸煮双皮奶
上层奶皮醇香浓郁
下层奶皮口感绵密
每尝一口,满是幸福味道
打马经过民信老铺
满屋都是甜蜜的陈设
炉火升华的奶香
在董氏经年的梦中畅游
放在心弦上的一把红豆
是半生的思念
甜的生活,是舌尖的指引吗
董氏,梦里亮起的白
细腻润滑
是食客不离不弃的目光
在民信老铺。每一勺乡愁
尽是水牛挤出的云朵
多像故乡白茫茫的炊烟
伦教糕
咸丰版《顺德县志》载着
伦教的蒸糕驰名远近
前明士夫每不远百里,泊舟就之
一粒被磨损的米回到了它本来的
意义。米浆,洁白幼滑
当年沁泉的店铺,已被时间澄清
从此,白糖糕被冠上地名
一个镇,被蒸出白花花的名声
糕制作工序,繁杂费时
只能用糕种,发酵
逐层,蒸成水乡的爽口清甜
在伦教。我遇见冷却的糕点
它折而不断
相似于一些人辗转半生的命运
疍家菜
一船月光,靠岸
波子角的秋风又陡峭了许多
此地天气,近来冷暖跌宕
禾杆正好盖珍珠,水鸭当肥美
满目绿豆,由青而绵柔。她们
用稻草把秋天的“边角料”
扎成一块肥而不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疍民潮湿的手艺,在岸上
腌制。捆绑成
一扎扎香喷喷的情怀
随后,挂起美食的近义词
晾晒。风干成乡愁
噢,一块腊鸭扎
含在嘴里,醉了三江
萨琪玛
粤语的口音,把满族点心
引至三水
改良成,浦二的“马仔”
钱桂生从西酒时光的幕布,偷师
给凌晨两点的早茶取暖
制成三水特色手信,和非遗项目
此时,师傅的手摊开口诀
让面粉在台面上苏醒,打入鸡蛋
揉成月光的面团。发酵出粤式点心的幽香
切薄的时间,酥炸出镬
在麦芽糖的包裹下
慢慢冷却,落到模板的实处
像色泽金黄的怜悯
没有水份的萨琪玛,在手推车上
放生,沿着钟声光滑的时辰
慢慢走入茶碗谋划的构思之中
洒有椰丝的案板上,有人
用手压平点心名
放凉后切成方件,包装成
茶余饭后的笑谈
或者,酥脆之余带着一点黏牙
的词
濑粉节
长长久久的濑粉习俗
从明代嘉靖年间,荷城道人谭玉奭
的温情故事濑出
至今,近500年了
一锅90度的水
时而滚烫,时而冷却
像稻浪延伸的呼吸
一粒粒晩造米,把汗水
结算成黄金
从石头研磨出来的节日
有金秋欢乐的尖叫。兑水稀释的
意境,流经针眼
濑出一条光滑柔软的抒情
浇上清汤、葱花、头菜……
和大地的馈赠
高明濑粉节
像一碗摆在田野上的乡愁
很赞哦! ()